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結合實際,談一下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首先是要學習,要能夠踏實下心來去學習傳統文化,真正了解古聖先賢的智慧
然後是隨緣教化,就是根據不同的社會情況,以傳統文化的不同部分進行教化,運用
比如在學校,就可以通過推廣經典誦讀,進而開設傳統文化類的輔助課程,為青少年講解傳統文化,為他們建立完善的道德觀,樹立遠大的志向,培養基本的道德操守,養成良好的品行品質,勇於承擔社會責任
而在企業,就可以推廣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讓成年人了解傳統文化,從而在工作生活中找到心靈上的止歸,豐富人生,培養善心,進而對生活,家人,朋友,身邊的人乃至是全社會有一份柔情的關愛
❷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經典
一、挖掘經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
經典中富含傳統文化。我們以節日詩歌為例,如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誦讀這首詩時,我們在充分誦讀、體會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的基礎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樣過重陽節的。除了詩中寫的登高望遠、爬山、插茱萸外,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還知道了重陽節的來歷及歷史傳承。重陽節這天習俗眾多,包括秋遊賞景、臨水玩樂、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新的含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諧、生命長久和健康長壽。我們在學習時,號召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按傳統方式過重陽節,傳承古老的傳統。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誦讀的同時,我們體會到古人過年時要放鞭炮、換桃符和歡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節的來歷、傳說及傳統習俗讓學生知曉,並要求學生將這些來歷、傳說講給他人聽,將傳統習俗付諸實踐。
像這樣的古詩詞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問的《途中寒食》、唐朝林傑的《乞巧》、元代元好問的《京都元夕》、漢代關於七夕節的詩詞等,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詩詞歌賦,從這些詩詞歌賦中都能挖掘出很多傳統文化資源。
二、再現經典中的傳統文化畫面
經典詩詞歌賦的畫面感都很強,我們可以在誦讀時用不同方式分門別類地再現。再現的方式很多,我們可以根據詩詞歌賦的內容,選擇合適或喜歡的方式加以呈現。
詩配畫:幾乎所有經典詩詞都可以用此種方式再現畫面,尤以寫景類、敘事類為佳。配的畫可以是單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連環畫,讓濃濃的詩情變成生動鮮明的圖畫。教師組織鑒賞和評比,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
詩配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給很多唐詩譜上了曲子,成為人們爭相傳唱的歌曲,並出了專輯《讀唐詩》,收錄了《登鸛雀樓》、《春居》、《紅豆》等名篇。我們在誦讀這些經典詩詞時可以欣賞、學唱,甚至把這些由古詩詞編排的歌曲編成舞蹈,讓這些詩詞變成童謠,永生難忘。
講詩文故事:很多經典中都蘊含有趣的傳說、故事,在誦讀經典時可以有意識地積累,開「經典中的傳說」故事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源遠流長的故事流傳下去。
演一演:敘事類、送別類作品都可以演出來,比如課本中的《楊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們在學習時把它們改編成了小劇本,在課堂上表演。當學生身著古裝、羽扇綸巾、滿腹經綸地「勸君更進一杯酒」時,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離文明又進了一步,不得不感嘆經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質教育的號召下,大多數孩子都學了一兩門樂器。我們可以把樂器和詩詞結合起來,比如學習《伯牙絕弦》,我們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後,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現這個故事,演出時還請學古箏的同學演奏古箏曲《高山流水》。
三、加強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實踐
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經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很多,創作時的背景、情境、傳說,經典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維習慣,精神上的鼓舞、氣節上的鞭策、文學上的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等,都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和模仿。它們是那樣鮮活,喜怒哀樂,時隔千年,仍然讓我們感同身受。比如古詩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應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❸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戰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❹ 怎樣傳承國學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 從學術角度來看,國學傳承是一個教育問題,即從經典入手,研習《弟子規》、十三經等經典著作,進而具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能力。著名國學教育專家金海峰教授曾講,傳承國學,應該用哲學的思維、文學的語言、歷史的案例進行思辨、運用和傳承。同時,樹立「科普國學」的理念,不能尊孔反馬,要堅持馬列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不帶封建迷信色彩,強調打擊偽科學;不帶宗教情結,強調提倡真科學;不能望文生義,強調學有本源;不能因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而排斥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強調多元文化並存;提倡普及,強調源於學府而不帶學究氣,知行合一,貼近社會而不沾染社會江湖氣。這一點,也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就國學教育而言,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孟憲實教授認為,現在國學教育出現一個誤區,就是將文史哲與國學混淆。在他看來,文史哲的劃分乃西方學科劃分的產物,就中國文化而言,文史哲與國學並不是一回事。用他的話說,如果文史哲就是國學的話,那麼單獨將國學列為一個學科並且專門組建學院開展系統教學就沒有意義了。不過,即便是有了國學專業,但是國學傳承近百年的斷帶已經遺失了很多,現在重新拾起,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是教育工作。 從社會角度來看,國學傳承是一個參與的問題,即從社會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藝術的形式開展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活動,進而提升民眾的民族認同感、自信心和歸屬感,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 2007年,筆者籌備長春首屆傳統集體成人禮的時候,吉林大學歷史系主任楊軍教授(國學大師呂紹剛先生門生)曾有所指點,即「思想需要靠儀式來支撐」。當民眾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之後,才會有所概念。同時,祭孔大典,黃帝陵祭祀大典、中華誦經典詩文誦讀、百家講壇、國學大講堂等一大批祭祀活動和宣教活動,都為民眾的參與提供了廣闊的平台。此外,像古琴、古箏等具有中華文化符號特徵的藝術載體,近年來在社會生活當中的快速普及,也體現了民眾的參與積極性。民眾也只有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狀態下,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國學的思想,才能夠真正提升民族認同感、自信心和歸屬感。 從行業角度來看,國學傳承是一個應用的問題,即從提煉東方智慧入手,將國學蘊含的思想融入到管理之中,進而提升凝聚力、執行力和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競爭、資源競爭、壟斷與反壟斷、傾銷與反傾銷、並購與反並購、賄賂、暗箱操作、潛規則等等,這些由經濟利益的訴求而衍生出來的「客觀」存在作為一種由頭或者是一種手段頻繁地撞擊著人們的道德底線。傳統文化回歸帶動的國學熱讓人們感受到了規避風險、和諧發展的東方智慧的光芒,但是,僅僅感受是不夠的,還要加以提煉和應用。近年來,官方和非官方組織開展的以國學為主題的黨員領導幹部素養提升、企業家心智(領導力)提升、師資培訓等教育培訓活動,都極大程度地促進了國學的應用。筆者接觸的南皮縣醫院將「績效管理」轉變為「品績管理」,天津一高科技企業 「予禮於制」,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救死扶傷的大愛和禮賢下士的真誠。 古之學者耕且養,百戰歸來再讀書。同事拼湊的一段小詩,借來以饗讀者,終其意——讓我們 做有傳統文化修養的現代公民。
❺ 怎樣傳承古文經典
傳承經典,弘揚國學,必讀15篇充滿人生智慧和詩情畫意的經典古文
1、誡子書
魏晉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孫權勸學
宋 司馬光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❻ 小學校園如何傳承經典文化呢
墊江太平小學:傳承經典文化精髓 培植牡丹文化校園
墊江縣太平小學地處國家AA級生態旅遊園區「華夏牡丹源」景區,人傑地靈。學校憑借華夏牡丹之靈氣、文化之精髓,孕育了「育牡丹驕子、唱牡丹贊歌、傳牡丹文明、誦國學經典、建牡丹校園、施國色教育」的教育理念,譜寫了一支支「牡丹文化進校園、進舞台、進教材、進課堂、進心靈,植根於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馨香馥郁、韻味綿長」的贊歌。這里洋溢著「牡丹學子誦經典、傳文明、暢理想、譜新篇、展未來」,好一個國色教育氣息濃郁的牡丹文化校園。
從2006年9月以來,學校秉承「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為孩子健康成長服務」的辦學宗旨,努力打造「傳承經典文化精髓,培育牡丹文化校園」的校園文化特色,通過顯現的環境文化、深層的精神文化,人本的制度文化建設,大力推進牡丹文化校園建設工程,著力實施「文化育人、文化興校、文化治校、文化強校」的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有濃郁牡丹文化氛圍的特色校園文化發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富有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
一、培植優雅的校園環境,讓牡丹氣息散發誘人芳香
近年來,學校多方籌資加大投入,為師生創造良好的教育、學習環境。新建了教學樓、辦公樓,構建了信息化數字校園,新建了各功能室,增添了各類教育教學設施,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為了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設施和一草一木都能與師生交流。學校十分注重物化、靜態的校園文化的營造,使校園處處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整個校園成為學生德行文化教育的大課堂。
(1)樓名文化顯個性
為使學校的辦學思想深入師生心靈,學校把辦學理念、校風、學風、校訓等一一鐫刻在校園。對各幢建築物、各功能室等進行命名掛牌,賦予其文化內涵;如:「愛學樓」、「樂學樓」、「勤學樓」、「善學樓」、「勁松場」、「憩夢苑」等;使學生隨時受到「愛國愛校,勤學勤勞」的校訓教育,充分體現了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觀賞性的特點和環境育人的教育理念。
(2)文化長廊顯風流
為大力實施文化治校,進一步普及和挖掘牡丹文化,打造牡丹文化特色校園,學校為全校師生開辟了知識窗、科普常識、藝術天地、塗雅園、經典故事,童話迷宮、教學平台等200米的文化長廊,架起了一座展示師生風採的競技舞台,彰顯了牡丹學子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和從容信念,他們在這里寫下希望與祝福,繪出美好憧憬和未來,這里是一道靚麗的學生塗鴉風景線。
(3)牆壁文化盡風采
「校園無處不育人」這句話在太平小學得到詮釋與升華。從「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大幅標語,到「牡丹星級班級評比」、「十佳牡丹少年」等榜示;從鐫刻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偉人教誨的恢宏的愛學樓,到貼著「人比天高,腳比路長」的凡人小語的文化櫥窗里;從曲徑通幽的走廊,到綠草茵茵的過道;從人頭攢動的勁松場,到清新雅緻的辦公樓,校園每一處牆壁上無不烙下牡丹文化的印跡。牡丹花影、牡丹詩文、牡丹畫照、偉人風范、名人字畫、名家名言、中外名著、古今建築、民族音樂等大幅圖片在校園內分類貼掛,既莊重典雅、落落大方,又錯落有致、渾然天成。
二、開展校本教育活動,讓經典文化彌漫校園
1、落實師生讀書工程,建設書香型校園
近年來,學校把師生讀書工程納入教育源動力的重要工程來抓,以開展師生讀書工程為切入點,以「重慶市國學教育試點校」建設工作為重點,努力創建書香型的牡丹文化校園。
(1)、教師們伴著經典,迅速成長
幾年來,學校一直重視對教師堅持開展「四為主四結合」的讀書活動,即:學習內容以學習教育專著和新課程理論為主,與博覽群書相結合;學習形式以個人自學為主,與集體學習相結合;學習時間以業余為主,與撰寫心得、學習筆記相結合;學習實踐以理論指導、校本教研活動為主,與檢查交流讀書體會相結合。
特別是近兩年,學校先後為教師匯編了《親近教育名家名篇》《我與經典同行》兩本校本教材。落實好每周一次的讀書活動,以匯報、交流、檢查相結合的評估形式,加強教師的業務學習。同時,學校每年舉辦一次「與教育名著對話、與教育名師對話、與課堂教學對話」為主題的教師讀書交流活動。藉助讀書研討,使教師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名家引領中進一步得到成長。
近年來,我校教師在經典的影響下,迅速成長起來,涌現出許多教壇新秀。我校有市骨幹校長一名,市級骨幹教師一名,縣級骨幹教師十二名。教學標兵、能手也相繼涌現。鄭高、程鵬老師的優質課曾獲市級一、二等獎。學校的各項創新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為教師們搭建了成長的平台。
(2)、學生們積淀經典,傳承文化精髓
有道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中國的歷代聖人先哲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閃耀著智慧的篇章,她們是文化的積淀,她們是智慧的結晶,她們影響著我們的言、行,她們引領我們做儒雅的中國人。為此,如何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傳承華夏文化之精髓,從顯現的環境文化不斷深化到國學經典文化,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掘,是學校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我校的具體做法是:
①開發校本教材,實施經典文化教育。
學校成立校本教材編委會,本著傳播地緣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宗旨,根據本校各年段的不同特點,編寫了一套國學校本教材《經典誦讀》——低段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段《古今詩詞集萃》;高段《名言警句、歇後語》,同時還編撰了《牡丹之鄉》校本教材,學生每人一本,分年級循環使用。學校把「經典誦讀」納入課程計劃,每周一節,專人上課,並組織考核,將經典文化普及、傳承、推廣教育活動落到實處。為將學生的校本教材形成體系,編委會正在籌備再編寫一套涉及面廣、分不同年段、單元的《牡丹書院》。
②開展系列活動,感悟經典文化內涵。
每學年,學校都要舉辦一次大型讀書節活動,以讀書節系列活動為載體,引導師生與經典交朋友,深化師生讀書工程,鞏固讀書成果。為此,每學年在全校學生中開展「十個一」活動,即:結合「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一次讀書徵文、演講比賽;各中隊開展一次以「好書伴我成長」為主題的中隊活動;結合「書寫經典」活動,舉行一次寫字比賽;各班出一期主題為「我與經典同行」的黑板報;讀完、讀懂、讀透一本好書;完成一本讀書筆記;創作一篇詩文;通過讀好書,寫一篇讀後感;舉行一次手抄報展評;舉行一次課本劇、朗誦等表演比賽。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讀中感悟、悟中創新,讀創結合,相得益彰。
2、挖掘牡丹文化精髓,加強學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教育
①、以民族精神文化為核心,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通過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校園廣播、主題隊會、唱歌比賽、國旗下講話、徵文競賽、知識競賽等方式或途徑,加強學生國情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讓「愛國愛校,勤學勤勞」的校訓植根於每一個學生心中。
②、以道德文化教育為主線,突出道德教育的六大主題。即:一是愛國愛校,信守不渝的忠貞教育;二是孝敬父母、尊敬長上的倫理教育;三是「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積極責任教育;四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養成教育;五是說中國話,誦讀中華經典名篇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六是勤學勤勞,為國家而求學問,為社會而學技能的刻苦學習、熱愛勞動的利他、利群觀念教育。
③、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強化學生公民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一是成立「四小」隊:即:「小衛士」護綠隊、「小腳丫」義務導游隊、「小黃帽」義交隊、「小廣播」宣講隊。二是組織開展好「三節」:即: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等重大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傳承和弘揚學校的精神文化。三是組織開展大型節日的慶祝、紀念活動,如「三八節」 「植樹節」 「勞動節」 「端午節」 「兒童節」 「國慶節」 「重陽節」 「建隊日」 「母親節」等,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體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3、開展牡丹文化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為進一步挖掘牡丹文化,推動牡丹文化的創新,學校經常組織牡丹學子走出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在生活中體驗牡丹文化,發展牡丹文化,服務家鄉,服務社區。
(1)、開展以「牡丹」為載體的系列化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組織部分學生參加了歷屆牡丹園的開園慶典活動,為牡丹節助興,培養了學生的愛自然、愛家鄉意識。組織學生參加了「牡丹旅遊資源的開發」的考察實踐活動,「丹皮大規模生產可行性」的考察實踐活動,「牡丹文化尋蹤」的考察實踐活動。牡丹節期間,還開展了牡丹源護潔護綠活動、義務小導游活動。
(2)、開辟百靈山牡丹源德育文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文化實踐,讓他們從小樹立保護自然環境、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崇高精神境界。利用學校德育基地的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牡丹文化教育活動。一是在牡丹節期間,組織學生開展了「小腳丫」義務小導游活動,二是進行了景區護潔護綠活動,三是對德育基地附近居民進行了社情民情調查,如:「居民廚衛現狀調查」、「丹皮生產調查」等等,四是組織學生到百靈山牡丹源進行了「紅歌獻祖國」戶外演唱活動,五是利用牡丹源文化基地先後組織教師開展了體育節戶外長跑活動和清民節登山活動。
(3)、與社區、工礦聯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活動
近年來,我校組織學生參與社區保潔活動、重陽節敬老活動、公民道德宣傳活動、社區節水宣傳活動、「家鄉知多少」的調查活動、對水資源利用情況調查活動、水泥製造過程的考察活動等,既豐富了學生的社會閱歷,又促進了校園文化與社區文化交融,推動牡丹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三、落實科研課題的研究,拓展牡丹文化外延
1、以市級課題《農村小學個性化班級文化建設渠道的研究》(2008年12月已結題)為突破口,有針對性地開展班級特色文化活動,努力打造班級個性化文化。通過課題研究,張揚了學生個性,涌現出如「雷鋒中隊」「牡丹中隊」、「環保中隊」、「魯迅中隊」、「綠蔭中隊」、「海爾中隊」、「航天中隊」、「書緣中隊」……個性化中隊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牡丹文化向著縱、深的方向發展。教育部在「十一、五」重點課題「中小學特色學校發展戰略研究」中,把我校的「牡丹文化教育」納入其子課題的重點研究內容。而今,班級個性化文化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向常態化、生活化、精細化方向掘進。
2、《基於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農村小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研究》《學生課外閱讀方法指導的研究》《小學生作業的設計與批改》等一系列科研課題的實驗研究,為拓寬牡丹文化的內涵,深化經典文化的傳承、推廣與普及,起著助推作用。
三、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的團隊精神
校園文化是一種微觀文化,校園文化管理更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管理方式。加強校園文化管理,就是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促進教學水平、管理水平、育人水平的協調發展。
1、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
為加強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管理,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在分管領導的牽頭下,教科處、德育處、後勤處各負其責。並形成了「高標准嚴要求,精雕細刻不將就」的管理作風。學校建立了「學校——文化基地——社區」的三位一體的文化教育網路;確立了「學校領導——各處室——中隊」的三級文化管理模式,大力開展牡丹文化校園建設工作。
2、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
「文化治校」的理念在學校管理中至關重要,這是一種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通過管理互動的行為文化。學校修訂完善了各項工作管理制度,匯編了《墊江縣太平小學工作規程》,制定了《墊江縣太平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方案》,明確了各部門各類人員職責,修訂了教職工績效考核辦法並裝印成冊,印發給了全體教職工。在管理文化中注入契約的概念,在學校集體中形成互相負責、互相認可、共同遵守的契約,並形成了「學校主人、崗位能人、學生親人」的教師追求,在個體追求自身利益實現的過程中促進學校辦學目標的實現。
3、形成和諧的師生團隊精神。
通過制度文化的創新,「理解」「共榮」「協作」「進取」等價值取向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形成了和諧的干群關系、黨群關系、師生關系,創造了和諧的團隊精神,培育了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
四、牡丹文化教育碩果累累
幾年來,通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的牡丹文化教育大發異彩,特色學校的創建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國家、市、縣教育科研刊物先後8次對學校的牡丹文化校園特色進行專題報道。學校先後獲得二十多項國家、市、縣級表彰或榮譽稱號。諸如:全國青少年主題教育「我的祖國」讀書活動先進集體;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大規模生產丹皮的可行性調查」三等獎、市一等獎;學校校歌《啟航》獲重慶市中小學首屆校園歌曲創作大賽銀獎、參加墊江縣學生藝術節文藝演出連續三屆獲得一等獎……這一塊塊閃著耀眼光輝的獎牌肯定了牡丹文化特色學校的創建成果。
近年來,師生參加各級各類大賽、撰寫論文(含發表)獲獎達200餘件。在辦「人民滿意學校」的評價活動中,學校的滿意度為95%。
「牡丹花開,國色天香,美麗的校園,騰飛起稚嫩的翅膀,我們是雛鷹,在廣闊的天空,老師引領我們自由飛翔……」聆聽著太平小學動聽的校歌《啟航》,美麗的校園風光彷彿閃現在眼前,學校優良的人文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相得益彰,學生活潑的身影和老師飽滿的熱情交相輝映,一個朝氣蓬勃、底蘊厚重的牡丹文化校園呼之欲出,學校將秉承「勤勤懇懇的敬業精神」「不甘落後的拼搏精神」,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內涵,扎實開展牡丹文化教育,全面推進文化強校戰略,為創建「重慶市校園文化建設示範校」和「牡丹文化教育」特色學校而努力奮斗
看看這個有沒有幫助和借鑒意義?
❼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論文提要: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為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採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於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網路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並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於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❽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如何繼承與發揚
每個國家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形成過程,他們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悠久的歷史。在國家的形成過程當中,相對應隨之而產生的也是屬於他們的文化,像我們中國,就有著屬於自己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在西方就有著屬於他們自身的宗教文化,這些文化其實是有著一定的共通性的。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現代人應該學會繼承發揚它們,在繼承這一方面,我們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發揚這一方面我們要做到努力的去宣傳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
三、學會發揚我們把傳統文化有選擇的繼承了之後,把它發揚光大也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的。現在的信息科技手段已經非常的發達了,所以傳播訊息的速度也非常的快,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比較先進的互聯網來傳達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把它傳達到世界各地,讓西方的一些國家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只有大力的,不斷的宣傳我們的文化,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
❾ 如何做品讀經典傳承文明的題綱
品讀經典
經典是經過時間篩選出的著作,它經歷了歷史的考驗,有其寶貴的價值。只有做到品讀經典,經典著作的那些價值才會顯現。
經典固然有其價值,但如果不去細細品味,經典中的價值又如何能夠被顯現出來呢?「品讀」就是在認真閱讀過經典著作後,仔細思考,慢慢領悟出其中的深刻道理。所以「品讀經典」不是囫圇吞棗般地把經典大致翻一遍,而是要有思想、有情感地去閱讀。這樣,經典作品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
認真閱讀並品味經典,你會發現經典中那耐人尋味的人生道理。而這些道理對每一個品讀經典的人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讀《老人與海》,看到老人身上無所畏懼的品質,明白了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讀《簡?愛》,看到簡?愛身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知道了面對現實的不公,要敢於斗爭;讀《悲慘世界》,看到冉?阿讓身上追求正義的力量,懂得了無論何時,都要堅守正義……這些人生真諦對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多品讀品讀經典,這對個人來說百益而無一害。
一旦一個民族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品讀經典,去感悟經典中的人生真諦,並時刻堅持那些從書中領悟到的精神品質,那麼這個民族的整體素質一定會大為提高。所以,品讀經典,對一個民族的發展也會有重要的影響。《三國》、《水滸》等民族經典中所蘊含的的民族精神,正是支持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這些經典文學的不斷傳承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一個重要原因。倡導全民品讀經典,促使國家不斷發展壯大。
而在這個充斥著快餐文化的年代,人們更多地傾向於各類武俠小說、時尚雜志,越來越少的人願意把時間、精力用在品讀經典上。經典就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他能照亮人們前進的路。而那些武俠小說、時尚雜志只會是時間那汪洋大海中的泡沫。所以,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應該去品味經典,去感知前人留下的智慧。
品讀經典,感悟經過時間考驗的人生真諦,讓經典的價值能夠充分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