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聖濟經典是哪個社區

聖濟經典是哪個社區

發布時間: 2023-09-20 17:10:24

⑴ 中醫經典書籍有哪些

這些中醫書籍注意看圖片中,那裡都有這些書籍的電子版

時間充足的話下面這些中醫經典書籍也可以看看

中醫書籍目錄:

中醫歌訣白話解系列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高清版)
中醫經典臨證發微(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
中醫葯學高級叢書
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中醫證候學(上、中、下)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7
中醫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共三十八冊)
中醫驗案點評與誤案分析叢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全2冊)
中華傳世醫典(全12冊)
中華養生網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華醫書集成
中華醫學網路大辭海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全10卷)
中華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文匯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編)
中國中醫葯學術語集成
中國中葯材真偽鑒別圖典(全4冊)
中國中葯資源叢書系列(全6冊)
中國醫學大成叢書(全套10卷)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
中國醫學大成(簡體橫排版)
中國醫學大成(繁體豎排版)
中國醫學網路全書(全七卷)(掃描版)
中國醫術名家精華叢書(全4卷)(掃描版)
中國醫著系列叢書(全6冊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今醫案類編(全十五部)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叢書(全六集)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版
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33冊)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全112冊)
中國葯典(2010版)(全3部)
中國葯學大辭典(陳存仁)
中國藏葯(全3卷)
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葯》欄目組系列圖書
中草葯現代研究(全三卷)
中葯成方制劑(全20冊)
中葯類書籍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叢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臨床經典中醫讀本(共三十八冊)
臨床辨病專方治療叢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二續名醫類案(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雲南天然葯物圖鑒(全5卷)
傳統中醫葯精華讀本(共六冊)
傷寒類書籍
傷寒論注十人書叢書(全10冊)
住院醫師手冊(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傅山醫學臨證運用叢書(全3冊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兒童心理學手冊(全四卷)
全國名老中醫醫案醫話醫論精選(共二十二冊)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 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冊)(掃描版)
全民獻方獻葯運動驗方
內經類書籍
醫學人生叢書:走近中醫大家(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08)
醫學入門(上、下)
醫學圖譜、圖解(一)(共十冊)
醫學圖譜、圖解(二)(共十冊)
醫學衷中參西錄叢書
醫家金鑒
醫方類聚(全十一冊)
醫方精要系列叢書(全10冊)(高清版)
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
醫經六書(全3冊)
千家妙方(上、下冊)(掃描版)
歷代本草精華叢書
古今名醫臨證金鑒(全二十二部三十冊)
名中醫醫案醫論(共15冊)
名醫臨證金鑒(全二十二部三十冊)
名醫名方錄(全4冊)
名醫類案(正續編)中國中醫葯出版社1996
名醫遺珍系列叢書(全四冊 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10)
名家臨證醫著重刊
名家臨證醫著重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名家獻秘:老中醫養生葯膳(廣東旅遊出版社)
名師與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名師經方講錄(全2輯)
名老中醫之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名老中醫方葯心得叢書(共5冊)
呂志傑著作(河北中醫學院)
吳中醫集(全4集)
吳熙婦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
四季養生葯膳(三采文化)
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
國醫大師臨床經驗實錄叢書(全12冊)
國醫大師學術經驗研讀錄(全2輯)
國醫大師驗案良方(共七冊)
國醫英才系列叢書(全3卷)
聖濟總錄(上、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版)
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黃帝內經靈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⑵ 中醫眼科學的經典著作

1、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候、針刺療法等已有初步的論述。所載眼部病名有目赤,目痛、目眥瘍、目下腫、目不明、目盲、視歧等30餘種。
2、大約編著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葯物365味,其中眼科用葯已達70餘種,可用於治療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以及一些全身病的眼部證候。而且不少葯物至今仍為眼科所常用。
3、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該書在闡述全身性疾病時,涉及到目赤、目黯、目不識人等20佘種眼部病症。但是仲景從整體觀念出發,參合全身脈症,辨證淪治,為後世治療眼病結合全身證候辨證論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礎。
4、隋代,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該書在目病諸候一卷內,集中收載三十八候,包括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等部疾病。此外,對於突眼、近視以及一些與全身性疾病相關的眼病也有了記載,而且對症狀描述和病源探討都比前人前進了一步。
5、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在七竅病一卷首列目病,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生食五辛、夜讀細書等容易引起眼病的19種因素,以及預防眼病的若干注意事項,還首次記述了老人目昏。在眼病的治療方面,記載了神曲丸等81首內服及外用的葯方,並第一次提出了食用牛、羊等動物肝臟的明目作用。此外,還介紹了熏洗、外敷、鉤,割等眼病外治法和針灸、按摩療法。所以,該書對後世眼科發展頗具影響。
6、王燾著《外台秘要》,在眼疾一卷中引印度《天竺經論眼》。在眼的解剖方面指出:眼乃輕膜裹水,外膜白睛重數有三,黑睛水膜止有一重,不可輕觸:眼之黑白分明,肝管無滯,外托三光,內因神識,故有所見。在論述病源方面提出:綠翳青旨(相當於青光眼)之類眼病「皆從內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的獨到見解。而且指出,該病初發即須速治,病成則不復可療。在眼病論治方面,謂治腦流青盲眼(相當於白內障)「宜用金篦決,一針之後豁若開雲而見白日」。這是中醫古籍有關金針撥內障的最早記載。該書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
7、《龍樹眼論》是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眼科專書。可惜原書早巳失傳,僅有日本人輯錄於朝鮮《醫方類聚》的輯本。該書大體可分為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所述病因病機與《諸病源候論》相似,多主風熱;各論所述眼病有30節。書中的眼部解剖名詞比以前的文獻豐富,如眼瞼、眼皮等皆屬首見;所涉及的眼部病,已增至60餘種。治療方面,不僅重視葯物,還記載有多種手術療法,如首次提出對胬肉攀睛使用割烙法和對「瞼皮里有核(即胞生痰核)」施行手術治療,而且對「開內障用針法」的敘述也較前人詳細。
8、《劉皓眼論準的歌》是晚唐時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專書,又稱《劉皓眼論審的歌》(《宋史》)。全書為詩歌體裁,便於記頌。現存《秘傳眼科龍木論》中《龍木總論》之「審的歌」,即來自該書。書中所載的「五輪歌」及將72種眼部病證按內、外障分類的方法,對以後的中醫眼科影響深遠。
9、宋初編成的《太平聖惠方》100卷中,眼科兩卷總結了宋以前的眼科成就,並有所發展。將所收載的500多首處方按主治證候分類,而且對每類證候的病因病機都作了扼要的闡述。眼科五輪學說在該書首次見到運用,並以「眼通五臟,氣貫五輪」強調了眼與整體的密切關系。書中除對內治和外治的大量記載外,對金針撥障等手術的介紹也比較詳細。
10、此後一百多年,又有《聖濟總錄》,全書200多卷,有論有方。眼科部分在《太平聖惠方》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寫成12卷,包括眼病58門,手術2門,記載眼病用方750多首,內容較為豐富。至於眼科用葯,見於宋代著名官方葯書《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者,就有180多種,其中還吸收了一些外來葯物,如沒葯、龍腦香等。
11、元代危亦林編《世醫得效方》,其中眼科一卷,首先重點闡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其次分別敘述眼科72證的證治,內容簡明扼要而實用。
12、由宋元醫家輯成的《秘傳眼科龍木論》,是一本著名的眼科專書。全書分10卷,卷1—6主要載列眼科「七十二證方論」,每證方論以下附有「審的歌」;卷7為諸家秘要名方;卷8為針灸經;卷9—10為諸方辨論葯性。書中主要內容是按內、外障分類記敘72種眼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並介紹了古代金針撥內障以及鉤、割、鐮、洗等手術方法,對後世很有影響。正文10卷之後,另附有《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其主要部分是「眼科七十二問」,具體內容與前面「七十二證方論」並不相同。此外,它在「五輪」之後,首次較詳細地述及眼科「八廓」,雖然八廓不如五輪學說有影響,但是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3、《銀海精微》為宋以後的人託名孫思邈撰成的眼科專書。該書首先敘述了五輪八廓學說和中醫眼科辨證的一些基本理論,接著列敘了80餘種眼病的病因、症狀和治療,並附有眼病簡圖。此外,還初步介紹了按五輪檢查眼病的順序和方法。此書辨析證情比較明白,內治的不少方葯也比較精簡實用,外治還採用了點、洗、劇、烙、夾等法,對金針撥障(開金針)的手術方法描述尤詳。
14、金元時代,醫學流派主要以劉完素、張從正、李呆、朱震亨四大家為代表。劉完素強調火熱為病的學說。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眼目赤腫翳膜皆屬於熱,主張降心火,滋腎水,用葯偏重寒涼。張從正繼承劉氏主火之說,並有所發展。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目不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病主張以祛邪為主,善用攻下法。李呆提倡內傷學說。在眼科方面,他認為脾虛影響五臟六腑的精氣不能上貫於目,則目不明,因而治眼病要理脾胃,養氣血才是正理。朱震亨認為相火為元氣之賊,陰虛則火動,治病重用滋陰降火之法。在眼科方面,他認為眼病不外虛實二因,眼目昏花屬腎水虧虛,眼目腫痛屬肝經風熱,內治虛者宜滋腎陰,實者當散風熱,虛實相兼者則散熱滋陰。以上四家學說雖各有所長,但也離不開辨證論治的原則,後人合理運用,進一步豐富了眼科的理論和實踐。
15、跨元、明兩代的眼科名醫倪維德著《原機啟微》一書。其上卷按病因將眼病分為18類,理論聯系實際,詳細分析病機,辨證論治;下卷論方劑配伍,後附治療眼病40餘方,並有方義說明。這是闡述理論比較系統的一本眼科專書。
16、清朝年間,中醫眼科要以山東博興眼科名醫魏儒正為代表,其著作的《眼科集要》共分四部詳細記錄敘述中醫眼科對於各類疑難眼病的詳細辯證技巧及論症法則,內容精簡實用,並配以繪圖加以說明,內治以臟腑經絡調理為主、外治以熏、洗、點、撥為主,是一部綜合性的理論解釋、實用技術較強的一部眼科專著。
17、清末民初,魏氏中醫眼科第二代傳人魏純訥子承父業,17歲便從父學醫。由於父親的身教言傳,五、六年時間即掌握了診治眼病的技能,並能把祖傳驗方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取得顯著療效,聲譽漸高。
魏純訥常說:「學貴博而能長,未有不博而能長者也。」他認為,眼雖是局部器官,但和五臟六腑緊密相關。眼科是在內科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打好內科基礎,是學好眼科的根基。所以,他不但主攻眼科專著,而且精心研讀《內經》、《傷寒》、《金匱》、《溫病》等醫著。因而眼科、內科俱佳。
魏純訥行醫40餘載,對中醫眼科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的醫學遺產,把寶貴的臨床經驗留給後人,他將平時收集的200餘例疑難病例整理成《眼科臨症錄》,對病因、病機、辯證論證、治則、方葯等都做了詳細記錄。他為了將自己的臨床經驗與父親畢生的經驗融為一體,50餘歲時,著手對《眼科集要》重新整理,暫定名《重定眼科集要》。手續未完,在日軍掃盪中不幸失落。1949年春,魏純訥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9歲。
18、建國初期,魏氏中醫眼科第三代傳人魏士臣原濱州市博興縣人民醫院眼科專家。從事中醫眼科臨床工作50餘年,他不但對中醫眼科有深厚的造詣,而且對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較高的聲譽。任縣歷屆政協常委,1—9屆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兩次出席省和地區召開的眼科學術交流會,曾被邀請去濱州醫學院中醫班進行中醫眼科學講座。一九八五年十月出席省政協召開的各界人士交流大會。1967-1969年利用三年時間將平時積累的經驗及秘方編撰而成《中醫眼科集腋》一書流傳於後。《中醫眼科集腋》是一部中醫眼科學著作,對於以後的中醫眼科學發展有相當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