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論語中有哪些經典成語

論語中有哪些經典成語

發布時間: 2022-04-26 06:44:20

⑴ 論語中的所有成語

1 不亦樂乎 《學而》 2 犯上作亂 《學而》 3 一日三省 《學而》 4 節用愛人 《學而》 5 賢賢易色 《學而》 6 和為貴 《學而》 7 食無求飽 《學而》 8 居無求安 《學而》 9 安貧樂道 《學而》 10巧言令色 《學而》 11 告往知來 《學而》 12 就正有道 《學而》 13 貧而樂道 《學而》 14 慎終追遠 《學而》 15溫良恭儉讓 《學而》 16 小大由之 《學而》 17 學而時習之 《學而》 18 言而有信 《學而》 19 從心所欲 《為政》 20 當立之年 《為政》 21 而立之年 《為政》 22 見義勇為 《為政》 23 舉枉措直 《為政》 24 舉直措枉 《為政》 25 犬馬之養 《為政》 26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為政》 27 三十而立 《為政》 28 隨心所欲 《為政》 29 溫故知新 《為政》 30 言寡尤,行寡悔 《為政》 31 一言以蔽之 《為政》 32 異端邪說 《為政》 33 知命之年 《為政》 34 眾星拱北 《為政》 35 眾星捧月 《為政》 36 周而不比 《為政》 37 知命之年 《為政》 38 因材施教 《為政》 39 哀而不傷 《八佾》 40 愛禮存羊 《八佾》 41 不咎既往 《八佾》 42 成事不說 《八佾》 43 告朔餼羊 《八佾》 44 既往不咎 《八佾》 45 戒奢寧儉 《八佾》 46 盡善盡美 《八佾》 47 樂而不淫 《八佾》 48 了如指掌 《八佾》 49 杞宋無征 《八佾》 50 是可忍,孰不可忍 《八佾》 51 繪事後素 《八佾》 52 每事問 《八佾》 53 告朔之羊 《八佾》 54 朝聞夕死 《里仁》 55 惡衣惡食 《里仁》 56 觀過知仁 《里仁》 57 見賢思齊 《里仁》 58 訥言敏行 《里仁》 59 無適無莫 《里仁》 60 心有餘而力不足 《里仁》 61 一以貫之 《里仁》 62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里仁》 63 遊必有方 《里仁》 64 造次顛沛 《里仁》 65 流離顛沛 《里仁》 66 勞而不怨 《里仁》 67 遊必有方 《里仁》 68 安老懷少 《公冶長》 69 不恥下問 《公冶長》 70 不念舊惡 《公冶長》 71 斐然成章 《公冶長》 72 瑚璉之器 《公冶長》 73 計過自訟 《公冶長》 74 善與人交 《公冶長》 75 聽其言而觀其行 《公冶長》 76 聞一知二 《公冶長》 77 聞一知十 《公冶長》 78 朽木不雕 《公冶長》 79 朽木糞牆 《公冶長》 80 朽木糞土 《公冶長》 81 喜怒無形色 《公冶長》 82 三思而後行 《公冶長》 83 愚不可及 《公冶長》 84 巧言令色 《公冶長》 85 博施濟眾 《雍也》 86 博文約禮 《雍也》 87 不改其樂 《雍也》 88 不堪其憂 《雍也》 89 乘肥衣輕 《雍也》 90 從井救人 《雍也》 91 簞食瓢飲 《雍也》 92 肥馬輕裘 《雍也》 93 敬而遠之 《雍也》 94 樂山樂水 《雍也》 95 立人達人 《雍也》 96 陋巷簞瓢 《雍也》 97 能近取譬 《雍也》 98 遷怒於人 《雍也》 99 輕裘肥馬 《雍也》 100 裘馬輕肥 《雍也》 101 文質彬彬 《雍也》 102 先難後獲 《雍也》 103 行不由徑 《雍也》 104 一簞一瓢 《雍也》 105 衣輕乘肥 《雍也》 106 周貧濟乏 《雍也》 107 善為我辭 《雍也》 108 中道而廢 《雍也》 109 中庸之道 《雍也》 110 不悱不發 《述而》 111 不憤不啟 《述而》 112 不知肉味 《述而》 113 發憤忘食 《述而》 114 浮雲富貴 《述而》 115 富貴浮雲 《述而》 116 怪力亂神 《述而》 117 誨人不倦 《述而》 118 舉一反三 《述而》 119 樂以忘憂 《述而》 120 樂在其中 《述而》 121 臨事而懼 《述而》 122 求仁得仁 《述而》 123 三人行,必有我師 《述而》 124 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125 生而知之 《述而》 126 述而不作 《述而》 127 死而無悔 《述而》 128 信而好古 《述而》 129 學而不厭 《述而》 130 一隅三反 《述而》 131 飲水曲肱 《述而》 132 用舍行藏 《述而》 133 用行舍藏 《述而》 134 擇善而從 《述而》 135 執鞭隨蹬 《述而》 136 暴虎馮河 《述而》 137 一隅之見 《述而》 138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 139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泰伯》 140 大節不奪 《泰伯》 141 篤信好學 《泰伯》 142 犯而不校 《泰伯》 143 六尺之孤 《泰伯》 144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泰伯》 145 任重道遠 《泰伯》 146 死而後已 《泰伯》 147 一息尚存 《泰伯》 148 不敢問津 《泰伯》 149 戰戰兢兢 《泰伯》 150 如臨深淵 《泰伯》 151 如履薄冰 《泰伯》 152 而今而後 《泰伯》 153 為之動容 《泰伯》 154 學如不及 《泰伯》 155 不舍晝夜 《子罕》 156 待價而沽 《子罕》 157 後生可畏 《子罕》 158 空空如也 《子罕》 159 喟然長嘆 《子罕》 160 苗而不秀 《子罕》 161 年富力強 《子罕》 162 善賈而沽 《子罕》 163 逝者如斯 《子罕》 164 斯文掃地 《子罕》 165 松柏後凋 《子罕》 166 歲寒知松柏 《子罕》 167 秀而不實 《子罕》 168 循循善誘 《子罕》 169 仰之彌高 《子罕》 170 勇者不懼 《子罕》 171 欲罷不能 《子罕》 172 韞櫝而藏 《子罕》 173 知過必改 《子罕》 174 鳳鳥不至 《子罕》 175 河不出圖 《子罕》 176 喟然而嘆 《子罕》 177 博聞約禮 《子罕》 178 卓爾不凡 《子罕》 179 卓爾不群 《子罕》 180 各得其所 《子罕》 181 功虧一簣 《子罕》 182 衣蔽蘊袍 《子罕》 183 侃侃而談 《鄉黨》 184 斂容屏氣 《鄉黨》 185 屏氣凝神 《鄉黨》 186 屏聲息氣 《鄉黨》 187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鄉黨》 188 適可而止 《鄉黨》 189 魚餒肉敗 《鄉黨》 190 每事問 《鄉黨》 191 春風沂水 《先進》 192 登堂入室 《先進》 193 過猶不及 《先進》 194 理屈詞窮 《先進》 195 鳴鼓而攻之 《先進》 196 群起而攻之 《先進》 197 三復斯言 《先進》 198 舍己為人 《先進》 199 升堂入室 《先進》 200 言必有中 《先進》 201 一仍舊貫 《先進》 202 一日之長 《先進》 203 三復白圭 《先進》 204 不得好死 《先進》 205 喟然而嘆 《先進》 206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顏淵》 207 察言觀色 《顏淵》 208 成人之美 《顏淵》 209 風行草偃 《顏淵》 210 膚受之訴 《顏淵》 211 恭而有禮 《顏淵》 21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顏淵》 213 浸潤之譖 《顏淵》 214 克己復禮 《顏淵》 215 內省不疚 《顏淵》 216 片言折獄 《顏淵》 217 色仁行違 《顏淵》 218 四海之內皆兄弟 《顏淵》219 駟不及舌 《顏淵》 220 駟馬難追 《顏淵》 221 通力合作 《顏淵》 222 一朝之忿 《顏淵》 223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顏淵》 224 以文會友 《顏淵》 225 足食足兵 《顏淵》 226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顏淵》 227 博聞約禮 《顏淵》 228 色取仁而行違 《顏淵》 229 舉直錯枉 《顏淵》 230 不可則止 《顏淵》 231 不知所措 《子路》 232 斗筲之器 《子路》 233 父為子隱 《子路》 234 剛毅木訥 《子路》 235 和而不同 《子路》 236 近悅遠來 《子路》 237 勝殘去殺 《子路》 238 手足無措 《子路》 239 無所措手足 《子路》 240 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241 欲速則不達 《子路》 242 悅近來遠 《子路》 243 名正言順 《子路》 244 手足無所措 《子路》 245 一言興邦 《子路》 246 一言喪邦 《子路》 247 悅近來遠 《子路》 248 斗筲之人 《子路》 249 求備於人 《子路》 250 求全責備 《子路》 251 切切思思 《子路》 252 被發左衽 《憲問》 253 大言不慚 《憲問》 254 夫子自道 《憲問》 255 見利思義 《憲問》 256 見危授命 《憲問》 257 久要不忘 《憲問》 258 譎而不正 《憲問》 259 硜硜之愚 《憲問》 260 老而不死 《憲問》 261 臨危授命 《憲問》 262 沒齒無怨 《憲問》 263 危言危行 《憲問》 264 循序漸進 《憲問》 265 一匡天下 《憲問》 266 以德報德 《憲問》 267 以德報怨 《憲問》 268 以直報怨 《憲問》 269 怨天尤人 《憲問》 270 知其不可而為之 《憲問》 271 沒齒不忘 《憲問》 272 見利忘義 《憲問》 273 九合天下 《憲問》 274 九合一匡 《憲問》 275 匹夫匹婦 《憲問》 276 言之怍怍 《憲問》 277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憲問》 278 言過其行 《憲問》 279 言過其實 《憲問》 280 勇者不懼 《憲問》 281 深厲淺揭 《憲問》 282 不相為謀 《衛靈公》 283 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 284 成仁取義 《衛靈公》 285 當仁不讓 《衛靈公》 286 道不同不相為謀 《衛靈公》 287 各不相謀 《衛靈公》 288 君子固窮 《衛靈公》 289 求人不如求己 《衛靈公》 290 群而不黨 《衛靈公》 291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 292 仁人志士 《衛靈公》 293 殺身成仁 《衛靈公》 294 推己及人 《衛靈公》 295 無為而治 《衛靈公》 296 小不忍則亂大謀 《衛靈公》 297 有教無類 《衛靈公》 298 直道而行 《衛靈公》 299 志士仁人 《衛靈公》 300 眾好眾惡 《衛靈公》 3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衛靈公》 302 言不及義 《衛靈公》 303 一以貫之 《衛靈公》 304 好行小惠 《衛靈公》 305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衛靈公》 306 陳力就列 《季氏》 307 持危扶顛 《季氏》 308 分崩離析 《季氏》 309 龜玉毀櫝 《季氏》 310 過庭之訓 《季氏》 311 和顏悅色 《季氏》 312 禍起蕭牆 《季氏》 313 季孫之憂 《季氏》 314 既來之,則安之 《季氏》 315 開柙出虎 《季氏》 316 困而不學 《季氏》 317 困而學之 《季氏》 318 詩禮之訓 《季氏》 319 蕭牆禍起 《季氏》 320 血氣方剛 《季氏》 321 隱居求志 《季氏》 322 玉毀櫝中 《季氏》 323 直諒多聞 《季氏》 324 玉毀櫝中 《季氏》 325 益者三友 《季氏》 326 直涼多聞 《季氏》 327 生而知之 《季氏》 328 飽食終日 《陽貨》 329 穿窬之盜 《陽貨》 330 道聽途說 《陽貨》 331 惡紫奪朱 《陽貨》 332 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 333 懷寶迷邦 《陽貨》 334 患得患失 《陽貨》 335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陽貨》 336 涅而不緇 《陽貨》 337 牛刀割雞 《陽貨》 338 色厲內荏 《陽貨》 339 殺雞焉用牛刀 《陽貨》 340 上智下愚 《陽貨》 341 時不我待 《陽貨》 342 時不我與 《陽貨》 343 歲不我與 《陽貨》 344 無所不至 《陽貨》 345 無所用心 《陽貨》 346 以紫亂朱 《陽貨》 347 面牆而立 《陽貨》 348 巧言令色 《陽貨》 349 以紫亂朱 《陽貨》 350 紅紫亂朱 《陽貨》 351 使之聞之 《陽貨》 352 鑽燧改火 《陽貨》 353 居處不安 《陽貨》 354 無所用心 《陽貨》 355 惡居下流 《陽貨》 356 父母之邦 《微子》 357 故舊不棄 《微子》 358 季孟之間 《微子》 359 降志辱身 《微子》 360 來者可追 《微子》 361 求全責備 《微子》 362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微子》 363 枉道事人 《微子》 364 無可無不可 《微子》 365 五穀不分 《微子》 366 直道事人 《微子》 367 來事可追 《微子》 368 無人問津 《微子》 369 賜牆及肩 《子張》 370 惡居下流 《子張》 371 臨危致命 《子張》 372 門牆桃李 《子張》 373 生榮死哀 《子張》 374 文過飾非 《子張》 375 學而優則仕 《子張》 376 有始有終 《子張》 377 逾閑盪檢 《子張》 378 見危致命 《子張》 379 博學篤志 《子張》 380 切問近思 《子張》 381 文武之道 《子張》 382 不自量力 《子張》 383 自不量力 《子張》 384 不教而殺 《堯曰》 385 存亡繼絕 《堯曰》 386 惠而不費 《堯曰》 387 繼絕存亡 《堯曰》 388 望而生畏 《堯曰》 389 興滅繼絕 《堯曰》 390 求仁得仁 《堯曰》 391 天下歸心 《堯曰》 392 勞而不怨 《堯曰》 393 無怨無德 《憲問》

⑵ 出自論語的成語

言必有中、來者可追、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空空如也、上智下愚、不知所措、言而有信、各不相謀
一、言必有中 [ yán bì yǒu zhòng ]
【解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夫子要麼就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二、來者可追 [ lái zhě kě zhuī ]
【解釋】:可追:可以補救。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不能挽回彌補,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三、不恥下問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
四、既往不咎 [ jì wǎng bù jiù ]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成功不高興,驅逐事件不勸諫,既往不咎
五、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六、空空如也 [ kōng kōng rú yě ]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譯文】:有農夫問到我,一無所有的意思。
七、上智下愚 [ shàng zhì xià yú ]
【解釋】:智:聰明;愚:笨。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認為他們都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只有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不能夠改變。
八、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
【譯文】:所以人民沒有心神慌亂
九、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譯文】: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十、各不相謀 [ gè bù xiāng móu ]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道不相同,不能相互商量

⑶ 論語中出現的成語有哪些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2、【溫良恭儉讓】——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論語·學而》(1·10):「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論語·學而》(1·12):「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於事慎於言】——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論語·學而》(1·1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1-15、【貧而樂道】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論語·學而》(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論語·學而》(1·15):「《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來】——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論語·學而》(1·15):「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為政篇第二》
2-1、【眾星拱北】——拱:環繞,拱衛;北:指北極星。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論語·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論語·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為政》(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8、【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9、【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10、【犬馬之養】——供養父母的謙辭。《論語·為政》(2·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論語·為政》「子游問孝」(2·7)、「子夏問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為政》(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系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為政》(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異端邪說】——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論語·為政》(2·1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論語·為政》(2·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8、【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論語·為政》(2·18):「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論語·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20、【舉直措枉】——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姦邪。《論語·為政》(2·19):「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論語·為政》(2·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2、【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論語·為政》(2·24):「見義不為,無勇也。」

⑷ 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

1、【犯上作亂】《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一言以蔽之】《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溫故知新】《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見義勇為】《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7、【盡善盡美】《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8、【朝聞夕死】《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10、【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1、【中道而廢】《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2、【文質彬彬】《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3、【見賢思齊】《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舉一反三】《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5、【暴虎馮河】《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1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遠】《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各得其所】《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1、【華而不實】《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2、【後生可畏】《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4、【登堂入室】《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5、【過猶不及】《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7、【成人之美】《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28、【察言觀色】《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以文會友】《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30、【一言興邦】《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31、【近悅遠來】《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32、【欲速不達】《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4、【言過其實】《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5、【以德報怨】《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6、【怨天尤人】《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37、【一以貫之】《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0、【當仁不讓】《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41、【有教無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42、【禍起蕭牆】《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43、【血氣方剛】《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厲內荏】《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45、【道聽途說】《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46、【飽食終日】《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47、【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48、【無可無不可】《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49、【見危致命】《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50、【學而優則仕】《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51、【天下歸心】《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52、【不恥下問】《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3、【惠而不費】《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54、【不亦樂乎】《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5、【惡衣惡食】《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6、【發憤忘食】《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57、【割雞焉用牛刀】《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58、【誨人不倦】《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9、【鳴鼓而攻之】【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60、【內省不疚】《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61、【能近取譬】《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62、【匹夫不可奪志】《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3、【輕裘肥馬】《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64、【三復斯言】《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65、【殺身成仁】《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66、【善賈而沽】《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67、【手足無措】《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68、【駟不及舌】《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69、【循序漸進】《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70、【循循善誘】《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71、【言必有中】《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2、【言不及義】《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73、【仁人志士】《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4、【慎終追遠】《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75、【富貴浮雲】《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6、【從井救人】《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從之也?」
77、【侃侃而談】《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
78、【敬而遠之】《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79、【述而不作】《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0、【簞食瓢飲】《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81、【斗筲之器】《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2、【斐然成章】《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⑸ 《論語》中的成語

1、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示例: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建設接班人的重擔。
2、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示例:徐遲《牡丹》:「她果然成為一個——的教師了。」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近義詞:諄諄教導、誨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示例: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習技》:「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師也。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稱頌人近義詞:登峰造極、當行出色、爐火純青反義詞:淺嘗輒止、一竅不通、一無所知、初出茅廬。
4、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示例: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共產黨——,協同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釋放蔣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以直報怨、以禮相待、以德報德反義詞:忘恩負義、無情無義。
6、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示例:哎,那罵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示例: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
8、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滿腔悲憤,萬種辛酸,想有所為而不能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9、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10、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葯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11、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示例:——,以後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會的教條之下束縛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義」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14、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示例:既這樣——起來,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近義詞:廢寢忘食用法:偏正式;作補語、定語。
16、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示例:一二小友以為此雖不足以餉名家,或尚非無稗於初學,助之編定,——。(魯迅《小說舊聞鈔·序言》)近義詞:情文並茂、奇文瑰句反義詞:廢話連篇、詞不達意、平鋪直敘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17、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出處:《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示例: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故事〗《論語·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對顏淵說:「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隱藏起來。能做到這樣的,只有我和你。」好勝心強的子路連忙問:「老師,您統率三軍將和誰在一起?」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虎,蹚水過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謹慎,善於謀劃而又能辦成事的人在一起。」)
18、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出處:《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示例:不照這么辦法,恐——,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民國演義》第八十回)近義詞: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不和。〖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引民間歌:「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容。〕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19、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0、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將他們那旗人的歷史對你講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
21、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示例:君子憂道不憂貧,士志於道,而恥——者,未足與議。(章炳麟《論讀經有利而無弊》)
22、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示例:正憂疑不定,忽報宋兵到了,驚得——。(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
23、惠而不費: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示例:誰知庄大老爺這筆款項情願報效,只代子弟們求幾個保舉,更是——的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
24、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示例:《魏書·楊固傳》:「臣位卑識昧,言不及義,屬聖明廣訪,敢獻瞽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四回:「兩個年輕小子,天天在一起,沒有一個老成人在旁邊,他兩個便無話不談,真所謂『言不及義』,那裡有好事情串出來。」梁實秋《雅舍小品·職業》:「至於弈棋,雖曰小道,亦有可觀,比飽食終日言不及義要好一些。」劉心武《鍾鼓樓·不是結尾》:「該討論要抓緊討論,不要言不及義、推託扯皮!既然是該辦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25、用行舍藏: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26、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27、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見賢思齊。(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
28、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29、司馬牛之嘆: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30、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示例:人如果——,無所用心,那是最沒有出息的。反義詞:廢寢忘食。
31、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示例:朱自清《誦讀教學》:「前者歪曲了白話文,後者也歪曲了白話文,所謂——。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近義詞:不為已甚反義詞: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32、簡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33、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示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4回:「我是憑著一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的效驗。」近義詞: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反義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34、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5、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示例:聖人說:「——」,你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的理!(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近義詞: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
36、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蘇曼殊《慘世界》第十回:「你們青春年少,正是——之時,還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稱贊年輕人近義詞:少年老成反義詞:少不更事、乳臭未乾。
3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示例: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個人情緒里頭,唉聲嘆氣,——。」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38、循序漸進:循:按照;序:次序;漸:逐漸。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註:「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漸進耳。」示例: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三章:「那還要經過相當教育,——,不能一革命什麼都平等。」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反義詞:一步登天。
39、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40、從井救人:意謂跟著跳到井裡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對別人並無好處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為。後亦用以比喻冒極大危險去拯救別人。出處:《論語·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從之也?」
4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2、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示例: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近義詞:義不容辭、理所當然反義詞:推三阻四、臨陣脫逃。
43、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44、理屈詞窮:理:道理,理由;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註:「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於——的專橫者一樣,他立刻把最後一張牌擺出來了。」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近義詞: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啞口無言反義詞:義正言辭、理直氣壯、振振有詞。
45、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示例:我有力量釋放了你,叫你達到——的願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46、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示例:他絕對自信他不是——的軟背脊的人兒。(茅盾《創造》三)
47、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48、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示例:方之《內奸》:「我要對黨對同志負責,即使嚴赤、楊曙是內奸,我也該對他們負責,不能把——都寫上。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貶義近義詞:小道消息、捕風捉影、海外奇談、齊東野語〔齊東:齊國的東部;野語:鄉下人的話。孟子蔑視農民,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根據,聽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沒有根據的話。〖出處〗《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反義詞:言之有據、有根有據、言之鑿鑿。
49、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5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備工作非常重要。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今既一無所有,縱使大禹重生,亦當束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六回)
51、富貴浮雲: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示例: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為無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著一個鐵君,真是——。(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52、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示例:薛姨媽是個——的人,倒還易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5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4、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示例:酒自外入,機繇內泄。悔從醒生,——。(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55、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示例:趁你們——的時候,為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吧!(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56、輕裘肥馬: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57、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示例: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經典常談·諸子第十》)
58、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示例:敝人向來最贊成一切犧牲,也最樂於「——」,況且我們是同志,我當然應該給你想一個完全的辦法。(魯迅《華蓋集·犧牲謨》)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指贊助別人成事近義詞:急公好義、助人為樂反義詞:成人之惡、掠人之美。
59、居下訕上:指屬員背地裡譏笑上級。
60、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劉征泰《蘇步青》:據谷超豪等人回憶,凡遇應當參加的討論會,蘇先生向來是風雨無阻,幾十年間——。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賓語;含褒義近義詞:始終如一、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反義詞: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61、侃侃而談: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出處:《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示例:鄭振鐸《桂公塘》:「卻從來不曾見過像這位蠻子般的那末——,旁若無人的氣概。」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口若懸河、誇誇其談、娓娓而談反義詞:閉口無言、吞吞吐吐、張口結舌。
6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人。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則毫無忿懟,在郡主則視若寇讎,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論語》《顏淵篇》主要講述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示例:「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的條令卻有些稀奇。(魯迅《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64、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
65、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6、善賈而沽: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近義詞:待價而沽。

⑹ 出自《論語》裡面的成語有哪些

不亦樂乎、犯上作亂、一日三省、行有餘力、言而有信、精益求精、三十而立、不惑之年、從心所欲、因材施教、

⑺ 論語中的所有成語有哪些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

1-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1·9):「曾子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⑻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解釋及原文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8)論語中有哪些經典成語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⑼ 《論語》中有哪些成語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⑽ 論語十二章中的成語有哪些

論語十二章中的成語有:溫故知新、三十而立、擇善而從、不舍晝夜、一日三省等等。

1、溫故知新

【意思】意思是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2、三十而立

【意思】指人在三十歲前後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做事做人的原則,如孔子三十立於禮。現代則多指有所成就。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3、擇善而從

【意思】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4、不舍晝夜

【意思】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5、一日三省

【意思】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