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為什麼讀經典卡爾維諾
擴展閱讀
當黑夜什麼白酒歌詞 2025-01-21 12:12:14
她的微笑像什麼呢歌詞 2025-01-21 12:00:04
沒什麼基礎做什麼比較好 2025-01-21 12:00:01

為什麼讀經典卡爾維諾

發布時間: 2022-05-01 10:58:27

⑴ 《為什麼要讀經典 》卡爾維諾讀後感

當年我們談論卡爾維諾,就像卡爾維諾在書中談論他的狄更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康拉德、海明威等一樣,如同仰望一尊尊的神。區別在於,我們仰望過了
就扔到腦後,卡爾維諾則仰望了一生。仰望不等於取消自己,而是用以汲取、警醒、反思和照亮。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文學的立法者就是經典。此外,這本《為什麼
讀經典》也可以糾正某些人長久的一個偏見:卡爾維諾只是一個玩「虛」的作家,與現實無關。

後者當然是個錯覺,評價者大概和當下的作家持有相同的評判標准,以為只有寫苦難、寫鄉土、寫農民進城和工人下崗才是現實。卡爾維諾在對這些經典作品的
解讀中,比如解讀司湯達、狄德羅,比如解讀帕斯捷爾納克,有效地澄清了什麼才是真正文學意義上的「現實」,那就是一切跟「人」的靈魂、內心困境和懷疑、追
問息息相關的東西。所以他在「前言」里說:「我愛卡夫卡,因為他是現實主義者。」而我們的「現實主義」從來都是將卡夫卡排除在外的,因為我們的「現實主
義」是另外一個「主義」,意味著進去了就出不來,像照相機一樣習慣了與生活重合。卡爾維諾還證明,文學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它有無數的方向需要作家們去開拓
和深入。而經典恰恰是通過歷史的積累,呈現出這些可能性:可以有司湯達的「個體道德張力、歷史張力、生命沖動合成單獨一樣東西,即小說的線性張力」;也可
以有「清晰、諷刺和嚴肅」的普希金和「唯實、輕描淡寫、渴望幸福與憂郁」的海明威;以及「表現為他願意的那樣」的史蒂文森、「沒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的契
訶夫、「在深淵中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的康拉德、「我覺得自己是理解他的,事實上卻什麼也沒有理解」的托爾斯泰。等等。卡爾維諾在不同的維度上證明了他們的
差異,進而證明他們作為大師存在的合法性。

⑵ 為什麼讀經典卡爾維諾 mobi

鏈接:https://pan..com/s/1EJ2M5WtvgHFW_f4-1Ck8PA


提取碼:tqr8
《為什麼讀經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爾·卡爾維諾編輯,在蒙達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爾維諾的書」叢書中出版。除了給予這本書以書名的那篇文章,這個在作者死後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絕大多數是上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兩篇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談論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並由於各種不同原因而對卡爾維諾有重要意義,或是激起他的欽佩的作家—從荷馬到格諾。

⑶ 為什麼讀經典伊塔洛·卡爾維諾.pdf

作者伊塔洛·卡爾維諾,我之前就從不知道過這個人,從書中扉頁上看到卡爾維諾關於自己生平的說法:「我仍然屬於和克羅齊一樣的人,認為一個作者,只有作品有價值,因此我不提供傳記資料。我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東西,但我從不會告訴你真實。」就可以了解卡爾維諾之為人了。
經典著作我有讀過一點點的,但經典之於我似乎沒有任何的影響,也不記得當年閱讀時有何感觸、收獲。現在就連那些經典作品的作者是誰、內容是什麼都已忘到九宵雲外去了。或許當時閱讀自認為懂了,其實什麼都不懂的,不然何致以經典作品在自己內心盪然無存了。剩下的只有再遇見想起的書名,讓我想起:哦,這本書我曾經看過的。在現在網路盛行的讀圖時代,那有閑情和時間去讀經典了,厚厚的一本書更是讓我望而生畏。
這本《為什麼讀經典》正如書名一般我仍不明白為什麼讀經典,是我們需要它豐富我們的學識,還是它需要我們延續它的生命。其實,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是「經典帶著以往閱讀痕跡傳承給我們,並且帶著它們本身留給文化,或者更明白地說,語言和習俗的痕跡」(經典的定義)。我們閱讀經典並不是做為人前炫耀的資本,也不需要經典作品當即能給予我們什麼價值收獲。然我們今後所做之事當是益於過去多年的積累,如當年閱讀過的《論語》,絕大多數文字當時是不解其意的,然而那些經典文字的沖擊力仍然尤存於心。以後的人生遇到什麼事情,都會有一個反思的依據,真正碰到有人惡意對待你時,你會猛然明白孔子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多麼好的一句話,是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一種為人行為的圭臬。。

⑷ 為什麼讀經典

「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這幾年我提出過一個概念:「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這樣的經典那裡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後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每個國家都有幾部經典,可以說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就文學經典而言,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德國的歌德,等等,都是進入國民基礎教育,紮根在青少年心上,成為他們民族年輕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體到我們中國,我曾提出這樣的設想,要在中學(或者大學)開設四門基本經典的選修課:《論語》、《莊子》選讀,唐詩選讀,《紅樓夢》選讀,魯迅作品選讀。——當然,究竟哪些是我們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該在中學(大學)開設什麼基本經典選讀課,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這樣的經典閱讀,實在是民族精神建設的一件大事,是應該認真對待的。
而且,在當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經典閱讀,還有某種迫切性。青少年時期,讀不讀書,讀什麼書,都不是小問題。現在我們這兩方面都出了問題。首先是不讀書:一方面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除了課本和應考復習資料以外,沒有時間、精力,也無興趣讀其他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老師、家長也不允許讀;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點課余時間也耗在影視和網路閱讀上。——我並不反對影視和網路閱讀,並且認為影視和網路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的可能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其明顯的愉悅性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誘惑力,這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有可能削減,以至取消了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因此如果以影視、網路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這里還有一個讀什麼書的問題。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紅紙包里的爛肉」:當下中國讀書市場上這樣的「新袋子」、「紅紙」包裝,實在是太多了,沒有經驗的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當,但吃下去的卻是「爛肉」、「酸酒」,仰賴這樣的「快餐」長大,是可能成為畸形人的。魯迅因此大聲疾呼:「我們要有批評家」,給青少年的閱讀以正確的引導。「經典閱讀」正是這樣的導向: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錢理群:為什麼要讀經典?

⑸ 在《為什麼讀經典》里卡爾維諾評價莫泊羥為什麼

《為什麼讀經典》是卡爾維諾死後出版的文集,35篇文章討論了31位那些在不同程度上由於不同原因而對卡爾維諾有重要意義,或是激起他的欽佩的作家——從荷馬到格諾。和伽利略一樣,卡爾維諾不願把語言降為承載某種現實意義的工具,相反,語言和語言所寫成的書本身就是「一個自足的宇宙,讀者可以在這寬廣的宇宙中漫遊、進出、迷失」。
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有篇評論伽利略的文章,是從伽利略那個著名的比喻談起的:宇宙是一本在我們面前打開的大書,除非你明白了用來書寫它的語言和符號,否則你便不能讀懂。當我讀到這里,宗教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在梵蒂岡秘密圖書館里解讀伽利略手稿的場景便浮現在腦海里。在那部《達·芬奇密碼》的「前傳」——《天使與魔鬼》里,蘭登教授破解古代符號的才能被安排來化解教廷迫在眉睫的危機,這次他要面對的是塵封四百年的伽利略手稿《真理圖解》。他認為伽利略那個著名的比喻是在暗示,自己在一本關於宇宙的書里用「純語言」——即教廷所不能掌握的語言(英語!),留下了密碼。這大膽的解讀與卡爾維諾的說法形成了意味深長的對照。

⑹ 《為什麼讀經典》讀後感3000字

當代文學的發展似乎總在矯枉過正的兩極中左沖右突,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是對前此文學的意識形態工具論和平庸的現實主義的矯正,在消除了傳統的一些積弊的同時,帶來了某種程度的技術至上的危險;九十年代以來的新現實主義回潮,成功地將飄浮在半空的小說拉回了人間,給文學接上了地氣,但同時又在另外一個極端里把文學埋進了現實的塵埃中難以升騰,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一些急功近利的偽現實主義的盛行,越發將小說降格為粗糙的民間故事,作為一門獨特藝術的小說正在急劇地喪失其藝術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在悄悄地篡改文學本應面對的命題。這樣說應該不是危言聳聽,只要你身置當下的文學現場,就會發現,創作整體上的平庸懈怠讓人吃驚。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的確有很多毛病,也留下了一些後遺症,但它對中國當代文學貢獻,至少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都足以贏得我們的尊敬。那個時候的中國文學充分地敞開了自己,作家集體成為「開眼看世界」的人,無數的思潮、經典和大師一撥一撥地進入我們的視野,然後轉化成文學的發膚血肉,參與到當代文學的建設和成長中來。在反思八十年代文學的熱潮中,很多人批評作家們喪失了自己,生活在國外的大師的陰影里不能自拔,以致「把大師掛在嘴上」成為詬病先鋒文學的口頭禪。如果哪一位膽敢「言必稱卡夫卡、博爾赫斯」,那必定要成為文學的笑話。
這類口頭禪被當作反思八十年代文學的重要成果成功地保留到現在。但有意思的是,開眼看世界的文學時代的遺產,好像除了這類口頭禪,存下來的東西少得可憐。你很難想像當初文學激情澎湃、銳意進取的姿態在僅僅十幾年之後就消失得如此迅捷,不曾存在過一樣。當下的文學,尤其新世紀以來,創作越發平庸和失去追求。在這里有所微辭,並非否定此階段取得的成績,而是就文學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而言,作家們似乎陷入了一種集體無意識,正集體地降低它的品格,失掉了對藝術精進的探索,忽略了創造乃是文學的最大要義,而潦草地停留在簡單地描摹現實的層次上。在當下,非文學意義上的「現實」再一次得到淺薄的膨脹,以致沉溺於「現實」、反映「當下」成了作家們投機的借口,以為一「現實」、「當下」就可以走上成就文學的捷徑,並以此為榮。除了「現實」和「現實」帶來的市場,文學主動丟掉了真正有效的參照和立法標准。這大約是當下平庸的創作現狀的源頭。
在這個背景下談論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讀經典》,不免感慨良多。
當年我們談論卡爾維諾,就像卡爾維諾在書中談論他的狄更斯、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康拉德、海明威等一樣,如同仰望一尊尊的神。區別在於,我們仰望過了就扔到腦後,卡爾維諾則仰望了一生。仰望不等於取消自己,而是用以汲取、警醒、反思和照亮。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文學的立法者就是經典。此外,這本《為什麼讀經典》也可以糾正某些人長久的一個偏見:卡爾維諾只是一個玩「虛」的作家,與現實無關。
後者當然是個錯覺,評價者大概和當下的作家持有相同的評判標准,以為只有寫苦難、寫鄉土、寫農民進城和工人下崗才是現實。卡爾維諾在對這些經典作品的解讀中,比如解讀司湯達、狄德羅,比如解讀帕斯捷爾納克,有效地澄清了什麼才是真正文學意義上的「現實」,那就是一切跟「人」的靈魂、內心困境和懷疑、追問息息相關的東西。所以他在「前言」里說:「我愛卡夫卡,因為他是現實主義者。」而我們的「現實主義」從來都是將卡夫卡排除在外的,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是另外一個「主義」,意味著進去了就出不來,像照相機一樣習慣了與生活重合。卡爾維諾還證明,文學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它有無數的方向需要作家們去開拓和深入。而經典恰恰是通過歷史的積累,呈現出這些可能性:可以有司湯達的「個體道德張力、歷史張力、生命沖動合成單獨一樣東西,即小說的線性張力」;也可以有「清晰、諷刺和嚴肅」的普希金和「唯實、輕描淡寫、渴望幸福與憂郁」的海明威;以及「表現為他願意的那樣」的史蒂文森、「沒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的契訶夫、「在深淵中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的康拉德、「我覺得自己是理解他的,事實上卻什麼也沒有理解」的托爾斯泰。等等。卡爾維諾在不同的維度上證明了他們的差異,進而證明他們作為大師存在的合法性。
在這里論述人所共知的文學的多樣性似乎有點淺陋得可笑,但我卻以為很有必要,當下的創作已經陷入了千人一面的狹窄景況,某些題材憑借「道德」的優勢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意識形態力量,它的威懾力、裹挾力以及唾手可得的利益,讓越來越多的作家退變為投機分子,長此以往,文學生態的健康不能不讓人憂懼。
《為什麼讀經典》的意義,顯然不是為了簡單地提供三十五篇讀書報告。卡爾維諾在1961年9月27日寫給加洛的信中說:「要想將零星、不相乾的文章,比如說我的,集結起來的話,那就真得等到作者去世,或是至少年紀很大。」卡爾維諾此語足以證明他對這些文章的重視。因為他希望這些文章能夠真實、充分地展現自己的世界觀和文學觀。卡爾維諾是為數不多的有著自己獨特而又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作家。在這些解讀中我們也很容易地看出,卡爾維諾一直在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經典,他沒有跟著大師們跑。他在解讀的同時也在印證和闡釋自己的世界觀和文學觀。在大師的作品中,卡爾維諾堅定地保持了自己獨特的面對世界的方式,堅定來自他的博大和完整。他有足夠的格局可以和那一尊尊神平等對話。
論及海明威和博爾赫斯等人時,卡爾維諾毫不諱言從他們那裡獲得的營養。「從他(海明威)那裡學到的,是一種開放和慷慨的能力,一種對必須做的事情的實際承擔(還有技術承擔和道德承擔),一種直接的審視,一種對自悔和自憐的拒絕,一種隨時擷取生活經驗也即擷取個人在劇變中總結的價值態度,或一種姿態。但很快我們就開始看到他的局限、他的缺點……」;「我在博爾赫斯那裡認識到文學理念是一個由智力建構和管轄的世界。這個理念,與二十世紀世界文學的主流格格不入,應該說是背道而馳。換句話說,二十世紀文學主流是在語言中、在所敘述的事件的肌理中、在對潛意識的探索中向我們提供與生存的混亂對等的東西」。卡爾維諾再次證明了經典的意義,它能夠不僅能夠提供大師們平生所學的精華,同時還能夠照亮和激活後學者隱藏在黑暗中的情感、經驗和發現。
任何一個作家的經驗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單靠一己的經驗完成一生的創作,從經驗的寫作過渡到閱讀的寫作是必然的。閱讀,尤其是對經典的閱讀,正如卡爾維諾對他的經典的閱讀一樣,紙上的營養要攝取,紙頁背後的東西更為重要,它是你區別於他人從而確立自己的關鍵之一。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取法其上得乎中,取法其中得乎下」的問題了。
打一個惡俗的比喻:寫作是摸著石頭過河,大師和經典就是燈塔。他們在指引和照亮,提供光明的同時也提供黑暗,他們也是標高和度量,所以過河要時時抬起頭來。大師就是大師,經典就是經典,擺在那裡了。可為什麼跨過了一個世紀之門我們就羞於談及甚至無視他們了?當下文學的「燈塔」在哪裡?我們權衡一部作品的標準是急功近利的所謂「道德」、「現實」,還是它逼近經典的可能性?這竟然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要改變目前平庸懈怠的文學現狀,我以為首先要在作家們空盪盪的內心樹起高於「現實」塵埃的經典的「塔」,讓文學復歸到它最基本的品質上去;不憚於把大師掛在嘴上,時時檢點和測量自己,精神抖擻地回到作家該去的地方。

⑺ 素讀經典的意義和感受

主要還是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就行

⑻ 卡爾維諾《為什麼讀經典》 讀後感

卡爾維諾屬於文學的范疇,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其知之甚少,這是我這代人的通病,對文學或文藝知道的不多(讀文學的例外)。知道卡爾維諾是在蕭瀚或者阿花的伊薩卡島的微博上。5月中去中大聽講座,順便去文津閣書店逛的時候發現了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讀經典》,毫不猶疑地買下了。
這本書的閱讀是斷斷續續的,最終耗時兩個星期看完。

為什麼看這本書?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彌補我的文學知識。文學代表著什麼,上個星期在和一位師妹的交談中,她認為文學代表的是生活,換句話說或許我所學的專業法學很重要,但是它並非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能用到與體會到的,而文學本身就是生活,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某種程度上都是文學,問題是有沒有反映在文字中。我贊同這么一種說法。如果我們認同這種說法,那麼無論所學的是什麼學科,最終都要回到生活之中即文學之中去。在學法學的過程中,主要是閱讀法學的經典著作(因為本科學生很難有實際的司法經驗),我的一個很重要的感悟是學好法學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經驗。生活經驗何來?在我所處的這個階段,得到生活經驗除了自身的生活體驗更多的應該是從文學著作中尋找。懷著這么一個目的,我在慢慢的補充文學知識。之前我也閱讀了一些文學作品,有奧威爾的《動物庄園》、《1984》,茨威格的《異端的權利》等。

卡爾維諾是享譽世界的義大利文學家,在我看來,《為什麼讀經典》是卡爾維諾所寫的一系列書評,共有三十五篇。這些書評所圍繞的書,都是些經典的書,至少是卡爾維諾眼裡的經典的書。書是由人寫的,由書及人,最終體現出書作者的觀點。

我得承認這本書的書名《為什麼讀經典》很吸引我。大學三年來,如果說我有干一些正經的事情,那麼這事就是在閱讀課外書或者說讀經典。關於經典,我所在的讀書小組的指導老師曾作過解釋,只是這個解釋過於模糊。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對經典也有一些認識:經典是散發偉大的思想,感染人心的書籍,落實到法學類的書籍中就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中那些偉大人物所寫的具有深刻洞見的思想的書籍。這樣的解釋應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還是不得經典的精髓。

讀完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明確了經典的定義。我不知道這個定義對其他人是否重要,但是對於我,這很重要。卡爾維諾在書中第一篇《為什麼讀經典》中對經典所下的十四種定義窮盡了我所能想像到的經典的所有含義。一個人對能經典作出如此全面與深刻的定義,即使他在其他方面毫無建樹,在我心裡他也是偉大的,卡爾維諾做到了這一點。(卡爾維諾關於經典所下的十四種定義我將放在文章最後)。

除了《為什麼讀經典》之外的三十四篇書評,帶給我的感受不多。原因在於我缺乏文學的底蘊。在我的認識里,這些文章大多屬於書評。所謂書評,概括的說就是作者對於書的評論。詳細的說就是書評人基於對書文本的理解將他所認為的書作者通過書所要表達的思想表達出來。如此一來,書評的基礎與要求就是對書文本的深刻理解。我得坦率地承認,卡爾維諾所寫的書評中出現的經典的著作,我基本上沒有看過,對那些著作的作者也了解不多,如此一來,所能理解的比較有限。不過我還是地感謝卡爾維諾,至少在他的這本書中我了解了一些之前所不了解的文學知識。這本書也只是我現在所進行的文學體驗過程中的一本,它會對我之後的文學閱讀體驗起鋪墊作用。

⑼ 為什麼讀經典和《為什麼讀經典》

《為什麼讀經典》是譯林出版社於2006年、2012年出版的中文圖書,作者是義大利的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我愛簡·奧斯汀,因為我從未讀過她,卻只因為她存在而滿足。我愛果戈理,因為他用洗練、惡意和適度來歪曲。我愛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他用一貫性、憤怒和毫無分寸來歪曲。我愛巴爾扎克,因為他是空想者。我愛卡夫卡,因為他是現實主義者。我愛莫泊桑,因為他膚淺。我愛曼斯菲爾德,因為她聰明。我愛菲茨傑拉德,因為他不滿足。我愛拉迪蓋,因為青春再也回不來。我愛斯維沃,因為他需要變得更老。我愛……
經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經典是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
《卡爾維諾經典:為什麼讀經典》36篇文章,論及31位經典作家及其作品,是進入經典世界非常好的入門書。在這里,卡爾維諾向我們開放他不拘一格、兼容並蓄的秘密書架,娓娓道來他的理想藏書。憑著熱枕和智慧,卡爾維諾讓文學作品在讀者面前呈現千姿百態的魅力。沒有學院術語和新聞報道的油嘴滑舌,博學而非炫學,充滿了對文學真正的熱情。正因為此,《卡爾維諾經典:為什麼讀經典》打動了世界上成千上萬的讀者,無論他們是首次閱讀,還是以一種新的方式重讀。

⑽ 結合伊塔洛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讀經典,談談對於經典的理解和思考

卡爾維諾一生作品的寓言所指,最為關注的莫過於對秩序感的追求,這在他早期的《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就己有所體現,到其晚期的後現代實驗式小說更是形態各異。這種秩序感結合了卡爾維諾對宇宙物理科學的好奇心,上升到對世界存在形態的一種認識論高度,形成了他獨有的時空觀念,反映了卡爾維諾眼中破碎化、復雜關聯且相互指涉的世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