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華經典文章和讀後感
論語;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
2. 中華經典美文
《故鄉:冬天裡那一池殘荷》
想來有好些日子沒有回鄉下了,最近,趁休假回了一趟。也許是時令已是初冬的緣故吧,感覺午後故鄉的田野十分蕭索,秋天的金黃,已經被一片枯敗所代替。走近家時,看到坐在屋檐下曬太陽的父母,似乎又衰老了不少。在我眼裡,故鄉似乎越來越陌生,顯得容顏凋敝,了無生氣;而冬陽也顯得病懨懨的,伏在遠山的肩上。
在家小住幾天,賦閑無事。一天傍晚,我想起兒時常常垂釣的荷塘,便興致勃勃,想要去看看,就象想起久別的故友。
在我的印象里,那荷塘足足有一二十畝見方,池中長滿蓮荷,紅花點綴綠葉,分外妖嬈。夏風徐徐吹來,荷花有含苞欲展的羞澀,有嬌艷怒放的俏麗,也有欲罷還休的凄美,訴說著各自的絢爛人生;而荷葉下面,池水清澈見底,游魚如梭,不時地在水面上劃出美麗的漣漪。昔日,我常常在池邊垂釣,享受著池塘的美景,生命躍動的喜悅,而釣魚往往成了借口。不知如今那裡怎麼樣啦?
想著,想著,不覺已經到了池邊。放眼看去,荷塘已經瘦成只有一畝多大的小池,那盪漾的清波,也只留下一泓殘水。唯有蓮荷還在,只是所剩無幾,仍在初冬的風中挺立著,令人不禁悵然不已,我已經明顯後悔自己的重遊了。
然而,我仍默默地站在荷塘邊,看夕陽余輝中,老荷枯枝如鐵,殘葉似幟,枝枝殘荷在逆光的映襯下,形成簡潔明快、卓有意趣的抽象線條,在寒水中呈現出多姿的素描畫面。慘淡夕陽透視中的枯枝殘葉,在微皺的水面投下冷峻而幽寂的顫影。它們或相攜而立,或虯曲水面,或躬身水中。此時的荷蓮,已經香消玉殞,露冷蓮房,生氣索然。
在夕陽中,我在默默地和殘荷對語:你老了,生命沿一縷想說話的胡須,伸進泥土,還給了泥土。而泥土冰冷,我能為你撅出怎樣的一顆心呢?綠肥紅瘦之後,你越走越矮的背影,遺忘在一張畫布中央。我在緬懷塵埃時,也找到你那枯敗的臉龐。一粒種子因此領悟,如一段藕的拙笨或者碩壯,睡進水底,而沉睡是你今冬最好的泅渡。
是啊,荷蓮的生命里程,概括了生與死的必然關系。這里有沉鬱,更有警策,涵蓋著豐富內涵。它似乎給我啟示:生與死的轉換是必然的,也應該是平和的,靜悄悄的,但也是無法抵擋的。殘荷的悲劇形態與初荷的喜劇形態相比,更使人深思和緬懷,殘荷其實就是把美好事物毀滅給人看。於是,我覺得對殘荷的憂思似乎已是多餘。
回到家裡,父母已經端出香噴噴的飯菜,坐在桌子邊等我,就象兒時一般。我想,世界在變化,無所謂醜陋或美好;生活在變遷,只留得真情在。外表的衰老,並不能掩蓋內在的永恆。就象我的父母親,殘荷,和故鄉。
入夜,我想起了李義山的詩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今晚如果有雨,我還想到荷塘去聽殘荷的心聲呢。 又到草黃時節。遍野的綠色斑駁著消失,只有那乾枯的淺黃漸次布滿了人的視線,是生命終結時最柔韌的余唱。
喜歡看落葉掉到枯草上的情景,紅的葉片,黃的草莖,很鮮明的美麗,看著它們,會想起夕陽一輪西下,緩緩下墜時那種有些凄涼的輝煌,會想起石階上風燭殘年的白發老人攜手而行,從容安然的那一抹溫馨,那一些些的感動。
寒冬的第一場風雪後,它們會在地面消失,重新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里安息。等待,漫長的等待之後,第一聲春風輕柔的呼喚,就會將它們的子孫全部叫醒。
喜歡看草綠江南岸的亮麗,蕭索的冬季在它們的淺笑聲中逃遁,是怎樣柔嫩的一莖莖新綠哦,在石縫里,泥土上,勇敢地挺直它們的細腰,在乍暖還寒的冷風凄雨里,一寸寸地成長,一點點把堤坡,大地湮染,藍天輕風下編織出讓人振奮的春衣。
萋萋芳草,踏之何忍,用手去輕輕地觸摸吧,彷彿嬰兒皮膚般細膩,一絲絲在手掌心滑過,若干纖小的生命韻律從手傳遞到心,不由人不在心中感嘆:如此細弱的植物竟然有這樣頑強的生命,硬生生率先回應春風,引來了桃紅柳綠,蜂飛蝶舞,春光明媚。
喜歡看盛夏里的草長鶯飛,小草在熾熱的陽光愛撫下,將生命里所有的美麗一起釋放,無邊無際的綠色原野,把各色怒放的花朵襯托得鮮艷欲滴,藍天在視野里也變低了,似乎彎了腰屈尊來與小草親近。
這個時間里的小草是最碩大最柔軟的新床,誘惑著我們把自己的身軀無比舒坦地交給她們,沒有了焦慮,沒有了煩惱,在青草的簇擁下,做一個最輕松的美夢。
閉了雙目,陽光下喧騰的青草芳香就包圍了我們的嗅覺。是怎麼樣溫馨而又好聞的一種清香啊,沒有各色花香的濃烈,沒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時的那種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個香氣,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親懷抱的味道。
是啊,小草,你原就是牛馬羊們的主要食物,通過它們,你變身為潔白的乳汁,鮮美的肉食,溫暖的毛皮,奔騰的力量,托起了一個個民族和國家。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時光蒼茫處,彷彿見一代雄主成吉思汗,揚鞭策馬統領萬千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小草,造就了前無古人的馬背英豪。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柔韌的小草,你究竟是什麼呢?是我們無數卑微弱小的生命吧?我們是平凡的草民,卻也可以描繪春天,為大地梳妝,弱小的生命聯合起來,還可以改變環境,創造世界。
那首熟悉的歌曲在我的心裡,婉轉悠揚地響起: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
參考資料:榕樹下
*寂寞的嚴冬里,到處是單調的枯黃色.四處一片蕭瑟,連往日明凈的小河也失去了光彩,黯然無神地躲在冰面下懨懨欲睡。有母女倆,在散發著絲絲暖意的陽光.下,母親在為女兒梳頭。她溫和的把頭發理順.又輕柔的一縷縷編織著麻花辮。她臉上寫滿笑意,似乎滿心的慈愛永遠裝不下,溢到嘴邊.流到眼角,紡織進長長的.麻花辮。陽光親吻著長發,像散上了金粉,閃著飄忽的光輝。女兒乖巧地依偎在母親懷里,不停地說著什麼,不時把母親逗出會心的微笑,甜美的親情融化了冬的寒冷,使蕭索的冬景旋轉出春天的美麗。
*傍晚下起了雪,然後一夜未停。雪花輕柔,落在一隻只黑漆斑駁的蜂箱上。蜜蜂正沉睡。在精緻的六角的蜂巢內,像被蠟封的秘函。又像提煉完畢的純金顆粒,被一位豐富的君王所珍藏。其實比金子更貴重,因為蜜蜂是活物,有生命。天底下,它們的夢境最甜美,南方的紫雲英、油菜花,北方的槐花、棗花、山荊柯,一層謝了一層又開。卻不知今夜繁華的夢鄉,是否能出現雪的蹤影。如果有一隻可愛的蜜蜂在雪的拍打聲中悄然醒來,會聞到一縷來自蒼穹的清香,聖潔而神奇。可惜沒有誰能幸運地復甦,塵世的花朵,已經把它們累壞了。
*貧困的歲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記得添一碗熱騰騰的白飯.澆一匙豬油、一匙醬油,坐在「戶定」(廳門的石階)前細細品味豬油拌飯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滿了幸福的香氣。
生命的幸福原來不在於人的環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質,而在於人的心靈如何與生活對應。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決定的,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權貴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淚;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與憂惱,這是人間世界真實的相貌。
*當愛像明媚的陽光一樣照徹寒冷的心房時,我們會發現,愛的本身就是一波震顫的弦音,一種花香的彌散,持久,熱烈,而又延己及人.從一雙手到另一雙手,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這是從施愛者靈魂深處飄散出來的溫暖,它蘇醒著精神世界中一行疲憊的足跡、一顆受了冷漠的心靈,然後,得了愛的人會在自己的心田擦亮火柴般地用一份溫暖.去照耀另一顆心,盡管有時是那麼微弱。
*你如果只是一滴水珠,但你折射出了太陽七彩的光芒,讓弦子們見到了世界上最美麗的顏色。對於孩子們來說,你是何等重要。
不管你是何等渺小、卑微.你同樣可以在屬於你的天地里,譜寫生活的童話,創造生命的奇跡。也許。正是因為有了你,世界才增添了一份色彩,你要勇敢地時自己說:「我很重要,我就是一道風景。」
*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眼淚,要為別人的悲傷而流;仁慈,要為善良的心靈而發;同情,給予窮人的貧苦;關懷,溫暖鰥寡孤獨的凄涼。
*死亡、疾病、傷害、不公平……這些早已存在。而且,以它們為名義的戲劇,正時時刻刻在這個世界上演。一些令人傷心或憤慨的故事,也曾經使我們悲哀落淚,但不久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一些丑惡的現象。也曾經讓我們義憤填膺,但很快又讓位於別的什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發生在別人身上,離「我的世界」實在太遠;我們的感情於是在空氣中冷卻.凝固,墜落!&nbs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2我常想著你,我的朋友。
你在那遙遠的城市,那於我遙遠而陌生的城市,那我即便站在高山之巔也無法眺望的城市。
我常念著你,我的朋友。
我在這遙遠的山村,我曾放飛一千隻紙鶴,我曾折下一萬條楊柳。盡管我知道即使是山鷹的翅膀也無力飛抵你所在的城市。
然,我的夢之足,夜夜踏星光月色,天天跨萬水千山。
我的朋友,我又將見你。
可是我的朋友,我要請你原諒,因為除了溫暖而有力的臂膀,我什麽也沒帶來;除了你陌生的萬山春色,我什麽也沒帶給你。
3不論你的生活如何卑賤,你要面對它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別用惡言咒罵它。它不像你那樣壞。你最富有的時候,倒是看似最窮。愛找缺點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能找到缺點。你要愛你的生活,盡管它貧窮。甚至在一個濟貧院里,你也還有愉快、高興、光榮的時候。夕陽反射在濟貧院的窗上,像身在富戶人家窗上一樣光亮;在那門前,積雪同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個從容的人,在哪裡也像在皇宮中一樣,生活得心滿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城鎮中的窮人,我看,倒往往是過著最獨立不羈的生活。也許因為他們很偉大,所以受之無愧。大多數人以為他們是超然的,不靠城鎮來支援他們;可是事實上他們是往往利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來對付生活,他們是毫不超脫的,毋寧是不體面的。視貧窮如園中之花而像聖人一樣耕植它吧!不要找新的花樣,無論是新的朋友或新的衣服,來麻煩你自己。找舊的,回到那裡去。萬物不變,是我們在變。你的衣服可以賣掉,但要保留你的思想。
4 清晨的微光,淡遠了那天邊的星辰。在最後的時刻,星辰依舊在那遠方給我們講述著那昨夜的夢,安撫那即將醒來的人們和已經醒來將要面臨孤獨的人們。星辰告訴我們什麼是靜美,什麼幻想,什麼是浪漫......
我是第一個醒來為辰送別的人嗎?但願是而又但願不是,因為我渴望和星辰悄悄對話,說一些動人的藏在心底的話,但同時我們誰又不渴望那令人欣喜的知音呢,和他們一起送別辰,,不是更好嗎?
辰即將遠去了,走到那離我們很遠的彼岸,我和親愛的朋友一起為他送行,在天際的飄渺中,在夢幻般的思索中......我們大家沒有悲傷,除了那淡淡感傷,因為我們都知道,辰之彼岸還有另一個世界。
5給負笈前行的旅人一盞如豆的燈火
給漂泊江湖的遊子一份家園的問候
給旅途失意人一杯澆愁的美酒
給教壇追求者一級攀登的階梯
給度盡滄桑的過來者一個溫馨的講台
給探求生命的迷惘人一個傾訴的茶座
給初生牛犢子一塊征戰的陣地
給才闖世界者一個發展的舞台
給陽剛男兒巴山夜雨的婉約
給陰柔淑女野渡孤舟的超逸
給俗者陽春白雪的高雅
給雅者下里巴人的通俗
給撒網者海鮮千兩
給播種者禾籽萬株
6
一昂首,便驚褪了滿空的星子。
一壺酒,便醉了整個天下。
如果說竹林的連綿綠浪讓人心曠神怡、江南的清淺流水使人留戀往返的話,那麼面對昆侖山脈的峰巒起伏,我們只能有震撼磅礴來形容了
昆侖,自古以來就吸引佛界道家在這里建寺築觀,養性修身,傳經佈道。這里林深古幽,景色秀麗,每逢春夏之交,滿山碧樹吐翠,鮮花爭奇斗艷,更是別具風韻。
在亂武天下的世界裡,美工人員完美的把握住了昆侖美侖美奐的景色:已近黃昏,太陽斜斜的掛在西邊,起伏如蟒般的昆侖山如同披著一條金黃色的外衣,出奇的美麗。在群山環抱之中,有一美麗的湖泊,風清沙白,萬傾碧波如懸於天上。遠處皚皚的雪峰,天上舒展自如的彩雲,掠湖而過的天鵝,在湖中形成一道道影影綽綽的倒影,使這高山聖湖更顯得清寂寥闊,如詩如畫,似夢如幻,如處子明眸楚楚動人。
心泉丁冬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靈魂,滋潤著你的生命。只是因為日常的瑣碎生活的紛雜,才掩蔽了她的環佩妙音,朦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闌人靜,天籟無聲。每逢這個時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園的柵欄,真實地審視自己,在生命的深處,你終於傾聽到一絲悠然的脆鳴。這是一首真善美的詩。像甘霖,像春風,柔慢而雋永。
月隱星現,露重風輕。每逢這個時候,你才能正視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靈魂的高處,你終於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動。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陽,淡泊而寧靜。
逆風逆旅的你,每當回望身後的坎坷與泥濘,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湧……終於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淚,失敗也並不意味著扼殺成功!世上沒什麼永恆的僥幸讓你永遠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麼永恆的不幸讓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生命的輝煌,拒絕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風得意時多些緬想,只要別背叛美麗的初衷;窘迫失意時多些憧憬,只要別虛構不醒的苦夢!
用心泉熄滅如火的嫉妒,用心泉沖盡如塵的虛榮,生命才會獲得無限的輕松。絮絮低語的心泉明白地告訴你:人心並不是你想像得那樣險惡叢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
遠離卑劣的傾軋,躲開世俗的紛爭,走近丁冬的心泉,傾聽心泉丁冬……
重溫一抺美麗的心情;撫慰一顆疲憊的心靈;回首一段巷涼的人生。
傾聽心泉,讓思想走向深刻純凈;傾聽心泉,讓生命愈加豐盈生動。
你是那樣的渺小,令人瞧不上眼。可每當看見你從牆縫、瓦礫、屋脊,甚至堅硬的石縫里鑽出來的時候,就不能不為你那頑強的生命力所折眼,發出由衷的贊嘆。
你是綠色植物中頑強生命力的代表,在大自然的考驗面前,你始終保持著強者的不屈姿態。不論火燒、水淹、霜凍、乾旱,都沒能使你有絲毫的屈服。
特別使我敬佩的是:你不擇環境的優劣,始終如一,百折不撓,頑強生長。在那酷熱的沙漠中,時時可見你不屈的身影,或是一株,或是一叢,即使那裡水貴如油,你卻始終堅強的向下發展,纖細的根須扎入地下,直到找到珍貴的水源。野草的生命力可謂強矣!野草的意志更謂堅矣!在白雪皚皚的雪山上,你同樣頑強的生長著,迎著凜冽的寒風,抵抗著極度的嚴寒。當春風把雪水淙淙地吹下山的時候,你又萌發了幾株嫩綠的新芽。
你就是這樣周而復始、不屈不撓的生長著。雖然你沒有青松的英姿,沒有垂柳的阿娜,沒有桃李的絢爛,也沒有芝蘭的芳香,但你渾身充滿大自然的活力,你在我心裡已深深的扎了根!
我贊美草,我更要高聲贊美那些具有堅強意志的人!
半片黃葉落下,我聽到一絲生命枯萎的聲音。是的,雁子又要南飛了,樹杈上又只剩下了枯枝,泉水漸漸乾涸,寒意悄然襲來,這一切都告訴我,冬天到了。
在我看來,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節,特別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銀裝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萬里荒漠,悄無人聲。南方的冬天永遠都只是一片蕭條之色。天很冷很冷,卻不帶一絲濕潤,浸入骨髓的冰涼彷彿要把身體的所有溫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團一團的塞在胸肺間。在這樣的季節里,人的思維都會被凍住,什末情感,浪漫會在剎那間被拋之九霄雲外。在這樣的境況下,難以提起一絲好興致,哪怕偶爾有所願望,也會很快被扔到記憶的角落裡。
站在戶外,輕輕的噓一口氣,一團白霧裹著一份溫暖裊裊升空,在半空中伸展,氤氳,半晌又匯入了乾冷的空氣。剛剛燃起的一點希望有破滅了,消失得輕悄而又平靜,彷彿從來就不曾有過,又恍惚有過這末一份特別的濕潤。小澍長成大樹,到了冬天便成了老樹,老樹枝椏交錯,只有幾片稀稀落落的葉子點綴著生命的痕跡。樹皮微現焦黃,彷彿在火上烤了許久,煎熬的失了神采,半捲曲著好像隨時都會墜地。
夏日裡花葉田田的荷塘,此時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殘葉。早已沒了銜露含珠的風韻。寒風輕搖,枯和倓葉,彷彿悄悄的訴說著昔日美艷,又彷彿輕輕暗泣著如今沒落。倘若再來一場冷雨,更催花落,倒符了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心境。
南方的山向來不如北方的高大巍峨,到了冬日更失了往日的潤朗,之留下了略帶灰濛的身影悄然聳立於天地間。默守著一份寂靜。倘若在北方,來一場大雪,將群山覆蓋上一層蒼茫的白色,那有是一副磅礴的好圖景,巍芒間孕育著新的希望。只可惜南方無雪,如同土丘半散漫開的小山零零落落的點綴在遼闊的江漢平原上,山間便只剩下松柏蒼翠的影子,但之綠色都如同帶著一層霜,淡綠中隱隱的泛出青灰。遠望去彷彿被飛揚的塵土覆住了。
站在江邊,這才發現昔日里的天塹而今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灰鏈,昔日里浪拍千石的江畔現下已是波瀾不興。江水彷彿被凍住了,連東注的流速都似乎被停住了,一切都現著一片死寂。
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來形容,看不到一絲生命的動感。天地間唯存單一的灰濛。這種蕭條的氛圍充斥了萬物,一點一點的抽走了它們生命的活力。
身於此,只有寄情於窗前,遙送上一瓣心香,盼望能有一絲新綠破土,寄來春的希望。
初冬月
秋意尚濃,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帶著秋溫,走進了冬的夜空。
天黑得早了,晚飯後摸黑回宿舍,過了山頭,豁然見西南山坡上空這輪橙黃明凈的初冬月,低垂圓滿,碩大清新,一種美好親切的感覺頓從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錯落而列,視野盡處,一嶺橫天際接晚霞;漸暗的餘霞邊,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畫,近山的輪廓則像濃墨塗出的一樣;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勢迅速開闊,峰巒連綿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濤,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給人今月專為此處明的美感。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著明月,似乎忘卻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縷美好的情感,羽化在這月色之中。
獨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須思慮縈懷甚至憂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無暇顧及甚至早已忘卻了的,有的卻會清晰的想起來。如此美麗的月光,會使心靈深處的珍藏開出花朵,連痛楚也會變得美麗。但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無所慮無所思,身心放鬆,呼吸都變得輕微均勻,不易覺察。我像一條游到清水裡「偷清」的魚,浮在月光里,吮月華,汲清輝,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橙黃的月,橙黃的光,橙黃的光里浮懸著輕輕的霜。清虛的夜空里,我彷彿感覺到了月光的流瀉,感覺到了月光的韻律,穎悟到人的情感與月光波動的相依相融;在這柔和美麗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動情,彷彿就能聽到低徊優美的《梁祝》曲,看到飄逸如夢的《天鵝湖》……難道這些作品的誕生也經歷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靈感也得到過月光的滋潤和澆灌?不然,這些美好的東西怎麼會還原在這月光之中?
山脈相互枕藉著、依偎著,匍匐在朦朧的月色里安詳地睡了。真沒想到白天反復經過反復看過的山,經月光的再創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樹木擠挨著、擁抱著,進入了夢鄉。松樹等喬木高高的婆娑的樹冠,如傘如雲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潑墨畫。山在呼吸,樹在呼吸,空氣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傾聽,可聽及海角。聽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體,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國般的寧和。獨處月下,平和而安寧的心靈,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審視,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靈也應該是美好的,我們的所作所為應無愧於這美好的世界,無愧於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靈才能照進美好的月光,心靈美好的人,才敢於獨自靜靜地面對這美好的月色而靈魂安寧。
感謝生活感謝大自然的賜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囂、污染和擁擠,泊進了這一汪月色,際遇了這處明麗如夢的風景。陶醉在月華天籟中,我甚至忘記了我是什麼時候是怎樣進入這月色的,也沒有想到要走出這月色,走出這個恬靜和悅的夢境。
在時間的長河裡,我們僅有屬於自己的那一縷月光,稍不珍惜,就會去日苦多,萬事成蹉跎。君不見,此月方從遠古來,歷滄桑,經興衰,送千古風流,看花開花落……大王月,霜晨月,關山月,紅縷月,俱往矣!山河沉寂無言,酣然入夢;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輩該如何把握這一縷月光?初冬月高懸不語,娟然如洗。
白馬湖之冬
在我過去四十餘年的生涯中,冬民情味嘗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的時侯了,十年以來,白馬湖已成了一個小村落,當我移居的時侯,還是一片荒野,春暉中學的新建築巍矗立於湖的那一面,湖的這一面的山腳下是小小幾間新平屋,住著我和劉君心如兩家。此外兩三里內沒有人煙。一家人於陰歷十一月下甸從熱鬧的杭州移居於這荒涼的山野,宛如投身於極帶中。
那裡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屋宇雖系新建,構造卻極粗率,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櫞縫中卻仍有透入,,我刮的厲害的時侯,天未夜就把大門關上,全家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里,靜聽寒風的恕號,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後軒,算是我的書齋,在全屋子中是風最少的一間,我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燈下工作至深夜。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飢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於這種時侯,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劃著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已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
現在白馬湖到外都是整個兒的,從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為止。在太陽好的時侯,只要不刮風,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間曝日,甚至於吃午飯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飯一樣,日光曬到那裡就把椅凳移到那裡,忽然寒風來了,只好逃難似地各自帶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門關上,在平常的日子,風來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時侯,半夜即息,至於大風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嚴寒的幾天,泥地看去慘白如水門江,山色凍得發紫而黯,湖波泛深藍色。
下雪原是我怕不憎厭的,下雪的日子,室內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燈,遠山積雪,足供我半個月的觀看,舉頭即可從窗中望見。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過一二次,我在那裡所日常領略的冬的情味,幾乎都從風來。白馬湖的所以多風,可以說是有著地理上的原因的,那裡環湖原都是山,而北首卻有一個半里闊的空隙,好僅故意張了袋口歡迎風來的樣子,白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風景地相差不遠,唯有風卻與別的地方不同。風的多和大,凡是到過那裡的人都知道的。風在冬季的感覺中,自古點著重要的因素,而白馬湖的風尤其特別。
現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於夜深人靜時聽到風聲的時侯,大家就要提起白馬湖來,說「白馬湖不知今夜又颳得怎樣厲害哩!」
3. 中華經典國學故事!急急急!!!!
二十四孝故事
0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後人有詩贊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
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
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
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二十四孝故事(中英文對照)》內容講述的是孝愛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 中華經典朗誦比賽演講稿
以下幾篇供參考:
http://www.ywzk.com/jiaoyuzx/jyll/200701/42334_2.html
《中華古詩文誦讀》主題班會說課材料
宋月娥 2006-02-14 10:26:38
中華文化特別是詩歌文獻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這深厚而輝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黃子孫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其中有治國安邦之策,有教子理家之道,有志慶寄情,有述懷言志,有詠物喻理,有諷喻記史。字里行間蘊涵著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哲理。「造燭求明,讀書求真」,讓學生盡早熟讀一些有價值的詩歌可以直接引導學生探索人生本源,便捷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上,得以迅速成長。
我們班級自一年級入學以來採取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了詩歌、名言警句數百首,而本次以「中華古詩文誦讀」為主題的班會正是這一活動的拓展和延續。
此次班會的目標是使學生加深對中華古詩文的了解,在主持人的引領下從學習、詠物、敘事、抒情、言志、喻理等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理解,並藉此豐富學生的知識含量,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與此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整節班會課所囊括的中華古詩文詞句近百首,通過形式多變的誦讀和表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會活動中。
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所以第一部分孔子《論語》中有關學習方面的的精彩言論,藉此還可以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刻苦鑽研,還要不恥下問、學思並重。
第二部分是誦讀以詠物為主題的詩文,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事物形象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
第三部分是本次班會中的一個亮點,以表演小話劇的形式將敘事詩中的名篇曹植的《七步詩》創作情景再現出來,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人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古代文學家將各種感情刻畫得非常細膩。第四部分從親情、思鄉情兩個方面將抒情詩展現得淋漓盡致,並且誦讀的形式多樣,獨誦、小組合誦、全班合誦、班主任老師誦讀等等。
古代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到現在還指導著我們的思想、行為,所以第五部分將古詩文中蘊涵哲理的詩句提煉出來藉助小品這一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然後精選二十四則經典名句誦讀將本次班會拉近尾聲。
最後班主任老師進行小結,鼓勵學生積極大膽開掘古代輝煌的文化寶庫。
悠悠情思漾我心
——古詩文朗誦主題班會
活動目的:
1、 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古詩的意境,領悟詩人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2、 分調動學生在班集體活動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強化作為班集體主人的意識。
活動准備:
1、物色好主持人
2、各小隊組織熟練背誦古詩,根據詩意畫好四季圖,寫好有關古詩的書法作品。
3、 各類節目准備:相聲、舞蹈、小合唱、器樂獨奏
活動分步:閑情—友情—親情—鄉情—愛國情
活動過程:
開場:
女1: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1:源遠流長的古典詩文,
是文化藝苑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女2: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男2: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動人心弦的詩詞,
給了我們美好的藝術享受。
男1: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給了我們無盡的教益。
女合:今天,讓我們走進古詩文的世界,
去感受詩人們朴質、真切的情思。
男合:今天,讓我們徜徉在古詩文的長河中,
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古文化。
第一部(閑情)
1、 提琴獨奏《漁舟唱晚》配詞朗誦《春江花月夜》
帶入詩境
女1:踏著暮色,伴隨著悠揚的小提琴獨奏曲,
我們來到了春江, 讓我們一起欣賞《春江花月夜》。
2、 看圖誦詩
女1:一曲《春江花月夜》,
為我們展現了浩瀚幽邃、恬靜多採的巨幅畫卷。
男1:神奇美麗的四季風光,
能不叫人驚嘆於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合:看,各小隊的小畫家們給我們帶來了詩人筆下的自然風光圖。
小隊(一):(出示圖)雙飛的燕子,夾岸的桃花,
這畫面描繪的是宋朝詩人徐俯的——《春遊湖》(齊背)
小隊(二):(出示圖)這一池的碧葉,映日的荷花,使我們想起了楊萬里的名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隊(三):(出示圖)夕暉晚照,楓葉流丹。下面由我們小隊背誦杜牧的——《山行》(齊背)
小隊(四):(出示圖)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我們小隊為大家帶來岑參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學生自由背誦
男1:四時風光美如畫,詩人筆下的每一個季節都有其迷人的魅力。
女1:咱們就以小隊為單位展開競賽,比一比哪一隊同學背誦的描寫自然景色的古詩多,且聲情並茂,配上動作。(各小隊商討准備後上台表演)
准備期間欣賞古典舞蹈《良宵》
第二部(友情)
女2:在詩的形象中,
我們欣賞著鍾靈毓秀的自然風光。
男2:在詩的形象中,
我們感受著文人們悠然適意的閑情。
女2:「一切景語皆情語」,
詩是真情的流露。
男2:「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是相隔萬里的朋友間真情而灑脫的問候。
女2:「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是家國難歸之人對故國舊友的魂牽夢縈。
男2:「同門為朋,同志為友」,
朋友間的情感,彌足珍貴。
女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讓我們吟誦著動人心魄的友誼詩篇,去尋找生活和學習中的知己吧!
背誦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
齊唱一首古詩改編的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三部 (親情)
1、女聲小合唱〈遊子吟〉
女1:人的情感世界可謂千姿百態,
在人類美好感情的百花園中,
有一支尤為鮮艷芳香的花卉。
合:那就是最熾熱的,最深摯的,最無私的親情。
女1:請聽女聲小合唱《遊子吟》
{播放《遊子吟》(唱誦結合)}
旁誦:A聽,一支淳厚深摯的母愛頌歌唱起來了
B沒有諄諄叮嚀,沒有漣漣別淚,一片母愛的純情凝聚在臨行縫衣那無聲的場景之中。
2、相聲〈慈母心〉
女1:一首《遊子吟》深深地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贏得了千百年來無數讀者的強烈共鳴。
男1:父母辛苦鞠育之情,兒女定當湧泉相報。
下面請聽相聲《慈母心》。
3、男生齊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女1:拳拳愛心,一覽無遺。
男1:沐浴在親人這無私的愛的光輝中,是多麼幸福。
女1:「每逢佳節倍思親」,異鄉的遊子更是關心繫念著遠方的親人。
合:有請男同學們為大家背誦王唯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第四部(鄉情)
1、表演朗誦靜夜詩
女2:短短的詩句,透著濃濃的親情。
男2:淡淡的憂愁,遙寄深深的思念。
女2:「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這是思鄉遊子綿綿不斷的情思,
男2:那古老深厚的鄉土故園之情,
牢牢地根植於人們的心田。
女2:在思鄉的詩句中,以李白的《靜夜思》最為出名,讓我們一起來表演朗誦吧。
2、女同學齊誦《回鄉偶書》
女2:「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男2:一幅生動的畫面,烘托出一個久別遊子的滄桑和喜悅,有請女同學為大家背誦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3、齊誦《雜詩》
第五部(愛國情)
女1:誰不愛故鄉
誰不戀故土
這是一種兒女對母親般的關心繫念。
男1:祖國是故鄉的延伸,
「家國」兩字從來就是緊密相連的
女1:當國家遭受戰亂之時,
詩人們拿起手中的筆,
寫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愛國詩篇。
男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捧出的無疑是一顆為國捐軀的拳拳赤子之心。
下面請各隊的同學背誦愛國名篇名句!
(個別上台背誦,出示書法作品)
少年辛苦終身事,
莫向光陰惰寸功。
尾聲:
男1: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女1:那一顆顆跳動著的赤誠之心
合:震顫著我們的心靈。
男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女1:詩人們這種堅毅求索、寧死不悔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為祖國的明天而奮發學習。讓我們牢記
——出示作品(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尾聲:
男1:閑情、友情、親情、故鄉情、愛國情,
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風光。
女1:那情真意切的情思,
在我們心靈的迴音壁上激起悠遠的回響,
餘音裊裊,如縷不絕。
男2:中華古詩文浩若煙海,
女2:華夏文明光輝燦爛。
男合:讓我們多學中華經典文化,繼承民族優秀傳統,
齊合:讓我們站在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開創未來
5. 中華經典文章有哪些
1. 詩經 秦風 蒹葭
2.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3.無題 唐 李商隱
4.蘇武廟 唐 溫庭筠
5.正氣歌(可節選) 南宋 文天祥
6.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宋 辛棄疾
7.鵲橋仙 北宋 秦觀
8.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南宋 辛棄疾
9.點絳唇 清 李清照
10.出都留別諸公 清 康有為
11.滿江紅 秋瑾
12. 《少年中國說》(節選) 梁啟超
13.可愛的中國 方誌敏
14.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可節選) 艾青
15.甘蔗林——青紗帳(節選) 郭小川
16.新華頌(節選) 郭沫若
二、其他組
1.木蘭辭 北朝民歌
2.雜詩 唐 王維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隱
3.青平調(其一)(其二) 唐 李白
4.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 唐 杜甫
5. 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唐 李頎
6.漁家傲 北宋 范仲淹
7.踏莎行 北宋 秦觀
8.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南宋 辛棄疾
9.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南宋 張元干
10.詠懷(其三十九) 魏晉 阮籍
11.駱駝 郭沫若
12.團泊窪的秋天(節選) 郭小川
13.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節選) 何其芳
14.西去列車的窗口(可節選) 賀敬之
15.和諧之歌(可節選) 嚴陣
16.花開中國——為共和國六十年歌(可節選) 李瑛
6. 什麼是中華經典
就是古代一直流傳下載的好的東西
經典就是經久不衰的
去其槽粕,取其精華之後的東西
7. 中華經典 為話題的作文範文
頌讀中華經典,傳承華夏文明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因為經典,它變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為經典,它變得悅耳;生活如畫,或明亮,或素雅,因為經典,它變得美麗······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經典便註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個名族的脊樑。請留心觀察,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里,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著經典的美麗容顏。
漢唐,中華民族五千年裡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里,像陽光一樣,熠熠生輝。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古代經典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一字一頓地教我們「鵝鵝鵝,曲頸向天歌」,但當時也只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她的美麗與哀愁。唐詩,它記載了中國千年的悲與苦,蘊含了千年來人民的喜與樂,蘊藏了中國千年來的寶貴文化。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嘗到的是苦,愉快時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詩,我的心情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在憂中學會思考,在樂中學會享受。「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瞑,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清幽明靜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寫出時間之綿長;登樓遠眺,寫出空間的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照應,分外動人。彷彿出現了一幅蒼茫廣闊的北方原野的圖景,圖景面前兀立著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悲傷的詩人。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感情也會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詩,也正因此而變得瑰麗多彩。
如果說唐詩是中華經典的根,那麼,宋詞就是中華經典的枝。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一直到現在陶冶著人們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軟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後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蘇軾、辛棄疾的便氣魄如虹,高昂之調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詞,無疑是古代經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寶石。
文學,當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後才發現,千百年來,她承載了人們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壯,或婉約的情感,使人們心中的話語得以傾訴,更是拉近了人們心靈之間的距離,使得人類文明的車軸不停地向前滾動。江水滔滔,盪滌了風花雪月的舊夢;滾滾黃沙,湮沒了悲歡離合的故事。然而,文學那其間的悲歡戀情,卻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猶餘音顫裊;文學那之中的奇句妙語,卻如泉涌,如露凝,讀起仍口角噙香。於是,在繽紛的文學藝苑之中,我愛覓幾朵奇葩,去細細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8. 中華經典閱讀心得
——經典教育與生命教育關系初探
2007、12、13
關鍵詞: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經典教育;經典閱讀;生命超越;靈魂建構;讀書講座
摘 要:道德教育應涵蓋「道育」與「德育」,「道育」即「規律教育」包含諸多層面,而針對處於「第二次降生」生命時段的大學生,高校「道育」首先應注重「生命(規律)教育」。人類生命存在的精神性、超越性特徵,又決定了生命教育的核心使命應是靈魂生命的建構塑造。經典閱讀是每個個體生命獲得文化學意義上的人的資格必須接受的「文化哺乳」,是大學生構建自我靈魂生命、提升自我生命境界的必經之途;因而經典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讀書講座則是目前高校實施經典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引導大學生經典閱讀、靈魂建構與生命超越的具體手段與最佳方式。
引 言:道德教育與讀書活動是濱海學院兩大辦學特色,這兩者之間的辨證關系是我自入濱海近一年來一直在思考探究的問題。2007年5月與11月,我根據基礎文科部德鐵嬰主任的安排,在學院3號報告廳舉辦了兩場面向全院讀書協會學生代表的讀書講座,題為《經典閱讀與生命超越——與當代大學生談經典閱讀》,學生反響強烈,效果較好。2007年9月至12月,我分別被吸收加入了三個科研課題小組或機構:基礎文科部思品教研室楊潔老師主持的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校本大學生德育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基礎文科部德鐵嬰主任主持的校級科研課題「讀書活動指導」;濱海學院德育研究會基礎文科部分會。作為一名從教18年的高校文科教師,我懷著一種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與對濱海德育理念的深深認同感,開始將自己近些年對大學德育的感性思考與初步實踐逐漸上升到理論層面,想對「經典教育與生命教育(道德教育)」這一課題作出自己的探究和成果。現結合自己兩次讀書講座的心得體會,對經典教育、讀書講座與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辨證關系談談自己初步的思考與感悟。
一、道德教育:「道育」與「德育」
「道德」是一個寬泛的大概念,廣義的「道德」應包含兩個層面「道」與「德」,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篇即分為「道」篇與「德」篇。老子認為,「道」是存在的方式,「德」是存在方式之目的性,「道德」是一個存在論的概念,表明生活本意的性質,它不同於倫理,倫理表明的是社會規范的性質。老子主張遵從「道」的生活,而反對遵從「禮教」(倫理)的生活。但長期以來,我們既把「道德」與「倫理」混為一談,又把「道德」狹隘的理解為「德」而拋棄了「道」。所以,「道德教育」也應涵蓋兩個層面「道育」與「德育」,而我們傳統的道德教育只有「德育」,即品德(倫理規范)教育,而忽略乃至擯棄了「道育」,亦即「(生命存在)規律教育」。更有甚者,某些德育工作者把「品德教育」更狹隘的界定為「行為規范教育」與「時事政治教育」,這種籠罩在濃厚「官方意識形態」之下的「正統」德育觀,使得我們多年來的德育工作一直處於一種空洞說教與生硬灌輸的低效狀態,學生的德育或思想政治工作也始終是教師尤其是政治課教師最為頭疼的課題,當然也基本是學生最不感興趣乃至於厭倦排拒的課程之一。
究其實質,德育手段與方式的單一老套生硬刻板是原因之一,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內容的狹隘單調與老生常談,往往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筆者以為,德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教師,從根本的和終極的意義上去重新理解和界定。嚴格講,廣義的高校道德教育至少應涵蓋品德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審美教育、生命教育、經典教育等,即「道育」與「德育」兩大層面的所有教育。對生命的尊重應是最大的「道」與最高的「德」,因而生命教育應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涵與最高境界。
二、 經典教育與生命教育:
「道」是老子《道德經》中一個核心概念,筆者在此不想追本溯源的去糾纏這個玄而又玄的本體概念,簡言之,「道」即規律,宇宙所有規律的集合:宇宙自然規律、人類社會規律、生命規律、文化規律、思維規律、人生規律、藝術規律等等。盡管我們的學校「道育」不可能同時涵蓋所有的規律教育,但是,根據18-22歲大學生的心理發育特點和理解感悟能力,至少應讓他們接受最基本的「規律教育」,筆者以為應是「生命規律教育」或簡稱「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近些年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一個教育和德育理念,廣義的生命教育其實涵蓋上述所有規律教育,狹義的生命教育則包括「肉體生命教育」和「靈魂生命教育」兩個層面,它「關注生命的完整,凸顯生命的靈動,張揚生命的個性,建構靈魂的超越性」(1),尤其強調對人的精神和靈魂層面的深度關注和人性潤澤。筆者以為,對處於「第二次降生」年齡段的大學生而言,即應主要對其進行靈魂生命的教育與喚醒,因為靈魂生命的喚醒與塑造關乎學生一生的生存質量與生命境界。本文中的「生命教育」概念也主要是在靈魂層面上來討論使用。
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追問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境界的教育。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人應當怎樣活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命應當追求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劃分為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美學家宗白樺說人生有六個境界: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藝術境界和宗教境界;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則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盡管分類存在差異,但他們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質的、功利的和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藝術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作為人之為人的精神標識。對現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靈,擺脫對物質和金錢的貪欲,回歸生命的本真,融入自然,融入宇宙,與天地萬物對話交流,培養博大深沉、悲天憫人的情懷,確認良知對人類的重要作用,培養健康和諧的心智人格,釋放自我生命潛能,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無疑是生命意義的首選價值。
教育是塑造靈魂、完善生命的事業,雅斯貝爾斯(K.Jaspers)認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並通過文化傳遞的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並啟動其自由天性。」在這里,「生命內涵的領悟」無疑就是「生命教育」;「意志行為的規范」則是道德教育的一個方面;而「文化傳遞」與「文化遺產」則可認為是「經典教育」的使命和功能,因為經典是人類千百年智慧的結晶載體,是人類代代傳承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所以,從某種程度說,經典教育應是學校教育尤其是高校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一個核心手段和重要內容,經典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應是「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
「教育能否以人為本,能否給人帶來一種終極關懷,採取何種教育方式,將制約著教育的成效。」(2)卡西爾說,人是一種「符號動物」,而語言文字元號的創造和運用,即是人區別於低等動物的根本性標志之一。語言文字相對於其它符號形式和藝術手段,如音樂、美術、雕塑、舞蹈、戲劇、攝影等,對人的靈魂意識層面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更為深刻和持久,其對讀者心智人格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塑造終生難以磨滅。教育是塑造靈魂的事業,教會學生閱讀經典好書應是喚醒塑造其靈魂生命的一條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捷徑」。因為經典著作是人類幾千年智慧的積淀和載體,是全人類共有共享的寶貴文化遺產和永恆的精神資源,是最優質的「文化母乳」,應是一代代青年靈魂發育不可缺少的精神養料。其價值的普世性、信息的全息性、內涵的超卓性、魅力的恆久性、全民共享性、雅俗共賞性等特徵,使其雖經千百年的淘洗而歷久彌新,擁有一種強勁的話語力量和持久不衰的藝術魅力,經得起不同時代的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去思考詮釋和解讀,從中汲取人格生成和靈魂發育的優質養料,獲得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和靈魂建構的價值導航。因而,我們可以說,經典閱讀是個體生命獲得文化學意義上的人的資格必須接受的「文化哺乳」,是青年大學生進行靈魂建構自我超越的一條必經之途,而涵蓋人類生存和生活所有領域和層面的經典(閱讀)(與經典教育)則堪稱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全能」「工具」與「高效」手段。
三、經典閱讀與生命超越:
人類生命區別於低等動物一個根本特徵,即在於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它能夠「有意識」的支配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使生命體現為永不停滯的自我超越與自我發展,實現自我追求的發展和確證。舍勒說:「人,只有人——倘使他是人本身的話——能夠自己——作為生物——超越自己。」(3)布洛赫(Ernst Bloch)在《希望原理》一書中指出,人藉助於自身的主動性和超越性,為自身創造他的未來,他的生命進程就是不斷的走向一個他所期待的目標,即永遠「指向前面的意向」,亦即不懈的自我超越。保羅.蒂利希(Paul Tilich)在《存在的勇氣》一書中也指出,人是一種渴求無限超越的存在物,他既有物質的、世俗的需要,又有精神的、天國的渴求,而精神性存在是人的本質特徵,人的生存就是不斷超越物質的世俗的存在,從無限的可能性中不斷「站出來」的過程。弗洛姆(Frich Fromm)說:「人除了通過發揮其力量,通過生產性的生活而賦予生命意義之外,生命就沒有意義。」(4)人如果沒有來自生命深處的超越性,人就降格為動物。而超越性對人來說,追求的是生命的意義。「意義」成為哲學家衡量人之為人的根本。赫舍爾(A.J.Heschel)指出:「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它不能脫離意義而存在。」(5)蒂利希把人能否發現生命的意義,獲得生命的意義,看作人的存在的最後依據:「人最關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義」。我國著名哲學家高清海教授更是強調意義對人的本體價值:「人之為人的本質,就是一種意義性存在、價值性實體。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義的引導,成為『無意義的存在』,那就與動物的生存沒有兩樣,這是人們不堪忍受的。」(6)
而「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構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7)教育必須超越功利主義和極端的現實主義,教人思考「為何而生」的意義,而不是僅僅教給其「何以為生」的技能。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業,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超越意識,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的真諦和人生的意義,建構豐富高貴的靈魂,釋放生命的潛能,實現自我生命價值,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大寫的人」。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8)然而,我們的當代教育卻是日益的走向市場化和功利主義,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正如西方學者達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為製造勞動者的一台機器,通過教育的塑造,人被變成追求物質利益的人,掌握生產技術成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這樣,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術和專業所束縛,愈失去作為一個完整人的精神屬性。」(9)理查德.利文斯通(Richard Livingstone)一針見血的指出:「教育的職業性和社會性誠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則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為可能長時間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種不知不覺加重的病患一樣。一個國家會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認識到病情的嚴重。」(10)而經典閱讀與經典教育恰好能夠彌補我們的狹隘專業教育和傳統道德教育對生命的割裂和對靈魂的冷漠,給學生以生命的價值導航和靈魂的深層潤澤。
梭羅說:「經典作品是什麼?它是人類思想的最崇高的記錄。」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塞繆爾.斯邁爾斯說:「書籍(經典)具有不朽的力量,它們是人類活動的壽命最長的果實。偉大的思想不受世間的侵害,世間的唯一的影響,是它把人類心智惡劣的作品淘汰掉,過濾掉,因為在文學中,只有美好的東西才能永遠傳下去。」國學大師季羨林特別強調要讀國學經典:「有一個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材頓悟:中國是世界上最喜藏書和讀書的國家。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有極大一部分是通過書籍流傳下來的。到了今天,我們全體炎黃子孫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每個人都迴避不掉的。我們必須認真繼承這個在世界上比較突出的優秀傳統,要讀書,讀好書(經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上無愧於先民,下造福於子孫萬代。」冰心給年輕人的讀書忠告是「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朱光潛說:「書籍(經典)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里程碑。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11)周國平說:「使靈魂豐富高貴的途徑就是讀書,讀好書,讀經典,非最好的書、非一流的經典不讀。你首先要相信要認識到這些千古不朽的經典巨著的巨大價值,你可以不相信一個時代的人的智慧,但你能懷疑人類幾千年來的全人類的智慧嗎?你能懷疑幾千年世間的殘酷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嗎?」(12)培根那段著名的論斷「閱讀使人充實,……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即是強調不同學科領域的經典閱讀對人生命的提升作用:我們可以在哲學名著中體悟生命的本質,關懷人類的終極價值;可以在歷史名著中感悟時空的浩淼、生命的短暫,進行歷史的解讀與還原;可以在文學名著中窺測人性的善惡,建構生命的超越和「詩意的棲居」;可以在美學名著中探討美的真諦,培養對美的敏感和創造能力;可以在科學名著中上窮宇宙之碧落,下及萬物之奇觀,體味科學精神的庄嚴和力量;可以在詩詞中吟詠,在戲劇中沉醉,在散文中沉思,在小說中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老人與海》、《魯賓遜漂流記》讓我們感悟人類生命的偉大與戰勝自然和自我的勇氣;《三國演義》、《水滸傳》給予我們處世權謀與人生智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們挑戰生命極限、創造生命奇跡的巨大震撼;《論語》與《道德經》讓我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恆久魅力;《毛澤東詩詞》、《魯迅全集》讓我們領略政治偉人的雄才大略和民族脊樑的靈魂吶喊……
經典閱讀是個體生命建構自我靈魂、完成自我超越、提升生命境界的必經之途,筆者在兩次讀書講座中將經典閱讀的價值和意義歸結為十個「超越」:①超越有限:經典閱讀是有限人生獲取最優質人類文化資源、與聖賢先哲靈魂對話的最大捷徑;②超越生命:經典閱讀是生命個體獲得文化學意義上人的資格必須接受的「文化哺乳」;③超越人生:經典閱讀是追求人生價值、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④超越苦難:經典閱讀是個體生命超越死亡、孤獨、苦難、虛無的精神導師;⑤超越自我:經典閱讀是大學生「第二次降生」建構自我靈魂並使之豐富高貴的必然選擇;⑥超越功利:經典閱讀是大學通識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審美教育的核心手段;⑦超越教育:經典閱讀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終身閱讀的忠實伴侶;⑧超越同類:經典閱讀是大學生提升自我綜合素養與未來綜合競爭力的明智舉措;⑨超越世俗:經典閱讀是詩意棲居、提升生存品位、獲取靈魂幸福的文化選擇;⑩超越當下:國學經典閱讀是承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重建價值根基的文化責任。
試問,世界上有哪一所大學、哪一種教育方式能夠「包羅萬象」、「一勞永逸」的幫助學生完成這所有的「超越」?任何的專業教育和通常意義上的道德教育,都只是教給學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或德行,而經典教育本身就是一所「網路全書」式的「大學」,唯有這所「大學」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所有的「生命超越」,使他們的生命境界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完善。《思想的經典——清華北大學生必讀應讀的120本圖書》前言中這樣告誡大學生:「當代青年從古今經典名著中吸取養分,尋求大智慧,應該是全面造就自己的必經之途。」
四、 大學精神與靈魂建構:
鑒於大學生正處於18-22歲「第二次降生」的靈魂發育季節,大學及大學教師有責任引導激發其靈魂自我建構意識和自我負責意識,倡導學生追求靈魂的豐富性高貴性與生命境界的超越性。因為大學是「科學發展的火車頭,文化創新的策源地,思想碰撞的自由港,社會良知的大本營」;大學是誘導青年體認生命奧秘、追尋生命意義的智慧谷;是砥礪青年獨立踐行「精神成年禮」的神聖祭壇;是「高貴的精神隱修院」(羅曼·羅蘭贊其母校巴黎高師)。
大學不應是「職業培訓所」,而應是大學生「精神成人」、「靈魂發育」的「文化搖籃」,應為其提供最優質的思想資源和文化營養(大師與圖書館),引導學生進行意義追問、終極關懷和靈魂建構;真正的大學教育應涵蓋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生命教育、經典教育。
實際上,廣義的「生命教育」涵蓋了上述所有的教育層面,因為人類所有的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是服務於人類的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兩個層面的存在,使其更加健康合理、美好幸福。譬如人文教育,近些年關於人文精神的討論和呼籲已是深入人心了,其內涵包括三個層面:(1)人性,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2)理性,廣義的科學精神;(3)超越性,廣義的宗教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旨歸即是對人的尊重,尤其是對人的精神靈魂層面的深度關懷和人性呵護。濱海學院基文系教學樓走廊上有這樣一句話:「一個社會沒有人文精神,就是一個病態的社會;一個人沒有人文精神就是一個殘缺不全的人。」一所大學如果缺乏對於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真正關注,即是對於生命的漠視和對於靈魂的遺棄。生命教育尤其是靈魂層面的生命教育,恰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或者也可以說,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靈魂。濱海學院的道德教育和讀書活動兩大辦學特色,正是通過讀書尤其是閱讀經典好書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靈魂塑造、道德提升和生命超越的全方位人文熏陶,使其一生受益無窮。因為作為一所職業學院,專業課程設置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不可能涵蓋所有的人文學科,因為人文社科又稱「人學」、「人性學」、「精神科學」,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美學、教育學、邏輯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考古學、語言學等等,幾乎涵蓋人類精神層面的所有學科領域。而經典著作則幾乎能夠囊括所有的人類精神領域(也包括物質領域)的所有現象,所以說經典閱讀是對大學生進行廣泛而「系統」的人文教育、通識教育、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無可取替的最佳「捷徑」!
再譬如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英語general ecation的譯名,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其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學院應該給青年一種general e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為學生提供所有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於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而引導學生閱讀古今各學科領域的經典著作即是其核心手段之一。西方許多國家的大學一二年級不分專業,先學習統一開設的通識課程,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大力倡導了半個世紀的「讀大書(經典)」運動,即是其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效果極佳,影響甚大。濱海學院作為一所新建的省內領先全國知名的教學型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為目標而實施通識教育實在是極富前瞻性的明智舉措,當然也是其必然選擇和重要使命。在濱海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五類規劃中,通過讀書活動考核來引導學生完成的經典名著選讀即是一個核心手段和內容。
總之,經典教育應是大學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大學人文精神、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引導其自我靈魂建構的一種核心手段,也是高校實施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五、 讀書講座與國學經典:
通過讀書講座引導學生閱讀古今各個學科領域的經典著作, 「活人緊緊抓住死人」(馬克思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拿來主義」的汲取最優質的人類「文化母乳」,遠離「文化垃圾」和「文化吸毒」,即是幫助其自我靈魂建構與靈魂成人的一條「捷徑」。
鑒於大學生在讀書及經典閱讀方面存在的十大誤區(①不感興趣;②認為經典過時了;③看不懂;④沒時間讀;⑤不知道讀經典有什麼用;⑥不知道讀什麼書;⑦不知道怎麼讀;⑧讀書范圍狹窄;⑨閱讀的目標與期望值太低;⑩讀書意識、習慣、信仰沒有確立起來),濱海學院依據為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負責的辦學宗旨,及培養學生終生閱讀經典好書習慣、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與綜合競爭力的終極目標,自2005年開始實施讀書考試活動,旨在「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需要的知識結構合理、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提高青年大學生的綜合素養」,「開展多讀書、讀好書活動,並作為學院的特色活動與四項基本技能同樣對待」,並採取嚴格的「讀書考試」方式「逼」學生讀好書,如果讀書考試不合格則拿不到畢業證。配合學院的讀書考試這種「強制性」督查手段,由基文系負責同時開展面向全院學生的讀書活動指導系列專題講座,旨在從理論和終極角度引導學生認識經典的不朽價值和恆久魅力,走近經典、親近經典、信仰經典、敬畏經典,從大學開始樹立終生閱讀經典的信念與習慣,讓經典閱讀成為自己的生存方式與靈魂呼吸,成為自己靈魂自我建構和提升生命境界的終生導師。
06-07學年第二學期(07年5月)與07-08學年第一學期(07年11月)筆者根據基文系部安排,舉辦了兩場面向全院讀書協會學生代表共約500人的讀書講座,學生們反響甚為強烈,效果極佳。第一次講座,筆者主要從生命哲學層面,闡述了經典閱讀無可取替的價值與意義,啟迪學生思考什麼是人、人性,人為什麼而活,人應當怎樣活,人應如何超越死亡、苦難、世俗與自我,如何在大學階段乃至一生,通過經典閱讀進行靈魂的自我建構,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提升生命境界層次,培養終身學習、終身閱讀經典的意識和習慣,把自己打造成為德才學識兼備的「全人」、「通才」。最後,我給學生開列了我個人推薦的經典書目,涵蓋人文社科各個領域:哲學、政治學、軍事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文藝學、美學、歷史學、 文學(中、外)。
9. 我與中華經典共成長怎麼寫
每到美文誦讀時,教室里會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那是同學們在背誦中華經典。課前十分鍾,同學們也會抓緊時間,背中華經典。同學們都在努力的達到脫口而出的基本要求。
從三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堅持背誦中華經典,從《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到《弟子規》。漸漸地,我發現背誦中華經典的好處有許多。起初我需要讀十幾遍才能背一首詩文,慢慢的我發現了背詩文的技巧,我竟然只讀幾遍就可以背的滾瓜爛熟了!原來背中華經典還可以增強記憶力。《弟子規》里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比,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讓我知道了讀書的方法,講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細地看;口到,專心地讀,這三條都是很重要的。正在讀著這本書,不要想著又去讀那本書;這本書沒有讀完,另一本書不要拿出來,讀書要用心專一。學習的時間要安排得多一點,但是還要抓緊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會弄清楚。學習時心裡有疑問,應隨時記下來,有機會就找人請教,確確實實地理解清楚。《三字經》里的「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讓我知道了人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多讀書,以博學問,豐富知識,自然就會少說錯話,少做錯事。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華燦爛輝煌。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寓意深刻的中華經典,需要我們21世紀的新一代去傳誦。讓我們一起誦讀中華經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