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路志正談如何學習中醫經典
擴展閱讀
什麼什麼我和你歌詞 2025-01-22 08:53:25
抖音歌詞在哪裡找到的 2025-01-22 08:50:23
水泵的基礎尺寸是什麼 2025-01-22 08:45:23

路志正談如何學習中醫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02 05:41:50

1. 我得的是發作性睡病白天老犯困 是不是發作性睡病啊

發作性睡病為中樞性嗜睡症,可分為猝倒性發作、非猝倒性發作,具體臨床表現如下:
1、嗜睡:患者臨床表現為日間突發性睏倦思睡;
2、猝倒:患者情緒劇烈波動時可導致;
3、睡眠癱瘓:患者於睡眠至清醒轉換期間表現出暫時性的活動受限;
4、睡眠幻覺:患者於清醒至睡眠轉換期間可出現非常生動的夢幻般的感受。
發作性睡病的發病年齡
兒童早期至50歲均可發病,15歲及36歲為兩個發病年齡高峰。
發作性睡病的表現
最典型的表現是嗜睡,並且是不被人為控制,在講話中都會突然睡著,很多孩子常被老師和家長認為是偷懶的表現,因此受到指責,導致孩子壓抑、學習興趣下降等表現。
猝倒:由情感誘發的、突然發作的短暫性(<2 min)肌張力喪失。情緒高興、悲傷、憤怒等波動時容易導致肢體發軟,有些孩子還會表現出嘴巴老是張著。反復發作的猝倒一定要加強好看護,最好不進行騎自行車、游泳等活動。
睡癱:俗稱「鬼壓床」,表現為睡醒後大腦清醒,卻發現手腳無法動彈,因此而恐懼。
幻覺:入睡前幻覺,該病患者一般發生在由睡眠至清醒或由清醒至睡眠的移行中。可表現為幻視,幻聽,幻嗅,幻觸等。
如何診斷
診斷發作性睡病除了靠臨床的症狀外,還需要行一個晚上的多導睡眠監測和白天的多次小睡潛伏期試驗。
根據ICSD-2標准。發作性睡病可分為伴猝倒發作性睡病、無猝倒發作性睡病和繼發性發作性睡病。
(1)伴猝倒發作性睡病:
①幾乎每天發生的白天過度嗜睡,至少持續3個月。
② 有明確的猝倒史,猝倒被定義為由情感誘發的、突然發作的短暫性(<2 min)肌張力喪失
⑧ 經充足的睡眠(≥6 h)後,次日多次小睡潛伏期試驗發現平均睡眠潛伏期≤8 min,見≥2次SOREMPs,或腦脊液中食慾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④ 白天過度嗜睡難以通過其他類型睡眠障礙、內科或神經疾病、精神疾病、葯物使用或物質濫用來解釋。
如何治療
發作性睡病是一個較遲被大家認識的疾病,在以前的臨床中常被當作癲癇來治療。
發作性睡病的患者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合理規則的小睡時間,加強白天體力活動和各種視聽刺激,避免獨自遠行、駕駛、游泳等,控制情緒。
西葯治療以葯物治療為主,如:鹽酸哌甲酯、莫達非尼和抗抑鬱葯等。
中醫主要從中葯和針灸進行治療。中醫的經典著作《靈樞寒熱病》:「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說:「脾氣虛則怠惰嗜卧」。國醫大師路志正認為:陽氣不足,脾虛濕盛使然,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
臨床臨床上常從脾、腎論治,常選擇腎氣丸、補中益湯湯、半夏白術天麻湯、滌痰湯加減。中葯和針灸需要堅持治療。

2. 中醫路志正

不好意思,我不認識路老。
你可以到你所處的地方,找一個三級的中醫院,找一個專家,對失眠有療效的。

3. 路志正可靠嗎

你所說的路志正是不是一名老中醫?他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老中醫,現在已經是90多歲的人還在出診為病人就醫。他所倡導的是每天早上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葯方。他是一個非常可靠的老中醫。

4. 原發性乾燥症,怎麼治療

原發性乾燥症,怎麼治療?
乾燥綜合征是以外分泌腺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徵的自身免疫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口乾和眼乾。本病是系統性疾病,人體的任何系統、器官都可能受到累及,以腎受累至腎小管病為多見。
原發性乾燥綜合征的治療是綜合性的,可分局部代替治療及全身或系統性治療,前者包括對口和眼乾燥症狀的治療,後者包括對內臟受侵犯器官的治療。

眼乾的情況可用人工淚液,維持黏膜的完整,戴防護眼鏡,保持居室濕潤,避光避風。

口乾的情況可用人工唾液,適當飲水,保護牙齒等;鼻乾燥、皮膚乾燥、陰道乾燥都要相應進行專科治療,使用潤滑保濕的葯物。

系統性用葯可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葯及抗瘧葯等治療,但必須到醫院進行專科診斷。部分生物制劑會有療效,如干擾素α等,www.wan128.cn,中醫中葯也有一定的療效,如雷公藤、火把花根等。
本病是種預後較好的自身免疫病。本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主要是代替和對症治療。治療的目的在於預防因長期乾燥而造成口、眼局部的損傷和糾正臟器損害對身體的影響。
為了防止口於加重,應停止抽煙、飲酒,避免服用含抗膽鹼能作用的葯物。要注意口腔衛生,主餐後用含氟牙膏刷牙,這樣可以減少齲齒和口腔繼發感染的可能,有齲齒者要及時找牙科醫生修補。平時可用麥冬、沙參;雙花、甘草等中葯泡水代茶飲,以保持口腔不予為宜。口腔念珠菌感染者可用制黴菌素。
乾燥性角膜結膜炎可給以人工淚液。以減輕角膜的損傷,常用0.5%~1%甲基纖維素眼液點眼,每0.5~0.3小時1次,也可用硫酸軟骨素溶液、潤舒滴眼液等。若有角膜上皮脫落及潰瘍可用四環素眼膏等。除非有特殊指征,應避免局部使用皮質激素類葯物,以免角膜變薄,甚至穿孔。
必要時,夜間可戴軟性眼罩,以防止淚液蒸發。以眼於為主要症狀者,經內科治療無效,可進行包括淚小管在內的上下淚點凝固封鎖術,www.qqq23.com,以保存淚液。溴己新(必嗽平)16毫克口服,每月3次,具有黏液溶解作用,也被用來減輕口、眼乾燥,但療效尚難肯定。
肌、關節痛者可服用雙氯芬酸鈉(撓他林、戴芬、恰美力、莫憂可、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抗炎葯。
當病人出現血管炎、神經系統病變、間質性肺炎、腎小球腎炎、白細胞減少等時,可考慮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如潑尼松(強的松)每日10~60毫克,同時也可聯合應用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等。對病情不甚嚴重的病人,尤其淚腺或涎腺功能未完全喪失者,可試用氯喹或羥氯喹。繼發性乾燥綜合征,則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5. 路志正的主要論文

[1]路志正,宋軍,路潔. 論稀有、有毒中葯的合理使用[J]. 北京中醫,2007(05).[2]路志正. 腎心痛證治精要[J]. 中醫葯學刊,2002(03).[3]路志正. 流感防治方葯[J]. 中國中醫急症,1999(01).[4]路志正. 調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療中的運用[J]. 中國中醫急症,1999(05).[5]路志正. 黑豆薏仁飲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J]. 醫學文選,1991(02).[6]路志正. 腎病綜合征合並膽結石症一例挽治案[J]. 新中醫,1992(07).[7]路志正. 腎病綜合征合並膽結石症一例挽治案[J]. 新中醫,1992(07).[8]路志正,李玉玲. 頭痛證治經驗[J]. 遼寧中醫雜志,1985(12).[9]路志正. 肝鬱脾虛指關節腫痛證治[J]. 山西中醫,1986(04).[10]路志正. 調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療中的運用[J]. 北京中醫,1988(02).[11]路志正. 甲亢與風消[J]. 中醫雜志,1988(04).[12]路志正. 黑豆薏仁飲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J]. 中醫雜志,1988(06).[13]路志正. 眩暈的辨證論治[J]. 黑龍江中醫葯,1982(03).

6. 中央四台《中華醫葯》說北京一名老中醫已93歲,精力旺盛思路清晰。請問具體是哪一年哪月的哪一期節目

路志正,男,河北藁城人,1920年12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14歲進入伯父路益修創辦的河北中醫學校學習,並拜名醫孟正己為師。少年時的他便苦讀《素問》、《傷寒》、《金匱要略》等醫學經典。1939年從醫校畢業後,他開始懸壺鄉里。1950年,學驗漸豐,醫名大噪的路志正來到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學習,後留衛生部中醫技術指導科工作。 1939年2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1月中華中醫葯學會授予「國醫楷模」榮譽稱號。 你說的應該是路老爺子,中華醫葯 這個欄目我沒有看,但我看過幾刊中央電視台所發行的《中華醫葯》書籍。

7. 學中醫必須要背的醫德的書籍是什麼

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究竟讀哪些書,如何讀書,讓我們跟隨本文來一探究竟。

讀哪些書

97位醫家在有關讀書的記述中,提及的書共有320種,包括《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這些經典是醫家普遍重視的,是學醫必讀之書。

再者,名老中醫都重視基礎。除了經典,如《湯頭歌訣》、《葯性賦》、《瀕湖脈學》等基礎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視,明顯高於單純臨證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醫認為讀書應有重點。抓住重點,反復誦讀乃至背誦,再博覽群書,是學習中醫應注意的。

背哪些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中醫學家劉渡舟先生說:「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醫之路》97位醫家中有41人明確提及應背誦書目,共計37種。

包括《傷寒論》、《金匱要略》、《湯頭歌訣》、《內經》、《葯性賦》、《瀕湖脈學》、《難經》、《醫學三字經》、《神農本草經》、《醫宗金鑒》等書目。

名老中醫不僅提出背誦書目,還多有論及背誦的意義與方法。

岳美中說:「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

姜春華說:「現在看來,趁年輕記憶好,讀熟了後來大有用處,這也可說是學習中醫最基本的基本功。」

沈仲圭說:「根據我的經驗,年青時要讀熟幾本書做底子。因年輕記憶力強,一經背誦,便不易忘記,可以終身受益,同時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陳鼎三認為:「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關於背誦,名老中醫有許多經驗,今摘錄數則如次:

任應秋:「我學習經典著作如《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都是二十歲以前讀背的,也就是用機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讀和背,基本把它記下來了。」
方葯中:「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復默念,走到哪裡念到哪裡,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

哈荔田:「我背書時不用默誦法,而是在僻靜處朗朗誦讀,俾聲出之於口,聞之於耳,會之於心,之後則在喧鬧環境中默憶背過的內容,所謂『鬧中取靜』。如此,則不惟能熟記,且能會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聽,吟讀數十遍或百遍之數,有若流水行雲,出口成誦,形成自然記憶。低吟之後,要逐漸放慢速度,邊讀邊體會文中涵義,所謂『涵味吟誦』,務求弄懂原文。」

謝海洲:「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有了熟讀乃至重點篇章能夠背誦的硬功,博覽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點。老一輩所以能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如數家珍,就是因年輕時下過一番苦功。

經典讀熟了,以後才有豁然貫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時,奠基更為重要。我四歲時,隨祖父課徒的學生念些歌賦,雖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記住了。背,不單純是記憶的問題,還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學習方歌、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應手,口到筆到,熟能生巧……這種背誦的『童子功』,對學中醫的人是必備的。」

總之,老一代名醫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學好中醫必須背誦,而且背誦宜早,必須堅持不懈。

讀書入徑的方法!

讀中醫書,通常要講究次序。通過分析《名老中醫之路》醫家的讀書經驗,可知學習中醫讀書的入徑主要有二,一是由淺入深,一是由深而淺。
由淺入深,即從流溯源,就是先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書,然後再讀經典。

如袁鶴儕先生說:「初學入門,可以選讀諸如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金匱淺注》、《醫學從眾錄》、《醫學實在易》、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及《瀕湖脈學》、《本草備要》等書,如此在醫理上雖未深通,而在臨床應用上,苟能靈活運用,亦頗小道可觀。然欲達到精通醫理,則相去尚遠。

仍須溯本求源,從根本做起。要認真研討《內經》、《難經》、《脈經》等經典。

此後,宜進一步學習《傷寒》、《金匱》、《千金》、《外台》、《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參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種醫籍。這樣才能較全面、系統地掌握中醫理論。此須假以時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靈活變通之妙。」

由深而淺,即從源到流,其入徑與上述相反,主張從經典入手,然後旁及各家。如任應秋先生說:「首先要讀好《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幾部經典著作,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學家的總結,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把它讀得爛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如方葯中先生回憶恩師陳遜齋的教導時說:「陳老要求很嚴,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學習方法,強調立足點要高,一定要從經典學起,旁及各家,然後由博返約。他認為《傷寒》、《金匱》應該是臨床家的『看家本領』所在,在此基礎上,上溯《內經》,下及後世,才能對中醫學有系統的了解。」

兩種途徑,看似相反,其實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無論從源至流,還是從流溯源,最終都要源流貫通、源流合一。

至於選擇哪條途徑,並非一成不變。王文鼎先生弟子回憶先師學醫經歷:「投拜到當時名醫鄭先生門下為徒。鄭先生第一次講課,就反復申言:欲為良醫,當從《內》、《難》學起,方有根底。

否則專恃一二方書,即使為醫,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當遵師教誨,循序漸進,打下堅實根基。怎奈由於文史水平所限,對秦漢文章難以理解,真是讀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新,十分苦惱。

何況他學醫是為急切謀求生計,便向鄭老師請求賜教看病之法。鄭老師失望之餘,只好把他介紹給顏聞修老師。

顏師倒也因材施教,讓他讀些應用方書,諸如《珍珠囊葯性賦》、《湯頭歌訣》、《神農本草經》及《醫學三字經》等,引其入門。但顏師亦謂:「這些淺近之書只可敷於應用,未可深入堂奧。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海鱉,理固然也。」

此外,劉季三先生在論教學實踐時談到讀書的先後,論述詳細,可法可據,摘轉於下:「學生第一年先學《傷寒論》,要求背得爛熟,約用3個月。

第二步學《金匱》,同樣要求背得爛熟,又約用3個月,共6個月。下半年內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參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約可看《傷寒》注本20種左右,《金匱》注本5種左右。

在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傷寒》、《金匱》;『耳有聽』,聽《傷寒》、《金匱》;『口有道』,道《傷寒》、《金匱》。專心致志地學,隨時誘導、隨時啟發、隨時講解、隨時提問,促使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悟機,深入鑽研,鞏固提高。

第二年學習《內經》、《本經》,要求重點熟記,不要求全部背誦。看註解時,要求以《傷寒》、《金匱》來解釋《內經》、《本經》,又要求以《內經》、《本經》回過去解釋《傷寒》、《金匱》。

8. 廣安門中醫院,路志正,劉去明,薛伯壽,誰看怕憐是專業

摘要 路志正比較好,為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葯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擅長中醫內科、針灸,對婦科、兒科等亦有很深造詣。

9. 中醫如何認識與治療乾燥綜合征

乾燥綜合症屬於中醫「燥症」范疇,癥候表現以內燥為主,也有外燥表現。多因內熱津傷或久病精血內虧,或失血過多,或汗,吐,下後傷津液所致。因此我們把滋陰清熱,養血潤燥作為主要治療法則,即所謂「顧正似是而非需養胃存津,化邪但需潤肺化燥」。中醫文獻無乾燥綜合征一詞,根據其發病和臨床表現,與中醫的燥證、周痹、痹證、臟腑痹等有相似之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燥勝則干」的記載;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提出「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於燥」,對燥病的特點進行了描述;《醫門法律》對燥邪致病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指出:「燥勝則干。夫干之為害,非遽赤地於千里也,有干於外而皮膚皺揭者,有干於內而精血枯涸者,有干於津液而榮衛氣衰,肉樂而皮著於骨者,隨其大經、小絡所屬,上下中外前後,各為病所。」對燥熱致病作了較詳細的論述。路志正在《路志正醫林集腋》中提出「外燥之痹多兼風熱之邪,其治當滋陰潤燥,養血祛風」,不僅明確提出「燥痹」的病名,而且詳細闡述了該病的發病和治療。乾燥綜合征在中醫文獻中無相似的病名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當屬於中醫"燥證"范疇。《內經》首次提出"燥勝則干"的論點,是對燥邪致病病理特點的總概括。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燥邪外襲,風寒熱邪化燥傷陰,或素體陰虛,稟賦不足,或汗、吐、下後津液傷亡等,使陰津、氣血不足,血瘀絡痹所致。病理機制多與肝、脾、腎三臟陰陽失調,陰虛陽盛關系最為密切。治療上多以滋養肝腎、益氣養陰潤燥、養血活血、化瘀通絡等法治之。乾燥綜合征在中醫屬「燥證」范疇,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肺胃陰虛在先,肝腎陰虛在後,陰虛不復,燥熱自內而生,病理關鍵在於陰虛燥熱,輕則肺胃陰傷,重則肝腎陰虛,皆因陰虛在先,燥熱自內而生,治療重點當滋陰救液,清燥生津。故滋陰葯當屬改善病理的首要葯物,通過滋陰改善體內陰陽失衡之關鍵,增加體內物質之基礎-津液的來源,以此改善口鼻眼腺體的分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專家組研製的涼血解毒系列方劑治療乾燥綜合征等風濕免疫疾病,治療效果理想穩定,病人反映良好,能很好改善病人的口乾、眼乾症狀,並且無毒副反應,原服用激素等西葯的患者可逐漸減少激素等西葯用量為零。

10. 發作性睡病嚴重嗎

嚴重,突發時可能會產生不可預測意外,也影響正常學習工作。發作性睡病的表現最典型的表現是嗜睡,並且是不被人為控制,在講話中都會突然睡著,很多孩子常被老師和家長認為是偷懶的表現,因此受到指責,導致孩子壓抑、學習興趣下降等表現。
猝倒:由情感誘發的、突然發作的短暫性(肌張力喪失。情緒高興、悲傷、憤怒等波動時容易導致肢體發軟,有些孩子還會表現出嘴巴老是張著。反復發作的猝倒一定要加強好看護,最好不進行騎自行車、游泳等活動。睡癱:俗稱「鬼壓床」,表現為睡醒後大腦清醒,卻發現手腳無法動彈,因此而恐懼。
幻覺:入睡前幻覺,該病患者一般發生在由睡眠至清醒或由清醒至睡眠的移行中。可表現為幻視,幻聽,幻嗅,幻觸等。如何診斷診斷發作性睡病除了靠臨床的症狀外,還需要行一個晚上的多導睡眠監測和白天的多次小睡潛伏期試驗。根據ICSD-2標准。
發作性睡病可分為伴猝倒發作性睡病、無猝倒發作性睡病和繼發性發作性睡病。 (1)伴猝倒發作性睡病:
①幾乎每天發生的白天過度嗜睡,至少持續3個月。
②有明確的猝倒史,猝倒被定義為由情感誘發的、突然發作的短暫性(肌張力喪失經充足的睡眠(≥6h)後,次日多次小睡潛伏期試驗發現平均睡眠潛伏期≤8min,見≥2次SOREMPs,或腦脊液中食慾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④白天過度嗜睡難以通過其他類型睡眠障礙、內科或神經疾病、精神疾病、葯物使用或物質濫用來解釋。如何治療發作性睡病是一個較遲被大家認識的疾病,在以前的臨床中常被當作癲癇來治療。發作性睡病的患者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合理規則的小睡時間,加強白天體力活動和各種視聽刺激,避免獨自遠行、駕駛、游泳等,控制情緒。西葯治療以葯物治療為主,如:鹽酸哌甲酯、莫達非尼和抗抑鬱葯等。中醫主要從中葯和針灸進行治療。中醫的經典著作《靈樞·寒熱病》:「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說:「脾氣虛則怠惰嗜卧」。國醫大師路志正認為:陽氣不足,脾虛濕盛使然,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臨床臨床上常從脾、腎論治,常選擇腎氣丸、補中益湯湯、半夏白術天麻湯、滌痰湯加減。中葯和針灸需要堅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