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學習經典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有氧基礎好的標準是什麼 2025-01-28 03:47:13
待機狀態怎麼叫小愛同學 2025-01-28 03:40:48

學習經典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9-14 19:12:52

① 為什麼要學國學經典有什麼目的和意義嗎

國學,首先是漢字,單個漢字意思,一連串的漢字意思。
國學主要是指古代傳承下來的學問。
國學的經典主要是系統思考,是在考慮事情的過程中,既要考慮現在的狀態,也要考慮過去的歷史,還要考慮將來的結果。系統思考是可以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現在的文化以西方文化為主,多數處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也是一種一蹴而就的解決方式。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也是一種支離破碎的思考方式。在現在的發展中出現了眾多的問題,人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和光輝的亮點,所以現在鼓勵大家學國學經典。
比如,一個男人,不去成家是不行的,對自己不負責任,對家庭不負責任,對社會不負責。
另一個男人,有家庭還有二奶,自己受累不說,對家庭產生問題,造成社會不穩定。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在迷中。古代的先人們看到了這些,提出了修身齊家漢國平天下的思想,還提出了中庸的問題,都可以幫助人們解開心中的迷,讓這個社會更加和諧。

② 認識什麼是「經典」

        經典,是指一些具有典範性、權威 性、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是經過歷史選擇、千古流傳的極有價值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這是對「經典」二字下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定義。在這里,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經」與「典」的本義。

一、「經」的本義

      《說文解字》對「經」的解釋是,「經,機縱絲也」,就是說,經是織布機上的直線,是縱向的絲。我們知道,布匹是由縱線和橫線交織而成,直線或縱線叫「經」,那橫線就叫「緯」。經和緯都是織布機上的絲線,但是方向是不相同的,所以概念也就不同。兩者相比較而言,「經」就顯示出了幾個特徵:第一,經線比緯線要先擺上去,所以「經」具有先在性;第二,先擺好了經線,就決定或主導了布匹的品質和長度(因為寬度是一定的),所以「經」具有主導性;第三,在織布的時候,經線幾乎是不動的,動的只有緯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具有不變性,或者叫永恆性。在經典推廣大家王財貴先生看來,因為經線具有這幾個特徵,再把它抽象化、普遍化之後,就有了「經常不變,天經地義」的意思。而由此再進一步,凡是記載人類永恆的智慧,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的著作,就漸漸稱為「經」了。二、「典」的本義

      「典」是個會意字,由兩個字組成,「典」的本義也就是這兩個字的合意。那麼,是哪兩個字呢?「典」的上半部分是個「冊」字,下半部分是個「幾」字。「冊」是象形字,就好像竹簡用線穿起來,也就是古代竹的樣子;「幾」也是象形字,就是高腳的桌子。兩個字的意義合起來就是「放在高腳桌上的簡冊」,這應該是比較貴重的「書籍」了所以有個成語叫「高文典冊」(指古代朝廷重要的文書、詔令等)由此「典」就引申為非常珍稀、貴重的事物,如「典藏」、「典禮」等。綜上,「經典」合起來說,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三、「經」都包括什麼

在春秋時代,就有一些書被稱為「經」。道家代表人物莊子首先提到「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盡管莊子屬於道家,但他所提到的「六經」都是儒家的代表作。這也可以看出,在那時代已經對「經」的用法非常明確了,也就是把世間最高明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稱為「經」。到了漢朝,又有了「緯書」的說法,也就是輔佐「經」的書,跟「六經」相對,每本書都有一本「緯書」相輔佐,所以就有了「六緯」。

          後來,大概只有儒家的書才稱得上是「經」,從「六經」到「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到「九經」(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說法,但「六經」一般是包含在其中的,再到「十三經」(《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都是儒家的「經」,而且都有「六經」在其中。

        我們知道,《四庫全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分經、史、子、集四部,「經」是排在第一位的。這個次序不是隨意排列的,而是有意排列,排在最前面的當然也就是最有價值的。可見,在整個中國學術史中,「經被認為是有著最特殊意義的,並不是任何書都可以稱為「經」的。

      到了唐朝,皇家非常尊崇道家,推崇老子,所以就把老子的書稱為《道德經》。

國《道德經》但是,老子的《道德經》其實並不是宣揚「道德」的,這本票書之所以被稱為是《道德經).是因為它有「五千言」,如果都寫在竹簡上就會非常笨重,所以就把它分成上下兩卷,上卷開頭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第一個字,於是上卷就被稱為是《道經》下卷開頭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一個字是「上」,但不好叫《上經》.只好就叫《德經》了上卷的《道經》與下卷的《德經》合稱為《道德經》。而道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莊子的書《莊子》也升級為《南華真經》。雖然在歷史民俗中,尊崇老莊的人有時把《老子》《莊子》稱為「經」,但在當代大學,如果講老子和莊子的課,課程名稱一般就是《老子》和《莊子》.而很少叫《道德經》和《南華真經》。由此可見,即使是貴為皇帝,想要把某部書拔高為「經」,也是比較困難的。

      再說佛教。古代高僧大德翻譯佛典,對經、律、論的稱呼是非常嚴謹的,比如,三藏經典(結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義,以巴利文記錄的佛教經典,其中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三藏經典是由親耳聽聞佛陀言說的阿羅漢們所結集的)里的「經」,就好像《四庫全書》里的「經」,般來說,「經」就是佛之所說,而「論」則是菩薩之所論,是不能亂的。中國高僧大德的著作也很多,但卻只有一部著作可以稱得上是「經」,這就是《六祖壇經》,這是佛教界共同的認定,是對六祖惠能大師的尊崇。

        至於像《三字經》《女兒經》《馬經》《茶經》等,雖然也是「經」,卻不能與前面提到的那些「經」相提並論。盡管如此,因為從古至今,《三字經》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還是會在後面的章節中對《三字經》有進一步的講述。

      總之,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們永垂不朽,就是因為它們歷久彌新!

四、研讀經典,傳承經典

      現在,推動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要求我們去認識經典,去研讀經典,去接受經典,去踐行經典,去傳承經典。「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雖然是老師,但更應該以古聖先賢為師,努力學習經典,重新做回「學生」,才能更好地「為師」!

        我們做老師的都知道一個成語—數典忘祖,事實上,我們今天很多人只有「忘祖」的資格,而沒有「數典」的資格,因為已經不知道「典」是什麼,「典」又在哪裡。所以,既然為人師,就一定要補上這一課,更不要一說經典,就一棒子打死!只有重讀經典,我們才會更好地開啟智慧,才能真正讓中華文化得以復興。

        凡是經典,都值得我們認真品讀。只要去讀,哪怕只讀懂一兩句,那也是人生的智慧,可能是一個人在生活中碰幾次壁都總結不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多讀經典,也引導我們的學生多讀經典。

        經典是經久不衰的人生智慧,可以作為我們一生的座右銘,指導我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如果我們能夠把經典作為每天親近的「仁者」能夠把經典學習作為每天的功課,並把這些經典作為做人做事的標准,作為自己待人接物的指導思想,那麼我們就等於是在親近「仁者」了。

        每天堅持讀經典,讓大人孩子終身受益。

③ 誦讀國學經典有什麼好處和意義

誦讀國學經典的好處和意義如下: 第一,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傳承我們中華名族的優秀文化,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源遠流長的名族精神,特別是那些經典的篇目能夠讓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國學經典誦讀能夠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誦當中還能夠提升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培養自己的愛國熱情。讓孩子的'性情得到開朗,培養他們的自信。 第三,國學經典誦讀也是一種素質教育,能夠讓孩子的心智得到開發,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當然,在進行國學誦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自覺誦讀的原則,要讓孩子鍛煉自主誦讀的好習慣,孩子在誦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問題的話,家長朋友可以進行講解。千萬不能夠敷衍孩子哦,這會影響到孩子誦讀國學經典的熱情。 國學經典誦讀的好處和意義有哪些,希望能夠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哦。在平時的生活中選擇一些經典誦讀的篇目,好的國學書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④ 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回顧過去的一個世紀,國學可謂命運多舛,幾經興衰沉浮。新文化運動時期,作為國學代表的儒學,曾一度被視為民族落後的根源,受到猛烈的抨擊。此後,歷次政治運動中,國學都免不了被嚴重沖擊。這是時代的悲劇,當一個國家民族落後於時代,原有的經典就會被顛覆,原有的傳統就會被遺棄。當一個國家民族走上正軌的時候,傳統文化也就成為一個民族走上現代化的寶貴財富。當今,中華民族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國學也順應時代走上了復興之路。國學的復興,是重建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漢字中的「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是織成一匹布的先導,引申為常理常道;漢字中的「典」,本義是「五帝的書冊」,引申為重要的文獻、典籍。「經典」便是涵蘊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這些書自古流傳,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共認的「經典」。她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摶造文化和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人們在物慾驅動下,變得比較浮躁,優良的古典讀書精神幾被掃盪無遺,真正能夠坐下來認真讀書的人也不多,這要求我們要懂得選擇傳統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這些國學經典著作就是經過了時代考驗的,是歷久彌新的永遠具有閱讀價值的圭臬。我們相信,它們是撫慰人們心靈的一劑良葯,是永遠值得我們珍惜的一筆精神財富。
俗話說「樹無根不活,人無本不立」。學習國學,一定要從最原始的經典入手。「經」是智慧的升華,「典」是行為的法則;「經典」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民族文化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經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而涵養出廣闊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人的生命有限,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我們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輕便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迅速地啟迪自己的理性,而後對比較淺顯性、應用性的學問,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見識」,亦即現今所謂的「文化教養」。要啟發理性,開拓見識,教養文化,除「讀經」外,恐怕別無切實可行之方。毋庸置疑,國學經典教育對於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徐梓教授說得好:「國學經典教育是最有價值、最優質的教育,是奠定一個人成長的根本。」
一、國學經典教育是通識教育,有利於人的適應能力的培養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專業教育要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為從事特定的職業做准備。它試圖通過早年的學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學到終身受用的知識和技能。然而,過早的專業學習、過細的專業劃分,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不僅如此,由於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較長的時間。當學生經過數年學校教育,學成單一的技能畢業時,社會上特定崗位的人才空缺,也許已經由於轉崗或在職培訓等其他途徑而得到補充。而僅僅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既缺乏較高的綜合素質,也沒有其他技能,勢必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通識教育不是為了培養某種特定的技能,也不是為受教育者謀求某種職業而做准備。它的目的不是獲得具體有用的知識,而是要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於教人思考什麼,而在於教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設置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以及科學原則和方法在內的一系列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對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喚起學生對一切偉大、深邃、美麗事物的敏感和驚奇,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人類在探尋知識過程中思考的重大課題和運用的基本原則。因此,以經典閱讀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是西方通識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經典研讀」兩大門類。一些具體的課程,都是在此基礎上生發出來的。
我國的通識教育,也有必要以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經典為核心,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詩宋詞、「四書」「五經」等為主要學習內容。學習國學經典,也就是在與我們的「先聖先賢」對話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滲入我們的歷史和傳統。通過國學經典教育,可以親近我們的祖先,領會他們的志趣,把握他們的神髓,形成恢弘的歷史意識,從而能對各種事務應付自如。由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作為家長,不能簡單快捷地給予孩子多少「黃金」,而是要花費必要的時間和耐心,讓孩子通過學習國學經典,接受通識教育,學會「點金術」,從而令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二、國學經典教育是素質教育,有利於人的綜合素質的歷練
素質教育作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提出來後,得到舉國上下的廣泛認同,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很多人簡單地把素質教育等同於撇開教材的學習,開設琴棋書畫等培訓班,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素質教育就這樣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養。
那麼,何謂「素質」呢?素質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結構,具有基礎或前提的意義,並蘊含著無限發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本來的、最初的意思;「質」則有形體、根本、質地的意思。所謂素質,實際上指的是可為各種具體技能提供依託和基礎,又潛藏著發展的動力,並且能夠突破局限,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統一體,並不斷完善和優化素質結構的活動和過程。
只有觸及人的素質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打一個比方,素質好比一塊土地,而各種技能,不過是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莊稼。土地為莊稼的生長提供了依託和基礎,使得種子所具有的發芽、生根、開花、結果的潛能得以實現。素質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彈彈琴,乃至學習繪畫、唱歌和跳舞不過是在素質的沃土上栽種一些花草,而並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過是在素質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圖,而並不是改善這模板的結構。說到底,學習具體技能是僅僅著眼於「器」、「用」、「末」的問題,而不是著眼於「道」、「體」、「本」的問題,都並沒有抓住問題的症結和關鍵。
國學經典教育不僅與素質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不二法門。表面上看,國學經典教育不直接養成某種技能,是一種「無用術」,但它實際上是從更深厚和高遠的層面做好夯實基礎、調整結構、完善素質的工作,是一種源於根本、專注根本、為著根本的教育。浸潤在國學經典中,能感受和體味經典世界所蘊含的古人的思索,從而獲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國學經典是鍛煉思維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義。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的序中指出的那樣,「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國學經典教育對於提高人文素養均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內容所難以比擬的作用。
三、國學經典教育是博雅教育,有利於人的高尚品格的塑造
香港嶺南大學前任校長陳坤耀曾解釋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導人「學識廣博,生活高雅」。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則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種表達。「博雅」一詞由「博」、「雅」兩個單字組成,分別說的是知識和為人兩個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氣質優雅,擺脫庸俗,走向卓越。
近一個世紀以來,主流意識對於我們祖先的傳統和文化曾經一度持鄙薄、仇視和批判的立場。很多人之所以會狠心的用手割斷自己的「臍帶」,挖掉自己的「心」,大抵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不了解傳統,基於從眾的心理,人雲亦雲;一方面是因為近代以來國力不振,國勢衰頹,傳統文化被當作了替罪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認為國學經典內容沒有實際用處。在是否有用,特別是這種用處能否看得見作為評判尺度的前提下,國學經典的學習才長期處於被忽視、被輕賤的尷尬境地。
實際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和中國古典教育在具體內容上不同,但精神實質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養的傳統精英,其核心內容是經典文本研讀、古典語言訓練和古典文化熏染。英國有句名言:「雖然希臘文、拉丁文對於管理印度殖民地毫無用處,但只有精通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統治印度」。在古代中國,雖然「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提供治國經邦的具體策略,但它們卻是訓練治國之術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書」「五經」和擅長寫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開科舉之門,參與國家管理。
知識和道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所謂「學優者德厚,學淺者德薄」。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不僅是把知識消化於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而且具有熏陶氣質、變化性情、提高涵養的意義。國學經典教育不僅培養文義通曉、才華擅長、經書熟習、學問通徹的博學之士,更是要培養行誼謹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既博又雅。
四、國學經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有利於民族人文精神的提升
教育以人為對象,本來是人的教育,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將人從不成熟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帶到更自覺、更理想、更圓滿的境地。所謂人文教育,就是為了促進人性境界的提升,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生命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人文教育主張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豐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對象不只是學得表淺的知識,而且通曉支撐這些知識的文化意蘊;人文教育不是要培養沒有靈魂的專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養的個體。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學經典已經深植於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里,流淌在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經典是連接我們和歷史傳統之間的一座橋梁,缺乏經典教育,我們就無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園的道路,只能成為文化上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學習國學經典,實質上就是走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感受這個家園的溫馨,參加這個家園的建設,形成對她的情感皈依。接受經典教育的過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須,紮根於豐厚的傳統文化土壤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從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變成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的過程。我們倡導國學經典教育,是基於傳統經典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真切的體驗,是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血脈的尊重和發揚,是我們承認自己成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並且永遠也不想割斷這種親緣關系的深情回顧。
總而言之,國學經典教育既是實施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又是開展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方式。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可以砥礪我們的品行、健全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可以讓年輕人汲取民族傳統的優良養分,掌握祖國特有的優雅語言,使之成長為既有崇高理想,又有典範道德;既有文化知識,又有文明素養的新一代中國人。

⑤ 為什麼中國人必須要學習國學經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更好地認識經典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傳承。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要有利於鄰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遊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麼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聖、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捨、、、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

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氣。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了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