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貞觀年間以前,看清楚了,是以前有什麼游戲,小孩子玩的游戲還有成人可以玩的游戲
唐朝競技游戲成人一般是玩馬球,投壺,狩獵,踏青,詩友會等等。
註明:唐朝或者唐之前,朝廷軍隊的馬上功夫都很厲害,打馬球類似與如今世界的踢足球,只是馬球需要騎馬,非常考研對手馬上功夫。
小孩們基本就玩泥巴,放牛羊,惡作劇
❷ 有沒有一些中國古代的游戲
一:角力型游戲:力量游戲
1.角抵:是一種類似現在摔跤、拳斗一類的角力活動。通過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來分出勝負輸贏。
2.相撲:角抵在宋代變為相撲,相撲雖然主要是靠力量來戰勝對方,但有時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
3.拔河:拔河古稱"牽鉤",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楚國一帶。中劃一條界線。一聲號令後,兩隊人馬拉住竹索使勁往自己一方拔,一直拔到另一方拉過界線為止。拔河時一邊還要敲著大鼓,以振奮人心。
4.斗禽:斗禽包括斗雞、斗鴨、斗鵝、鬥牛、斗馬、鬥蟋蟀、斗鳥、斗魚等等,這類游戲雖然不是由人直接參與爭斗,但卻是以動物之間的相鬥、角力為內容的游戲活動.
4--①斗雞:把兩只性情兇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它們就會激烈地斗啄咬起來,一直斗到一方敗下陣來為止。兩雞相鬥後是雞冠流血,無力啼叫。如果兩雞相鬥之久,各顯疲憊之態,還要用水噴醒,使其清醒振奮,重新投入戰斗。
4--②鬥牛:鬥牛游戲過去在浙江金華一帶非常盛行,其勝負視牛力之大小,牛術之優劣,耐性強弱而定。如一方體力不支,或受傷逃奔,則勝負已分。鬥牛人立即抄住牛角,將兩牛分開,由牛主人牽牛出場。
4--③斗鳥:鳥類動物體形一般都較小,但是其性情卻也十分兇猛,善爭好鬥的鳥類不計其數,八哥、畫眉、鷦鷯、鵪鶉等等都十分喜好相鬥
二:競技型游戲:通過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方法來進行競斗較量。
1.投射:起源於上古時期。
1--①擊壤:是最原始的一種.只有瞄得准,力量用得得當,才能擊中目標。
1--②投壺:是一種由射箭演變而來的投射游戲形式。投壺者站在離壺一定距離的地方,把箭投向壺中,以中壺口的箭數或中箭的狀態來決定勝負,贏者得籌,負者飲酒。起源於先秦時期。
1--③其他射箭游戲:如射柳、射兔、射鴨、射鼓、射粉團、射香箭、射天球、九射格等等,
2.球戲:產生於先秦時期.
2--①蹴鞠:漢魏和唐宋時期得到極大發展的就是蹴鞠,漢代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台。較為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十二名隊員參加,以踢進球門之球數的多少決定勝負。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動大多是兩三個人自己隨便踢踢玩玩,而且也只能是在路旁小巷中進行。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變,蹴鞠的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清代時期,蹴鞠又和溜冰結合在一起,出現了一種"上蹴鞠"的活動。玩時雙方數十人分位而立,各有統禮,扎一綵球並將其拋起,眾人群起而爭,邊滑邊踢球,互相追逐嬉戲。
2--②擊鞠:即馬球.出現於唐代時期,游戲者必須乘坐在騎乘上擊球.擊鞠的球場,球具和玩法上也都與蹴鞠有所不同。其球場形制一般是在一端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門,門上掛有網囊,也有的是在兩端各立一門。游戲者分成兩隊,每人手中拿一根頭部彎曲如偃月的球杖,騎在馬上用球杖爭球,搶得球後還要把球擊進球門中的網囊中,誰擊入網內的球多誰便算贏。到了宋代時,擊鞠之戲常常被用於宮廷表演。
2--③:與擊鞠相類似的"步打"也叫"步擊"、"捶丸",起自唐代,流行於宋元。其游戲方法是:在曠地上畫一尺見方的球基,離球基六十至百步處,作若干球窩,旁樹彩旗。游戲者輪流持木棍從球基將球擊進球窩,很像現代流行的高爾夫球。
2--④木射:有點類似現在的保齡球。"木射"起源於唐代,又名"十五柱球戲"。其玩法是在場地一端豎立十五根筍形平底的木柱,在每根木筍上用紅黑顏色各寫一字.紅黑相間,作為目標。用木球從場的另一端滾去,命中紅筍者為勝,中黑者為負。
3.鞦韆在我國晉代時期就已開始流行.掌握繩索的慣性,利用繩索的前後擺動,盪出各種各樣的姿勢。最為普遍的形式是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系橫板,游戲者在板上或坐或立,擺動鞦韆,讓身體隨著鞦韆的擺動而上下起落。中國古代的盪鞦韆還有一些技巧性較強,難度較大的方式。如"紡車鞦韆"玩時要在兩個柱架上開孔設置四塊橫板,呈幅射狀,板上共坐四人,由他人幫助轉動,然後利用慣性反復起落,如同紡車轉動。"推磨鞦韆"玩時要在柱架上裝軸,上系四繩,繩末各有一環。游戲之人各抓一環,繞柱旋轉。"磨擔鞦韆"則如蹺蹺板游戲,板上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互起為戲。盪鞦韆之戲到了唐宋時期非常普及,特別是在婦女、兒童中廣泛盛行。宋時軍隊中還出現了一種"水鞦韆"的形式,屆時在船上立起鞦韆架,敲起大鑼大鼓。盪鞦韆之人將鞦韆高高飛起,到了鞦韆與架頂相平的高度時,突然飛身跳起,翻筋斗擲身投入水中。
4.踢毽子:是我國古代較為盛行的游戲形式。毽子古稱"拋足戲具",是一種用雞毛插在圓形底座上做成的游戲器具。早在漢代時期毽子游戲已經出現,到了六朝和唐宋時期盛行於民間,特別是在兒童中十分普及.如"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等等,都是一些踢毽子時常用的技巧。到了元明清時期,毽子游戲仍很盛行.
三:鬥智型游戲:主要是指人類的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
1.七巧板:它一般是用一塊正方形的薄板裁成大小、形狀不同的幾何圖形七塊,然後將這七塊板按不同方式拼合起來,組成人物、動植物、住房建築、山亭樓閣、船橋車馬、花卉鳥蟲等各種圖案。七巧板源於唐代的"燕幾"。"燕幾"也叫"骰子桌",是一種古人在宴會上用的桌子,這種桌子一套共有六張,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在宴席時,人們將這些桌子擺成各種圖案,以增加宴會的歡樂氣氛。後來,燕幾從六幾變為七幾,易名為"七星",這就是七巧板的雛形。後又經人們改制,將燕幾桌改為紙板,於是真正的七巧板就出現了。
2.益智圖:相傳為清光緒年間兒童葉庚創制。他根據民間流傳的七巧板,取《易經》中"一畫、二儀、四象、八卦"合起來的數目,將拼板改為十五塊。這十五塊小板,可以拼合成各種人物、動物和其他形狀。由於比七巧板增加了板塊數,因此圓缺方長,尖斜曲直諸形皆可拼出。
3.圍棋:先秦時期圍棋已在社會上流行,到了漢魏唐宋時期,圍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直至元明清幾代,圍棋還是一直盛行不衰。圍棋的著法和規則十分復雜,它主要是通過做眼、點眼、打劫、圍、斷等多種技術和戰術吃子和佔有空位,制勝對方,通常分為布局、中盤、收官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各有重點著法。結局時將實有空位和子數相加計算,多者為勝。
4.象棋:由於在形制和方法上都要比圍棋簡單,因此其普及程度要比圍棋高得多。象棋的棋盤由九道直線和十道橫線所組成,構成九十個交叉點、棋子共三十二枚。這種棋戲由唐代時的寶應象棋演變而來,至宋時已基本定型.
四:猜射類游戲:主要通過游戲者對某些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數量等方面的猜測、揣度來決出勝負,是依靠人的判斷、推理來進行活動的。
1.射覆:就是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漢代時期皇宮中已經流行射覆游戲。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筆墨、盒罐等等.
2.藏鉤:指在漢代皇宮中盛行的用玉鉤來作為射覆之物的游戲活動.
3.謎語: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是運用語言文字上的各種特點,將一些事物的意義或形象隱藏起來,供人揣度和猜測。早在春秋時期,謎語的雛形已經出現。至唐代時,社會上除了出現大量的事物謎和文字謎以外,還出現了大量的詩謎,如"敲詩"、"打詩寶"、"詩鍾"等等。到了宋代,由於元宵燈會的盛行,又產生出"燈謎"這種獨特的猜謎形式。燈謎是將謎語貼在花燈上,讓人一邊賞燈,一邊猜謎的游戲方式。
4.酒令:酒令的真正興盛是在唐代。唐代的酒令名目已經十分繁多,如有歷日令、罨頭令、瞻相令、巢雲令、手勢令、旗幡令、拆字令、不語令、急口令、四字令、言小字令、雅令、招手令、骰子令、鞍馬令、拋打令等等,代以後,酒令游戲仍然盛行不衰,其名目也越來越多。這些酒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猜射性的,它們或猜詩,或猜物,或猜拳,總之,它們都是以猜測某些東西的方式來決定勝負,然後進行賞賜或罰酒。酒令中最為通俗,也最為熱鬧的方式是猜拳,也叫"劃拳"、"豁拳"、"拇戰"。它是由兩人同時伸了幾個手指,並同時喊猜所伸手指的合計數的一種游戲方式。如手指數被一方猜中,另一方便算輸,需罰酒。猜拳中喊出的數目都有一定的口彩,而不僅僅是只有幾個乾巴巴的數目字。如"一品香"、"二相好"、"三元及第"、"四季發財"、"五京魁首"、"六六順"、"七巧"、"八仙過海"、"快得利"、"滿堂紅"(或"金來到")等等。這些酒令詞都有討吉利的涵義。
五:博戲類游戲:主要特點就是游戲的勝負結果要以錢財來兌現。在游戲活動中獲勝的一方,可以獲得由負者一方支付的一定數量的財產錢物,因此這種游戲方式實質上是一種具有賭博性質的活動。
1.骰子:骰子最早產生時形狀各異,上有各種刻紋,後來則統一為正方形或長方形,上刻一、二、三、四等點數,並以紅、黑顏色相區別。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博戲活動,都要通過擲骰來進行,有些博戲是直接用擲骰的方式來決出勝負,也有一些博戲則是要通過擲骰與行棋、打牌的結合才能決出勝負。這些游戲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懸於投"。
1--①六博:六博本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用骰六枚,稱為"箸",小博用骰二枚,稱為"煢"。在比賽的時候,雙方互擲骰子,行棋步數則主要根據博彩而定。
1--②樗蒲和雙陸:也要經過擲骰子來決定行棋程序。樗蒲所用的骰子共有五枚,有黑有白,稱為"五木"。它們可以組成六種不同的排列組合,也就是六種彩。擲到貴彩的,可以連擲,或打馬,或過關,雜彩則不能。雙陸中的骰子為二枚,棋子稱為"馬"。行馬時,可以根據兩枚骰子的不同點數分別行兩馬,也可按兩枚骰子點數之和獨行一馬。如擲得三和五,合為八點,可一馬走三步,一馬走五步,也可一馬走八步。有的雙陸還規定"歸梁"後要將馬出盡。兩枚骰子之和在六點以上者出二馬,不足六點者不得出馬。
1--③五木、投瓊和彩戰等:是不通過行棋而直接依靠擲骰子來分出勝負的博戲方式,如流行於東晉時的"五木",流行於唐代時期的"投瓊"、"彩戰"等形式就是如此。如"五木"本是樗蒲行棋時的一種擲骰活動,但後來"五木"逐漸變成為一種獨立的游戲。玩五木時不需要進行復雜的行棋,只要擲出骰子便可決定勝負。唐代"投瓊"、"彩戰"之戲的形式與五木十分相仿。隨著雙陸的盛行,雙陸中的骰子在唐朝時也開始從雙陸中游離出來,由於它的排列組合比五木復雜,有趣得多,因此它很快就取代了五木,成為唐後一千餘年中最為流行的博戲方式。雙陸中的骰子原為兩顆,唐中期以後,發展為六顆,它們的總體原則是,以同色(又稱"渾花",全部為一種點數)為貴,駁雜為賤。在同色中,又以紅色為貴。各彩都有特殊的名稱,
2.骨牌:產生的時間約在北宋宣和年間,故亦稱作"宣和牌"。骨牌實際上是由骰子演變而來的,它的每扇牌面上都由兩個骰子面拼成.如明清時期盛行的"推牌九"、"打天九"等等,都是一些非常能夠引起人們興趣的游戲方式。
2--①推牌九:主要是用骨牌點數的不同組合來比大小,以此決出勝負.一般是輪流做莊,莊家將牌砌好,用骰子擲出點數,然後按順序將牌分配到每個參賽者手中,由其他人的牌來與莊家比大小。如比莊家大的莊家賠注,比莊家小的莊家吃注。
2--②打天九:玩法與推牌九相似,也是以骨牌的點數組合來比大小,可四人玩,也可三人玩。玩時先擲骰然後以所擲點數依次抹牌打牌。牌類有文牌、武牌之分。文牌又可分為大牌(天、地、人、和)、長牌(長三、長五、長二)、短牌(幺五、幺六、四六、虎頭)三種。同類牌中的大牌可以打小牌,但不同類的牌則不能互打。武牌也同樣。但文牌和武牌之間則不能相打。打天九還可用骨牌副子相打。最大的是"至尊",以下是一文一武合成的副子,這種玩法最後還要有一輪"結",能"結"才算獲勝。
2--③麻將:麻將原屬於馬吊牌系統,其牌式主要有"文錢"、"索子"、"萬貫"等。打麻將一般需四人成局,輪流做莊。莊家用骰子擲出點數,確定抹牌始處,然後各家開始抹牌和打牌。麻將的主要法則是將自己手中的牌盡快湊成規定的牌式組合,以便能夠"和"。其中最基本的牌式組合有兩種,一種稱為"坎",由三張同色同數的牌組成,另一種稱為"成",由三張同色連數的牌組成。只要將自己手中的牌全部湊成"坎"和"成",便可將牌攤出,稱為"和",這樣就算獲勝。
3.葉子戲:紙牌古稱"葉子",最早出現在唐代。到了明清時期,已非常盛行。葉子戲主要有兩種。
3--①馬吊牌:繪有錢索、銅錢和人物形象的馬吊葉子,就是所謂的"馬吊牌",一般共分四門,分別為"文錢"、"索子"、"萬字"、"十字"。前兩種給有銅錢或錢索圖形,後兩種則繪有水滸人物宋江、武松、魯智深等形象。打馬吊以四人為局,每人為一壘,四人輪流抹牌,每人八張,餘八張為中營,類似現在的壓底牌。用擲骰來選出"主將"(即莊家),他可以支配中營的八張牌,其他三人則聯合為一家與主將斗。鬥牌的原則是以大擊小,牌的大小以"十字"、"萬字"、"索子"和"文錢"為序,只有"文錢"一門是以小管大。馬吊葉子在明代時期十分流行,到了清初,又變為"默和牌"。它只剩"萬子"、"索子"和"文錢"三門,其基本打法是四人成局,每人抹牌十張,以三四張同門之牌連為一副,三張同色之牌也連為一副,三副牌俱成者為勝,這已經與麻將的玩法非常接近了.
❸ 在摸摸魚裡面有一款穿回唐朝建設的經營游戲叫什麼名字
在摸摸魚裡面有一款穿回唐朝建設的經營游戲叫什麼名字?《神都怪探》
《神都怪探》這款游戲主打的是模擬經營+破案,玩家作為一名穿越到唐代大理寺的吃瓜路人,將從最底層的捕快乾起,
一步步成為大理寺的頭號密探,肩負打理好大理寺上下事務和為民伸冤,破獲懸案的使命。
❹ 唐朝時期的民間都有哪些娛樂活動
隨著歷史進程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水平都是得到了一個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得越來越好,尤其是隨著手機以及網路的普及,可以說是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人們在生活當中也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其實在很早以前唐朝也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而且每一個朝代他們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娛樂活動,今天主要介紹了一下,在唐朝時期的民間都有哪些娛樂活動,具體介紹如下。
一、蹴鞠在我看來唐朝最出名的一個活動就是蹴鞠了,也就相當於現在的足球,而且在唐朝時期不管是一些大富大貴的家庭,還是一些普通的人民,他們在生活當中都會選擇在閑暇時光去玩蹴鞠這個游戲,而且也是10分有趣,並且也是能夠交到很多朋友。
各位看官,以上就是關於我對“唐朝時期的民間都有哪些娛樂活動?”的看法,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哦。
❺ 關於唐朝歷史游戲
大唐OL 大唐風雲 水煮江山 大唐豪俠 唐朝
❻ 以唐朝為背景的游戲
聽樓主描述,好像就是鼎鼎有名的《文明》…………
❼ 唐朝人有什麼娛樂活動
①「大面」:又稱「代面」,是一種舞蹈,它模仿的是北齊著名的蘭陵王。眾所周知,蘭陵王這個人長得實在是太過俊美了,以至於在戰場上別人都不害怕他,所以他總是佩戴著一個猙獰的面具,沖入敵陣一番拼殺。這個舞蹈就是演員戴著面具模仿蘭陵王上陣搏殺,伴奏的樂曲是《蘭陵王入陣曲》。②「尋橦」:又名戴竿、竿木、頂竿等。這項雜技一直到民國時期在北京的天橋還有表演的,就是一個壯士在底下頂著一根很粗的竹竿,有小孩子或演員吊在上面進行表演。有的竹竿長達百尺,上面裝飾著仙島瀛洲的模型,有少女演員在上面載歌載舞。甚至有文獻記載說,有的演員非常厲害,他頂著的竹竿上面竟然放了二十八個小演員,實在是不可思議!③鬥草斗花:這是女性之間流行的游戲。斗花是看誰找到的花最美麗誰就贏。鬥草的風氣源自於南方荊楚地區,後來傳到了北方。唐末五代時期,婦女兒童都愛好這個,原因是這種游戲玩起來輕松、愉快,且原材料隨手可得。相信大家小時候可能也玩過,一人一根草,看誰先把對方勒斷,斷者為輸,這就叫鬥草。
❽ 唐朝清明節有哪些游戲娛樂
在唐朝,上墳掃墓、改火、治蠶室、斗雞、打馬球、蹴鞠、拔河、盪鞦韆、宴飲、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的習俗活動。踏青活動在唐代尤為盛行,清明踏青之盛況,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一種儀式,「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唐代以前,拔河從軍營傳到民間,到唐代又從民間進入宮廷,致使這一運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極為提倡,並在朝野、民間盛行。
《封氏聞見記》中記載:
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為教戰。
《封氏聞見記》還記載,唐代拔河採用的是木麻制繩,繩長約為40丈到50丈。典籍里還詳細描述了唐代拔河運動的盛況。唐中宗與唐玄宗時期,朝廷對拔河運動十分推崇,該運動因此在皇宮內外非常盛行。
710年清明,唐中宗李顯移駕梨園球場,在這里舉行宮女、大臣的拔河比賽。韋皇後以及愛女安樂公主也前來觀看。
唐中宗下令文武三品以上分朋拔河,以預祝今年豐收。據載,韋皇後當場指定:中書門下省蕭至忠、韋巨源、唐休璟三位大臣和五位將軍為西隊,尚書省七位大臣以及兩位駙馬為東隊。
中書令蕭至忠眼見西隊多是六七十歲的老頭,還少一人,急忙奏請重新分定。安樂公主護夫心切,因為夫婿駙馬武延秀在參賽東隊,便搶先表態,死活不肯變動。皇上見愛女堅持,也就沒有更改,蕭至忠只好遵旨比賽。
一聲鼓響,參賽雙方齊力拉繩。僵持不一會,西隊輸慘,可憐六七十歲的唐休璟、韋巨源二人,隨著繩子仆倒在地,久久爬不起來。唐中宗、韋後、公主以及宮女們無不大笑起來。
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拔河比賽。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載,在長安京城,唐玄宗舉辦了一次千人拔河賽事。千人聚集,「喧呼動地,蕃客士庶觀者,莫不震駭」。
當時李隆基賦詩《觀拔河俗戲》描摹了這次千人拔河的盛況:
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除了拔河,唐代的寒食節更盛行斗雞游戲。我國斗雞習俗可謂是歷史悠久,在《戰國策》《史記》《漢書》等史籍中提到的斗雞典故甚多。
之後又有《鄴都故事》記載:「魏明帝太和中築斗雞台。」曹植觀斗雞後作了樂府雜曲辭《斗雞篇》。到了唐代,寒食節斗雞已成為皇宮中不能缺少的娛樂項目之一。
斗雞是一種觀賞兩只或數只雞相鬥的游戲項目。斗雞由清明那天開始,一直斗到夏至為止。斗雞游戲起源於隋代,到了唐代更加盛行。
據隋代杜台卿著《玉燭寶典》記載:
寒食節城市尤多斗雞斗卵之戲。
人們不惜重資購買健斗之雞,調習既嫻,至期登場。斗雞時,人們把五色幔蓋在籠上,背場開籠,有敢臨陣爭斗的雞,任它們飲啄自如。如果多至三四百隻雞且不懼怕的雞,這只雞就穩操勝券了。
斗勝的雞用綵線結成小球,分別纏在頸部和膀部,入籠迎歸。雞的主人所獲得的珠翠羅綺不下於百兩黃金。由此可見,當時斗雞場面是何其壯觀。
斗雞之戲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經久不衰。據劉肅所撰的《大唐新語》記載:太守戡內難作為御史大夫,有《詠雞》詩,可謂是一幅繪影繪聲的斗雞圖。
寒食東郊道,陽溝競草籠。
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雲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唐文宗時期,皇上也喜歡觀斗雞。唐代詩人王勃也曾被召署府任修撰一職。據《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在諸王寒食斗雞時,「檄英王雞」,結果被唐高宗怒斥後驅出府。
唐代寒食清明節繼承了前代鏤雞子、斗雞卵的習俗,並且推陳出新,大盛其風。
鏤雞子,就是將雞蛋雕刻成各種圖樣花案,有的還塗上色彩,製成精美象形的工藝食品。「雕卵」同「畫卵」,在《古代的食品雕刻——鏤雞子》一文中認為:「雕卵」是用工具雕刻雞蛋
❾ 以唐朝為背景的網路游戲
大唐豪俠,夢幻西遊,
❿ 有哪些游戲是以唐代為背景的
大唐雙龍傳,有一款單機游戲,但是比較老了。大唐無雙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