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道家佛家區別
佛教和道教沒有直接的關系,道教更講究今生今世之事,佛教更多說來生之事,道教不否認來世,但認為今生人應該過得不留遺憾,更認為來世之時人早已不是自己。
1、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
2、佛家,指的是諸佛之凈土。如:《觀無量壽經》:「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家也指佛教者。如:《朱子語類》卷七六:「佛家有函蓋乾坤句,有隨波逐流句,有截斷眾流句,聖人言語亦然。」
(1)道家經典和佛教經典哪個多擴展閱讀:
道家是否消極,歷代以來眾說紛紜,而如今較大的誤解主要有三處
1、認為道家求於無用,居於下垢,消極避世。
翻開《老子》《莊子》書中隨處可見守弱、無用、居下之詞。然而,道家之意卻並不求於此,正如一個人面對其上司時低眉順眼說是謙禮與面對其下屬時低眉順眼說是謙禮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與弗居,生而不有的不為物累的超然狀態,而不是用這些去甚求於委身保命,載於生,懶的人的借口。此外還常有人認為道家避世,卻也並非如此,「道存則隱,道廢則現。」這句話一直出現在諸多道家典籍中,而真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為外殼不敢面對現實的「類道人」而已。
2、認為道家聽任自然,無為便是無所作為。
道家常見的「無為」兩字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為。其實無為正是有為的極致,讓人變得淳樸自然,不做惡事,讓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似自己本應得到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並非聽任自然,萬事聽天由命,而是自然而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為物累。
3、認為道家過於玄幻
道家並不是陰陽家,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謂的陰陽生變,五行相生的,多是掛羊頭賣狗肉,本意只為了賺錢。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樹的,不會如此。況且道家追求的是純粹素樸,追求的只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算陰陽,賺錢財,求得一時的快樂。
❷ 佛教和道教有哪些經典著作,講些經典的
道教有:
《老子》、《莊子》(南華真經)、《悟真篇》、《周易參同契》、《太上感應篇》,等。
佛教有:
《楞嚴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阿彌陀經》《六祖壇經》《僧伽吒經》,等等。
❸ 佛家和道家的經典著作有那些主要是闡述哲學思想的.
佛家的經典哲學經典,我覺得凡是《大藏經》中的「經」部分都可以被認為是講哲學的,經部包含了:阿含部(據大正藏所錄,有155部經書)、本緣部(有72部)、般若部(45部)、法華部華嚴部(總共有48部)、寶積部涅盤部(總共有88部)、大集部(28部)、經集部(433部)、密教部(613部)。
總之是非常多的……具體的經文篇目和經文正文樓主可以參考這里
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aspx?ID=FJ00000074
而道教在受佛教的影響下也編修了《正統道藏》這個裡面收錄的經書也是非常眾多的,樓上的回答者:赤蓮真人 - 魔法師 五級所列出的還僅僅只是其中比較重要的經典而已,除了那些以外其他還有,《太平經》、《公孫龍子》、《太玄經》、《抱朴子》、《洞玄靈寶經》、《上清黃庭經》、《上清大洞經》,就像《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這類醫術中的哲學思想都是收錄在道藏中的,所以非常多,但是沒有找到在線閱讀《道藏》的,所以也不能全部告訴樓主了……
❹ 儒家經典有四書五經,道家經典有老莊,佛教經典有哪些
金剛經
華嚴經
心經
楞嚴經
六祖壇經
❺ 佛家是否比道教體系高級
我不敢妄加非議,但佛教的確包含無比的智慧,不信的話,給你舉幾個例子:
佛在《治禪病秘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中告訴我們說:人身是個蟲巢,大別之,有八十種蟲。佛不但說出各種蟲的名字,而且描繪了它們的動作形態。我們讀了生理學後才知道,在顯微鏡下可看到人體內有很多微生物,但古代是沒有顯微鏡的。
佛在《修行道地經》中描述了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
佛觀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蟲。
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萬萬個太陽。現在用天文望遠鏡證明天空里所有密集的恆星,一個個都是太陽系。
佛在《楞嚴經》上講白月黑月,不說圓月缺月,包含了月球反射日光的道理。
佛經上講,人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環,宇宙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的循環。天文學家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線電望遠鏡攝得離地球十五光年之遙的獵人星雲爆炸散開(壞歸於空)之照片。後又用紅外線鏡頭,攝得正在初步形成新星雲(從空復成)的照片。
西方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在他的《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說道:「《大方廣佛華嚴經》與現代物理學理論有驚人的相似性。」
「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並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間相互關系的復雜網路。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他們所描述的經驗與原子物理學家所使用的語言是極為相似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寫道:「一一微塵中,各現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微塵內,復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這段經文講的就是宇宙在超宏觀與超微觀上的無限層次。
「關於量子原理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它推翻了關於世界可以『座落在外』的概念……宇宙永遠不會再次處於同樣的狀態。我們不是宇宙的『觀察者』,而是『參與者』。宇宙就是自己的『參與者』。」《楞嚴經》中寫道:「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現代量子力學的發現卻是佛在無量劫前早就親證了的境界。
佛教關於宇宙年齡的定量竟接近於科學。許多佛籍,包括現代佛學家著述如方立天先生的《佛教哲學》都說世界的一大劫是128億年。真是難以置信,
現代宇宙運用最先進檢測手段如荷蘭天文學家通過測定土和女兩種元素比例,測得宇宙年齡是120億
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設有佛學系、禪堂。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也成立了佛學社。
愛因斯坦說:「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存在。物質和時間只是人們的錯覺。」而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緣起性空,諸法無我。」
佛教經典數量龐大,光流傳下來的經典就有3000多部,而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包括道家的經典,在數量上,最多的連佛教的一半都不到。
………………
❻ 佛教經典總稱《大藏經》,道教經典總稱《道藏》,那麼儒家經典總稱什麼
十三經.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❼ 佛教和道教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佛教與道教的比較 道教是以老莊思想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間信仰,復受儒家與佛教影響而形成的宗教。道教雖然以老莊思想為信仰,但仍然有明顯差異——先秦道家重在「逍遙生死」,而東漢起出現的道教卻重在「長生不老」;先秦道家重在內心的「道德」修養,後來的道教重在外在的「術法」修煉……道教在發展中吸收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地獄等觀念以及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對民間各種神靈精怪信仰也收羅而後改造之,所以古人說道教「雜而多端」。 茲就道教的起源與發展、佛道之爭、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佛教與道教的比較,概述於下: 道教的起源與發展 道教始自東漢的張陵,至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乃集大成。道教的教義是以道家對儒家的反動思想,也就是「無」的世界觀思想為基礎,此外又由於不滿東漢王朝的政治,轉而以宗教表現其志向。道教具有強烈的民間色彩,除各種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義舍,以便利信徒,於是逐漸成為龐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認者,其對儒家、佛教的義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謙之,完成道教豐富而組織化的教理體系,信徒也擴展到上階層。經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間互有離合;其間,道教在理論、實際兩方面皆得均衡發展。有宋一代,道教與佛教給予儒家哲學有極大的影響。 關於道教的發展,最早是淵源於古代的巫術,及秦漢時的神仙方術,復融合陰陽五行、讖緯、咒術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統,並導入佛教思想而發展之。東漢順帝(西元一二五——一四四年在位)時,張陵倡導五斗米道,尊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至此,道教已經逐漸形成。 漢靈帝(西元一六七——一八九年在位)時,張角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別,奉《太平清領書》為主要經典,以「善道」教化徒眾,並以符水為人治病,徒眾數十萬,遍布青、徐等八州,與張衡、張魯的五斗米道成為當時農民起義的基礎。 其後有《老子化胡經》出現,鼓吹老子西遊化胡成佛、佛為道教弟子的「老子化胡說」。到了東晉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朴子》內篇,整理並闡述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理論,將道教的思想內容體系化,成為道教的基本典籍。東晉末年,孫恩、盧循等人也曾利用五斗米道組織農民起義。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謙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參考佛教的儀禮而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確立道教的國教化,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未久,南朝宋的廬山道士陸修靜與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經書,編著齋戒儀范,道教的理論與組織形式因之愈臻完備,稱為「南天師道」。 至唐代,道教的發展愈加隆盛。陶弘景的法孫王遠知融和南北天師道,成為唐代道教興盛的重要基礎。唐代的歷代君主,廣建老子廟、道觀,並於科舉考試中加入《道德經》一科。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太宗下詔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此種「道先佛後」的政策於是成為唐代一貫的方針。唐高宗(西元六四九——六八三年在位)以老子為唐代王室的祖先,並封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號,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之時,更進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學,並以《老子》、《莊子》、《列子》等諸典籍為「真經」。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於整理道教典籍,集道教儀禮的大成。呂洞賓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又以斷除貪、瞋、痴取代對劍術的研習,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展影響頗大。宋真宗(西元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時,敕令王欽若、張君房等人編輯道藏,其中以《雲笈七簽》一二二卷為代表作,此外也大建道觀。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二五年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詔令天下訪求道教仙經,校定鏤板,刊行全藏,又於太學置《道德經》、《莊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時道教大盛。 唐宋以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凈明各宗派逐漸合流,至元代歸並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立「全真教」,金元之際又有劉德仁創立「大道教」(後稱真大道教),蕭抱珍創立「太一道」,均行於河北,然歷時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極一時。在當時,全真教與天師道同為道教的二大主流。王重陽極力調和釋、道、儒三教的說法,去除咒術、迷信的要素,強調佛教(尤以禪宗)的教理與出家主義。他的七大弟子稱為「七真人」,其中以丘處機尤見重於元太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二八年在位)。元世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四年在位)時,由《老子化胡經》而引起一場激烈的佛道論爭,道教失敗,於是在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詔令禁斷道教。由是,道教發展大受打擊,教團勢力也逐漸衰微。此後,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明代仍繼續流傳,至清代則漸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勢力興盛時,教團組織每與國家權力相互結合,因此形成特殊階層及專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漸衰微時,則轉而注重民眾的宗教欲求,處處以民眾生活與日常倫理為基礎,於是有「民眾道教」之稱,同時大量的善書與寶卷等也應運而出,這就是所謂民眾道教的經典。 道教主張人類的根本希望在於獲得現世的幸運、幸福、長壽、繁榮,為達此一理想,乃積極勸人為善,舉行除災招福、祈禱咒術等的儀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僅其順應性、適應性的幅度擴展,就是信徒階級也因此而增廣。道教的派別雖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與教義仍在「道」,認為道乃「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並謂宇宙、陰陽、萬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後的民眾道教則或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為歷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學問之神)、呂祖、關聖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極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餌(服用仙葯)、導引(一種柔軟體操)、胎息(又稱服氣、行氣,系將宇宙的元氣吸入體內,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術(采陰補陽之法)、辟穀(避食由不純之氣所長成的谷類)、內丹、外丹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等。 佛道之爭 自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義旨,間有相同。惟道家對於佛教的輸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於是與之發生沖突,歷漢、魏、晉、南北朝迄於隋唐而未衰。 佛道之爭最早見於東漢,迦攝摩騰與諸道士論難;三國時代,曹植作《辯道論》批難神仙說的詐妄;西晉時,帛遠與道士王浮間也有佛道之爭,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為後世論爭重要材料;然爭論的白熱化則在南北朝以後,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開創新天師道,並使之國教化,確立道教的宗教教團;南朝宋的陸修靜、梁的陶弘景對教學整備及道教經典整理予以體系化,對社會的影響也相對增加,而足以與佛教相抗衡,他們論爭焦點是以「夷夏論」為中心,爭論舍華夏固有宗教而信奉佛教的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道士顧歡著《夷夏論》,引致明僧紹著《正二教論》、慧通著《駁顧道士夷夏論》以辟之,又有張融著《門律》,主張道佛一致,而以道教為本,佛教為跡,提倡本跡說,然就二者優劣而言,主張道教居優位。 在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五二○年),宮中也有佛道二教的論爭,即清道觀的道士姜斌與融覺寺的沙門曇無最,以老子與佛陀二人的出世先後為對論主題,論爭結果,姜斌被論破,流放到馬邑。其前,甄鸞的《笑道論》與道安的《二教論》二書為當時有關佛道優劣論爭的重要論著,此二書都是以強烈的論點大力論難道教的低劣。然於北朝,佛道的抗爭不僅為雙方的論爭而已,更加上當權者的政策壓迫,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武滅佛」中,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的摧殘佛教。 三武滅佛是指: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謙之清靜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慫恿,下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於天下,聽信道士張賓與元嵩之言,決心滅佛。唐武宗寵信道士趙歸真,拆佛寺四千六百餘所,迫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還俗,收充兩稅戶。為歷史上佛教徒的大浩劫。 隋代統一南北,唐祚代興,以老子與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太宗更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後的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乃得蓬勃發展。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條,濟法寺法琳撰《破邪論》論道教的虛妄,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劉進喜著《顯正論》,批論佛教,激烈爭論佛道席次的先後問題。八年,定道、儒、佛的順位。 唐太宗在位期間,道士凌越僧侶之上,智實法師向皇帝上奏,極力申論佞道排佛的不當。皇帝命令宰相岑文本下諭譴責,智實和尚竟抗執不受詔令,皇帝大為震怒,當廷用杖責打了智實法師,並令他換上百姓衣服,流放嶺南。有人譏笑智實法師自不量力,不懂進退之道,智實法師慨然嘆說:「吾固知勢不可為,所以爭者,欲後世知大唐有僧耳!」智實法師要後世的人知道,即使在佛教蒙難的時代,大唐朝還是有僧格在。高宗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三次召集僧道於內殿論議;五年,僧靜泰與道士李榮又就《老子化胡經》引發論爭;至龍朔二、三年(西元六六二——六六三年),論爭猶未止。此等佛道論爭的結果,道教方面攝取佛教經典的教理,製作種種經典來對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躍,王重陽創全真教;元時,其第五代教主邱處機的弟子李志常佔有佛寺,破壞佛像,並將《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經》及《老子八十一化圖》,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偽妄,憲宗五年(西元一二五五年)令二人對論,志常敗論,帝遂勒令燒毀《道德經》以外的《老子化胡經》、《老子八十一化圖》等一切偽經;以後二教之爭依舊相續不絕;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下詔彈壓全真教,魏晉以來的佛道之爭於是平息。 佛教對道教的影響 早期道教的思想體系是「三一為宗」,即「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氣、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從這里演變出「長生不老、肉體飛升、氣化三清」等觀念,其所追求的目標是「長生不死」和「養生成神」。道教本來也有「善惡報應」、「天道承負」的教義,後來部分道士逐漸吸取佛教的因果報應、生死輪回思想來充實和調整道教的理論,唐代道士吳筠在《玄綱論.長生可貴》第三十中說:「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聖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貴者,神性耳。若以死為懼,形骸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他認為人的形體是會死亡的,應當重視神性的修煉。後來全真道更重視心性的修養,認為色相世界是虛幻的,若不能認識到這點,而執著外物為實相,必將為其所累,不得解脫。在道藏里有「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則是仿照佛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見佛教的佛性論與禪宗明心見性說,對道教的道性論與修心煉性說有很深的影響。 道教的戒律包括「道誡」和「齋戒」兩種,學道不受戒則登仙無緣,其種類很多,有三戒:皈身戒、皈神戒、皈命戒。五戒:不得殺生,不得茹葷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盜,不得邪淫。八戒:不得殺生以自活,不得淫慾以為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不得妄語以為能,不得醉酒以恣意,不雜卧高廣大床,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另外,還有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大體上也都是仿照佛教戒律而立。 道教對於天界及地獄的論述,在佛教宇宙觀的影響下,更豐富了其內容,在《雲笈七簽》里就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說,即: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三界之上有四梵天。又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據說是上天派遣群仙統治的地方。佛教對天界的看法則有「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修行十善及布施、持戒、禪定等三福行,則可生於天界。 東岳泰山「峻極於天」,在戰國時代,人們便以泰山為人天溝通的地方,所以每當君王平定天下以後,就要到泰山去向天報平安,即「封泰山」,又要祭地之功,即「禪梁父」(梁父是大地的主宰)。後來泰山逐漸有了陰府的意味,《後漢書.烏桓傳》說:「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岱山就是泰山。死後魂歸泰山,與佛教地獄的說法相結合,成了中國古代宗教的重要內容。南北朝時代,道教吸收佛教地獄報應等說法。佛經說有八大地獄,有閻羅王;道教則稱閻羅王充「冥官之任」,由上帝任免。 道教的道藏仿照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組織與分類而有三洞(洞真、洞元、洞神)、四輔(太元、太平、太清、正一)。總而言之,道教在許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響。 佛教與道教的比較 佛教的佛像身金色,朴實無華,相好庄嚴而無胡須,象徵佛教是一個充滿年輕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則掛衣披袍,穿金戴銀,長髯飄飄。 佛教講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則以神仙信仰為中心,追求「長生不死」和「養生成神」,故重視煉丹、養氣、五行八卦、符咒之術,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佛教的僧尼剃盡三千煩惱絲,身著「糞掃衣」,腳穿羅漢鞋,三衣一缽,生活嚴謹簡朴。道教的道士不修邊幅、長髯長發,其服飾晉以前無定製,至南朝劉宋陸修靜,道服才開始制度化,有一定規格,如《仙鑒》里說:「立道士衣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於此著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區別貴賤,不同儀式著不同道服,也有定製。現今道教服飾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見其抱朴守素的風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稱為寺院、精舍、講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鍾、磬、木魚、鐺鉿、鐃鈸等。道士們修行的場所稱為宮、觀或廟,他們所用的法器中,寶劍和鏡鑒是除邪禳災的重要法寶。鏡鑒有所謂三元寶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種金屬鏡鑒,有固定的尺寸,需依法鑄造。 道教從漢朝立教至今,始終跳脫不出「中國的宗教」,而無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究其原因,乃是迷信色彩太濃。晚近的道教,更只剩下了以齋醮符籙來應付民間的迷信,更顯沒落。在台灣的宮觀中,廟公是有,但要找道士就難了。雖然道教的歷史及其內容,多涉作偽及荒誕,然而其在養生醫葯上、冶煉鑄造上及對民間勸善上,也有貢獻。所以,我們在研究道教之餘,仍不得不以尊重的態度來看待它。
❽ 為什麼道教經典和佛教經典看起來都差不多一樣的呢
所有史證都證實—— 只有道藏抄佛經,沒有佛經借鑒道經
只有偽經存在混淆三教內容的情況。而《大藏經》目錄不存在任何借鑒道教內容的書籍。
可以肯定,只有道藏大量抄佛經,不存在道士們造謠的「佛道兩家互相借鑒」的情況。
佛經出現的「陰」「陽」「道」「法」「悟真」「真修」「真人」「真神」「真道」「自然」等詞彙,只是一種漢文翻譯。如果認為這也算吸收了道教內容,就太chun了。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其《道藏》(《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漢魏六朝以來道教經典,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范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中引用的佛教名相/名詞/真言用詞有:唵1799個,吽1434個,摩訶45個,娑婆訶36個,泮吒7個,大千世界85個,恆河沙35個,剎那58個,業力40個,佛2038個,禪1522個,摩利支天22個,般若95個,菩薩171個,金剛1105個,劫10000個,三界7574個,六根626個,輪回946個,涅槃69個,法界562個,帝釋84個,梵天312個,四大1178個,須彌山33個,如是我聞6個,由旬15個,兜率天10個,三昧378個,泥黎4個,閻羅王11個,泥洹3個,袈裟19個,哪吒19個,牛頭阿傍1個,阿修羅13個...。且靈寶上清一脈對佛教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九十六種外道全部錯解,於清朝三次佛道辯論全盤辯輸。
佛教成為三大宗教之一,而道家沒有,這是有絕對理論支撐的,嚴謹的學者如果看民粹主義來維護道教則更加是笑話了
「道藏編輯,全彷彿經」摘自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道家類》原文
《道藏》編輯,全彷彿經,有三洞十二類。洞真、洞兀、洞神,為三洞。以太元部輔於洞真,太平部輔於洞元,太清部輔於洞神,而統會於正一部,共為七部大綱,與《雲笈七簽》編匯相合。復以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頌、表奏,為十二類子目。明正統中,宋披雪雕印《道藏》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萬曆三十五年,天師張國祥復編集《道經》,續加三十二函,百八十卷,粲然備陳,都成今藏。中所收羅,多有周秦諸子、晉唐佚書,於保存吾國文化,功實非細。天啟間,上元道人白雲霽(字明之,道號在虛子)作《道藏目錄詳注》四卷,考證頗具崖略,足資研究。通常流通,尚有《道藏輯要》二百冊,另有《道藏精華錄》一百種,皆鉤元提要之作。
道家學術,有特立獨行,擺脫道教方術范疇而直指丹法者,凡此著述,統名之曰「丹經」。自魏伯陽援《易》作《參同契》後,歷世之所言丹道者,皆祖述其旨。自宋張紫陽《悟真篇》以次,如《入葯鏡》、《翠虛篇》、《指玄集》、《性命圭旨》、《規中指南》、《中和集》等著作,皆為丹道正統之言。清人著作若朱雲陽之《參同契闡幽》、《悟真篇闡幽》,以禪理而溶入於丹道,別有會心,允為偉著。劉悟元著書十二種,清虛平實,力掃方士積習,儼然開佛知見。尤以其名著《修真辨難》一書,特論篤實,足為丹道式范。至若閔一得(小良)《古隱樓叢書》,則駁雜無歸,離道尚遠。清人黃元吉著有《樂育堂語錄》,乃儒化道家之正者,言多雋永。復外如伍柳著作《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證論》、《慧命經》等,則為丹道之歧,不能視為正途。依道家而言道家之正者,除上述諸書外,若呂祖之《百字銘》、曹文逸之《靈源大道歌》、孫不二之《女丹詩》等,已簡攝玄微,直指竅妙,丹道之旨盡在其中矣。依經而論,則太上十三經(《道德經》、《陰符經》、《清凈經》、《玉樞經》、《日用經》、《洞古經》、《五廚經》、《金谷經》、《循途經》、《護命經》、《大道經》、《定觀經》、《明鏡經》、《文終經》、《老子真傳》、《辨惑論》),已盡其大。若《黃庭內外景經》,當與《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參研,再參合於藏密之甚深內義根本頌,於養生服氣修氣修脈之術、中西醫學生理學等,必另有匯通與新知,貢獻於世界人類者,更為有功。至若陸潛虛之《方壺外史》、張三峰(三峰言陰陽雙修之術,另有其人,非張三豐也)《丹訣》等作,皆當別列一類,入於雙修之宗。上焉者,同於密宗無上瑜伽雙身修法之欲樂大定,而潛虛之術,或有過於此矣。其次,皆不外於《素女經》、《玉房秘訣》等房中術之流亞,邪見謬術,無足言者。唐代帝室宮廷,亂於此道,亦如元代內廷,亂於密宗之雙修,皆為佛道之大不幸者。
其他或托乩筆,或借偽名,或假古仙遺著,或演寓言隱秘;若創作,若注釋,玉石並陳,真偽莫辨,皆不足觀矣。此之一類。無以名之,姑稱之謂「道瘤部」。
要之,道家學術,再變而為道教,復演而成丹道,歷代羅致,駁雜已極。紀昀嘗論之雲:
後世神怪之跡,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異,如《神仙傳》、《道教靈驗記》是也。要其本始,則主於清靜自持,而濟以堅忍之力,以柔制剛,以退為進,故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而《陰符經》可通於兵。其後長生之說,與神仙家合一,而服餌導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鴻寶有書,燒煉入之。張魯立教,符籙入之。北魏寇謙之等,又以齋醮章咒入之。世所傳述,大抵多後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別,今亦無事於區分。然觀其遺書,源流變遷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道教典籍,名辭閃爍,寓言法象,如陰陽、爐火、坎離、龍虎、男女、黃白之類,各師其說,定義不一。且文辭理則,大抵詭誕淺陋,以至學者茫無所歸,愈入愈迷。至若瓊寰玉宇,芝閣琳宮,縹緲清虛,讀之令人有翩翩霞舉之概!此為文辭之另一境界。
「宋明之間,道教彷彿經之例,亦匯編為《道藏》」摘自中國國家圖書館《四部叢刊》原文
道教之經籍
古代儒道不分,南宋陸九淵(象山)、清初崔述,早曾有見及此。如戰國末年《呂氏春秋》、西漢初年《淮南子》、《韓詩外傳》、《春秋繁露》,他如《論語》、《禮記》,皆摻入道家議論。騶衍援《尚書》洪範九疇之篇,創五行學說,使吾國二千餘年學術思想,均未離於陰陽五行之藩籬。西漢末年所出《緯書》,啟兩漢乃至後代圖讖學說之門,陰陽術數之學,摻變於儒道中心思想者,其由來已久且固矣。宋明之間,道教經典,彷彿教藏經之例,亦匯編為《道藏》,經歷代增添,全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他丹經旁說,散佚流通者,亦復不少。《道藏》收集至廣且雜,舉凡儒家、陰陽家、兵家、醫家諸書,統為羅致。例如成都青羊宮兼收《諸葛武侯全集》而入《道藏》,學者有謂其「綜羅百代,極盡精微廣大」者,亦非過譽之言。
宋真宗時,張君房奉敕校正秘閣道書,撮其精要而成《雲笈七簽》(註:簽,簽的繁體字),為道教經籍叢編之宗典,道家之言,於以大備。其書以天寶君說洞真、靈寶君說洞元、神寶君說洞神,為上中下三乘。以太元太平太清三部為輔經,又以正一法文遍陳三乘別為一部。統稱三洞真文,總為七部,凡一百二十二卷。凡經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服食、煉氣、內丹、外丹、方葯、符圖、守庚申、屍解諸術,以及前人詩歌、文字、傳記之屬,涉及於仙道者,均悉編入。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道藏源流載:
道家無所謂藏也,惟有道德五千言為真耳。嘗考元都目錄,皆後人妄取藝文志書名,矯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為道藏也。至於歷朝偽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漢王褎,造洞元經。後漢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jiao)等書四十卷。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晉道士王浮,造三皇經。齊道士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品經。梁陶宏景,造太清經。後周武時,有華州道士張賓,詔授本州刺史,長安道士張子順,選得開府,扶風進士馬翼,雍州別駕李通等四人,於天和五年,在故城內守真寺,抄覽佛經,造道家偽經一千餘卷(裝潰者,乃萬年縣人索皎)。隋大業末年,有五通觀道士輔惠祥,私改涅槃經為長安經,為尚書衛文升所奏,敕令戮於金光門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東明觀道士李榮,會聖觀道士田仁惠等,又將從前偽撰經,重加修改,私取佛經添換在內,故有三界,六道,五陰,十二人,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門,及優婆塞,優婆夷等語。此正孔子所謂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極其分量,不過為天為仙而止,安得有菩薩修行之法耶。
《集部·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十二》載:
道教從立教伊始,便大肆造經,或剽竊佛教典籍,或拼湊諸子百家學說,充為道藏。其經典不載成書時間、作譯者,假託天仙傳授、蠱惑世人。前漢王褒造《洞元經》,後漢張陵造《靈寶經》及章醮等二十四卷,吳葛孝先造《上清經》,晉世王浮造《化胡經》。又鮑靖造《三皇經》,齊朝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經》,梁陶宏景造《太清經》及《眾醮儀》十卷,(北)周武(帝時期),張賓之、焦子順、馬翼、李運挑攬佛經一千餘卷,隋輔惠祥改《涅槃經》為書《長安經》。
《笑道論》:
道家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又按漢明帝時,褚善信等總將道經諸子書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據此前數目有無不同,虛妄明矣!增加卷目,添足篇章,依傍佛經,改頭換尾,或言名山唱出,或雲仙洞飛來。何乃黃領獨知,英賢不睹?書史無聞,典籍不記?請問道士後世之經,為是老子別陳?為是天尊更說?縱其說也,應有時方。師資說處,代年邦月,復是如何?
擴展閱讀:
寶派、上清、正一道經全部錯解佛經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概念,抄都不會抄,後世全真道同錯 (佛經道經原文對照講解)
https://zhuanlan.hu.com/p/397572784
《悟真篇》仿《華嚴經》大覺金仙造無上仙,混淆真經,使學者愈增惑誤:摘自中國國家圖書館《四部叢刊》原文
https://zhuanlan.hu.com/p/390862410
❾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區別,各信仰什麼
儒釋道本為一體,只是道路不同,目的地都是一樣的。
佛家說的是一,也就是空,但空不是沒有,妙空,一體,混沌,都是一個意思,因為字面容易引起誤會,還是用一比較好。
六祖惠能雲: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
釋迦牟尼佛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華嚴經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佛的教育是揭示宇宙的真相,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你我不二,你我一體,這個虛空宇宙都是一體的。
道家說什麼?道家講一體,然後講二用。二用是什麼?二用是產生變化。就像中國道家所講的太極,一體是太極,二用就有陰陽,就起變卦,太極生二儀,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是中國道家講的。
展開就是道家所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個心量就廣了,說到究竟處,宇宙都是和我一體的。
既然兩家都是說,宇宙和我都是一體,那還有什麼分別?
其實,儒釋道三家是共通的,引用一段雍正的上諭,那時候儒釋道教育還在,而他是接受全國最頂尖的教育,什麼最好的都先教他,所以他貫通,有這樣的體會。
這篇上諭,同時出現在佛家的基礎學科《十善業道經》前面,代替了序文,在《道藏》總目錄前面有雍正五篇上諭,這篇也在其中。
雍正皇帝上諭 節選
上諭。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貫通。於是人各異心。心各異見。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為異端。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
詳細資料可以參考一下鏈接。
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42&web_rel_index=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