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是什麼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作是中醫四大經典。
1、《黃帝內經》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2、《難經》
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
3、《傷寒雜病論》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
4、《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
中醫學四大經典著作意義:
1、《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2、《難經》尤其在脈診和灸診的基礎上有發展,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有多種刊本和注釋本。
3、《傷寒雜病論》創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
4、《神農本草經》為後世中葯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本書系統地總結了我國秦漢以前的葯學知識和用葯經驗,為中葯學和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是研究中葯和方劑的最重要的經典文獻之一。
2. 中醫的四大經典與中醫四小經典
中醫四大經典為《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中醫四小經典 《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葯性歌括》《湯頭歌訣》
中醫學中有「四大經典」和「四小經典」之說。其中,「四大經典」 一般指的是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四部對中醫學的理論和臨床實踐都有著重大意義的里程碑式著作,初學中醫自然可以對其進行誦讀和背誦,但是這四部著作的成書時間比較久遠,對於一些沒有任何中醫基礎的愛好者來說 ,學習起來經常會出現吃力的感覺,書中有一些一般讀者不了解的背景知識,還有一些艱澀難懂的生僻字等等。
而 「四小經典」 指的是《醫學三字經》《葯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這四部著作,也有些說法用《葯性歌括四百味》代替《葯性賦》,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四小經典」都是作為人們初學中醫的啟蒙讀物而著稱的。
在我國古代,醫學教育多為學徒制,很多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大家都是學徒出身,學徒們在師傅的指導下,從最簡單的工作做起直到出師。中醫「師帶徒」的教育方法有著明顯的優點,自然也就更廣泛地為人所知。
在近現代中醫院校教育還沒有興起之前,很多中醫大家就是通過背誦「四小經典」啟蒙的,老一輩稱呼背誦「四小經典」一類的中醫啟蒙著作為「童子功」,顧名思義,就是這些著作是他們從開始學習中醫葯知識的時候就要掌握的。「四小經典」不但在我國古代可以擔當中醫啟蒙的重任,在現代的中醫學習中,依然可以發揮它的作用。
「四小經典」是有啟蒙性質的中醫學讀物,我國古代的啟蒙讀物的重要特點就是大多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力求易於記誦 ,多為歌訣或詩賦形式 ,「 四小經典」 自然也不例外。
一 、《醫學三字經 》
《醫學三字經》是清代醫學家陳修園先生所著的醫學啟蒙之作,全書分為四卷,共2345字。陳修園仿照宋代王應麟編著的幼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的格式和理念,編寫了這本《醫學三經》,希望其能成為學醫者的啟蒙課本,他在書中的一段引言中稱:「童子入學塾師先授以《三字經》,欲其便誦也,識途也。學醫之始,未定先授何書,如大海茫茫,錯認半字羅經,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經》之刻也。」
這本書從醫學源流講起,開篇即言明「醫之始,本岐黃」,再到一些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言簡意賅,由淺入深的闡述讓讀者們對中醫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陳修園本人尊《內經》、法仲景的思想也從這本書中很好地體現了出來。在這本啟蒙讀物中,作者還強調學習中醫的一些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同時書中還對常見的內科雜病、婦科、病做了介紹,系統地分析了這些疾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證治分型以及每種分型的治法方葯等,對臨床也有著指導意義。
二、《葯性賦》《葯性歌括四百味》
《葯性賦》是《珍珠囊補遺葯性賦》的簡稱,《葯性賦》原書未署作者,對其原作者是誰,至今仍有很多爭論,有人稱作者生活在金元時期,但是無它作者是何人,這都是一本很好的 中葯啟蒙書。該書採用賦文的形式將中葯的性味和功能整合起來,書中將248種常用中葯按葯性分為寒、熱、溫、平四類,其中寒性葯66種,熱性葯60種,溫性葯54種,平性葯60種,全文用韻語編寫成賦體,便於記,廣受歡迎。
《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醫家龔廷資所著,書中以四言韻文的形式,介紹了400味常用中葯的性味、功效、主治,雖然名稱為「四百味」,因有些中葯重復(如烏梅、桑寄生等,實有393味葯,每味葯物均介紹了它的性味、功效、主治、炮製方法和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內容。 另外作者龔廷賢還在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中有一篇240味葯的《葯性歌括》,若有興趣也可考慮誦讀。
三、《湯頭歌訣》
《湯頭歌訣》為清代汪昂撰,刊於公元1694年,雖有人提出異議稱《湯頭歌訣》為集體編著,但是即使如此,汪昂也毫無疑問地參與了編著工作。本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20方編成202首方歌,分為補益劑、發表劑、攻里劑、涌吐劑、和解劑、表裡劑、消補劑等。
書中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對方劑的用葯和功能主治進行了整理和歸納,雖然因為限於中葯葯 名,平仄並不如真正的七言詩歌那樣嚴格,但是書中也盡量地做到了易讀性。然而因為作者 汪昂所處時代和地域的問題,現代人覺得誦記起來也不是很方便了,這時可以考慮一些現代人編寫的方劑歌訣。
四、《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明代醫家李時珍所著,在我國的脈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 力頗大,是我們在學習脈學時的必讀著作。自古以來,脈學在中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也是最令初學者發怵的。晉代王叔和就曾經說過「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對脈學理解不夠深刻,無法辨明一些相似的脈象,他在《脈經》24脈的基礎上,又増述了3種脈,使中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並詳細地論述了脈的體 狀和主病,並闡述了相類脈的區分,在描述脈的體狀時,李時珍用比喻的方式在他的「體狀詩 」中論述了脈的體狀特點,形象生動,易於讀者理解,同時他還在書中糾正了一些前人的錯誤,對我國脈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學習中醫時,啟蒙讀物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啟蒙讀物可以防止我們走入中醫學學習的歧途, 並且為今後的中醫學臨床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如「四小經典」這樣優秀的啟蒙讀物,我們就要好好將它們利用起來。
2021-3-14 妙麽藍❤️
3. 中醫書籍都有哪些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書籍。
除此之外,中醫書籍還有《溫病條變》、《景岳全書》、《類經》、《脾胃論》、《千金要方》、《脈經》、《本草綱目》、《濟陰綱目》、《內經知要》、《金匱要略》、《溫熱論》等等。
《黃帝內經》是中醫經典名著,成書於西漢中晚期,此前天文、歷法、地理、氣象、醫葯,甚至社會科學、哲學、思維科學、語言學、文字學的成就皆在該書中有較為全面的體現,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醫學典籍,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性著作,被歷代醫家視為「"圭臬",奉為"經典"」。
本書由數十位中醫專家,窮十餘年之力,對奠定中醫理論體系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逐字逐句詳注精譯,是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本書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葯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葯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床常用葯;它提出了辨證用葯的思想所論葯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葯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葯學起到了奠基作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本經》都是醫生和葯師學習中葯學的教科書,是學習中醫必讀經典書籍。
4. 中醫四大經典是什麼
中醫四大經典是指:
《神農本草經》
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中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
5. 中醫四大經典分別是哪些書
中醫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一、《黃帝內經》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
四、《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6. 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是什麼
我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是《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雜病論》。
1、《黃帝內經》是第一部冠以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
2、《難經》是戰國時期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扁鵲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
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3、《傷寒雜病論》是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
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4、《神農本草經》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7. 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是那四著作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傷寒論》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南陽人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 。
《傷寒論》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
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癥候歸納出癥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臟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3,金匱要略
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古籍之一,撰於3世紀初.作者原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雜病」部分.經晉王叔和整理後,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
共3卷上卷為辨傷寒,中卷則論雜病,下卷記在葯方.後北宋校正醫書局林藝等人根據當時所存的蠹簡文字重予編校,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仍厘訂為3卷,改名《金匱要略方論》.全書共25篇,方劑262首,列舉病症六十餘種.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
《金匱要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
《金匱要略》被古今醫家贊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
4,《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撰者不詳,「神農」為託名,《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葯學經典著作。
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證結果,有說成書於秦漢時期,也有說成書於戰國時期,但原書早佚,所能看到的本書是後世輯錄的結果。
(7)中醫葯學所謂的經典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醫現代化
中醫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在中醫界的社會、科技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科學、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中醫現代化的核心是中醫「人性的解放」和「生產力(效率)的解放」,因從歐美等西方社會開始,有時也被稱為「西方化」,但不專屬於西方社會,或西醫。
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四個亞過程:
技術的發展。 理論的革新、思想的變革,學科的進步
然而,戰後年代很快表明,就連「西方化」這個擴大了涵義的字眼也無法充分表達戰後世界的交流方式,為了適應這種實際情況的需要,「現代化」這個新詞便應運而生。因為它可以簡明地表達所有建設現代化的社會的相似願望而不論其地域和傳統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8. 中醫葯四大經典著作
中醫葯四大經典著作是:《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
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由多人完成,約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在東漢至隋唐時期仍繼續修訂和補充,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
該書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該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賀嘩稿被稱為醫之始祖。
四、《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撰著,晉代王叔和編次的中醫著作,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葯完備、理論聯系實際的古典醫學著作。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該書載方113個,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並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該書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對於推動禪孝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