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大經典是如何構建中醫理法方葯體系的
1、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理論的基本框架,是中醫學形成的基礎與發展源泉。
2、難經,豐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3、傷寒雜病論,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開創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神農本草經,使葯理學與病機學密切結合,使中醫理論體系更加充實。
(1)中醫如何研究經典擴展閱讀:
中醫四大經典在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
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作是中醫四大經典。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採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② 中醫到底該如何傳承
對中醫最好的傳承,就是把它當做文化去研究,而不是當做一種醫術。
把中醫當做文化去研究,很有價值,而當做醫術去研究,那麼很不幸,不說別的,一個雙盲實驗就能打得中醫爬不起來。
當然,在中國,你還可以把中醫當做一種賺錢工具來用,畢竟民智未開,中醫再騙個十多年還是可以的。
③ 如何學好中醫經典
中醫本科教學中有四部經典(內經,傷寒,金匱,溫病)是條文選讀,我體會必須要背誦,不能只是為了通過考試。當年我是反復通讀了幾遍,規定背誦的條文都背了,這樣到臨床用時很順手。如:在北京醫院門診70年代遇1例內蒙來的嚴重妊吐者,立刻想到經文:見水即吐者,五苓散主之,用葯1周有奇效,還有臨床遇到狐惑病(西醫的白塞氏綜合症)也是馬上想到四部經典的條文,治療多例隨訪至今未復發,這個病種也成了我順利通過高級職稱的答辯論文。
④ 推薦中醫典籍
二十四、「千金方」,葯王孫思邈所著,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叫做「備急千金要方」,後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這本書對於臨床的幫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裡面有許多涉及「房腫木」的內容。
⑤ 如何自學中醫
首先,當然是需要讀書,而且是很多書。
中醫的經典書籍:《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但是,劃重點,這四大經典對於初學者其實不是特別友好,在這里給大家另外推薦幾本書:
《新編中醫入門》董漢良著,金盾出版社,該書主要構建中醫基本框架,並對每一部分如內、外、婦、兒等介紹了學習方法、主要內容及其參考書目,書很薄,內容豐富,都是干貨。
《名老中醫之路》,此書很多名醫的成長之路值得借鑒,比如說他們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學了哪些中醫著作。
此外,還有很多比較好的書籍,這里就不一一展開,學醫先學葯,中葯很重要,看病先辯證,診斷有療效。切不要貪圖經典玄幻,或者急功近利,而把最重要的大餅丟棄了。作為入門級別,這些書看完看懂,已經很好的造詣。
⑥ 如何學習中醫經典
我想這不是在這里說說就能做到的。
首先應注意不要操之過急,經典之所以經典就是要我們慢慢去啃,如《內經》在學習時可以在讀每一章節時配合翻譯書,歷代名家的解讀,還有網上視頻可以陪著看,切忌浮躁,學一點是一點,搞通一點。《內經》可以看看王鴻圖的《內經講義》有書有視頻。
其他經典以此類推。
⑦ 學習中醫的方法
一、堅持終身學習——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知識 年輕中醫在校讀了很多書,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要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讀書,仍然需要繼續學習。
1.學好基礎理論:縱觀歷代名醫的形成,都是在學好中醫基礎理論之後,通過拜師學習而成名的。因此,畢業之後,要重溫教科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各科知識和現代化科學及西醫學有關知識。
2.學好經典著作:古代的經典著作是醫學發展的源頭和基石,是中醫學知識寶庫的核心內容。因此,學中醫,精讀經典尤為重要。《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是古代醫家的智慧結晶,也是從醫者必讀的典籍。由於這些著作文簡理奧,只有反復閱讀,才可能理解透徹,掌握其要義,才可能從「心悟」到臨床有所得。同時,對後世歷代名著也要進行泛覽,在其泛讀的基礎上,可擇其優而從之。
3.學好哲學:哲學是各門學科的思辨基礎。中醫葯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如中醫基礎中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理論,中醫認識疾病的「司外揣內」、「比類取象」、「由臆達語(心悟)」法,中醫診斷疾病的「四診合參」法,中醫治療疾病的「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內涵。這種思維方式作為說理工具,已經融化在中醫學理論中。正因為如此,才有 「沒有中國古代哲學就沒有中醫葯學」的說法。所以,一代名醫朱良春講,「繼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造就一代名醫的鑰匙」。
4.學習中醫醫案:歷代名中醫的醫案,是老前輩畢生從醫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名醫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思路獨特,療效卓越,各有特色。學習這些經驗對年輕中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只有精讀名醫醫案,才可能揣摩到歷代名家的臨床技巧。
5.向病人學習:病人是醫師實踐的對象。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對症狀的演變、對治療效果的感覺、對毒副作用的體會等,都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每一位中醫師都要關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出新體會,解決新問題。帶著臨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去讀書,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獲,成長更快。
6.學習邊緣學科知識: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兩個方面。如中醫史學、中醫心理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環境醫學、中西醫比較學、醫學方法學、醫學哲學、醫學文化學、醫學生態學、計算機、醫學統計學等。泛覽以上知識,可以拓寬醫者的視野,激活醫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互吸所長,互補所短。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能或滲透、或交叉、或融合,這些方法是年輕中醫創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識:年輕中醫除了不斷積累知識外,還應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知識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看最新出版的專著,因為圖書是系統、全面、成熟的知識;二是讀原始論文期刊、核心期刊,因為科技期刊是新知識的來源;三是要參加學術會議,因為參加學術會議和閱讀會議資料是走向學科前沿的重要途徑。
8.學習如何利用醫學參考資料:醫學參考資源有詞典、術語、網路全書、年鑒、國內外醫學文獻、會議文獻等。可以通過計算機檢索,從浩瀚的文獻中獲取有用的東西,了解需要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9.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和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利於寫出優秀的科技論文,學習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利於進行學術講座和科普宣傳,利於帶徒和講課。因為,吸收知識是為了創造知識,學術交流是吸收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紐帶。一個年輕醫生只有掌握了學術交流的方法,才能進入醫學知識的大循環。總之,作為一名中醫,在當今知識社會里必須持之以恆地終身學習。只有把學習和積累知識的過程擴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學習中創造,在擴展中加深。
二、堅持終身實踐——練就扎實的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成長為一名獨立工作的醫生,要有一個實踐的過程。這一成長過程就是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過程,成為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1.拜名師:中醫學自古以來,多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因為,中醫學的許多實踐技能不是全然規范化可以照本宣讀的「技術」,而是高度個體化、靈活性很強的「技藝」。因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直覺體悟、取象比類,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這種思維方式就無法進行。所以,師承是年輕中醫師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找名師。我們要謙虛請教,勤奮學習,堅持臨證抄方,有疑必問,有聞必錄,認真分析體悟老師的辨證思路和用葯特色,往往能舉一反三,得到真傳。湖南省岳陽市中醫院的尚品潔醫師說得好,年輕中醫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虛心向本地區、本單位威望高的老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哪怕是一技之長也好,積少成多,終成大器。拜名師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拜名師是我們成才的一種理想選擇。因為多拜名師,可多有收獲,可多得真傳。清代名醫葉天士先後拜師達十七人之多,現代名醫陳可冀院士,先後拜冉雪峰、趙錫武、岳美中等名家為師。當然,拜師要與自己所學專業方向一致。縱觀歷史,不論是古代名醫,還是現代名醫,只有多拜名師,方可能匯各家之長,才可能成為中醫大家。
2.接受正規的住院醫師培養:醫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在一個正規的教學醫院接受幾年有計劃的住院醫師培養,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從事醫療實踐。一般而言,正規的教學醫院,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較為先進的設備,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較完善的以中醫葯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和經驗。在這樣的環境里鍛煉幾年,實踐幾年,肯定能在實踐中強化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臨床診療程序和技術操作方法,就能學習一套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經驗,就能在觀察、思考、推理、判斷方面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就能使自己逐漸成熟,盡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純中醫只可坐門診,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專科專病培訓,進行專科專病研究:名醫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臨床療效,但臨床療效必須體現在治療某一種或某一類疾病的獨特經驗上。所以,選擇好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接受專科專病培訓,終身堅持專項或專病的研究和實踐,是成為中醫大家的必經之路。接受專科專病培訓,可以到國家中醫研究院或省級中醫醫院的國家重點專科進行培訓或進修,選擇的醫院在本專業領域內一定要有權威,治療上一定要有優勢與特色。總之,一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來自實踐,必須把實踐放在第一位,離開了實踐,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更不能掌握知識為自己所用。
.
⑧ 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
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名著
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名著就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條例。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是飽含我國優秀文化底蘊的醫學科學,是世界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採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難經》是戰國時期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扁鵲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