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評價西方經典網文
擴展閱讀
同學聚會菜一般有哪些菜 2025-01-14 02:44:35

如何評價西方經典網文

發布時間: 2022-04-23 11:32:11

❶ 老外們為什麼對中國網文這么上頭

與以「守護美好的日常」為永恆主題的日本輕小說和美國「主旋律」文藝不同,中國網路小說為外國網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每個人都應該有想像現實以外的其他生活方式的能力。

「a breath of fresh air」(一股新鮮空氣)是老外對中國網路小說最普遍的認同。「中國網路小說主角的強大行動力,來自於他們想改變世界,而非守護日常生活。」網名Vexram的讀者如此評論。

老外愛讀中國的網路小說,邵燕君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爽」。在「網路類型小說」帶來吸引力的基礎上,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人想像力的方式也具有新鮮感。通過閱讀討論修仙、玄幻小說,Wuxiaworld也逐漸成為了一個讀者學習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在Wuxiaworld上還有專門的板塊介紹中文學習經驗和道家文化基礎,有關於「陰陽」「八卦」的普及知識。並且相當一部分讀者在論壇的交流中互稱「Daoist」(道友),並用「May the Dao be with you」代替「May the God be with you」(願上帝與你同在)作為相互致意的問候語。在漫長的「追更」與日常的陪伴中,中國的網路小說真正顯示出其「網路性」和「中國性」的魅力。

邵燕君認為,目前,在全球流行文化輸出的競爭格局中,能與美國的好萊塢、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有一拼之力的,只有中國的網路小說。當然,網路小說如何與「寓教於樂」的主流文學觀磨合,成為能夠負載「主流價值觀」的中國「軟實力」,還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命題。

吉雲飛認為,中國網路小說在世界舞台上首次公開亮相並取得轟動效應的是《盤龍》。至今,《盤龍》依然是「西方奇幻」類小說在中國「通俗化」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個以「劍與魔法」為背景的西方世界的故事,從世界設定到人物命名,都基本遵循著歐美的習慣,對於英語世界的讀者來說並不是完全陌生的,他們能夠很容易進入到小說之中。雖然「出生」在中國的互聯網上,但《盤龍》做得更多的是「來料加工」

❷ 對於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怎麼看待

所謂「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准,並且依靠其發展人的良心的社會可以定義為罪感文化。從這個定義上來理解,意思就是在「罪感文化」社會中,人如果違背了那個「絕對的道德標准」就會感到是有罪的。這一點,與我們慣常所認為的「天主教」中的「人生來是有罪」的說法略有不同。但也還是能夠從「罪感文化」的定義中得到解釋,因為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一開始便違背了那個「絕對的道德標准」,聽信了蛇的讒言,偷吃了禁果,犯下了罪惡,並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

❸ 如何看待西方精神殖民

今天,世界已經被美國文化殖民(洗腦)的自由主義者,把自由市場、比較優勢視作經典,來指導治國安邦、學術研究工作。而自由市場、比較優勢恰是經典的殖民主義基礎理論,「華盛頓共 識」則是美國炮製的經典的新殖民主義政策,過去的老殖民主義和今天的新殖民主義一直都把它們當成「真理的火種」向世界兜售傳播。他國消費者在消費可口可樂、迪斯尼、好萊塢影片時 ,會自覺接受美國的大眾文化;而他國學習者在學習被裁減、被扭曲的歷史後,則會青睞美國政治哲學文化。新殖民主義的病毒就這樣被感染——攜帶——感染。弱小國家,如若智商未泯,擺 脫經濟依附與文化殖民,就必須認清新殖民主義的面目,還原殖民主義歷史,重述世界文化史。
歷史上,中華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等都曾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各領風騷數百年甚或上千年。西方文化的燦爛集中在給世界貢獻了資本主義,使人類像變魔法般在短短數 百年間創造出極大的物質財富,因此必須坦承西方文化有其先進性。近代歷史上,正是西學東漸,讓先進的中國人接受了西方先進文化,如此才有中國充滿科學與理性的改良與革命運動,將 中國從落後愚昧的泥淖中拽拉出來。但是,西方文化的先進性是有限的、有條件的。西方文化被西方新老殖民主義者、帝國主義者長期糟蹋性、毀滅性使用,其真理性、科學性、先進性不斷 流失、消失。看看時下正在蔓延、持續的歐美金融危機,資本主義的寄生、腐朽、貪婪被呈現得淋漓盡致。
與西方文化相對應的東方文化,在沉寂多年後,如今正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明清以後,中國總體上開始落後西方,西方挾資本主義蒸蒸日上之氣勢,在軍事政治上逐一擊敗了東方,如此東方 及其文化長期處於「被表述」、被侵蝕、被殖民的狀態。積貧積弱,是東方文化被殖民的根源。但是,善於學習的東方,很快便在西方主導的秩序中,實現了經濟強盛與國家崛起,在此基礎 上正在實現文化復興。而且,與西方「弱肉強食」的霸道法則不同,東方推崇的是「和而不同」的王道精神。這種精神對於構建一個和諧安寧的世界更具吸引力。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總書 記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發表題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中指出:「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應該以 平等 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
承認、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更加進步的體現,是國際社會走向和諧的體現。經濟全球化非但沒有碾平世界,反而令世界更加崎嶇。這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強大國 家向弱小國家轉移風險、轉嫁危機的過程中一覽無余。世界經由大危機,「無主義」、「無秩序」、「無信任」的特徵愈發明顯。在「三無」世界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戰略方針 意義更加重大。我們應在此方針指導下,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弘揚民族文化,使得經濟強大獨立與文化自信自覺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方面,文化中的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直接構成文化產 業的中流,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另一方面,文化中的思想意識形態、政治哲學的高端文化則成為構築民族精神的靈魂、引領民族進步的燈塔。與此同時,經濟增長與實力增強為文化繁榮發 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有利於提升民族的自尊心與自豪感,為民族文化自信、自覺、自強創造良好條件。
當前,在中國,要警惕用西方自由主義理論來指導研究國家安全,在自由主義的理論架構下為國家安全作各種「頂層設計」,用自由主義的邏輯思維為國家安全建言獻策的現象。就西方強大 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來看,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只能構建在國家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無論是經濟安全還是文化安全都不能建立、根植於自由主義理論之上,自由主義的泥灘無法建立維護國家 安全的長城。我們只有立足中國國情,吸取西方國家的經驗,才能有助於國家安全戰略與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❹ 怎麼評價經典作品《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是一部敘述風格充分考慮兒童接受心理的作品。

《綠野仙蹤》的故事的進展和緩而平靜,故事內容並不復雜,情節的推進也不劇烈,使兒童可以輕松地跟隨情節理解故事。多蘿西的朋友們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全部出現,而是依次登場。

(4)如何評價西方經典網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綠野仙蹤》問世的時代正是美國文化及美國文學渴望從英國文化及英國文學中獨立出來的時代,這個時期被稱為美國的現代文學時期。

在20世紀的前50年中成長為美國最流行的文學態度。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大變革時期,也是美國文化大建設時期。詩人惠特曼、學者愛默生等很多文人都以構建美國文化及美國精神為己任。

弗蘭克·鮑姆也不例外,因此《綠野仙蹤》既有世界兒童文學的共性,也具有獨特的「美國性」,體現出「美國價值觀」。

❺ 如何正確理解和評價西方文化觀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❻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並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由此可見,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❼ 如何評價西方文化

我試著找了一些,看合你意不。

內容摘要:人們普遍認為西方文明是基督教文明,同時西方社會人群的主體目前也是信奉基督教的,與此相關聯西方社會目前也是世界上法治建設做得比較好的國家。人們不禁要問宗教對法治文化是否具有影響力呢?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對西方社會影響是全方位的,對法律影響不僅觸及規范層面,制度層面,更滲透到價值層面和精神層面。可以說西方人們法律生活無論是訴訟的具體操作,還是人們對法律的堅定信仰無不打下基督的烙印。

代政治學體系的建立同宗教改革運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宗教改革者們的理論無論在研究方法上還是在理論建構上對近代政治學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在研究方法上,由於更進一步地區分了信仰與理性,從而使理性方法在政治學研究中恢復了地位。在理論建構上,民族教會和民族國家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民族國家意識奠定了近代民族國家政治理論的出發點;由於宗教改革促進了「個人精神」的興起,又為近代意義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的成長提供了價值觀,從而影響了近代政治學理論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政治學;宗教改革;建構
從某種意義上說,宗教改革運動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這場運動被恩格斯稱為「第一號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一時期宗教改革者的思想成就為近代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大繁榮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素材,從而深刻地影響了西方近代政治學的建構。
一、信仰與理性
理性與信仰的爭論在基督教內部由來以久。奧古斯丁貶低理性的作用,而阿奎那則在一定的程度上調和了理性和信仰。宗教改革的神學理論家們則採取了一種當時看來更近合理的妥協:他們不但承認存在著教會和國家的區別,而且還認可了指導教會和國家的理論的差異。區分信仰和理性甚至被看作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神學家」的標志。[1](P39)理性指導著世俗的王國,而對聖經的信仰主宰著屬靈的王國。這樣一來,盡管宗教改革者看起來比中世紀的神學家在信仰的問題上更加嚴格了,而實際上他們卻給世俗領域留出一個足夠的空間,而填補這一空間成並為其主宰的必然是理性。政治學恰好是這一空間中一塊引人注目的領域。加爾文進一步將控制人們的外部環境劃分為兩個王國:「一為屬靈的王國,一為俗世的王國」[2](P15)既然有了這樣一個明確的劃分,再使聖經成為政治家的教科書就會顯得毫無道理,「汝行事應如基督徒」對政治家的訓誡已經足夠了,[3](P377)事實上,宗教改革者們正是在上帝的權威下將政治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然而,在聖經這些訓導之外,政治學應該依據什麼呢?路德的答案是「上帝使世俗政府服從於理性」。[4](P194)在這一點上,路德甚至把象亞里士多德這樣的異教徒奉為權威。加爾文在談到「政治學和經濟學方面的事情,所有的機械技藝和文科研究」時,他避而不談信仰,而是專注於理性。然而,這並不表明理性主宰一切。在神學領域,對理性的排擠有增無減,比之中世紀神學家,有過而無不及。路德指出:「亞里士多德的全部思想之於神學,正如黑暗之於光明」。[5](P50)然而,我們能看到加爾文比奧古斯丁,甚至是阿奎那更高明的地方:理性和信仰被嚴格地區分開了。在對包括政治在內的世俗領域的研究中,理性的地位得到了恢復,這對近代政治學方法的影響尤為深遠。還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在加爾文那裡,理性起作用的范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擴展。加爾文甚至在《真教會和假教會的比較》中「以經文、理智和奧古斯丁的權威來證明此點」(即教會的所謂的「真」與「假」)。[6]這表明,理智甚至成為對「真」、「假」教會的一個證明。我們當然不能要求宗教改革的領袖們在神學范圍內大肆地宣揚理性,然而他們能夠將神學和政治學區分,把信仰的至上性限制在神學的范圍內,並且在世俗的理論,尤其是政治的理論中確立理性的權威。近代被稱為「理性的時代」,理性成為近代政治學研究的一個最根本的出發點,理性在指導政治學研究中權威的確立為近代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確立提供了一張「通行證」。
二、民族國家與民族教會
就宗教改革的理論家來說,改革宗教教義的念頭本身是不可思議的,甚至說是一種罪惡,他們更重視的是教會的改革。建立「廉價民族教會」成為一個口號,甚至可以看成是其全部理論最終的一個合理的結論。諸如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對聖經的翻譯、「埃爾福特小組」的活動等等,在建立民族教會的問題上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當數埃爾福特大學的一個學生——路德。路德最重要的理論即「唯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這意味著對「龐雜而腐敗透頂的羅馬教會」的拋棄,然而,這正是民族教會得以確立的一個前提。在薩克森選候的瓦特堡內,路德所從事聖經翻譯工作的影響遠遠地超出了宗教本身,甚至對語言、文化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英國,此類工作隨之而起,這一系列的工作無疑為民族精神的興起注入了興奮劑。擺脫羅馬教皇的束縛成為宗教改革的一個首當其沖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同建立民族教會有著殊途同歸的效果。而如何對抗強大的羅馬教皇呢?各國的宗教改革者們不約而同地把希望寄託在民族國家的建立上。「民族教會」的建立在德國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這種活動是建立在諸侯的支持之上的。「民族教會」的建立必然需要一種力量同羅馬教會對抗,掌握德國政治前途的諸侯充當了這一力量,這種情況必然使「民族教會」依附於「民族國家」之下。加爾文最初否認教會組織的必要性,後來,由於形勢的發展,他自己本人竟跑到日內瓦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加爾文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由教會直接行使行政權利。英國則是另一種景象:憑借王權,英王享利八世進行了完全依附於國家的教會改革。這引進事例說明:「民族教會」同「民族國家」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於西方社會各民族歷史和現實的差異,在近代歐洲的新教國家中,民族教會和民族國家的關系有著不同的模式。然而,我們不可否認宗教改革所倡導的「民族教會」對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近代政治學理論形成的歷史中,其一不可辯駁的歷史現象即民族國家的興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時期的政治學說就是關於民族國家的理論。無論是馬基雅弗利的「國家的理由」(Reasonofstate)還是不丹的主權理論,他們理論的形成都基於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的這一事實。包括格老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都同樣地基於民族國家興起的這樣一個事實。或許刻意追求宗教改革者的民族國家理論會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然而,改革者的工作飽含了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是打破羅馬教皇在西歐的太上皇地位,一是建立民族教會。這兩方面的努力都藉助了成長中的民族國家的力量,並且反過來成為民族國家興起的一個巨大推動力,為民族國家的政治理論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❽ 如何評價現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徵性、荒誕性、意識流去表現荒誕的世界裡異化的人的危機意識;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分為
▪ 非理性主義 ▪ 象徵主義 ▪ 表現主義 ▪ 意識流小說
▪ 超現實主義 ▪ 存在主義文學 ▪ 荒誕派戲劇 ▪ 新小說派
▪ 黑色幽默 ▪ 魔幻現實主義 ▪ 未來主義 ▪ 達達主義
非理性
非理性主義在現代資產階級哲學和倫理學中流傳頗廣。如信仰主義者的非理性主義宣揚盲目的信仰;叔本華宣揚無意識的意志,斷言理性和科學不適用於道德范圍;尼采宣揚「權力意志」論,鼓吹非道德主義;柏格森宣揚直覺;存在主義宣揚存在不是客體而是主體,「存在先於本質」(薩特),否認道德規律的客觀性,等等。這些都是非理性主義的表現。
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強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種非理性因素 , 同時誇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 , 它否認理性具有認識世界的能力 , 同時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邏輯的性質 。 非理性主義在本體論上否認世界是一個合乎理性的和諧的整體 , 把世界看作是一個無序的 、 偶然的 、不可理解、甚至荒誕的世界。它在認識論上片面強調內心體驗、直覺洞察。
2象徵簡介
象徵主義文學是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並於20世紀初期擴及歐美各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是象徵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體現,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核心分支,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兩大領域,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西方主流學術界認為象徵主義文學的誕生是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
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法國正式打出旗號的象徵主義是對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哲學和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的反撥。在象徵主義者看來,實證主義只知機械的論證實際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自然主義則側重遺傳和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這些都無法揭露藝術的本質。象徵主義者們主張發掘隱匿在自然界背後的理念世界,憑個人的敏感和想像力來創造超自然的藝術。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哲學基礎。
3、代表作家:法國瓦雷里、德國里爾克、美國龐德、愛爾蘭葉芝和英國T·S·艾略特。
作家作品
1、英國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里:《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徵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1、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2、代表人: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隱逸派(象徵主義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1、創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
3表現主義簡介
表現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文學地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於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主要作家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4意識流小說簡介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詳細解說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代表作品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尤利西斯》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5超現實
20年代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1919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共產黨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反法西斯)、艾呂雅,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 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探究此派別的理論根據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響,致力於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心理。因此主張放棄邏輯、有序的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而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
6存在主義文學簡介
存在主義濫觴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後達到發展的頂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存在主義文學是二十世紀流行於歐美的一種文藝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反映。存在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主要表現在戰後的法國文學中,從四十年代後期到五十年代,達到了高潮。存在主義的旗幟也飄到了歐美乃至東方一些國家的文學界。從20世紀60年代起,存在主義作家已經失勢。到了20世紀70年代,存在主義作為一支文學流派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
存在主義思想家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有人說,世上有多少個存在主義哲學家,就有多少種存在主
義。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別:一是以西蒙娜·魏爾和加布里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二是以讓·保羅·薩特、阿爾培·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文學的社會影響上說,薩特(1905-1980)和加繆(1913-1960)最為重要,他們都是法國的文學家。尤其是薩特,他是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的前景》、《辯證理性批判》等,奠定了這種文學的理論基礎。
作品
1、法國加繆:《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醫生)
2、法國薩特:《惡心》(小說)、《自由之路》(小說)、《牆》(短篇小說集)、《死無葬生之地》(戲劇)、《蒼蠅》(戲劇)、《禁閉》(戲劇,表明「他人就是地獄」)、《必恭必敬的妓女》(戲劇)、《存在與虛無》(哲學著作)、《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哲學著作)
3、法國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4、梅勒:《一場美國夢》
7荒誕派戲劇簡介
荒誕派戲劇是本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 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
特徵
荒誕、抽象的主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在內容上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誕不經;在藝術手法上則打破了傳統的戲劇結構,用不合邏輯的情節、性格破碎的人物、機械重復的戲劇運動和前言不達後語的枯燥語言來從總體上突現世界荒誕的根本主題。它沒有完整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
法國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其獨幕話劇《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8新小說派簡介
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新小說派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最早興起於法國,風行於20世紀50、60年代,影響波及英、德、美、日、波蘭、捷克等國,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學現象。主要有4個代表作家:阿蘭·羅布-格里耶、娜塔莉·薩洛特、米歇爾·布陶和克洛德·西蒙。法國文學界出現的一支新的小說創作流派。以阿蘭·羅布-格里耶(1922~ 2008)、娜塔麗·薩洛特(1902~ )、米歇爾·布陶(1926~ )、克洛德·西蒙(1913~ )、馬格麗特·杜拉斯(1914~ ) 等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開宣稱與19世紀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決裂,探索新的小說表現手法和語言,描繪出事物的"真實"面貌,刻畫出一個前人所未發現的客觀存在的內心世界。法國文學評論家稱他們為"新小說派"或"反傳統小說派"。這一派在50年代剛出現時不為人所理解,被認為是"古怪"、"荒誕"、"好像發精神病"。但到了60年代,新小說派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流派。這一派的小說和理論,在西歐、美國和日本曾流行一時,並且影響遍及波蘭、捷克等東歐、中南歐國家。
作家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5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9黑色幽默簡介
「黑色幽默」是60年代風行美國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由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個《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的文學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得嘲諷態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為了一種展現絕望的幽默。西方評論家把它稱之為「絞刑架下的幽默」。
藝術特徵
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扎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於分裂,成為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徵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奏的跳躍,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具有寓意性。
美國海勒,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還有馮納古特、品欽、巴思、巴塞爾姆、法國維昂。
主要
1、美國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
2、馮納古特:代表作《第五號屠場》、《貓的搖籃》(1963,博克儂、麥克凱布)
3、品欽:《萬有引力之虹》
10魔幻現實簡介
魔幻現實主義指的是20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流派。發端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後成為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流。它的興起被稱為「拉美文學的爆炸」。代表人物有瓜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古巴的卡彭鐵爾、墨西哥的魯爾弗和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 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達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魔幻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藝術上則在現實描繪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現於小說情節中,時序關系常被打亂,敘述富於跳躍性,有時場面帶有象徵色彩,顯示出鮮明的地獄和民族特點。它堪稱是「移植」和「尋根」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既是對現實的深刻開掘,又是對歷史的嚴肅反思;既有對本大陸傳統文化的尋本探源,又有對歐美現代主義的廣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現實主義」這一術語的人是委內瑞拉作家:彼特里。
真正成熟的標志是墨西哥作家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
本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魔幻現實主義形成熱潮,以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
作家作品
1、墨西哥魯爾福:《佩德羅·帕拉莫》(1955)
11未來主義簡介
現代西方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利奈蒂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的《未來主義宣言》宣告誕生,次年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認為20世紀的飛速發展,使世界根本改觀,機器與技術、速度與競爭成為時代主要特徵,未來主義應具有現代感覺,歌頌進取性的運動和機器文明,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認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無法適應當今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文化遺產,不滿現存秩序。 文學藝術的主題上: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作家作品
1、俄國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12達達主義簡介
現代西方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於瑞士,1915年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在蘇黎世的咖啡館里以隨手翻到的詞語「達達」命名,即是指純粹出於偶然,沒有任何意義,什麼也不是。 對文化傳統、現實生活、藝術規律採取極端反叛的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悶心理和尋找出路的狀態。
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布雷東、蘇波等。
13垮掉一代簡介
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作家多為男女青年,他們以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著稱。用同性戀、爵士樂、吸毒酗酒等來逃避現實並向體面的社會和美國傳統價值觀念挑戰,提出「沉淪就是解放」和縱欲享樂合法的結論,他們用怪僻的內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淪的所謂「脫俗」態度來表示對體面社會的不滿,來對社會進行病態的反抗。
代表
1、傑克·凱魯阿克:《小城鎮與大都會》
2、金斯堡:《嚎叫》

❾ 經典西方玄幻網路小說

1.歷史的塵埃(死靈法師的僕人) 作者:知秋

在歷史的天空下,不管你愛與不愛都只是其中的塵埃。無論是誰,所能把握的不過也只是自己而已。主角阿薩在游歷途中迭遇危機,解救了一位美女,從此墜入宗教、死靈法師與世俗的紛爭之中,與精靈結盟,被獸人僱傭,被巨龍暗算,與教皇對峙,這部小說是我在褻瀆之後唯一讀過能找到一點厚重感覺的一本書,值得一讀。

2.暴風之眼 作者: 魂消形瘦

一粒種子能長成什麼?永遠吃不完的草莓園嗎?...不,是一段傳奇的經歷。
一個終日幻想著傳奇人生的商行小伙計,當他真正踏上這條道路時,卻是以苦難做為開端。
你可以嘲笑主角的不自量力,你可以嘲笑主角的爛泥屬性,你甚至可以將主角嘲笑成精神病。但是,主角並不完全是堂·吉柯德,也就不是永恆的笑料,沒有挫折也就沒有成長,當挫折夠多,那仍舊留存的,那唯一堅定的,就是最大的夢想。
當強者在追求力量的道路上開始迷失心靈.....
當世俗的野心不受束縛.....
當這世界唯一的神靈卻偏偏是最不合格的創造者、最頑固的守舊者....
那麼該審判的終要審判..

3.貴族法則 作者:二十七男

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故事。適合喜歡西方玄幻構架體系的讀者,還有喜歡優雅文字的讀者,以及喜歡看流行書的讀者。

4.黑暗者 作者:破軍王戟,

在一場宮廷政變中,曾經顯赫的卡萊斯家族灰飛煙滅,唯一的倖存者就是雷札德·卡萊斯。
「我需要的東西,名曰——力量。」
無須回頭,毋用彷徨,發誓不再流淚的少年踏上了一條黑暗之路,憑借優異的天賦和傑出的頭腦,他一步一步顛覆大陸走向頂點,創造了屬於黑暗者的傳說。

5.惡魔書 作者:柳水心

講述了少年巴爾在遠古魔神的幫助下,成長為地獄領主的故事。

6聖徒 作者:奧丁般虛偽

貪婪的城市、饕餮的權謀、傲慢的家族、殘暴的黑幫,代表公正的檢控官,是扼守良知,前行荊棘之路,還是永墜黑暗。
……
他從迷夢中醒來。
他已是復生的活屍。

7.泰坦穹蒼下 作者:新月

西大陸廣大的版圖上矗立著一個神聖而古老的國度——泰坦帝國。我們的主人公奧斯涅.安魯.莫瑞塞特就出身於這個帝國中最顯赫的家族。作為泰坦宮廷第一案件的製造者,這個少年在結束自己的監獄生涯之後便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活。皇帝陛下的寵臣、帝國公主的駙馬、泰坦的親王、千軍萬馬的統帥,到底哪一個身份是他最終希望擁有的呢?
泰坦穹蒼下,芸芸眾生到底是屈服於命運,還是糾結於情愛,奧斯涅.安魯.莫瑞塞特的命運到底會走向何方,他會給這個西大陸最強大的帝國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

8.黑暗信仰 作者:信仰

我的個人意志,就是我唯一的信仰。
利益至上的一個世界,堅定地貪婪著的一群人。
作為一個穿越者,李理活得並不肆意,然而張揚狂妄並不一定非得左腳踩劍聖右腳踩國王,不能夠學會按照規則做事,就等不到藐視規則的那一天。
即使面對著敵人也應該彬彬有禮的微笑,這是李理的信條。

9.宗教裁判所 作者:八部浮屠

羅桐柴爾德家訓是件很有趣的事情,這個古老家族有條不成文的規定,每任家主在去世前都可以說出一條感言留給後輩,現任家主的父親就在彌留之際說出「我的子孫,驕傲,貪婪,好色,憤怒,貪食,妒嫉,懶惰,這七宗罪,若你犯了其中三四項,那就不要來天國見我,下地獄去吧。如果你全犯了,好吧,我承認你是我的子孫,我在天國庇佑你。」
而主角,就將在這樣一個家族中成長。
他將成為這個劍與魔法、聖徒與異教徒、巨龍與獸族的世界中最大的異端,而這個本該被燒死的異端,卻執掌異端裁決所。
這位頭像被印上「黑皇帝」使徒撲克牌的大異端留給後代的遺言卻顯得有點撲朔迷離:最勇敢的男人,不是對皇帝王冠、教皇權杖以及頭頂的深邃星空和內心的道德都無所畏懼,而是心存一點敬畏。

10.魔運蒼茫 作者:瑞根

流亡歸來的貴族子弟身上究竟藏著什麼秘密?紛亂萬象的蒼茫大陸涌動著的詭流暗濤將柯默捲入,飽受挫折的心靈已經厭棄了感情的紛爭,究竟是追求世俗中炙手可熱的權勢還是探索暗黑世界中無盡的魔法天道,他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