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孝經是哪個經典之作
擴展閱讀
動漫設計類是什麼專業 2024-11-17 23:13:02

孝經是哪個經典之作

發布時間: 2022-04-22 05:38:10

㈠ 儒家關於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經》、《弟子規》、《孟子》、《論語》、《爾雅》等五部典籍。

1、《孝經》:《孝經》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2、《弟子規》:《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作者是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4、《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5、《爾雅》:《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爾雅》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1)孝經是哪個經典之作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㈡ 要了解儒家關於孝的思想,至少需要讀哪五部典籍

1、《孝經》:《孝經》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2、《弟子規》:《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作者是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4、《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5、《爾雅》:《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爾雅》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2)孝經是哪個經典之作擴展閱讀

研究價值:

1、現存的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將階級視為人類社會的基礎,鼓吹封建道德觀,強調通過個人的自我約束,而忽略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2、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

㈢ 孝經的作者是誰

孔子。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

(3)孝經是哪個經典之作擴展閱讀: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認為以孝為中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㈣ 《孝經》作者是誰

《孝經》是春秋時期孔子編纂的儒家倫理著作。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指出孝是諸德之本,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4)孝經是哪個經典之作擴展閱讀:

《孝經》的意義及影響

《孝經》成書之後,對於後世的歷史影響巨大。許多統治者大力推廣《孝經》,甚至封建社會後期大力宣傳「卧冰求鯉」、「郭巨埋子」等愚忠愚孝行為。

統治者推行《孝經》的目的一方面是教化百姓,另一方面確有愚弄百姓的嫌疑。歷史上確實有過國君亡而拒食陪死的愚忠行為。但這只是個例,《孝經》對中國傳統孝道的保存與延續功不可沒。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孝經》確實對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貢獻頗大,但是維護封建社會統治不等於維護封建君主個人統治。

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換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孝經》對於當時的社會穩定、和諧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在封建社會,皇帝名義上是國家的擁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實,皇帝只是整個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而已。

所謂的忠君,不是忠誠於皇帝個人,而是對以皇帝為代表的整個封建統治階級的忠誠,對江山社稷的負責,對天下百姓的負責。

《孝經》雖有「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但是《孝經》中同樣有對於統治者的勸誡:「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意思是天子有善行,天下百姓都信賴他。

潛台詞是若天子無道,百姓會看在眼裡,他就會失去天下百姓的支持。所以,天子、諸侯等統治者要謹慎小心,不要做違背天道的事,對得起天下百姓。

所以《孝經》的用意不是片面地教導百姓盡忠,而是勸誡天子、諸侯等統治者愛親、敬親,培養自己的德行,要為天下百姓做表率。

㈤ 孝經 是下列哪個王朝出現的經典著作 。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㈥ 孝經最早出自哪本書

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煩瑣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封建專制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該書還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孝經》還把封建道德規范與封建法律聯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範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封建綱常起了很大作用。

㈦ (《孝經》)出哪個朝代的

《孝經》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㈧ 孝經是什麼思想的經典著作之一

孝經》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的經典著作,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其「孝」則是作為儒家道德體系的中心之本,不但被歷代統治者奉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時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則。我們在新世紀來重新認識《孝經》中「孝」的思想,對於發揚這一傳統精神是有深刻意義的。

一、「孝」的概念及內涵

「孝」中國古代子孫女善待父母長輩的倫理道德行為的稱謂。《爾雅》說:「善事父母曰孝.」《說文解字》解釋為:「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見孝的原始涵義就是贍養父母。周代制定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教法制度,使「孝」成為一種正式的人倫規范和禮義制度。《孝經》中屢屢言及孝,儒家明確提出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視「孝」為德、教之根本。在儒家經典尤其是《孝經》中,孝的內涵主要有三:一是孝悌並稱,不可偏廢,具體包括孝養,孝敬,孝容、孝思;二是無違父母,包括孝順、孝繼。三是為父母守孝,包括孝喪、孝祭。四是在家盡孝在國盡忠,經曾子、孟子、荀子的不斷擴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孝理體系。

二、《孝經》中孝道的理論特色

(一)「孝」是《孝經》中的具有本體意義的核心思想觀念

《孝經》中孝具有本體意義和基礎性。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孔子認為「孝道」是天經地義行為,他認為「孝道」是在人間與天地規律相應的法則,是符合天地運行規則的道德行為,孝是天經地義的。天地人在《孝經》里構成一個整體。如果人能敬天,敬地並互敬,那麼上天就能風調雨順,就能保佑人間,賜福於人間,地神就會孕育萬物,使五穀豐登,也就是「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並認為孝悌所達到的最就境界就是感天動地,德於四海,如此才能做到「天時地利人和」,孝這一倫理規范貫穿於人的一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三條就是「孝道」的綱領。主旨在於宣揚儒家倡導的孝道,認為孝為德之本,孝之所由生。「孝」體現了「聖人之德」,主張以孝來規范家庭倫理,調整家庭社會人際關系,但並未將「孝」絕對化,主張諫親,但這至為關鍵的一點卻在時間的進程中慢慢被淡化甚至遺忘了。

㈨ 儒家經典著作有哪些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
《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
《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
《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