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讀國學經典
擴展閱讀
怎麼形容高二的同學 2025-01-12 01:37:43
小黃鴨兒童唇膏怎麼樣 2025-01-12 01:37:31

如何讀國學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4-21 05:10:06

㈠ 國學經典該怎麼讀

當學生的時候,最苦惱的事就是無法過目不忘。明明看過的部分,並且畫了重點,寫了眉批,等到下一次再翻閱時,竟然像是素昧平生。後來我聽到語言專家的說法,才算恍然大悟。這種說法簡單表述,就是一句話:「一個單字要忘記六次,才會被人記得。」然後,且讀且忘並不礙事,最重要的是要且忘且讀,過了六次以後就大功告成了。
孩子認真誦讀國學經典
譬如,我想研究《老子》,那麼能否全靠王弼註解的版本呢?王弼是魏晉時代的學者,上距老子的春秋時代,少說也有七百多年,中間經過多次傳抄,對於《老子》一書「究竟」說了什麼,恐怕就有值得商榷之處。果然,七十年帶大陸學界所公布的「漢墓帛書老子」,提供了漢代中期的材料,到了九十年代更有「郭店竹簡老子」的發表,又找到了漢初的版本,但是內容缺漏不全。許多專家一輩子的努力目標,就是要讓我們讀到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因此,閱讀首先要找到可信的版本。
其次,老子「想要」說什麼?這就涉及作者的時代及思想背景。老子顯然生於亂世,舊有秩序瓦解,價值觀受到嚴重挑戰。因此,他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天下不要因為混亂而陷入毀滅。亂世最容易流行的是虛無主義。老子號稱「道家」,他所謂的「道」是什麼?是要讓人們不能因為人間的痛苦、罪惡、死亡而放棄求生的意志。能夠與道契合,展現獨特高明智慧的是「聖人」。這種聖人與儒家所謂德行完美的聖人,大不相同。老子想要說的是:除了修德行善,人生還可以靠著覺悟什麼是道,而獲得解脫。
第三步,談到老子「能夠」說什麼,在此「能夠」二字代表「可能性」。歷代許多學者深入研究老子,但是心得未必相同。譬如,戰國時代的莊子與韓非子,都曾浸淫老子學說,但是這二人,一是道家,追求心靈上的逍遙境界;一是法家,運用老子的權謀思想,以達到鞏固君權的目的。兩千多年以來,老子的面目幾乎成了萬花筒。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輕易錯過任何一種「可能的」解釋。閱讀(其實已經是在作研究了)的壓力主要在這里。如果你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就只能慎選值得信賴的專家了。
最後,要問: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所謂「應該」,當然具有讀者主觀上的判斷。一個人二十歲時閱讀《老子》,與他六十歲時再去閱讀,心得可能一樣嗎?念書不能抵達「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這個地步,就表示自己缺少見解。一旦突破這一步,情況將會豁然開朗。這等於是書本被消化了,轉變為我的思想。孟子說的「左右逢源」,就是指在應用人生智慧時有原有本,因為自己心中的人生圖像經由閱讀之後,已經趨於完整了。
以上所說,似乎專指閱讀經典而言。事實上,閱讀一般的作品也有類似的步驟,只是過程簡化了。譬如,我常為翻譯的書寫導讀,其中所談到作者的時代及思想背景,屬於「想要說什麼」的層次;此外還會稍加強調作者「能夠說什麼」,提供一兩種比較重要的解釋。但是,除非你拿起書本,親自去讀,否則如何得知作者「應該說什麼」。閱讀可繁可簡,我們取法乎上,或許將可得乎其中。

㈡ 怎樣讀懂國學經典

《國史十六講》《管錐編》這些書你讀完了就可以了

《管錐編》是錢鍾書(錢鍾書)先生生前的一部筆記體的巨著。同他的《談藝錄》、《七綴集》、《槐聚詩存》、《寫在人生邊上》等不一樣,《管錐編》不能被歸入任何的學術體例當中。該書范圍由先秦迄於唐前,而涉及音韻、訓詁、經義、比較文化等多門學科。在本書中,錢先生對《周易》、《毛詩》、《左傳》、《史記》、《太平廣記》、《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辭》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的縝密的考疏,體現了先生學貫中西的豐厚學養,代表了目前學術界的最高水平。

㈢ 國學經典那麼多,要怎麼學

都說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輩子,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讀國學經典亦如此,沒有好的方法,要想學好經典很難,許多學校一學期只學一本,有的家庭三年也學不完一本。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後,快的可以一年時間學完十到二十部經典,慢的三年之內,可以幫助孩子把整個人生的地基打好。這套方法,叫「累積式」教育法,也叫做「137」學習法。
「1」就是每天最少讀1遍,也就是一段,1遍10分鍾。1遍都不讀,那就等於不讀,所以最少要讀1遍,不要小看這個1,堅持下來,就會非常的厲害;
「3」就是每天至少讀3樣,多樣性原則。這是生活給我們的啟示;
「7」就是連續讀7天,這是《易經》裡面講的道理:「七日來復」。七天一個循環,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知道了這個道理。

㈣ 如何學習國學經典

正確對待國學經典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局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系。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鑒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本。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本,還要深入了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

㈤ 國學經典的方法與技巧

國學經典的教學方法:
一,一般的朗讀法,集體讀,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老師可在課堂上靈活用。
二,拍手朗讀,藉助動作幫助記憶。拍手還可以控制節奏,多經典重在讀出韻味,明白句子間該有的停頓。這種方式很實用。
三,擦字記憶法,老師板書隨著學生朗讀逐漸擦去內容。這樣對單個的字記憶很有效。深深刻在腦海里。
四,角色調換法,讓學生來教老師讀。這樣可以檢驗學生的注意力,鍛煉他們的膽量。
五,卡片記憶法,用於內容難讀處,卡片可寫每句開頭字,讓學生聯想記憶。
六,游戲鞏固法,游戲失敗的同學朗讀,可讓學生一起讀。比如《三字經》中歷史部分,可製作一些帽子,寫上歷史人物名字朝代,會背的同學先發,然後表演歷史劇。
七,實物圖片展示,加深學生理解記憶。例如,《三字經》中提到 「八音」 是匏土革,木石金,其實是這一系列物品作成樂器發出的聲音。為使學生明白就准備了葫蘆絲,塤,鼓,快板,石磬(圖片),小號。
八,故事演練法,內容加一些故事並讓學生表演。例如,《弟子規》中的故事「孝感動天」,「孔融讓梨」。可增強理解和記憶。
九,鼓勵法,分塊朗讀記憶,完成獎勵紅旗,整體獎勵為好。學生為做到老師滿意很起勁。
方法的關鍵是老師同學間的配合和互動,讓氣氛活躍,參與積極性高~

㈥ 如何學好國學經典

《聊齋志異真生》插圖《聊齋志異田七郎》插圖 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學中華古代經典不妨選擇有趣味有故事的文章提高興趣。 有一些讀者來信咨詢我關於如何學好國學經典的問題,面對大家的信任,本人真是誠惶誠恐,不是我說謙虛的話,而是本人「真心」地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在國學研究方面連門都沒入,實難承擔給人指點迷津的責任。 然而,詩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面對讀者的信任,我總得有回報吧。國學是一個殿堂,但構成這個殿堂的磚瓦是文言文,那麼,我在這里就本人這些年來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和大家作一個交流。 讀者朋友請我推薦一本入門書籍,我在這里倒要另類一下,向大家推薦的不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而是一本中國古代最牛的休閑書:《聊齋志異》。 請不要大跌眼鏡,請聽鄙人略陳固陋。 起步:學好國學經典中學語文很關鍵 如今的國學熱可謂方興未艾,各類國學班一茬一茬地冒出來,且無退潮的跡象。這些教育機構最大的特點在於,用「熏習」的方法進行國學教學,針對兒童機械記憶力強的特點,不對經典進行解釋,而是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將經典深入孩子的心田。 「熏習」是不錯的方法 這種方法也是有它的科學性的。例如唐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用簡單的線條描摹空靈或蒼茫的天地美,自然美,是沒法跟兒童解釋的,不如讓他們先背熟了,等到適當的時機,等到他們與唐詩的緣分到來了,古人描繪的美景和他的人生相遇了,他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幼時沒有這些詩墊底,就算他碰到了類似的景色,他在欣賞時的美學眼光也要大打折扣。 有些國學教育組織還有一個特點,在現有教育體制外操作。有些國學私塾教師(當然不是全部)認為,學校的教學會干擾國學的學習,不如先製造一個相當封閉的環境,讓孩子們在這個環境里專心接受古代經典的熏陶。前一段時間微博上透露,有七對家長選擇「隱居」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用國學經典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上做法合理與否,和現有教育機制沖突與否,本人沒有資格做判斷,就我本人而言,後來之所以能有幸成為暨南大學唐宋文學的碩士研究生,還真得感謝中小學時期的應試教育,其他的不說,就文言文學習而言,中學時代的語文學習,為我的文言文閱讀打下了較為扎實的底子。 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課文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名篇,但學習這些名篇,真正是枯燥無味,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時反復又反復,講來講去就是用粉筆敲打著黑板:「記住,一定要記住,這里是定語倒置,這是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這是疑問代詞做賓語,到時候高考你就因為這里少了一分,沒被錄取,老師我概不負責,曉得不?」。 猶記得老師的粉筆一點點變成碎屑,在教室里飛揚,在我的視覺里飛揚,讓我覺得那時候的文言文學習真是像粉筆灰一樣細碎而無味。 那些名篇,在當時讀起來真是所謂「文章硬似鐵,讀來滿口血」。然而,出於對高考失分的恐懼,我們哪怕是讀得滿口血,也要把這些知識嵌入自己的文化庫存里。 掌握基本字句很關鍵 後來考上大學,我讀的是中文系。當時的良師兼益友賀益德先生勸我讀一些國學經典,我答應試一試,戰戰兢兢打開古代先賢的著作,一個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居然沒有太多閱讀障礙,十句裡面能讀懂六句七句。中學時代那些密密麻麻的文言文筆記,那些討厭的什麼「定語倒置」、「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疑問代詞做賓語」,那一刻不再是枯燥的規則,而是手中的屠龍刀、倚天劍,在千軍萬馬中馳騁自如,以為會讀得「滿口血」的深奧經典,卻讀得「滿口香」。 偉哉,中學時代的文言文教學,對那時候的語文教師,我怎能不感恩?回想那時細碎的粉筆灰,卻是閃著智慧光芒的滿天星星。 因此,閉起門來讀國學固然是一種方法,而中學文言文學習也是很管用的。說了半天似乎跑題了,下面該聊到《聊齋志異》這個話題上來了。 國學課本:不妨先選有趣味的有個性的 我在大學期間,打算系統地學習一下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但我那時沒有這樣一個概念:先儒家,再道家,再讀大部頭史書。彷彿不讀《三字經》和《論語》,就不好意思入門一般。不是這樣的,我當時選擇的入門讀本是《聊齋志異》。 文言文是有套路的 從接受角度而言,「聊齋」和我們是沒有障礙的。唯一的障礙在於語言,但對於有著高中文言文功底的我,已經不算一個大問題。大家知道《促織》這篇中學課文,講的是明朝的一個書生,全家因為上貢蟋蟀而導致的悲喜劇,神奇劇,我對這篇課文可謂是滾瓜爛熟,拿著《促織》當通行證,去研讀《聊齋志異》,居然水到渠成。原來,這么一部大書,四百多個故事,居然轉來轉去也就是高中時期講的那麼幾十個句式,那麼一些詞彙。文言文是有套路的,熟悉這個套路,大多數閱讀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聊齋」是充滿故事情節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誘因,碰到一個字句,用現有知識儲備弄不明白,但你實在想弄明白這個故事,於是就會主動絞盡腦汁去解決這個技術問題。同時,我們過去對「聊齋」的故事有了解,甚至很熟悉,用已知的故事情節去解析未知的語言障礙,於是糾結豁然而解。 而且,「聊齋」與我們普通人在追求上,口味上和取向上很貼近,蒲松齡所喜惡的,也是我們所喜惡的,蒲松齡所垂涎的,也是我們所垂涎的,在三觀上,我們和蒲老師幾乎零距離,除了那點古人的局限性,這種貼近能減少學習上的很多障礙。 與相對深奧的國學經典相比,「聊齋」也具有鮮明的畫面感,當然,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畫面感也很強,但這種畫面感還需要一定修行才能體會得到,「聊齋」則沒有這個距離。如《嬰寧》一文:「見門內白石砌路,夾道紅花,片片墮階上;曲折而西,又啟一關,豆棚花架滿庭中。肅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鏡,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內。」家居之美,不用多少解釋就能領略。 因為文字美,而且又貼近,你就會急切地去模仿,不知不覺提高寫作能力,因此,讀「聊齋」對提高寫作能力有立竿見影的作用。 學習路徑: 先讀故事性的再讀思辨性的 我用了一年的時間閱讀《聊齋志異》,對書中的基本句法,對文字中體現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乃至俠客思想有了深透的了解,接著讀《史記》。《聊齋志異》是草野版的《史記》,而《史記》則是史家版的《聊齋志異》,蒲松齡不是立志做鬼狐版的司馬遷嗎?不是自稱「異史氏」嗎?而且,《史記》也是以故事性見長。 另外,「聊齋」是本有脾氣的書,《史記》也是本有脾氣的書,讀國學,不光是學會溫良恭儉讓,也要學點脾氣和血氣。 先懂「聊齋」「通鑒」 再懂《古文觀止》 有了《聊齋志異》打底,讀《史記》就順暢多了,接下來讀《資治通鑒》就順暢了,再接下來就讀《春秋左傳》,然後是《論語》、《老子》、《莊子》《古文觀止》………我們熟悉的《古文觀止》雖然也是入門讀本,但說句實在話,我們現在要懂文字裡面的士大夫思維,還真得有《史記》和《資治通鑒》來打底子,而《聊齋志異》是底子中的底子。因為《古文觀止》里的作者很多是生活在《史記》《資治通鑒》所記載的時代里,在《聊齋志異》里也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喜怒和追求,都源於這些史書記載的時代,他們的三觀,只有《聊齋志異》、《史記》和《資治通鑒》才能說明。抽掉這些背景,我們和《古文觀止》就很隔膜了。 說句實在話,我是到了二十多歲才開始讀完整篇幅的《論語》,到現在,才對《古文觀止》大有感慨,我是在《聊齋志異》《史記》和《資治通鑒》的基礎上讀《論語》,人家是在《三字經》《論語》的基礎上讀《史記》《資治通鑒》,然後才讀閑書《聊齋志異》,我是倒過來讀的。 當然,也不是說非得到二十歲才讀《論語》,非得到三十歲才讀《古文觀止》,而是說後者的味道,要藉助前者的鋪墊,不妨放在一塊讀,互相作為注釋,這才是讀書的妙處。 我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愛好,是以中學階段為起點的,從《促織》出發,到「聊齋」,到《史記》,到《資治通鑒》和四書五經,老莊孫墨,最初的基礎是中學語文老師打下的。因此,在這里,我要向中學階段的語文老師表示敬意。

㈦ 如何學習國學經典

正確對待國學經典
讀經並非文化復古,而在於追求民族復興,不忘聖賢教誨,方顯文化自信。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讀經典時,還要樹立科學的文化觀。也就是要有與時俱進、統攬全局的眼光,要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系。我們既不能虛無傳統,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貶中揚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閉、盲目排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繼承紅色革命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
四、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在學習國學經典中,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每個人有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無論採取什麼途徑和方法,都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此,筆者分享幾點認識和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借鑒意義。
第一,微觀深入,細讀文本。選擇優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閱讀理解。國學經典版本較多,同一經典,不同版本,內容有差異,甚至有錯誤。因此,一定要選擇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書社、嶽麓書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圖書。
第二,宏觀把握,歸納概括。整體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經典都內涵豐富,學習者各有側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在微觀深入、細讀文本的基礎上,要善於歸納總結,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還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則。
第三,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顯平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熱愛經典,執著研讀,但不可偏執,視野開闊才不會鑽牛角尖。除了熟讀文本,還要深入了解經典的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和歷史評價。最好聽一些專家學者的專題報告,有助於開闊文化視野、明確文化方向、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為簡,重在理解。莊子認為事物的精微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張,即利用比喻、象徵、暗示等方法,去獲得「言外之意」。王陽明曾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一是「記得」(背誦),二是「曉得」(理解),三是「明體」(心體)。他認為,讀書不在於死記硬背,也不在於讀了多少遍,而在於理解其思想,更在於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很多經典所講的原理和原則,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結合,也可以靈活應用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

㈧ 如何教小孩讀國學經典

我在2010年8月,結緣了育心經典,找到了一種好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簡單,每天半小時,讀經典也變得特別簡單。這個方法就是137累積式教育法。
累積式教育法是著名國學專家賴國全老師首先系統提出的一種科學、簡單、高效的教育方法。賴國全老師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結合兒童心理學、生理學的特點,在培養自己的女兒賴思佳學習國學經典時提出,經過不斷完善,漸成系統。至今累積式教育法已經影響全球上百萬的家庭,成為風靡海內外的著名兒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積式教育法應用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上又被稱為「137學習法」。
「1」就是每天至少讀一遍,最多7遍;一樣約十分鍾,不超過十分鍾;
「3」就是一天可以選擇讀三樣,最多讀7樣;如同時讀《論語》、《易經》、《老子》;
「7」就是指連續7天重復相同的內容。如從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復讀《論語》、《易經》、《老子》里相同的內容。不管孩子熟記不熟記,背誦不背誦,讀完7天就進入下周學習。如此,孩子兩年左右就可以熟記甚至背誦《論語》,《大學》,《易經》,《中庸》,《道德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等將近十多部經典。
學習量:累積法主張一天的學習量為400字左右。不過學習量是一個參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學習階段,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靈活掌握。
學習時間:採用離散教學的原則,一次學習時間約十分鍾,一天二、三次,每天學習時間約為半小時。
學習內容(讀哪些經典):
A、六經四書:賴國全老師提出,六經四書,是必須學的,是主糧,而且必須先學習群經之首——《易經》。
六經是指《易經》、《黃帝內經》、《詩經》、《孝經》、《道德經》、《金剛經》。此六經,以儒家為主,涵蓋佛家、道家內容,與傳統的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有所不同。
四書是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與傳統的四書沒有區別。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何謂小菜?如唐詩,宋詞,莊子,墨子。
B、經典按功能分類:培養一個人跟建房子一樣,要打地基,做結構,最後才是裝修。
1、基礎類:包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也包含《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一類經典都是教做人的,做人才是基礎,學知識學做事都是後面的事。
2、結構類:這就是經。《易經》、《孝經》、《詩經》、《道德經》、《金剛經》、《黃帝內經》等。
3、裝修類:先秦的詩、唐詩、宋詞、古文觀止、史記、資治通鑒等。
C、三個線程的學習:培養孩子應該要有一個總體規劃:到底怎麼樣把你的孩子完善地培養起來?「137學習法」中間是3,所以是有三個線程的學習。
第一個線程就是學這些「經」,《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孝經》,這是經類的。
第二個線程是學「典」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一類,難度也是介於中間。
第三個線程是學裝修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成語接龍》+《詩詞啟蒙》+《文學啟蒙》這一類的,裝修類的,比較基礎的。
遵守這三個線程,用兩年時間就可以學得非常扎實,如果擔心時間不夠,可以學三年,第三年鞏固,是可以學得非常好的。這樣,我們孩子人生的地基結構,我們用兩三年的時間就把他打下。

㈨ 如何誦讀讀國學經典

當學生的時候,最苦惱的事就是無法過目不忘。明明看過的部分,並且畫了重點,寫了眉批,等到下一次再翻閱時,竟然像是素昧平生。後來我聽到語言專家的說法,才算恍然大悟。這種說法簡單表述,就是一句話:「一個單字要忘記六次,才會被人記得。」然後,且讀且忘並不礙事,最重要的是要且忘且讀,過了六次以後就大功告成了。 孩子認真誦讀國學經典 譬如,我想研究《老子》,那麼能否全靠王弼註解的版本呢?王弼是魏晉時代的學者,上距老子的春秋時代,少說也有七百多年,中間經過多次傳抄,對於《老子》一書「究竟」說了什麼,恐怕就有值得商榷之處。果然,七十年帶大陸學界所公布的「漢墓帛書老子」,提供了漢代中期的材料,到了九十年代更有「郭店竹簡老子」的發表,又找到了漢初的版本,但是內容缺漏不全。許多專家一輩子的努力目標,就是要讓我們讀到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因此,閱讀首先要找到可信的版本。 其次,老子「想要」說什麼?這就涉及作者的時代及思想背景。老子顯然生於亂世,舊有秩序瓦解,價值觀受到嚴重挑戰。因此,他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天下不要因為混亂而陷入毀滅。亂世最容易流行的是虛無主義。老子號稱「道家」,他所謂的「道」是什麼?是要讓人們不能因為人間的痛苦、罪惡、死亡而放棄求生的意志。能夠與道契合,展現獨特高明智慧的是「聖人」。這種聖人與儒家所謂德行完美的聖人,大不相同。老子想要說的是:除了修德行善,人生還可以靠著覺悟什麼是道,而獲得解脫。 第三步,談到老子「能夠」說什麼,在此「能夠」二字代表「可能性」。歷代許多學者深入研究老子,但是心得未必相同。譬如,戰國時代的莊子與韓非子,都曾浸淫老子學說,但是這二人,一是道家,追求心靈上的逍遙境界;一是法家,運用老子的權謀思想,以達到鞏固君權的目的。兩千多年以來,老子的面目幾乎成了萬花筒。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輕易錯過任何一種「可能的」解釋。閱讀(其實已經是在作研究了)的壓力主要在這里。如果你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就只能慎選值得信賴的專家了。 最後,要問: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所謂「應該」,當然具有讀者主觀上的判斷。一個人二十歲時閱讀《老子》,與他六十歲時再去閱讀,心得可能一樣嗎?念書不能抵達「我認為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什麼」這個地步,就表示自己缺少見解。一旦突破這一步,情況將會豁然開朗。這等於是書本被消化了,轉變為我的思想。孟子說的「左右逢源」,就是指在應用人生智慧時有原有本,因為自己心中的人生圖像經由閱讀之後,已經趨於完整了。 以上所說,似乎專指閱讀經典而言。事實上,閱讀一般的作品也有類似的步驟,只是過程簡化了。譬如,我常為翻譯的書寫導讀,其中所談到作者的時代及思想背景,屬於「想要說什麼」的層次;此外還會稍加強調作者「能夠說什麼」,提供一兩種比較重要的解釋。但是,除非你拿起書本,親自去讀,否則如何得知作者「應該說什麼」。閱讀可繁可簡,我們取法乎上,或許將可得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