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學會經典國學
擴展閱讀
數學關於數的知識 2025-01-17 02:57:20

如何學會經典國學

發布時間: 2022-04-26 00:37:46

㈠ 孩子學國學該如何啟蒙

近兩年,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走紅,興起了全民國學熱。特別是武亦姝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讓很多家長躍躍欲試。然而,一道難題擺在了大多數的家長面前,那就是該怎麼樣給孩子啟蒙國學。國學經典千千萬,到底該從哪本開始。

到底該怎麼啟蒙國學,爭議蠻多的。有的人認為應該先學詩,有的人認為應該先學《論語》,而有的人又認為該先學經。個人認為,十歲以下的孩子,應該先學《三字經》,很多人說三字經是糟粕,是教條。不能再拿它來坑孩子了。不否認,《三字經》部分內容,已經不適合現在這個社會了。但是大部分還是好的,我認為作為孩子的國學啟蒙,《三字經》是最好的。主要有幾個理由:



古詩詞應該怎麼學?先學誰的詩?《唐詩三百首》應該是大家先想到的。但是,我不主張先學《唐詩三百首》,因為,《唐詩三百首》裡面有很多像《將進酒》、《琵琶行》這種排律詩,太長了孩子會望而生畏。還有就是《唐詩三百首》相對於學某一個人的作品來說,也會顯得有些雜。我主張先學王摩詰,王摩詰五言居多,而且王摩詰的詩更容易讓孩子理解,更貼近生活。王摩詰學個150首,再學杜甫100左右,再回過頭學《唐詩三百首》,再學點孟浩然,李白,再學蘇東坡。詩學這么多開始學詞,詞學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學完這些,其他的詩看孩子喜歡自己讀就行了,就不用家長再指導了。詩應該孩子先背誦,家長解釋基本詩句意思。並做一些簡單的賞析講給孩子聽。讀完王摩詰,就可以給孩子講四聲、平仄、押韻、對仗詩的格律,可以讓孩子試著自己寫,不怕牛頭不對馬嘴,就怕不敢動手。在創作中尋找到詩詞學習的樂趣,在創作中熟悉平水韻,入聲字。

一般到這個階段,孩子的國學自學能力就很強了,可以開始讀《四書》、《五經》、四大名著。

國學的學習方法,我認為都是從背誦開始,有個台灣的教授說過:「背誦是種子,理解是發芽,能使用到學習和生活上是開花,通過國學學會如何做人才是真正的結果」。

㈡ 國學經典那麼多,要怎麼學

都說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輩子,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讀國學經典亦如此,沒有好的方法,要想學好經典很難,許多學校一學期只學一本,有的家庭三年也學不完一本。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後,快的可以一年時間學完十到二十部經典,慢的三年之內,可以幫助孩子把整個人生的地基打好。這套方法,叫「累積式」教育法,也叫做「137」學習法。
「1」就是每天最少讀1遍,也就是一段,1遍10分鍾。1遍都不讀,那就等於不讀,所以最少要讀1遍,不要小看這個1,堅持下來,就會非常的厲害;
「3」就是每天至少讀3樣,多樣性原則。這是生活給我們的啟示;
「7」就是連續讀7天,這是《易經》裡面講的道理:「七日來復」。七天一個循環,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知道了這個道理。

㈢ 國學經典學什麼

如果是想學習國學,其實國學的核心思想內容有八大經典。真正學什麼呢,其實就兩個字:做人。所有的經典都是給人寫的。
易經、醫家、儒家、佛家、道家、兵家、縱橫家、法家。
1《易經》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源頭,現在我們熟知的,流傳下來的就是《周易》。周易又分為兩部分《經部》《傳部》。《傳部》是老子所著,共十篇又稱十翼。
2儒家、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大學》《中庸》《孟子》《論語》;《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春秋》。
3佛家、佛家是兩漢時期傳入中國。佛家就講:如何離苦得樂。生老病死帶來的苦,恐懼、憤怒、憂慮等情緒帶來的痛苦。不管是《心經》《金剛經》還是《壇經》,都是為了讓我們覺醒成佛。
4道家、代表人物就是我們熟知的老子、莊子(原名莊周)。代表作品就是我們熟知的《道德經》《莊子》。
5醫家、就是中醫。今天很多人對中醫有誤解,認為就是簡單的針灸、拔罐、推拿、中葯。其實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中醫強調的是治未病,就是如何不生病。中醫裡面有一本很經典的著作《黃帝內經》,學中醫必讀,養生也必讀。弄懂了陰陽、五行、八卦,就知道真正的養生該怎麼養。
6縱橫家、就是我們熟知的鬼穀子,他的學生蘇秦、張儀我們都非常熟悉,合縱連橫,縱橫捭闔。其實《鬼穀子》教會我們一種識人用人、說服演講、資源整合的能力。
7兵家、我們熟知的《孫子兵法》。
8法家、《管子》《商君書》《韓非子》。儒家是靠道德來約束人,法家就是用律法、機制來管理人,。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我們學習國學同樣最重要的是用出來。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所以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學習。

㈣ 如何學習國學經典以及如何運用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去

腹有詩書氣自華。
其實不用刻意的去運用,保持不斷學習的態度,隨時提醒自己,就自然在運用了。最重要的是融會貫通,這個是自己的事,別人無法幫忙。

㈤ 如何學習國學經典

正確對待國學經典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局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系。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鑒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本。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本,還要深入了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

㈥ 國學經典 ,從何學起

從何做起?先從擺正心態做起:國學不是教義,他們是人文科學,同近現代來各種主義類似。觀點上有對有錯,論據上有的可靠有的乾脆是意淫,邏輯上有的嚴謹有的問題多多。國學只是個印子:它是引導你了解社會規律的工具,而不是什麼「真理」。你需要在國學的引導下,自己尋找根據(數據、心理學研究、統計成果等),用合理的邏輯,最終總結出屬於自己的知識。
繼而,才落實到某本書,某本典籍。這些嗎,前人之述備矣,不用重復。

㈦ 如何學好國學經典

《聊齋志異真生》插圖《聊齋志異田七郎》插圖 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學中華古代經典不妨選擇有趣味有故事的文章提高興趣。 有一些讀者來信咨詢我關於如何學好國學經典的問題,面對大家的信任,本人真是誠惶誠恐,不是我說謙虛的話,而是本人「真心」地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在國學研究方面連門都沒入,實難承擔給人指點迷津的責任。 然而,詩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面對讀者的信任,我總得有回報吧。國學是一個殿堂,但構成這個殿堂的磚瓦是文言文,那麼,我在這里就本人這些年來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和大家作一個交流。 讀者朋友請我推薦一本入門書籍,我在這里倒要另類一下,向大家推薦的不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而是一本中國古代最牛的休閑書:《聊齋志異》。 請不要大跌眼鏡,請聽鄙人略陳固陋。 起步:學好國學經典中學語文很關鍵 如今的國學熱可謂方興未艾,各類國學班一茬一茬地冒出來,且無退潮的跡象。這些教育機構最大的特點在於,用「熏習」的方法進行國學教學,針對兒童機械記憶力強的特點,不對經典進行解釋,而是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將經典深入孩子的心田。 「熏習」是不錯的方法 這種方法也是有它的科學性的。例如唐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用簡單的線條描摹空靈或蒼茫的天地美,自然美,是沒法跟兒童解釋的,不如讓他們先背熟了,等到適當的時機,等到他們與唐詩的緣分到來了,古人描繪的美景和他的人生相遇了,他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幼時沒有這些詩墊底,就算他碰到了類似的景色,他在欣賞時的美學眼光也要大打折扣。 有些國學教育組織還有一個特點,在現有教育體制外操作。有些國學私塾教師(當然不是全部)認為,學校的教學會干擾國學的學習,不如先製造一個相當封閉的環境,讓孩子們在這個環境里專心接受古代經典的熏陶。前一段時間微博上透露,有七對家長選擇「隱居」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用國學經典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上做法合理與否,和現有教育機制沖突與否,本人沒有資格做判斷,就我本人而言,後來之所以能有幸成為暨南大學唐宋文學的碩士研究生,還真得感謝中小學時期的應試教育,其他的不說,就文言文學習而言,中學時代的語文學習,為我的文言文閱讀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底子。 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課文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名篇,但學習這些名篇,真正是枯燥無味,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時反復又反復,講來講去就是用粉筆敲打著黑板:「記住,一定要記住,這里是定語倒置,這是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這是疑問代詞做賓語,到時候高考你就因為這里少了一分,沒被錄取,老師我概不負責,曉得不?」。 猶記得老師的粉筆一點點變成碎屑,在教室里飛揚,在我的視覺里飛揚,讓我覺得那時候的文言文學習真是像粉筆灰一樣細碎而無味。 那些名篇,在當時讀起來真是所謂「文章硬似鐵,讀來滿口血」。然而,出於對高考失分的恐懼,我們哪怕是讀得滿口血,也要把這些知識嵌入自己的文化庫存里。 掌握基本字句很關鍵 後來考上大學,我讀的是中文系。當時的良師兼益友賀益德先生勸我讀一些國學經典,我答應試一試,戰戰兢兢打開古代先賢的著作,一個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居然沒有太多閱讀障礙,十句裡面能讀懂六句七句。中學時代那些密密麻麻的文言文筆記,那些討厭的什麼「定語倒置」、「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疑問代詞做賓語」,那一刻不再是枯燥的規則,而是手中的屠龍刀、倚天劍,在千軍萬馬中馳騁自如,以為會讀得「滿口血」的深奧經典,卻讀得「滿口香」。 偉哉,中學時代的文言文教學,對那時候的語文教師,我怎能不感恩?回想那時細碎的粉筆灰,卻是閃著智慧光芒的滿天星星。 因此,閉起門來讀國學固然是一種方法,而中學文言文學習也是很管用的。說了半天似乎跑題了,下面該聊到《聊齋志異》這個話題上來了。 國學課本:不妨先選有趣味的有個性的 我在大學期間,打算系統地學習一下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但我那時沒有這樣一個概念:先儒家,再道家,再讀大部頭史書。彷彿不讀《三字經》和《論語》,就不好意思入門一般。不是這樣的,我當時選擇的入門讀本是《聊齋志異》。 文言文是有套路的 從接受角度而言,「聊齋」和我們是沒有障礙的。唯一的障礙在於語言,但對於有著高中文言文功底的我,已經不算一個大問題。大家知道《促織》這篇中學課文,講的是明朝的一個書生,全家因為上貢蟋蟀而導致的悲喜劇,神奇劇,我對這篇課文可謂是滾瓜爛熟,拿著《促織》當通行證,去研讀《聊齋志異》,居然水到渠成。原來,這么一部大書,四百多個故事,居然轉來轉去也就是高中時期講的那麼幾十個句式,那麼一些詞彙。文言文是有套路的,熟悉這個套路,大多數閱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聊齋」是充滿故事情節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誘因,碰到一個字句,用現有知識儲備弄不明白,但你實在想弄明白這個故事,於是就會主動絞盡腦汁去解決這個技術問題。同時,我們過去對「聊齋」的故事有了解,甚至很熟悉,用已知的故事情節去解析未知的語言障礙,於是糾結豁然而解。 而且,「聊齋」與我們普通人在追求上,口味上和取向上很貼近,蒲松齡所喜惡的,也是我們所喜惡的,蒲松齡所垂涎的,也是我們所垂涎的,在三觀上,我們和蒲老師幾乎零距離,除了那點古人的局限性,這種貼近能減少學習上的很多障礙。 與相對深奧的國學經典相比,「聊齋」也具有鮮明的畫面感,當然,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畫面感也很強,但這種畫面感還需要一定修行才能體會得到,「聊齋」則沒有這個距離。如《嬰寧》一文:「見門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墮階上;曲折而西,又啟一關,豆棚花架滿庭中。肅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鏡,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內。」家居之美,不用多少解釋就能領略。 因為文字美,而且又貼近,你就會急切地去模仿,不知不覺提高寫作能力,因此,讀「聊齋」對提高寫作能力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學習路徑: 先讀故事性的再讀思辨性的 我用了一年的時間閱讀《聊齋志異》,對書中的基本句法,對文字中體現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乃至俠客思想有了深透的了解,接著讀《史記》。《聊齋志異》是草野版的《史記》,而《史記》則是史家版的《聊齋志異》,蒲松齡不是立志做鬼狐版的司馬遷嗎?不是自稱「異史氏」嗎?而且,《史記》也是以故事性見長。 另外,「聊齋」是本有脾氣的書,《史記》也是本有脾氣的書,讀國學,不光是學會溫良恭儉讓,也要學點脾氣和血氣。 先懂「聊齋」「通鑒」 再懂《古文觀止》 有了《聊齋志異》打底,讀《史記》就順暢多了,接下來讀《資治通鑒》就順暢了,再接下來就讀《春秋左傳》,然後是《論語》、《老子》、《莊子》《古文觀止》………我們熟悉的《古文觀止》雖然也是入門讀本,但說句實在話,我們現在要懂文字裡面的士大夫思維,還真得有《史記》和《資治通鑒》來打底子,而《聊齋志異》是底子中的底子。因為《古文觀止》里的作者很多是生活在《史記》《資治通鑒》所記載的時代里,在《聊齋志異》里也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喜怒和追求,都源於這些史書記載的時代,他們的三觀,只有《聊齋志異》、《史記》和《資治通鑒》才能說明。抽掉這些背景,我們和《古文觀止》就很隔膜了。 說句實在話,我是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讀完整篇幅的《論語》,到現在,才對《古文觀止》大有感慨,我是在《聊齋志異》《史記》和《資治通鑒》的基礎上讀《論語》,人家是在《三字經》《論語》的基礎上讀《史記》《資治通鑒》,然後才讀閑書《聊齋志異》,我是倒過來讀的。 當然,也不是說非得到二十歲才讀《論語》,非得到三十歲才讀《古文觀止》,而是說後者的味道,要藉助前者的鋪墊,不妨放在一塊讀,互相作為注釋,這才是讀書的妙處。 我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愛好,是以中學階段為起點的,從《促織》出發,到「聊齋」,到《史記》,到《資治通鑒》和四書五經,老莊孫墨,最初的基礎是中學語文老師打下的。因此,在這里,我要向中學階段的語文老師表示敬意。

㈧ 國學怎麼學

學這些最好要有個老師帶,可以隨時傳授及解決疑問。

首先自己要先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否則連字面意思都看不懂,甚至連讀都讀不通。

其次要從基礎學起要了解這些文章所講的基本意義及指向。

再次要迂迴著去學習,要去看看其他人的註解,看看其他人的理解,再配合自己的想法與實際體會,才能有更多的體悟。

最後要持之以恆,不是看了一兩天,學了一兩天就能成為大學問家的。

㈨ 如何學習國學經典

正確對待國學經典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局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系。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鑒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本。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本,還要深入了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