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更好的將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發揚下去
傳承中華古典詩詞需要從孩子抓起,讓他們從小接觸詩詞,等他們長大後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再來理解這些詩詞就能感同身受。
詩詞創作既要源於現實生活,又要反映時代的變遷與脈絡。近年來涌現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一系列傳承中華經典詩詞、篇章的節目,一系列對詩詞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人物的評選表彰,各個學校、機構等對優秀詩詞作品的品讀、誦讀等,都是很好的傳承方式,能夠以大眾化的方式實現中華詩詞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1)經典詩詞如何傳承發展好擴展閱讀
詩教現在是自發的一種形式,應該把它提升到國民教育制度的高度。詩教的制度內容,第一是編寫詩教的相關教材讀本。現在的語文教材當中選了不少詩詞,但是這些詩詞的選編,並不是從宏觀的體繫上來考慮的,缺少內在邏輯。
除了篇幅上要增加以外,要精選一些詩詞,讓這些詩詞在詩歌源流當中形成自己的內在傳統,不同的樣式,不同的時期,反映不同的風格。這可以從小學教材課程開始。
當代詩歌創作者,應擅於挖掘生活中的寶藏,或以不同的角度訴說那些人類所共通的情感,或以符合當代生活的意象抒發心中的悲喜,或以具有當代特徵的主題反映社會現狀。
如此,我們創作的詩歌,才能打上時代的烙印,即便歷史的車輪碾過,也不會湮滅於塵埃;如此,中國的傳統詩歌,也能更好的被傳承發揚,而非是專屬於古代的文學遺產;如此,詩歌才能承載著不同時代生活,在文化的長河,從古駛至今朝,再駛向後世
㈡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
近來,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廣泛好評。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本期微訪談特約請相關專家一起談談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更好發展。
■最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少女武亦姝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很多人隨之「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對此現象您怎麼看?
張全之(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認識的一些平常不怎麼讀書的人,看了這個節目以後,都開始在手機上安裝背誦詩詞的軟體,堅持背誦詩詞。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名篇佳句難以數記,長期浸淫於這些優秀作品中,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改變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也能凈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詩意、更有興味。
孟凡君(西南大學教授、北大文學博士):一則為喜,二則為憂。一方面,很多人對古詩詞重新關注,表明中國傳統詩教模式開始回歸。另一方面又不免擔憂「詩詞熱」只是人們頭腦一熱的產物。中國人太多,茫然從眾、無端跟風者也不少,不管出現什麼新勢頭,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後一鬨而散。中國文化世代承傳數千年不絕,應歸於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傳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熱,一會「好一似食盡鳥投林」,一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應該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級教師黃榮華感嘆:應試夾縫傳承傳統文化很難。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您認為傳承古詩詞該如何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呢?
張全之: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兩個東西,而是可以並存、相互滲透的。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命題科學性的增強、閱卷規范性的提升,通過素質教育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已經越來越變得可行。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應該調整思維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素質來獲取高分,才是基礎教育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背誦詩詞、大量閱讀文學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應至少做到兩點:第一,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充分認識到詩教的無量妙用;第二,在立足傳統、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有效改良應試模式。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㈢ 如何傳承中華詩詞經典
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
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㈣ 如何傳承中華詩詞經典 增強中華文化力量
上邪
【漢樂府詩】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㈤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㈥ 談談該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詩詞文化
「國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泛的被人們當做是一種精神信仰,而隨之發酵了起來,成為時下引領人們價值觀的新概念。如在學校里設置國學課程,寺廟里開設國學夏令營,企業里開辦國學培訓班等等。「國學熱」以它一定的適用性及實用性,被企業家用來打造品牌,加深其企業的文化內涵,家長們將《弟子規》等一些國學經典用來作為他們管教孩子的法寶。
隨著傳統文化持續被人們廣泛的繼承和發揚,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態度上,也出現了兩種極端的分歧:一種是持全盤否定的文化虛無主義,既把傳統文化說得是一團糟而毫無價值可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經商大潮的背景下,「國學」曾一度的被邊緣化,前不久在人民網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上海刪除小學語文課本中的8首古詩詞和幾篇文言文的報道,被一些個網友們認為是數典忘祖的行為,減負還是減傳統文化觀點也一度引起了人們的熱議。第二種則是持全盤肯定的保守主義態度,死守著固有的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什麼都是好的。那麼,當今社會下,我們該如何領會、繼承和發揚好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呢?
筆者認為,首先,在批判和繼承傳統文化時,我們心理上既不能是「趨之若鶩」也不能是「疾之如仇」 的態度,而是要對傳統文化實現弘揚與超越,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傳播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對其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要加以揚棄。其次。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方面既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同時也要冷靜的對待社會上存在的「國學熱」,在立足於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採取兼容並蓄、多元共生,從而達到文化的交流共鑒。不能夠強調了國學,就放棄了對外國先進文化的學習,要結合時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但要認真學習、熟知、理解更需要來繼承、革新、創造和發展,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傳播到世界從而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目的!
最後,要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支持和引導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發展,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弘揚和傳播文化的主體,只有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立足於實踐,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耳濡目染深入到人們的思想靈魂中,從而真正意義上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
㈦ 如何傳承中國古典詩詞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熱愛古典詩詞,能融入其中,能了解或是體會到每一首詩詞所蘊含的的用意或所表達的感情,其次也要充分了解近現代的詩詞文學,將古代與現代的思想和文學內容融會貫通後,懷著熱愛祖國的心情,前人的偉大情懷,將古代和現代的思想融於一體,就是最好的傳承。
㈧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經典
一、挖掘經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經典中富含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詩歌為例,如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誦讀這首詩時,我們在充分誦讀、體會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除了詩中寫的登高望遠、爬山、插茱萸外,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還知道了重陽節的來歷及歷史傳承。重陽節這天習俗眾多,包括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新的含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諧、生命長久和健康長壽。我們在學習時,號召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按傳統方式過重陽節,傳承古老的傳統。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誦讀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古人過年時要放鞭炮、換桃符和歡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節的來歷、傳說及傳統習俗讓學生知曉,並要求學生將這些來歷、傳說講給他人聽,將傳統習俗付諸實踐。
像這樣的古詩詞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問的《途中寒食》、唐朝林傑的《乞巧》、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漢代關於七夕節的詩詞等,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詩詞歌賦,從這些詩詞歌賦中都能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資源。
二、再現經典中的傳統文化畫面
經典詩詞歌賦的畫面感都很強,我們可以在誦讀時用不同方式分門別類地再現。再現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詩詞歌賦的內容,選擇合適或喜歡的方式加以呈現。
詩配畫:幾乎所有經典詩詞都可以用此種方式再現畫面,尤以寫景類、敘事類為佳。配的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連環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教師組織鑒賞和評比,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
詩配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給很多唐詩譜上了曲子,成為人們爭相傳唱的歌曲,並出了專輯《讀唐詩》,收錄了《登鸛雀樓》、《春居》、《紅豆》等名篇。我們在誦讀這些經典詩詞時可以欣賞、學唱,甚至把這些由古詩詞編排的歌曲編成舞蹈,讓這些詩詞變成童謠,永生難忘。
講詩文故事:很多經典中都蘊含有趣的傳說、故事,在誦讀經典時可以有意識地積累,開「經典中的傳說」故事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源遠流長的故事流傳下去。
演一演:敘事類、送別類作品都可以演出來,比如課本中的《楊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們在學習時把它們改編成了小劇本,在課堂上表演。當學生身著古裝、羽扇綸巾、滿腹經綸地「勸君更進一杯酒」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離文明又進了一步,不得不感嘆經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大多數孩子都學了一兩門樂器。我們可以把樂器和詩詞結合起來,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我們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後,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現這個故事,演出時還請學古箏的同學演奏古箏曲《高山流水》。
三、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創作時的背景、情境、傳說,經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維習慣,精神上的鼓舞、氣節上的鞭策、文學上的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等,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模仿。它們是那樣鮮活,喜怒哀樂,時隔千年,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古詩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㈨ 現在如何繼承並發展傳統的古詩詞
現代的我們該如何去繼承並發展古詩詞呢?我想作為一個詩詞的愛好者與臨摹者,本人對詩詞更有一番深切體會,我想簡單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承前啟後」!
承:即傳承,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文明傳唱至今,可謂是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中古詩詞更是中華文化藝術瑰寶中的傑出一脈。
古詩詞是先輩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我們首先要喜歡這個文化藝術,要培養我們的下一代也喜歡這個文化藝術。只有一代一代人都喜歡,都對她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談得上發展壯大。另外,現代人的生活與古代人有很大不同,我們也要與時共進。第一,古詩詞中韻律、對仗必須堅持。第二,我們也要容忍現代人作詩作詞時失聲(沖出平仄)的情況,畢竟現代人發聲與古代不同啊,平仄聲太難掌握了。只有堅持與包容並存,詩詞文化才能更進一步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