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哪部是諸經之王根據呢
《法華經》是經王,其實《楞嚴經》也是經王。
佛親口說《法華經》是經王,其實《楞嚴經》也是經王,因為《楞嚴經》就是《法華經》,懂得這兩部經的都知道,兩部經其實是一部經,《法華經》為綱,《楞嚴經》為目,綱舉目張,矚目歸綱。
《法華經》從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體,《楞嚴經》從各個側面,以『肯定』與『否定』交錯進行,一點一滴一劃,一字一句,由淺入深來闡述宇宙人生本體。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說:不讀《楞嚴經》,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經》,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有道是,成佛的法華,開彗的楞嚴,富貴的華嚴,而被稱之為經中之王的是《法華經》。
拓展資料: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宣化上人:若是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若是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不算完全,若能融會貫通華嚴經的道理,便將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 《楞嚴經》里邊有〈楞嚴咒〉,在《楞嚴經》上說:你要是誦持〈楞嚴咒〉,有了功夫,有了受用,那麼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和他的徒眾眷屬,就都常常隨從保護著你,令你遂心滿願。縱然魔王想找一個漏洞,想來找你的麻煩也沒法子。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復制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法華經》-網路
《華嚴經》-網路
㈡ 華嚴經裡面主要講什麼
華嚴經主要內容:
此經的漢譯本中,以唐譯八十卷本的文義最為暢達,品目也較完備,因而在漢地流傳最盛。以下依據這一譯本略述此經的內容:唐譯本經系由九會的說法組合而成。
第一會,敘佛在菩提場中初成正覺,道場無量妙寶庄嚴,金剛座上的遮那佛身萬德圓滿。十方世界微塵數菩薩乃至金剛力士諸神諸天等各具無量功德一時雲集,各各說頌贊佛,所有的華藏庄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也都同樣入佛境界。
諸菩薩和一切世間主說頌問佛,佛現瑞相放光說頌,又現諸神變,一切法勝音等菩薩各說頌贊佛。時普賢菩薩入佛三昧,受諸佛贊嘆摩頂,從三昧起,十方一切如來放光頌贊普賢菩薩,一切菩薩也同頌贊。
第二會,敘佛在普光明殿蓮華座上,顯現神變,十方菩薩都來集會。文殊師利菩薩承佛的威力,向眾菩薩稱說佛的名號,由於隨應眾生各別知見,遂有無量不同的名號如來為眾說法。
文殊師利又說娑婆世界中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種種異名,和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不同的四聖諦名,都隨眾生心,令得調伏。這時佛兩足輪放光,普照十方,各現佛事,文殊師利說頌稱揚佛的無邊功德行願。
文殊師利菩薩又和覺首等九菩薩反復問答十種甚深佛法明門。智首啟問,文殊師利答說菩薩身語意業動靜語默中為饒益眾生應發起的一百四十一種的清凈願行。文殊師利問,賢首以偈答說菩薩修行的無量殊勝功德,信願不虛,定慧圓滿成就等事。
第三會,敘佛不離菩提樹下,上升須彌山帝釋宮殿,帝釋庄嚴宮殿,迎佛入座,並和諸天說頌贊佛。十方佛世界法慧等菩薩都來集會,各說偈頌稱贊佛所修行的無量勝妙功德。法慧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無量方便三昧,受到諸佛贊嘆並摩頂,他出定廣說十住的法門,每住中各有聞、修十法。
這時正念天子來問,法慧向他宣說修習梵行種種無相觀法。又天帝釋來問,法慧向他宣說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的種種無量功德,發心便能和佛平等,也無所得。精進慧問初發心菩薩如何修習,法慧答說十不放逸,得十清靜,十佛歡喜,十法安住,十法入地,十法行清凈,十種清靜願,十法圓滿大願,十無盡藏等修行的法門和所應得的成就。
第四會,這時佛升向夜摩天宮,夜摩天王莊嚴殿座迎請如來,說頌贊佛,佛即入座。功德林菩薩等微塵數菩薩都來集會,十大菩薩各說偈頌稱揚佛周遍法界的行願功德。功德林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善思惟三昧,受到諸佛稱贊並摩頂,他出定廣說十行的法門,並一一分別其行相。
功德林又對諸菩薩說菩薩十無盡藏的一一行相,由此能令一切行者成就無盡大藏。
第五會,這時佛又升兜率天,兜率天王莊嚴殿座迎請如來,說頌贊佛功德,佛即入座。金剛幢等十大菩薩和微塵數菩薩從十佛世界來集。各說偈頌稱揚佛德。金剛幢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智光三昧,受到諸佛稱贊並摩頂,他從定起,向諸菩薩廣說十迴向法門,並一一分別解說所修行相。
第六會,敘佛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諸方世界諸大菩薩都來集會。這時金剛藏菩薩由於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諸佛稱贊並摩頂。他從定起,向眾說出十地的名稱。
第七會,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薩向佛問普賢菩薩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請普賢菩薩宣說。這時大眾希望見到普賢菩薩並殷勤頂禮,普賢菩薩才以神力出現,向眾廣說十大種三昧的高深法門。普賢又向大眾說十種神通。又向大眾說十種法忍。這時心王菩薩問,佛向他宣說阿僧祇不可說的數量和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不可說說的事理。
第八會,敘佛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入佛華藏庄嚴三昧,從三昧起,普慧菩薩請問菩薩依、菩薩行乃至佛示般涅槃等二百個問題,普賢菩薩一問十答,分別演說二千法門。諸佛現前贊喜。普賢菩薩再用偈頌重說菩薩的功德行處。
第九會,佛在逝多園林,和文殊普賢等五百大菩薩、大聲聞並無量世主聚會。佛以大悲入師子頻申三昧,遍照庄嚴十方世界各有不可說剎塵數菩薩來會,各現神變供養境界。諸大聲聞不知不見。十大菩薩說頌贊佛。
(2)華嚴經是什麼的經典擴展閱讀: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參考資料 :
網路—華嚴經
㈢ 華嚴經說的什麼_
《華嚴經》說的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3)華嚴經是什麼的經典擴展閱讀:
1、此經第一譯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萬六千偈,是由慧遠的弟子支法領從於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得來,於晉義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出。初譯出時分五十卷,後改為六十卷,內分三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的說法而成。這就成為現行《華嚴經》六十卷本。
2、此經第二譯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萬五千頌,系唐則天武後遣使從於闐求得,並請來其地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
武後親臨譯場首題品名,菩提留志、義凈同宣梵本,復禮、法藏等並參與筆受潤文,到聖歷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記寺譯畢(見《開元釋教錄》卷九),成八十卷,內分三十九品,總由七處(同舊譯)、九會(八會同舊譯,新增"普光法堂"一會)的說法而成,即為現今流行的《華嚴經》八十卷本。
3、此經第三譯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見《貞元釋教錄》卷十七)系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於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贈來唐。
翌年六月,唐德宗囑罽賓三藏般若在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廣濟譯語,圓照筆受,智柔、智通回綴,道弘、鑒靈潤文,道章、大通證義,澄觀、靈邃等詳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譯畢,成四十卷。
㈣ 《華嚴經》主要講的是什麼
《華嚴經》主要講的是佛經,從全經內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庄嚴境界;第二是闡明了如何從凡夫到成佛的歷位,需要圓滿哪些行願;第三部分以善財童子南遊,一生成辦,入普賢三昧,證入毗盧性海。
《華嚴經》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於菩提樹下為五比丘僧及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載佛陀之願行果德,並開顯種果無盡,事事無閡之妙旨。
(4)華嚴經是什麼的經典擴展閱讀:
《華嚴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㈤ 《華嚴經》的功德和作用是什麼
第一、滅五無間罪
就算是造了五無間惡業的人,能夠以深信心、精進心、希有心讀誦這部經典,五無間地獄的果報都能夠迅速除滅。
第二、滅疾病煩惱
《華嚴經》裡面所記載的功德,以深信心、精進心、稀有心受持讀誦,甚至書寫一四句偈,一切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疾病、所有的苦惱,都能一下子消除了。
第三、往生人天善處
普賢菩薩勾畫了一幅長卷:「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讀誦《華嚴經》的人,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往生善趣。
第四、降伏魔怨
受持《華嚴經》的功德,使鬼魅魍魎都遠離功德主,或者,他們被受持《華嚴經》的功德所感召,暗地裡親近,贊嘆,禮拜,守護功德主。
第五、一切如意
受持《華嚴經》的這個人,在生的時候,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菩薩都稱贊這個人了不起,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菩薩都發心守護能受持《華嚴經》的人。
(5)華嚴經是什麼的經典擴展閱讀:
《華嚴經》是大成佛教的主要經典,同時是華嚴宗的立宗之經。漢譯《華嚴經》有3個版本,目前流傳最廣的是唐武周時高僧實叉難陀所譯的80卷版。
《華嚴經》是佛陀成佛後,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其內容廣博,思想深邃,蘊含了佛陀的最高智慧。以下10句經文,乃是《華嚴經》之中的經典名句,可謂精髓所在。
㈥ 《華嚴經》的主要講述了什麼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因果緣起理實法界,該經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等四種法界來說明這一道理。它認為宇宙萬物互為因果:一物為因,萬物為果;一物為果,萬物為因。事物的相互關系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無窮延展,圓融無礙的。它用「海印三味」描繪了圓融無礙的最高境界——佛境形象,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像海水一樣被顯示出來,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每一滴海水都互相圓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備百川之味,代表和體現了海水的特徵。它由此說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關系來講,都是無盡圓融,構成一種范圍無限廣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貫通而無個體區別的大法界。由有為、無為諸般佛法都在對立統一中存在,從而說明佛與眾生、凈土與穢土,以及佛國世界與世俗世界的交融統一。
㈦ 華嚴經是什麼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宣講圓滿頓教的「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㈧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什麼
《華嚴經》講的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 (梵文 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 Mahāvaipulya Buddhāvataṃsaka Sūtra),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華嚴宗亦賢首宗的立宗之經。
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經典。由實叉難陀翻譯,內容有八十卷。華嚴藏世界之根本經典。與法華經楞嚴經並稱為經中之王。
(8)華嚴經是什麼的經典擴展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作者介紹
佛馱跋陀羅(359~429),簡稱佛馱跋陀,意譯「覺賢」,迦毗羅衛國人,為甘露飯王之後裔。
十七歲出家後,修業精勤,博學群經,特精禪律,與同參僧伽達多游罽賓,依從佛大先受禪法。後應智嚴之請,於後秦弘始十年入長安,弘傳禪術之學,不習長安世俗,又與羅什門下不合,故與弟子慧觀等人離長安而南下。
在廬山與慧遠法師共處數年,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義熙十一年(415)至建康,住道場寺,從事翻譯,與法顯合譯《摩訶僧祇律》《大般泥洹經》,又獨譯《華嚴經》六十卷等,凡13部、125卷。
㈨ 什麼叫華嚴經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我國華嚴宗以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簡稱《華嚴經》,或稱《雜華經》。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㈩ 《華嚴經》裡面講的都是什麼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主要內容:《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庄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又稱舊華嚴、晉經。收於大正藏第九冊。總成七處,八會,三十四品。華嚴宗將本經三十四品攝為教起因緣分、舉果勸樂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進修成行分、依人入證成德分等五分,此系就經文而別之;及立所信、差別、平等、成行、證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則就義理而區分。六十華嚴之結構組織,採用七處八會之說法,七處,即演說之場所為七處;八會,即演說之回數為八會。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