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學經典的內容
《國學經典全集》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入門讀物。作者以淺顯流暢的筆觸,首先對國學作了概述,進而分章節對語言文字、史學、哲學、文學、自然科學、藝術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別和學術觀點予以介紹,並作了評述。《國學經典全集》薈萃百家,包羅萬象,充分體現「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稱」。閱讀《國學經典全集》,讀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關於國學的較為全面的概念;有志於深入研究者,亦可通過《國學經典全集》探尋進入國學殿堂之門徑。[1]
本書選錄了《易經》《詩經》《孟子》《論語》《書經》《六祖壇經》《道德經》《金剛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百家姓》十四部經典名作。同時參考各家集注,力求准確、流暢地翻譯原典,真實地體現經典精神。望讀者朋友們通過閱讀《國學經典全集(上下珍藏本)》得到更多的啟迪和教益,從而了解國學,熱愛國學。
㈡ 什麼是國學經典
問題一:什麼是國學經典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華文化經典即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它們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澱的文化精品。
國學經典的書籍: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松學詩經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註疏 禮記正義 周禮註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
春秋穀梁傳註疏 孝經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論語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問
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爾雅註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數肢檔書 周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餘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趼
岳陽風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嶽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游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土記 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奇略》 《握奇經》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
《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申鑒 說苑 新語 論衡
茶經 棋經 中論 鄧子
蓋廬 人物誌 潛夫論 初學記
洛陽牡丹記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經 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鬼穀子 歸田錄 唐新語 公孫龍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宋高僧傳 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 鈍吟雜錄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說新語 金匱要略注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孔叢子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i冠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范子計然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山房隨筆 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 水戰兵法輯佚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漢墓竹簡六韜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 太公兵......>>
問題二:國學是什麼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川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薯亂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飢渣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問題三:什麼是經典?國學經典包括哪些書? 經典:《辭源》對經典解釋為:「典範的經書」;
《現代漢語詞典》對經典詮釋為:「權威的著作」;
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經典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結晶」;
全球經典教育專家王財貴博士認為:「經典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最有用的知識」;
北京大學教授王炳照認為,「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是全人類的財富」;
《人民日報》的文章表述為「經典是經過時間淘漉和歷史沉澱的文化精品。」
通過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啟迪,我們可以這么來理解,經典是深入人心,影響深遠,永不貶值,千年不朽,世代流傳的原創性典籍,是中華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華。
中華文化經典(國學經典):
中華文化經典即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簡稱國學經典教育、經典教育、讀經教育):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的教育活動。簡單地說是對學生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也有人稱之為中華文化斷層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動。此項教育活動是現行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中華文化,宣傳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傳承中華文明,提升人文素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舉措。
國學經典的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和人的關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國學無用之大用,也是人文無用之大用。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
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經、史、子集書籍3450 種,79072 卷、36000 余冊)
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左傳、爾雅、孝經
史:山海經 、穆天子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貞觀政要、史通、文史通義
子:老子、莊子、公孫龍子、韓非子、淮南子、列子、墨子、荀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尹文子、新書、法言、鬼穀子、顏氏家訓、素問、九章算術、近思錄、陰符經、周易參同契、黃帝內景經、黃帝外景經、太上感應篇、金剛經、四十二章經、心經、六祖壇經、茶經、樂府雜錄、洛陽牡丹經、棋經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記、世說新語、遊仙窟、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集:楚辭、六朝文契、唐詩三百首、絕妙好詞、古文觀止、文心雕龍、詩品、二十四詩品、六一詩話、人間詞話、西廂記、竇娥冤、牡丹亭
問題四:什麼是國學?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錠。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問題五:國學經典有哪些 經部
大學
《四書》之一,儒家「修齊治平」理論大綱。
中庸
《四書》之一,儒家推崇的處世哲學。
論語
《四書》之一,儒家創始人孔子言論集。
孟子
《四書》之一,以「性善論」著稱的儒家經典。
詩經
《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尚書
《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史書。
儀禮
《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禮儀制度書。
周易
《五經》之一,我國第一部哲學原典。
春秋左傳
《五經》之一,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爾雅
我國第一部網路名物詞典。
孝經
我國以「孝」治國的理論基礎。
史部
山海經
戰國・佚名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的神話小說故事。
穆天子傳
戰國・佚名
我國最早的游記。
國語
戰國・佚名
我國最早的國別史。
戰國策
西漢・劉向集錄
戰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和辯論的策略書。
史記
漢・司馬遷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紀傳體史學、傳記文學之先河。
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
我國六世紀前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洛陽伽藍記
後魏・楊炫之
現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記的典範之作。
貞觀政要
唐・吳兢
古代帝王統治術之專著,後世治國者之圭臬。
史通
唐・劉知幾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是我國古代史學理論之代表。
書目答問
清・張之洞
指導治學門徑的必讀書目,嘉惠一代學林。
子部
老子
春秋・李耳
「道家最精要之書。」(梁啟超語)
莊子
戰國・莊周
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學著作。
列子
戰國・列禦寇
常言人之所未言,「氣偉而采奇」(《文心雕龍》語)
韓非子
戰國・韓非
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淮南子
西漢・劉安
漢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公孫龍子
戰國・公孫龍
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作,創建了我國最早的邏輯學。
墨子
戰國・墨翟
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著作。
荀子
戰國・荀況
先秦儒家學說集大成之著作。
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述。
呂氏春秋
戰國・呂不韋
綜合百家學說,建構一統理論。雜家學說代表作。
尹文子
戰國・尹文
「宋尹」學派始祖,尹文論法術和形名的專著。
新書
西漢・賈誼
漢代傑出的政論文集,魯迅譽為「西漢鴻文」。
法言
西漢・揚雄
首部儒學批判專著。
鬼穀子
縱橫家始祖,兵家法寶。
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
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黃帝內經素問
我國現存最早的較為系統和完整的醫學典籍。
九章算術
我國第一部重要的數學專著。
近思錄
宋・朱熹
理學入門書,蘊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義。
陰符經
相傳蘇秦得此書而為六國之相(《戰國策》記)。
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
最早論述煉丹原理的著作,被稱為「萬古丹經王」。
黃庭內景經
道家內修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
黃庭外景經
太上感應篇
宋・李昌齡注
民間廣為流傳的勸善書。
金剛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乘佛教的根本經典,「經中之王」。
四十二章經
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第一部佛教經典著作。
心經
唐・玄奘譯
般若部經典中的核心經典。
六祖壇經
唐・釋慧能
禪宗最重要的典籍,中國佛教的集大成者。
茶經
唐・陸羽
我國第一部論茶著作。
樂府......>>
問題六:中國國學包括哪些內容 這個現在爭議很多。國學一般指我國固有之學問,對傳世經典的解讀。比如《三字經》,有的說算是國學,有的人覺得這只是兒童啟蒙讀物,算不上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好研究的嘛~
通常,國學內容依照四庫全書的編排體例,包括經、史、子、集。這四部分的詳細內容就不用我詳細介紹了吧~
問題七:國學包括哪些方面? 國學涉及的范圍相當廣,主要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語言、文學、史籍、科技、目錄版本等學問,現代著名國學大家有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王國維、羅振玉、胡適、陳寅恪、黃季剛、朱希祖、聞一多、湯一介、蔡尚思、顧頡剛、張岱年、姜亮夫、任繼愈、朱季海等。
問題八:什麼是國學? 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en: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歷史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原稱「中學」,後改稱「國學」。它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唬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發展在二十世紀,西學的影響下明顯受到了巨大沖擊。明清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經世致用」思想興起,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國學」被中國傳統學者視為「國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國以後,各種西洋新思潮傳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全盤西化派鄙視其為「國渣」,許多中間派因此稱其為「國故學」,維護傳統文化派稱其為「國粹學」;學衡派昌明國粹,發揚中國文化,卻往往不以國學自居。近年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變化,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價值越來越為更多的人認識、認同,國學發展開始復興。
含義與分類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包括道學佛學百家學等;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
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中國佛學雖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國本有,因而可否歸入國學存在爭議。按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顧實在《國學叢刊》發刊辭中,則分國學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佛典、詩文六類。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錢穆曾就「國學」一詞發論曰:「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國學概論・弁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柳翼謀認為,凡源承華夏文化之中國學問,無論古今,皆為國學:「予對國學之界說,必非佛學及洋學,……須從古先聖賢,未受佛學洋學之薰染時講清,而又包括後來之漢學、宋學,以及今世所講政治、經濟、財政、社會、教育等,始可言國學。」(《國學之界說》)柳翼謀並主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
當代國學以中國固有學問、傳統文化為核心,涉及領域甚廣。
㈢ 國學經典的介紹
《國學經典》是2010年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萌 等。該書主要講述了國學的知識。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有極大影響。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國學中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是連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橋、心靈之橋。
㈣ 國學經典的意思是什麼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4)國學經典為什麼有政治經濟擴展閱讀:
國學的分類方法其一是「四庫全書」的分類方法,它把國學分經、史、子、集四大類。
「經」指古籍經典,如《易經》、《詩經》、《孝經》、《論語》、《孟子》等等,後來又增加一點語言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如《爾雅》。
「史」指一些史學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馬遷的《史記》、鄭樵的《通志》,斷代史,如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等的《新五代史》等。
政事史,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專詳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以地域為記載中心的方誌等。
「子」指中國歷史上創立一個學說或學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韓非子》、《商君書》,兵家的《孫子》,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釋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皆入「子部」。
「集」是歷史上諸位文人學者的總集和個人的文集。個人的稱為「別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荊公集》等;總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玉台新詠》等。四庫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戲劇作品如《長生殿》、《西廂記》、《牡丹亭》也屬集部。
另一種是按內容屬性分類,開始分為三類:義理之學、考據之學及辭章之學。
義理之學,闡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學;考據之學,從事歷史研究,也就是史學;辭章之學,從事詩詞散文以及章奏、書判等實用文體創作的,就是文學,及今天所說的文史哲等社會科學。
後來又有人在此基礎上又加了兩個以補其不足:一是經世之學,即治國馭民的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二是科技之學,即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