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民間人們曾把什麼和什麼當做儒教的經典
宋代朱熹抽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是儒家主要經典。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著作的總稱。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紀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190年(南宋光宗 紹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精華。
『貳』 三大宗教的根本經典是什麼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經典:《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
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又譯《可蘭經》、《天經》)和六大《聖訓》
佛教經典:南傳佛教《三藏經典》、漢傳佛教《大藏經》、藏傳佛教《甘珠爾》和《丹珠爾》
中國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經典:論語、孟子
道教經典: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列子(沖虛真經)
佛教經典:南傳佛教《三藏經典》、漢傳佛教《大藏經》、藏傳佛教《甘珠爾》和《丹珠爾》
(2)儒教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左右)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
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622年,伊斯蘭教世界的國家遍布亞、非兩個大洲,總體算來也有大約五十個。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公元前6世紀以前,距今約2500-2600多年。據經文記載,印度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部落王子,以凈飯王為父、摩訶摩耶為母。
世界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數最多,伊斯蘭教次之,佛教最後,雖然人數各有不同,但是各個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雖說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處,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愛,和平,是這三大宗教的真諦。同時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
我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到新中國成立前,逐步形成了以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儒教等六大宗教為主體,兼有少數其他宗教和多種民間信仰的基本格局。中國各宗教團體自主地辦理教務,並根據需要開辦宗教院校,印刷發行宗教經典,出版宗教刊物,興辦社會公益服務事業。
『叄』 儒教的經文是什麼
儒教的經文
一般說是四書五經。再多一點就是儒家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封建統治者先後將13部儒家書籍「法定」為「經」,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肆』 儒教經典有哪些
孔教
孔教是中國封建社會臨時構成的特別方式的宗教,中國事否存在孔教,學術界有差別的觀念。有的以為不存在孔教,「儒」是中國年齡戰國期間,「百花怒放」中的一家,是一個學術派系。「儒」這個字,本來是現代對學者的尊稱,它的字義是「優」及「和」的意思,說他們的頭腦學問,可以安寧他人,足以壓服他人。以是它只能稱為「儒家」。有的以為存在孔教,孔子教主,漢武帝應用政治權益把孔子學說宗教養,定孔教於一尊。隋唐時期「佛」、「道」、「儒」並稱為三教,爾後,三教呈現合一的趨向。在封建政權的支持下,孔教體系完成於宋代,它以中國封建倫理「三綱」、「五常」為中央,吸取釋教、玄門的宗教頭腦和涵養辦法。信仰「天地君親師」,「君親」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中心;「天地」是君權神授的神學根據;「師」相稱於表明經典、代天地君親之言的神職職員。《四書》、《五經》是孔教的經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規則的宗教典禮。童蒙人塾(學)念書,開端承受孔教的教誨時,要對孔子的牌位行膜拜禮。從地方到中央各州府縣樹立孔廟(又稱文廟、役夫廟、學宮等)。作為教徒(儒生)活期聚會朝拜的場合。固然在看法上各有差別,但是無論稱為「孔教」或是「儒家」,其開創人均是一個孔子。
孔教(家)學說,很契合封建社會統治階層的長處,到漢武帝時,就向天下宣布,丟棄百家的學說,懲處儒家的頭腦,要各人閱讀「六經」。運用儒家頭腦來治國,把儒家頭腦提到獨一獨尊的位置,今後當前,各個朝代實驗「科舉制度」,都以儒家作為測驗做官的獨一課題,這就迫使人們非學習儒學不行,因而,儒學得以臨時發揚光大。儒學統治中國達千年之久,它起了波動封建次序、延伸封建社會壽命的緊張作用。
年齡時期孔子創建的儒家學說原本便是間接承繼了殷周仆從制時期的定命神學和祖宗崇敬的宗教頭腦開展而來的,這種學說的中心便是誇大尊尊、親親,維護君父的相對統治位置,穩固獨裁宗法的品級制度。以是這種學說稍加改革就可以順應封建統治者的需求,自身就具有再進一步開展成為宗教的能夠。但是在先秦它還不是宗教,只是作為一種政治倫理學說與其他各家停止爭鳴。由儒學開展為孔教是隨同著封建一致大帝國的樹立和穩固逐步停止的,已經歷了千餘年的進程。孔子的學說共閱歷了兩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在漢代,它是由漢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這便是中國汗青上所謂「免除百家,獨尊儒術」的步伐。漢代大一統的地方集權封建宗法獨裁國度需求一套在認識形狀上和它嚴密共同的宗教、哲學體系。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傳合適漢代統治者要求的宗教頭腦。第二次改革在宋代,宋統治者團體應用時機從唐末五代疏散盤據的雜亂場面中撈到了政權。他們鑒於前朝覆亡的經驗,把政治、軍事、財務、用人的權利全部會合在地方。宋朝對外寧肯讓步,對內則強化地方集權的封建宗法獨裁製度;頭腦文明範疇里也要有與它相順應的認識形狀相共同。漢唐與宋明都是地方集權的封建宗法獨裁製度的國度,但地方權利倒是越來越會合,頭腦文明方面的統治辦法也越來越縝密。為了順應宋朝統治者的需求,發生了宋明理學,即孔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革,雖說完成於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韓愈推許《大學》,用儒家的道統對立釋教的法統。李翱用《中庸》來對立釋教的宗教奧秘主義。到宋代朱熹則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定為「四書」,用終身精神為它作表明。朱熹的《四書集注》被宋當前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定為天下通用的教科書。「四書」從十三經中突出出來,遭到特別的注重。
孔教(家)根本教義:
「三綱」:1)明顯德 2)親民 3)止於至善 。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至心 4)正心 5)修身 6)齊家 7)治國 8)平天下
「三達德」:智、仁、勇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持志養氣」、「養浩然之氣」 (孟子)
「三希修煉」:士希賢, 賢希聖, 聖希天 (宋 ·周敦頤)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平靜。」(宋 ·張載)
「博學之,過堂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立品行道,揚名於後代,以顯怙恃,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品。」(《孝經》)
儒家頭腦
一、儒家頭腦概說②
儒家根本上對峙「親親」、「尊尊」的立法准繩,維護「禮治」,倡導「德治」,注重「人治」。儒家頭腦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臨時奉為正統。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基本寄義為「異」,即便貴賤、尊卑、老小各有其特別的舉動標准。只要貴賤、尊卑、老小、親疏各有其禮,才幹到達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抱負社會。國度的治亂,取決於品級次序的波動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方式。它因此維護宗法品級制為中心,如違背了「禮」的標准,就要遭到「刑」的處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便是主張以品德去感染教誨人。儒家以為,無論獸性善惡,都可以用品德去感染教誨人。這種教養方法,是一種心思上的改革,使民氣和睦,曉得羞恥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基本和積極的方法,斷合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便是注重人的特別化,注重人能夠的品德開展,注重人的憐憫心,把人看成可以變革並可以有很龐大的選擇自動性和有倫理天分的「人」來辦理統治的頭腦。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誇大教養的順序,而「人治」則側重德化者自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置信「品德」有絕大的感化力,以是在此根底上便開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度的「人治」主義。
二、現代意義之法治③
可以說,法家的執法頭腦是年齡戰國時期的「新學」。所謂「新學」是絕對以儒家為代表的「禮治」主義的「舊學」而言的。「新學」與「舊學」的不同歸結為「法治」主義與「禮治」主義、「德治」主義、「人治」主義的不同。
法家的「法治」主義有其特性:主張干預而支持聽任;排擠「人治」主義而獨任「法治」主義;排擠「禮治」,不供認天然法的存在;主張國度至上,社會集團乃至血緣支屬集團的長處都得聽從君主的國度長處;支持徒任「勢治」。法家的頭腦以「唯物論」為動身點,經常留意此時此地的情況,又堅信當局全能,而不供認人類特性的神聖。它的政治主張嚴厲的干預,但干預須以客觀的「物准」為東西。這一「物准」便是被視為「端正、衡量」的執法,不允許統治者恣意的論心治罪。人們只要在執法允許的范疇內,才幹失掉自在戰爭等。「法治」主義的肉體本質便是「物治」,以是又稱「法治」主義為「物治主義」。④一方面,是用客觀的規范如端正、衡量、斗量、尺寸等物一樣的客觀的、人設的、牢固穩定的法來權衡一切的人;另一方面,是把人當物來管理。也便是把人當成可以用牢固的、客觀的端正、尺寸等「物准」去精確無礙地權衡的工具,而不思索人的特別能動性。
同儒家的「禮治」相比,法家的「法治」支持宗法品級制和世襲制,要求對等違法,而且主張制定和發布成文法,但凡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以是說「禮治」和「法治」的次要不同不在於制裁手腕,而在於舉動標準的內容自身。也便是講貴賤、尊卑、老小、親疏之「異」的差別舉動標准與一斷於法的一致舉動標准之間的不同。①同「德治」相比,「法治」主義輕蔑或完全否定品德教養的作用,這和儒家少數主張獸性善而法家主張獸性惡有關。
法家的「法治」主義,起首值得歌頌的便是它掌握住了汗青退化的規律,而且適應汗青退化的規律來發明,支持激進和幻想。它的「理論肉體」和「服從主義」都由此而發生。但其缺陷在於過火疏忽了「禮」、「德」、「人」和「法」在政治上相互依輔的作用。「法治」主義稍縱即逝,緣由有二:一是由於禮治主義、人治主義久已不得人心,而配合和「法治」主義為敵。「法治」主義雖臨時佔下風,但終極被「禮治」主義學說所降服。二是法家極度誇大國度長處,而輕蔑團體長處,雖能救臨時之弊,但不克不及確保社會的長治久安。這不只是「法治」主義頭腦在漢當前不興旺的緣由,也是執法和法學不興旺的緣由地點。②
參考材料:http://..com/question/27697134.html?si=4
兄弟。。你發錯中央了。。儒學不是教派。你發宗教。。。。缺點啊!
《四書》、《五經》是孔教的經典
不是六經 是《四書》、《五經》 四書辨別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伍』 儒家的主要書籍有哪些
儒家的主要書籍被稱為儒家經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範之作,被世人奉為「經」,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經,同時也包括歷代儒家學者的評注和解說。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其中,「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內容:
《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寬博,《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匯編,主要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內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周禮》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儀禮》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禮記》是秦漢以前有關各種禮儀的論著匯編。《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形成的著作,《左傳》重在史事的陳述,《公羊傳》《穀梁傳》重在論議。《論語》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孝經》為論述孝道的專著。《孟子》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
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受到重創。而後[1] 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已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是華人的主流思想。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發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這些都和因動漫小說而名聲大噪的墨家沒有任何關系。所以不要提到中國古代就是科技落後、八國聯軍或是動漫中異常火爆而現實中早已秦漢絕跡的墨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
『陸』 儒家經典都有哪些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家聖教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最早為詩、書、禮、易、春秋、樂經共六經,後《樂經》早佚,便只有五經。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
儒家經典:《易》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經典:《書》
即《尚書》,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儒家經典:《詩》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又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儒家經典:《周禮》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則說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後期,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生極大變化。《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儒家經典:《儀禮》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內容記載著周代的各種禮儀,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遺失。
儒家經典:《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儒家經典:《春秋左傳》
《春秋左傳》又名《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比《春秋》記事時間延長了許多。是學習、研究先秦歷史、文學、哲學和語言必讀的典籍。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
《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傳合並,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歷代今文經學家時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同時它還是研究先秦至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儒家經典:《春秋穀梁傳》
《春秋穀梁傳》為儒家經典之一。是為《春秋》作註解所著。《穀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註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儒家經典:《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儒家經典:《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儒家經典:《爾雅》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被認為是中國訓詁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其中的今話是漢代的話。《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
儒家經典:《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柒』 儒家思想的經典名言有哪些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孔子)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捌』 儒家經典五經是指什麼
儒家典籍《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的合稱。
溫柔寬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詞比事,《春秋》教也。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儒教國家化由此謂開端。
『玖』 儒教三經、佛教三經、道教三經,分別是什麼
先說明一點,三經的說法本身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教的經典都不止三個,就三經只是說流傳較廣,多數人比較認可以三部代表作.
網上流傳的是以中國宗教協會禪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李安綱主編,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三套書為標准,它使三教精華公諸於世、弘揚光大.共分三卷。
《佛教三經》從書分為《金剛金》《圓覺經》《壇經》三個部分。
《金剛金》 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經典,是經中之王,其中包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境界。是佛經中最讓人覺悟而且影響最大的經書之一。
《圓覺經》意思是圓滿覺悟的經書。佛教的智慧就在於圓滿的覺性,圓滿的修行,圓滿的智慧。是所有十二部經教的眼目核心。其宗旨是在自覺、覺他之外,更要覺行圓滿。
《壇經》可以說是禪宗獨產的標志,也是中國佛教的集大成者。禪宗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說,並不見得要去修煉苦行,擺脫世俗,只要能夠從自已的心地上見到自已的本來佛性,那也就是修煉成就了。
佛經三經的另一個版本就是<金鋼經><心經><壇經>不過說真話<壇經>是只有在中國佛教才有的.所以我個人認為說是中國佛教三經可能更准確一點.
《儒教三經》
包括《禮經》、《論經》、《易經》三部,儒教注重社會秩序,自然強調每一個人都能夠仁者愛人,義者合宜,所以要求全社會都認真學習,修養身心,遵守禮樂。
《論經》即是《論語》,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也是一部儒家祖師孔丘與弟子們對話的語錄集,由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根據孔丘當時的言行記述整理而成,大約在戰國前期。
《易經》講天地陰陽,宇宙自然,人倫五行,推演未來,使人類的生存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把握了這一點,才能夠對《易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夠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啟迪和幫助。《易經》的原初,就是一部占筮的書,所以必須從占筮的本身去理解,才能夠有所契入和收獲。但是,它又是一部反映先民的思想與人生觀、世界觀的書,所以應該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根本,甚至可以說支配著每一個華夏子孫。
《禮經》可以說是人們進入儒家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在對秩序的遵守過程中,得到了審美的體驗和幸福的感受。書中《禮記》之中抱括了古代所謂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涉及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古人的生活指南,所以從小必讀。其中有兩篇很重要,即是《大學》與《中庸》。前者講成人的必修課,後者是人生的智慧術,都代表了東方文化的精魂,所以為歷代大師所傾心與實踐。本書採用最具有權威性的注釋本,加以校勘標點,簡體橫排,譯作白話,標明要義,古為今用,啟迪智慧,豐富人生。
但這里也有個問題:就是<易經>能算是儒教的經書嗎?好象更偏向是道教的經典吧?
所以<孝經><論語>和<禮經>是儒教三經更准確一點.因為儒教就是以教治天下的王道之學.
道教三經分《南華三經》、《道德經》、《文始經》三個部分。道教是理想的、時間的、希冀永恆。儒家是現實的、空間的、要求秩序。士大夫達則儒,窮則道;群則儒,獨則道,正是所謂的出道入儒。
老子的《道德經》一書,僅五千餘言,但她文約義豐,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她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人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道德經》一書越來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自韓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據說僅國內的《道德經》譯注本就不下千種。但到今天為止,可以說哪一個注本都沒能真正地說明老子究竟說了些什麼。世界各國的注本也很多,發行量都很大。
《南華經》本名《莊子》,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
《莊子》一書乃是莊周及其門徒後學所共著,《漢書·藝文志》載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為三部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乃為莊子所著,外篇多數為莊子所著,但間有弟子所篡補者;雜篇多為後學弟子所推衍。
《文始經》全名《文始真經》,又名《關尹子》或者《關令子》。所謂「文始」,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文明之始。本書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以及思想認識水平,批評了修道人中的的種種邪迷丑惡,指出了一條超越自我而進入精神絕對自由王國的金光大道。
但道教三經還有其它版本:道教內部一般認為三經應為<道德經><南華經><易經>;而道教全真派就以是<道德經><孝經><心經>三本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