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小乘經典有哪些
擴展閱讀
英語8上第5單元知識點 2025-01-13 09:29:03
訂小惠同學報紙有什麼用 2025-01-13 09:26:34
兒童發風疹塊掛什麼科 2025-01-13 09:22:49

小乘經典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22 18:15:09

Ⅰ 小乘佛教的經典有哪些啊

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

Ⅱ 小乘經典

現在所說的小乘,是歷史上部派佛教的時候對一切有部的稱呼,後來輾轉傳訛,許多人用小乘來稱呼現在的南傳佛教。這樣的稱呼實際上是錯誤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一脈傳承,中間沒有中斷過,是完全獨立於北傳的。
北傳的經典是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佛滅500年之後),印度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教的時候,一開始是經西域人翻譯,逐步傳入中國的。現在北傳的《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經典,並不完整,而且有所增減。

南傳上座部的經典是《巴利三藏》,不是阿含經。
巴利三藏是以巴利語讀誦,由佛陀時代一直傳誦下來至今。
《巴利三藏》的內容如下:
《律藏》、《經藏》、《論藏》。
現在我們簡單地談一談《律藏》。《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ñaka,是世尊為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誡和生活的規則。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緬甸的傳統就分為五大冊。
第一冊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羅夷。
第二冊叫做《巴吉帝亞》,波逸提。
第三冊叫做《大品》。
第四冊叫做《小品》。
第五冊叫做《附隨》。
其中的《巴拉基咖》跟《巴吉帝亞》這兩冊,又稱為《經分別》,Sutta- vibhaïga。它這里講到的經主要是指《戒經》——《巴帝摩卡》,就是《比庫巴帝摩卡》,《比庫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羅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它詳細的解釋了律的開、遮、持、犯。
那《大品》跟《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來是二十二篇。這個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譯成什麼?犍度,或者翻譯成揵度。
《經分別》,前面兩冊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規定不能做的。例如說,不能挖地,不能損壞植物,不能在非時食,不能夠接受金錢,這些是側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跟《小品》,是側重在「作持」,就是應當做的。「止持」就是說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你不做了犯戒,它們的差別在這里。例如在《大品》裡面有個叫《大篇》的,它就講到了如果人要來求出家,你要如何給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麼樣?然後受戒的程序又是怎麼樣?等他受戒了之後,又要怎麼樣去教導他,然後,當他離開了戒師,又要怎麼樣去尋找依止師。又講到了《誦戒篇》,就講到應該如何誦戒;《安居篇》,《雨安居篇》就講到了在雨季的時候應該如何入雨安居。這些都是僧團運作的規范。
第五冊叫作《附隨》(parivāra),《附隨》也等於現在所說的附錄,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前面所講到的戒的內容。
《律藏》是一切比庫跟比庫尼都應當認真地學習、仔細地研讀,並且確實的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經藏》,《經藏》,巴利就叫Suttapiñaka,是世尊以及聖弟子們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經藏一共有五部,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長部》(Dãghanikàya) ,這里的長是篇幅的長,它是收錄篇幅比較長的經典,一共收了三十四部經。
《中部》(Majjhimanikāya),收錄的篇幅,經文篇幅不長不短,是中等,一共收錄了一百五十二經。
《相應部》(Saüyuttanikàya),這里的相應是按內容的分門別類,也就是,例如講到五蘊的編在一起,講到六處的編在一起,講到十八界的編在一起,講到四聖諦的編在一起,講到緣起的編在一起,講到八聖道的編在一起。它是按內容而編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個相應,收錄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經。
《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這里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ïga,是指「支」,也就是一項一項增上、增加。增支的編輯方法就好象法數,凡是佛陀所講到的一法將它編在一起,二法編在一起,三法編在一起。例如講到二法,就講到有止、觀,所以這個有二法;名與色這個是二法。講到三法,例如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是三法;講到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是三法。就從一法一直編到十一法,所以《增支部》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講的跟法、跟數目有關的經文編在一起,一共收錄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經。
《小部》(Khuddakanikàya),這里的小並不是篇幅小的小,而是指內容很龐雜,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經典都收錄在這裡面。比如說《法句》,《法句經》Dhammapada,如果要編在前面的四部的話,它不知道要編在哪裡,所以就收錄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們分別是《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經》、《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姓》、《所行藏》。在緬甸又再加上了《彌林達問經》、《導論》跟《藏釋》,成為十八部。《小部》是經藏五部當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屬於前面四部的,都歸於《小部》。
我們再看《論藏》。論,它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這是對世尊教法要義的精確及系統地分類與詮析。這里講到的abhidhamma,我們翻譯為「阿毗達摩」。abhidhamma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一個組合詞。abhi是上等殊勝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有時候是指一切,例如我們說的一切諸法;有時候是專指有為法,行法,例如講到諸法因緣生;有時候又是指法所緣,有時候是指法界,有時候是指法處,有時候又專指善法,有時候是指現象、事物,有時候又專指佛陀的教法。在這里,法是專指究竟、真實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導的法。
《論藏》,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論,稱為南傳七論,或者上座部七論。第一是《法集論》(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稱為《法聚論》。dhamma,是法,就是諸法,特指種種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這部論是整部《論藏》的根源,它很廣泛地討論了種種究竟法。
第二是《分別論》,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別、解釋的意思,在這部論裡面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論分別跟問分,三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裡面的內容羅列出來討論,然後再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復地抉擇。
第三是《界論》(Dhàtukathà),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來討論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這裡面就討論了各種不同種類的人。
第五是《論事》(Kathàvatthu),這部論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才由摩嘎離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駁斥當時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時代的種種邪見,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裝成僧人混進佛法,他們把很多的邪見也帶進來,於是摩嘎離之子•帝思大長老就在結集的時候,就造了這部論,專門來破斥種種的邪見。
第六是《雙論》(Yamaka),它的目的是為了解除種種名相術語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的正確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來討論,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這樣的方式來提問,就是一對一對的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論》。
第七是《發趣論》(Paññhàna),這部論在《論藏》里是最重要的,傳統上稱它為《大論》(Mahà- Pakaraõa),這部論跟前面六論稍微有點兒不同。前面的六部論側重在分析,分析諸法的名相,而這部論是用二十四緣的方法來貫穿一切諸法。緣就是關系、條件,把前面所講的法貫穿在一起。如果我們把前面這六部論所討論的法比喻成珠寶,那《發趣論》就用二十四緣這條經線把所有這些法貫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這部論是最能夠證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為這部論非常復雜,必須得先透過,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於組織法,前面的屬於分析法,這個是屬於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裡面所討論講到的法都整理、統合起來。
我們再看看「阿毗達摩」的來源。上座部佛教認為「阿毗達摩」是佛陀所說的,為什麼呢?因為佛音論師說過,「阿毗達摩」並不屬於弟子的范圍,而是屬於佛陀的領域。在解釋《法集論》的《殊勝義注》裡面提到,佛陀在證悟全自覺之後的第四周,就是第四個星期,坐在菩提樹附近的寶屋(Ratana- ghara) 裡面省察 「阿毗達摩」,就是在現在菩提迦耶附近的寶屋(Ratana- ghara) ,據說當時佛陀就是在這裡面,坐在裡面省察「阿毗達摩」的。這里講到的寶屋並不是說裡面都是由寶石所做的,而是佛陀當年省察「阿毗達摩」的地方,世尊在這里就從《法集論》開始思維省察「阿毗達摩」。當他在省思前面幾部論的時候,身體並沒有發出光芒,但是當他省察到第七部《發趣論》的時候,身體發出了很明亮、強烈的光芒。這種光芒一共有六種顏色,分別是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以及五種顏色的混合色。因為這證明世尊當時在省察非常深奧的法,所以最能夠體現佛陀所擁有一切知智的是《發趣論》。我們現在看到佛陀有些佛像的背光裡面所發出的這些顏色,呈現出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跟五種顏色的混合色,這就是表明佛陀當時在省思「阿毗達摩」。而我們現在看到佛教的六色教旗,也是根據這個典故而設計的,也就是青、黃、紅、白、橙,再加這五種顏色的混合色。所以現在我們佛教的教旗是六色旗,是這樣來的。

Ⅲ 佛教小乘經典有哪些

佛教沒有專門的小乘經典,四部《阿含》是佛法立論的根本,可以從它看起。
佛法只有南傳北傳,切莫有大小乘的觀念啊。
南傳並非「小乘」,北傳也並非「非佛說」。解脫道、菩薩道並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Ⅳ 小乘佛教讀什麼經典

小乘也就是南傳,讀誦巴利三藏經典,也就是我們講的阿含部經典,主要闡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無漏,三法印等,三十七助道品等佛教基礎,也是第一次經典集結就出現的佛教最原始的經典。

Ⅳ 小乘經典有哪些

小乘經藏,現存較完整保留的南傳佛教巴利文經典是公元前19~27年斯里蘭卡大寺僧人用僧加羅語寫出的,其中的《長》、《中》、《相應》、《增支》、《小》五部 ,前四部漢譯經典相應此四部,內容大致相同:《長阿含》傳承自古印度法藏部;《中阿含》屬一切有部;《雜阿含》屬正統一切有部;《增一阿含》屬早期大眾部集結。尤其漢傳的增一阿含經,有學者考證認為其屬於較好保存了早期大眾部集結(即所謂第一次集結之窟外集結)的經典。至於小乘論藏,7世紀玄奘在印度學過大眾部的阿毗達磨論。巴利文系及漢譯說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論書。漢傳各個部派的論書翻譯保存的也很多。

Ⅵ 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書分別有哪些

小乘教的經典是依據《阿含經》等六百多卷經典和《毗婆沙》、《俱舍論》等六百多卷論典。

大乘始教法相宗:《解深密經》、《佛地經論》等數十本經,《瑜伽》、《唯識》等數百卷論。

大乘始教無相宗:《般若經》等千餘卷經,《百法明門論》等數本論典。

一乘終教:《妙法蓮華經》、《涅磐經》等四十餘部經,《寶性論》、《佛性論》等十多部論典。

一乘頓教:《楞伽經》、《思益梵天問經》

不思議乘圓教:《華嚴經》

詳細的請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Ⅶ 小乘佛法經典典籍有哪些

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Ⅷ 佛經中哪種經典是大乘經典,那種經典屬於小乘經典,各舉出兩部例子

小乘佛教就是南傳佛教,主要經典是《阿含經》系列。還有《巴利三藏》:
《律藏》、《經藏》、《論藏》。
大乘就是現在中國的佛經了,《楞嚴經》、《梵網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等等等,太多了。

Ⅸ 阿彌陀佛!師兄請問小乘包括那些佛經

《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

如有用,請採納

Ⅹ 小乘佛法經典有哪些

可不能把原始佛教宣說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義理之經典列為小乘,也不能把四部阿含列為小乘!
現引用《佛光大藏經》中《雜阿含經題解》的一段話:

「事實上,「阿含」是佛世流傳之「教法」,是佛滅後所集結之「聖教集」,師弟之間代代傳承,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教法」。部派佛教著作「阿毗達摩論典」,可以和同時期編輯的「大承經典」比對,而有「小乘論」與「大乘經」之分別。但是絕無理由可把「阿含」稱為「小乘經典」」

從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絕不能把四部阿含看成小乘。部派佛教著作「阿毗達摩論典」,才可以看成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