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時間簡史經典語錄出自哪裡
擴展閱讀
塔吊基礎如何檢查 2025-01-12 01:48:50

時間簡史經典語錄出自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4-21 02:49:24

㈠ 霍金的《時間簡史》主要說的什麼內容

"時間簡史"說的其實並不是時間的故事,而是"因果律(causality)"在人類對自然正確理解過程中所佔的及其重要地位.大部分沒有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人在這一點上對"時間簡史"進行了曲解,搞得許多人還以為"時間簡史"是講述時間的一本書.其實這都是錯誤的.
"因果律"從字面上理解其實很簡單,就是"原因"必須發生在"結果"之前,這一點看似十分平常,其實不然,深刻理解這一點乃是現代自然科學基石的基石.
我舉一個例子,假如我是你爸,我今年正好30歲,你呢今年正好5歲,很顯然,我在25歲的時候生了你,根據"因果律',我25歲是你出現在人世間的原因,而你出現在這個世間是我25歲生你的結果,我必須先25歲然後才有你的出生,你不可能在我5歲的時候出現在這個地球上,這是誰都知道的因果律.
上面的例子邏輯很清晰,我希望你們都沒搞糊塗,下面我講開始講述一件讓你們都糊塗的事情:
假如現在科學發達了,科學家們發明了一台時間機器,你,我的兒子,坐在時間機器裡面,按上按鈕,時間機器往過去退行,退了20年後,你走出時間機器,發現只有5歲的我(也就是你的老爹)在馬路上哭.
現在奇怪的事情開始了,5歲的你,和5歲的我居然在同一空間相遇了,顯然,這違法了因果律,因為根據因果律,只有在我25歲的時候你才可以出現在這個世..."時間簡史"說的其實並不是時間的故事,而是"因果律(causality)"在人類對自然正確理解過程中所佔的及其重要地位.大部分沒有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人在這一點上對"時間簡史"進行了曲解,搞得許多人還以為"時間簡史"是講述時間的一本書.其實這都是錯誤的.
"因果律"從字面上理解其實很簡單,就是"原因"必須發生在"結果"之前,這一點看似十分平常,其實不然,深刻理解這一點乃是現代自然科學基石的基石.
我舉一個例子,假如我是你爸,我今年正好30歲,你呢今年正好5歲,很顯然,我在25歲的時候生了你,根據"因果律',我25歲是你出現在人世間的原因,而你出現在這個世間是我25歲生你的結果,我必須先25歲然後才有你的出生,你不可能在我5歲的時候出現在這個地球上,這是誰都知道的因果律.
上面的例子邏輯很清晰,我希望你們都沒搞糊塗,下面我講開始講述一件讓你們都糊塗的事情:
假如現在科學發達了,科學家們發明了一台時間機器,你,我的兒子,坐在時間機器裡面,按上按鈕,時間機器往過去退行,退了20年後,你走出時間機器,發現只有5歲的我(也就是你的老爹)在馬路上哭.
現在奇怪的事情開始了,5歲的你,和5歲的我居然在同一空間相遇了,顯然,這違法了因果律,因為根據因果律,只有在我25歲的時候你才可以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現在你居然在我5歲的時候出現了,明顯違法了因果律.
那麼究竟哪裡錯了呢?因果律錯了?還是時間機器錯了?
霍金的時間簡史就是要告訴你,因果律沒有錯,是時間機器錯了,受到因果律的限制,人類完全不可能發明這樣的一種時間機器,也就是說,時間機器違法因果律,是不可能存在的.

㈡ 《時間簡史》

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的歲月里,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該書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但是從那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這些觀測證實了霍金教授在該書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險者衛星

㈢ 簡單介紹《時間簡史》

我是一個對天體物理學十分感興趣的人,時間簡史這本書主要介紹的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些原理:光速不變原理,e=mc2。廣義相對論中,時空彎曲,時間的形狀,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的關系,以及廣義相對論的一些預言。多維空間和四維空間的「短程線」。不確定性原理,穿越時空,蟲洞與時間停止點的相關內容。
下面介紹一下時間簡史中闡述的觀點:
1.宇宙是無限的,因為他是無限的,所以畫任何一條線都可以認為是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宇宙是無限的,它沒有邊緣,那麼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認為是邊緣。這不是簡單的套用物極必反,這完全是我對無限的推論。

2.然而在廣義相對論中,情況則相當不同。這時,空間和時間變成為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時,或一個力起作用時,它影響了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時空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發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正如一個人不用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不能談宇宙的事件一樣,同樣,在廣義相對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講空間和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引用時間簡史。)

3.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像。比如在黑夜裡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麼聯系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這里說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麼和它為什麼要爆炸。那個奇點什麼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可以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為它想那樣,因為現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為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必須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循環下去。(看到後來,才知道這應該算人擇原理。)

4.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因為它們在大爆炸之前交於奇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平行。時間和空間是一個整體意味著它們不可能單獨存在。這樣,接著我必然得說,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那麼它們有速度嗎?因為空間膨脹有速度,所以時間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間膨脹的速度等於時間的速度。

5.在任何方向上看,宇宙都是一樣的。既然宇宙在膨脹,膨脹的速度怎樣?既然有速度,它必然會有一個參照物,就象光相對假設的以太一樣,我們又要假設什麼呢?萬物形成之前只是一個點,它們之間的距離為零,爆炸之後膨脹。可以想像我們也是以相對於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最遠的地方的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遠離它。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如果膨脹的速度是超光速,我們就是超光速,如果膨脹的速度是光速我們就是光速,如果膨脹的速度低於光速我們就低於光速呢?對於第一種可能,如果我們超過光速,我們顯然不可能看到光。對於第三種可能,是我們從一產生就是光速還是後來慢慢變成光速呢?

6.回過頭來看一看開頭,任何一條線都是宇宙的中線,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宇宙的中點,這明顯是認為了無限等於無限。因為無限和無限是無法比較的,就是說我們不能比較線左右的大小也不能比較一點離邊緣各連線的大小。你無法證明它們相等,也不能證明它們不等。但是我覺得可以想像出一種相等,你說不等我也不會反對,但你不能說其中任何一個大。我非常傾向於相信無限等於無限。

7.接著4的推論。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因為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為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這有意義嗎,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我無法想像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我在這里丟掉了一句話,當時我在寫上面一句時打算把它放在這里,可是當我寫完之後卻再也想不起來了。而那句話正好又是我感覺包含了真理的一句話。那大概意思也許是過去是現在,現在是現在本身。)如果它們以某種形式存在的話,那意味著每一個時刻都象照片一樣靜止,並且是絕對靜止在一個地方。這是錯誤的。我還沒有想說時間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設空間和時間的速度比光快。時間的速度是個什麼概念,這似乎象水裡燃燒的火一樣無法想像?
太陽光要經過八分鍾到達地球這句話里有兩個內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時間的長度。我們所認識的時間,是我們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時間,這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之後我們才測量出光的速度。我們一直把時間當成一種長度,似乎它的速度無窮大,只要物質達到那裡,時間同時也達到了那裡。時間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脹的速度,它應該比光的速度快。這樣的推導,將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結論。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為什麼時間總是向前進?
這里必須關心一下時間的方向,只有時間有方向的時候才可能出現時間旅行。這必然出現前後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點和現在的位點,那麼宇宙就有了一個邊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當我們低於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於時間向後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相對於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裡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裡還是混沌狀態,在那裡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裡存在。
我的觀點是,一切在宇宙產生之時就和時間具有了同樣的速度,即宇宙膨脹的速度。未來的空間和時間還沒有產生,去未來旅行根本不可能。

8.時間簡史里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著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我覺得除非找到宇宙大爆炸時的奇點或者宇宙的邊界,否則是無法找到時間的方向的,那方向似乎形成了一個球體,指向任何地方。我也傾向於相信,宇宙有開始也有結束,宇宙是任意產生的,可能已經產生了無數次也結束了無數次,每一次存在的時間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從一秒到幾百億年。我們現在只是其中一次,其它某一次也可能產生過智慧生命也可能沒有產生過。總之是任意的,這一次不是幸運,而是億萬種可能中必然的一種。
宇宙現在在膨脹,那麼將來它會壓縮嗎?如果它壓縮,時間的方向就會和現在相反,就會出現破碎的花瓶的碎片從地上跳到桌子上又結合成花瓶的現象啊。時間簡史上說,無邊界條件意味著,事實上在收縮相時無序度繼續增加。就是說宇宙即使壓縮時,時間的方向也會和膨脹時,即現在發生的時間同向。
時間簡史上說收縮相時不適合智慧生命的生存,因為那沒有強的熱力學時間箭頭。我不認為這是原因,為什麼不能假設,在宇宙由膨脹轉為收縮的臨界時,所有的生物將獲得永恆的生命,直到收縮到奇點呢?或許由膨脹轉為收縮,繼而收縮到奇點的時間只是一秒。當然,是在數百億年也不一定。收縮時的空間和現在肯定完全不一樣,生命或許將飛越到沒有時間觀念。

9.時間旅行的想像首先是由整個宇宙都在旋轉推論出來的。即宇宙中所有物體的軌跡是一個閉合的曲線,假設他們的速度超過正常的速度,改變一下方向(小於切線方向),做一條弦那樣的運動,他們就能用低於正常時間的時間到達沒有到達的地方,或者已經經過的地方。這就是時間旅行在理論上可能。
我想,我們現在所旋轉成的軌跡,應該是象彈簧那樣,並不是平面閉合的。
引用時間簡史。微波背景和輕元素的觀測表明,早期宇宙並沒有允許時間旅行的曲率。如果無邊界設想是正確的,從理論的基礎上也能導出這個結論。這樣問題變成:如果宇宙初始就沒有時間旅行所必需的曲率,我們能否隨後把時間的局部區域捲曲到這種程度,以至於允許時間旅行?
無論是超光速和空間彎曲都不可能旅行到未來。因為現在是時間的末端,空間也必然是末端,無論它怎麼彎曲,也只可能向過去彎曲而不能向未來彎曲,未來是一條虛線。(時間簡史:一種對來自未來的旅客缺席的解釋方法是,因為我們觀察了過去,並且發現它並沒有允許從未來旅行所需的那類捲曲,所以過去是固定的。另一方面,未來是未知的開放的,所以也可能有所需的曲率。這意味著,任何旅行都是被局限於未來。)無論是向過去還是未來旅行,我們都必要考慮過去和未來到底存在於哪裡和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

回到7中,我無法想像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如果我們把過去分成一個一個的點組成的線,這線直到現在的前一秒,我們就象一顆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向膨脹的方向前進。難道宇宙的裡面的某處還會有一個過去的地球以實質的形式存在嗎?過去是存在著的,它肯定不會以能見的能觸摸的能進入的方式存在。假如我們回到過去的某一點,我們在那裡只有和時間保持同速(相對靜止),在那一點向時間正方向流動,才能看清一段歷史。這樣我們只是在看一段電影,過去的存在形式決定我們不可能改變歷史。
那麼,假設我們回到過去的某一點然後隨它流到出發點。這個出發點必須已向前運動了,我們還沒有到達現在。我們用一種方法到達現在,在出發點和現在之間這一段時間里,我們從人間蒸發了嗎?當然,這不是明顯的錯誤,我們可以象跑到電影院看電影而在家裡消失一樣。可我們怎麼才能從出發點回到現在呢,如果我們能從出發點回到現在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去未來旅行呢(如果我們可以彎曲過去就代表可以彎曲未來,因為我們出發之後的時空是沒有被彎曲的,那樣的時間必須是切線。)?

我猜想,時空一旦被彎曲就會產生兩段彎曲,即一個周期波(象鏡子里的S)。從出發點到現在的時空和過去是一樣的,是兩相反的彎曲。這樣我們就能從折點延切線迅速回到現在。但是我們不能從折點(出發點)延彎曲繼續流到現在,因為出發點之後對於我們是未知的。我們如果要看離開的時間里發生了什麼,只能再一次回到過去旅行。(如圖。)畫完之後我才發現,從出發點到現在的曲率要低於過去的曲率。這樣就更容易接受,它的曲率可以小到很小很小。同時,這張圖也說明旅行者旅行的時間在實際時間上的投影比他離開的時間(從出發點到現在)的投影長,這和相對論吻合。

10.或者這一切都是相對論的悖論,相對論是二項的不穩定的,它相對於每一個物體都可能不同。如果是三項的,互相相對將是穩定的。實際上,第一推動即上帝的存在與否仍然無法解決,我們只能用一個假設代替另一個假設。因為膨脹因為未知才有了一切有了意義,我們還渴望什麼?
上面的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時間簡史這本書。

我當時讀時間簡史之前讀過:探求上帝的秘密 趙崢著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 上海科技大學出版社。希望這些可以對你有幫助!!
也希望你可以與我有共同的愛好!!!!!!!
不過你在學學校中的物理在這本書中都會被推翻,因此我經常和物理老師打架。
學校中的是經典物理。
但在這書中有一句話:經典理論已經倒塌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祝你愉快!!!!!!!!!

㈣ 時間簡史開頭是說什麼

第一章 我們的宇宙圖象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據說是貝特郎·羅素)曾經作過一次關於天文學方面的講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繞著太陽運動,以及太陽又是如何繞著我們稱之為星系的巨大的恆星群的中心轉動。演講結束之時,一位坐在房間後排的矮個老婦人站起來說道:「你說的這些都是廢話。這個世界實際上是馱在一隻大烏龜的背上的一塊平板。」這位科學家很有教養地微笑著答道:「那麼這只烏龜是站在什麼上面的呢?」「你很聰明,年輕人,的確很聰明,」老婦人說,「不過,這是一隻馱著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群啊!」
大部分人會覺得,把我們的宇宙喻為一個無限的烏龜塔相當荒謬,可是為什麼我們自以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我們對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們又是怎樣才知道的呢?宇宙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處去?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這開端之前發生了什麼?時間的本質是什麼?它會有一個終結嗎?在物理學上的一些最新突破,使一部分奇妙的新技術得以實現,從而對於回答這些長期以來懸而未決問題中的某些問題有所啟發。也許有一天這些答案會像我們認為地球繞著太陽運動那樣顯而易見——當然也可能像烏龜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樣,唯有讓時間來判斷了。
早在公元前340年,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一書中,就已經能夠對於地球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第一,他認為月食是由於地球運行到太陽與月亮之間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總是圓的,這只有在地球本身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塊平坦的圓盤,除非月食總是發生在太陽正好位於這個圓盤中心之下的時候,否則地球的影子就會被拉長而成為橢圓。第二,希臘人從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區看星空,北極星則顯得越靠近地平線。(因為北極星位於北極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現在處於北極的觀察者的頭頂上,而對於赤道上的觀察者,北極星顯得剛好在地平線上。)根據北極星在埃及和在希臘呈現出來的位置的差別, 亞里士多德甚至估計地球大圓長度為4000000斯特迪亞。 現在不能准確地知道,一個斯特迪亞的長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許是200碼左右,這樣就使得亞里士多德的估計為現在所接受數值的兩倍。希臘人甚至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個論據,否則何以從地平線外駛來的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才是船身?
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都以圓周為軌道圍繞著它轉動。他相信這些,是由於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圓周運動最為完美。在公元後兩世紀,這個思想被托勒密精製成一個完整的宇宙學模型。地球處於正中心,包圍著它的是八個天球,這八個天球分別負載著月亮、太陽、恆星和五個當時已知的行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圖1.1)。這些行星被認為是沿著附在相應天球上的更小的圓周運動,以說明它們在天空中被觀察到的相當復雜的軌跡。最外層的天球被鑲上固定的恆星,它們總是停在不變的相對位置,但是總體繞著天空旋轉。最後一層天球之外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不是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的部分。
圖1.1 從最裡面往最外面順序為月亮球、 水星球、金星球、太陽球、火星球、木星球、土星球和固定恆星球。最中心為地球。
托勒密模型為預言天體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當精密的系統。但為了正確地預言這些位置,托勒密必須假定月亮軌道有時離地球比其他時候要近一倍,這意味著月亮有時看起來要比其他時候大一倍。托勒密承認這個瑕疵,盡管如此,他的模型雖然不是普遍地、卻是廣泛地被接受。它被基督教接納為與《聖經》相一致的宇宙圖象。這是因為它具有巨大的優點,即在固定恆星天球之外為天堂和地獄留下了很多地方。
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個更簡單的模型。(起初,可能由於害怕教會對異端的迫害,哥白尼只能將他的模型匿名地流傳。)他的觀念是,太陽是靜止地位於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繞著太陽作圓周運動。將近一個世紀以後,他的觀念才被認真地接受。後來,兩位天文學家——德國的約翰斯·開普勒和義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開始公開支持哥白尼的理論,盡管它所預言的軌道還不能完全與觀測相符合。直到1609年,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論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剛發明的望遠鏡來觀測夜空。當他觀測木星時,發現有幾個小衛星或月亮繞著它轉動。這表明不象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設想的,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必須直接圍繞著地球轉。(當然,仍然可能相信地球是靜止地處於宇宙的中心,而木星的衛星沿著一種極其復雜的軌道繞地球運動,表觀上看來它們是繞著木星轉動。然而哥白尼理論是簡單得多了。)同時,開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論,認為行星不是沿圓周而是沿橢圓(橢圓是被拉長的圓)運動,從而使預言最終和觀察相互一致了。
就開普勒而言,橢圓軌道僅僅是想當然的,並且是相當討厭的假設,因為橢圓明顯地不如圓那麼完美。雖然他幾乎是偶然地發現橢圓軌道能很好地和觀測相符合,但卻不能把它和他的行星繞太陽運動是由於磁力引起的另一思想相互調和起來。對這一切提供解釋是晚得多的事,那是由於1687年伊薩克·牛頓爵士出版了他的《數學的自然哲學原理》,這部也許是有史以來物理科學上最重要的單獨的著作。在這本書中,牛頓不但提出物體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理論,並且發展了為分析這些運動所需的復雜的數學。此外,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根據這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體都被另外物體所吸引,物體質量越大,相互距離越近,則相互之間的吸引力越大。這也就是使物體落到地面上的力。(由於一個蘋果落到牛頓的頭上而使他得到靈感的故事,幾乎肯定是不足憑信的。所有牛頓自己說過的只是,當他陷入沉思之時,一顆蘋果的落下使他得到了萬有引力的思想。)牛頓繼而指出,根據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著橢圓軌道繞著地球運行,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著太陽公轉。
哥白尼的模型擺脫了托勒密的天球,以及與其相關的宇宙存在著自然邊界的觀念。「固定恆星」除了由於地球繞著自身的軸自轉引起的穿越天空的轉動外,不改變它們的位置,很自然會使人設想到固定恆星是和我們的太陽類似的物體,只是比太陽離開我們遠得多了。
按照他的引力理論,牛頓意識到恆星應該相互吸引,看來它們不能保持基本上不動。那麼它們會一起落到某處去嗎?在1691年寫給當時另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裡查德·本特里的一封信中,他論證道,如果只有有限顆恆星分布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區域里,這確實是會發生的。但是另一方面,他推斷如果存在無限多顆恆星,多少均勻地分布於無限的空間,這種情形就不會發生,因為這時不存在任何一個它們落去的中心點。
當人們議論到無窮時,這種論證是你會遭遇到的一種陷阱。在一個無限的宇宙,每一點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因為在它的每一邊都有無限顆恆星。正確的方法是很久以後才被意識到的,即是先考慮有限的情形,這時所有恆星都相互落到一起,然後在這個區域以外,大體均勻地加上更多的恆星,看情況會如何改變。按照牛頓定律,這額外的恆星平均地講對原先的那些根本沒有什麼影響,所以這些恆星還是同樣快地落到一起。我們願意加上多少恆星就可以加上多少,但是它們仍然總是坍縮在一起。現在我們知道,由於引力總是吸引的,不可能存在一個無限的靜態的宇宙模型。
在20世紀之前從未有人暗示過,宇宙是在膨脹或是在收縮,這有趣地反映了當時的思維風氣。一般認為,宇宙或是以一種不變的狀態已存在了無限長的時間,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們今天所看的樣子被創生於有限久的過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們傾向於相信永恆的真理,也由於雖然人會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須是不朽的、不變的這種觀念才能給人以安慰。
甚至那些意識到牛頓的引力理論導致宇宙不可能靜止的人,也沒有想到提出宇宙可能是在膨脹。相反的,他們試圖修正理論,使引力在非常大距離時成為斥力。這不會對行星運動的預言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卻允許無限顆恆星的分布保持平衡——鄰近恆星之間的吸引力被遠隔恆星之間的斥力所平衡。然而,現在我們知道,這樣的平衡是不穩定的:如果某一區域內的恆星稍微互相靠近一些,引力就增強,並超過斥力的作用,這樣這些恆星就會繼續落到一起。反之,如果某一區域內的恆星稍微互相遠離一些,斥力就起主導作用,並驅使它們離得更開。
另一個反對無限靜止宇宙的異見通常是歸功於德國哲學家亨利希·奧勃斯,1823年他發表了這個理論。事實上,牛頓的同時代的一些人已經提出過這個問題。甚至奧勃斯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駁這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麼說,這是第一篇被廣泛注意的文章。這無限靜止模型的困難,在於幾乎每一道視線必須終結於某一恆星的表面。這樣,人們可以預料,整個天空甚至在夜晚都會像太陽那麼明亮。奧勃斯反駁說,遠處恆星的光線由於被它所穿過的物質吸收所減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這相乾的物質將會最終被加熱到發出和恆星一樣強的光為止。唯一的能避免整個天空像太陽那麼亮的結論的方法是,假定恆星並不是永遠那麼亮,而是在有限久的過去才開始發光。這種情況下,吸光物質還沒加熱,或者遠處恆星的光線尚未到達我們這兒。這使我們面臨著是什麼首次使恆星發光的問題。
當然,宇宙開端的問題在這之前很久就被討論過。根據一些早先的宇宙論和猶太人/基督教/穆斯林傳統,宇宙開端於有限的、並且不是非常遠的過去的某一時刻。對這樣一個開端,有一種議論是感到必須有「第一原因」來解釋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你總可以將一個事件解釋為由於另一個更早的事件所引起的,但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只有當存在某個開端時才能被解釋。)另一種論證是聖·奧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的著作中提出的。他指出,文明在進步,我們將記住創造這些業績和發展技術的人們。這樣人,也許宇宙,不可能已經存在了太長的時間。聖·奧古斯丁根據《創世紀》一書,接受公元前5000年作為宇宙的被創生的時間。(有趣的是, 這和上一次的冰河時間的結束,大約公元前10000年相距不遠。考古學家告訴我們,文明實際上是從那時開始的。)
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和大多數其他希臘哲學家不喜歡創生的思想,因為它帶有太多的神學干涉的味道。所以他們相信,人類及其周圍的世界已經並且將繼續永遠存在。古代的人們已經考慮到上述的文明進步的論點,用周期性洪水或其他災難的重復出現,使人類回到文明的開初,來回答上面的話難。
1781年,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發表了里程碑般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在這本書中,他深入地考察了關於宇宙在時間上是否有開端、空間上是否有極限的問題。他稱這些問題為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為他感到存在同樣令人信服的論據,來證明宇宙有開端的正命題,以及宇宙已經存在無限久的反命題。他對正命題的論證是:如果宇宙沒有一個開端,則任何事件之前必有無限的時間。他認為這是荒謬的。他對反命題的論證是:如果宇宙有一開端,在它之前必有無限的時間,為何宇宙必須在某一特定的時刻開始呢?事實上,他對正命題和反命題用了同樣的論證。它們都是基於他的隱含的假設,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無限久,時間均可無限地倒溯回去。我們將會看到,在宇宙開端之前時間概念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點是聖·奧古斯丁首先指出的。當他被問及: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做什麼?奧古斯丁沒有這樣地回答:他正為問這類問題的人准備地獄。而是說: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的一個性質,在宇宙開端之前不存在。
當大部分人相信一個本質上靜止不變的宇宙時,關於它有無開端的問題,實在是一個形而上學或神學的問題。按照宇宙存在無限久的理論,或者按照宇宙在某一個有限時刻,以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樣子啟動的理論,我們可以同樣很好地解釋所觀察到的事實。但在1929年,埃德溫·哈勃作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觀測,即是不管你往那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著,在早先星體相互之間更加靠近。事實上,似乎在大約100億至200億年之前的某一時刻,它們剛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時候宇宙的密度無限大。這個發現最終將宇宙開端的問題帶進了科學的王國。
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在這種條件下,所有科學定律並因此所有預見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時刻之前有過些事件,它們將不可能影響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不理它們,因為它們並沒有可觀測的後果。由於更早的時間根本沒有定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說,時間在大爆炸時有一開端。必須強調的是,這個時間的開端是和早先考慮的非常不同。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時間的端點必須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所賦予;宇宙的開端並沒有物理的必要性。人們可以想像上帝在過去的任何時刻創造宇宙。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在膨脹,何以宇宙有一個開端似乎就有了物理的原因。人們仍然可以想像,上帝是在大爆炸的瞬間創造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時刻,以便它看起來就像發生過大爆炸似的方式創造,但是設想在大爆炸之前創造宇宙是沒有意義的。大爆炸模型並沒有排斥造物主,只不過對他何時從事這工作加上時間限制而已!
為了談論宇宙的性質和討論諸如它是否存在開端或終結的問題,你必須清楚什麼是科學理論。我將採用頭腦簡單的觀點,即理論只不過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聯結這模型和我們所觀察的量的規則。它只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不管在任何意義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實在性。如果它滿足以下兩個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論:它必須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個模型的基礎上,准確地描述大批的觀測,並對未來觀測的結果作出確定的預言。例如,亞里士多德關於任何東西是由四元素,土、空氣、火和水組成的理論是足夠簡單的了,但它沒有做出任何確定的預言。另一方面,牛頓的引力理論是基於甚至更為簡單的模型,在此模型中兩物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和它們稱之為質量的量成正比,並和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確性預言了太陽、月亮和行星的運動。
在它只是假設的意義上來講,任何物理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個和理論預言不一致的觀測事實,即可證偽之。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帕所強調的,一個好的理論的特徵是,它能給出許多原則上可以被觀測所否定或證偽的預言。每回觀察到與這預言相符的新的實驗,則這理論就倖存,並且增加了我們對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個新的觀測與之不符,則我們只得拋棄或修正這理論。至少被認為這遲早總會發生的,問題在於人們有無才幹去實現這樣的觀測。
實際上經常發生的是,所設計的新理論確實是原先理論的推廣。例如,對水星的非常精確的觀測揭露了它的運動和牛頓理論預言之間的很小差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運動和牛頓理論略有不同。愛因斯坦的預言和觀測相符,而牛頓的預言與觀測不相符,這一事實是這個新理論的一個關鍵證據。然而我們在大部分實際情況下仍用牛頓理論,因為在我們通常處理的情形下,兩者差別非常小。(牛頓理論的另一個巨大的優點在於,它比愛因斯坦理論容易處理得多!)
科學的終極目的在於提供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學家遵循的方法是將這問題分成兩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訴我們宇宙如何隨時間變化的定律;(如果我們知道在任一時刻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則這些定律即能告訴我們以後的任一時刻宇宙是什麼樣子的。)第二,關於宇宙初始狀態的問題。有些人認為科學只應過問第一部分,他們認為初始狀態的問題應是形而上學或宗教的范疇。他們會說,全能的上帝可以隨心所欲地啟動這個宇宙。也許是這樣。但是,倘若那樣,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任意的方式演化。可是,看起來他選擇宇宙以一種非常規則的、按照一定規律的方式演化。所以,看來可以同樣合理地假定,也存在著制約初始狀態的定律。
畢全功於一役地設計一種能描述整個宇宙的理論,看來是非常困難的。反之,我們是將這問題分成許多小塊,並發明許多部分理論。每一部分理論描述和預言一定有限范圍的觀測,同時忽略其他量的效應或用簡單的一組數來代表之。可能這方法是全錯的。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件東西都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依賴於其他的任何一件東西,很可能不能用隔離法研究問題的部分去逼近其完備的答案。盡管如此,這肯定是我們在過去取得進展所用的方法。牛頓引力理論又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它告訴我們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只決定於與每個物體相關的一個數——它的質量;而與物體由何物組成無關。這樣,人們不需要太陽和行星結構和成份的理論就可以計算它們的軌道。
今天科學家按照兩個基本的部分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來描述宇宙。它們是本世紀上半葉的偉大的智慧成就。廣義相對論是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也就是從只有幾英哩直到大至1億億億(1後面跟24個0)英哩,即可觀測到的宇宙范圍的尺度的結構。另一方面,量子力學處理極小尺度的現象,例如萬億分之一英寸。然而,可惜的是,這兩個理論不是互相協調的——它們不可能都對。當代物理學的一個主要的努力,以及這本書的主題,即是尋求一個能將其合並在一起的理論——量子引力論。我們還沒有這樣的理論,要獲得這個理論,我們可能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然而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理論所應具備的許多性質。在以下幾章,人們將會看到,我們已經知道了相當多的量子引力論所應有的預言。
現在,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確定的定律所制約的,你最終必須將這些部分理論合並成一套能描述宇宙中任何東西的完整統一理論。然而,在尋求這樣的完整統一理論中有一個基本的自相矛盾。在前面概括的關於科學理論的思想中,假定我們是有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隨意自由地觀測宇宙,又可以從觀察中得出邏輯推論。在這樣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設,我們可以越來越接近找到制約我們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真有一套完整的統一理論,則它也將決定我們的行動。這樣,理論本身將決定了我們對之探索的結果!那麼為什麼它必須確定我們從證據得到正確的結論?它不也同樣可以確定我們引出錯誤的結論嗎?或者根本沒有結論?
對於這個問題,我所能給出的回答是基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原理。這思想是說,在任何自繁殖的群體中,存在有不同個體在遺傳物質和發育上的變異。這些差異表明,某些個體比其他個體對周圍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確的結論,並去適應它。這些個體更可能存活、繁殖,因此它們的行為和思維的模式將越來越起主導作用。這一點在過去肯定是真的,即我們稱之為智慧和科學發現的東西給我們帶來了存活的好處。這種情況是否仍會如此不是很清楚:我們的科學發現也可以將我們的一切都毀滅。即使不是這樣,一個完整的統一理論對於我們存活的機會不會有很大影響。然而,假定宇宙已經以規則的方式演化至今,我們可以預期,自然選擇賦予我們的推理能力在探索完整統一理論時仍然有效,並因此不會導致我們得到錯誤的結論。
因為除了最極端的情況外,我們已有了對所有一切都足夠給出精確的預言的部分理論,看來很難以現實的理由為探索宇宙的終極理論辯護。(值得指出,雖然可用類似的論點來攻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但這些理論已給我們帶來了核能和微電子學的革命!)所以,一套完整的統一理論的發現可能對我們種族的存活無助,甚至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自從文明開始,人們即不甘心於將事件看作互不相關而不可理解的。他們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們仍然渴望知道,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願足以為我們所從事的不斷的探索提供正當的理由。而我們的目標恰恰正是對於我們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㈤ 《時間簡史》寫的是什麼

《時間簡史》是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創作的科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88年。

全書共十二章,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在該書里,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論中存在的未解決的沖突,並指出了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存在的問題,該書的定位是讓那些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了解他的理論和其中的數學原理。

該書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累計銷售量突破2500萬冊,成為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

(5)時間簡史經典語錄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發表《最初的宇宙》不久之後,霍金決定寫一本將對大眾極具吸引力的宇宙學著作。這本書就是《時間簡史》。

可惜這本書一直拖延到1985年才完稿,因為霍金在訪問歐洲原子能研究機構在瑞士日內瓦的量子物理實驗室的時候,不幸染上了肺炎。由於病得很嚴重,霍金被送進劍橋大學的阿登布魯克醫院進行了氣管切開手術。

這次手術雖然挽救了霍金的生命,但他再也不能使用他的嗓音了。霍金採用一個連在輪椅上的,可用手操控的小型電腦語音合成器來「說話」。

這對霍金來說很不方便,但是,對於之前根本聽不清他說話的聽眾來說,這樣反倒容易理解了。在使用這個語音合成器之前,只有他身邊最親密的人能聽懂他說的話。霍金的《時間簡史》最終發表於1988年。

㈥ 霍金與《時間簡史》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勛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鍾,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准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史蒂芬·霍金教授是當代享有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霍金1942年1月8號出生於英國牛津,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大學畢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1963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1965年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1974年3月1日,他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所指的輻射被稱為霍金輻射)。他的新發現,被認為是多年來理論物理學最重要的進展。該論文被稱為「物理學史上最深刻的論文之一」。同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75—1976年間,獲得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霍普金斯獎、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馬克斯韋獎和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6項大獎中。1978年他獲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1979年,被任命為著名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既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1979年出版了《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1988年,霍金的驚世之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解答了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這是人類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了1000餘萬冊,至今已經銷售2500萬冊。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講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書籍和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1993年出版了《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它論文》。2000年初,霍金在美國白宮做了演講,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動的一部分,柯林頓總統親切會見他並向他表示祝賀。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在該書中,霍金揭示了自《時間簡史》發表以來,理論物理學的偉大突破。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研究領域:

理論物理學:70年代霍金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斯蒂芬.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60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本書一出版 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時間簡史》對我們這些喜用言語表達甚於方程表達的讀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她長於一個對人類思想有接觸貢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求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探討之作。
《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
《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MRMY.NET收集]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斯蒂芬·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讀來饒有趣味。

作品:

1、《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1988年)

2、《時間簡史續篇》

3、《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4、《時空本性》

5、《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2001年10月)

獎項:

1、 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2、 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 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 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

5、 霍普金斯獎

6、 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

7、 馬克斯韋獎

8、 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

9、 1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0、與彭羅斯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11、1988年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

簡介

1942年 1月8日生於劍橋

1950年 舉家遷往聖奧爾本斯

1959年 入牛津大學

1962年 牛津畢業,去劍橋讀研究生

1963年 被診斷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

1965年 獲劍橋博士學位,與珍妮.懷爾德(簡·瓦爾德)結婚

1967年 長子羅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兒露西出生/開始使用輪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時的大型結構》出版

1974年 宣布發現黑洞輻射,成為皇家學會會員

1977年 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出版

1981年 參加梵蒂岡宇宙學大會,宣布無邊界構想/《超時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國高級騎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實行氣管造口手術從而失去語言能力,使用帶造音器的計算機1988年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出版/獲沃爾夫基金獎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爵士

1990年 與妻子離異

1991年 《時間簡史》同名電影上映

1993年 《「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他論文》出版

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行

㈦ 霍金的時間簡史簡介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誇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了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時間簡史》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起始點——宇宙大爆炸奇點。宇宙是不斷膨脹著的,它在最初應該收縮為一點,這一時刻被稱為宇宙大爆炸時刻。宇宙在這一點的密度無窮大,這一點即為數學上所稱的奇點。

2.時間終結——黑洞。恆星由於引力作用會不斷收縮,會形成一個「黑洞」。黑洞表面引力很強,時間會在此終止。

3.上帝是如何啟動宇宙的?——宇宙的起源和命運。一種是以人擇原理來解釋的叫做紊亂邊界條件的宇宙起源;另一種解釋稱為「暴漲模型」,它認為宇宙在開始的一瞬間是以加速度膨脹,在遠小於1秒的時間里宇宙的半徑增大了100萬億億億倍。

4.物理學的統一——終極理論。人類在尋求建立一個適用於宇宙中每一事件的、完整的、協調的統一理論,在這理論中不需要選取特定的常數去符合事實。

(7)時間簡史經典語錄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時間簡史》是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創作的科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88年。

全書共十二章,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在該書里,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論中存在的未解決的沖突,並指出了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存在的問題,該書的定位是讓那些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了解他的理論和其中的數學原理。

該書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累計銷售量突破2500萬冊,成為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

在發表《最初的宇宙》不久之後,霍金決定寫一本將對大眾極具吸引力的宇宙學著作。這本書就是《時間簡史》。可惜這本書一直拖延到1985年才完稿,因為霍金在訪問歐洲原子能研究機構在瑞士日內瓦的量子物理實驗室的時候,不幸染上了肺炎。

由於病得很嚴重,霍金被送進劍橋大學的阿登布魯克醫院進行了氣管切開手術。這次手術雖然挽救了霍金的生命,但他再也不能使用他的嗓音了。霍金採用一個連在輪椅上的,可用手操控的小型電腦語音合成器來「說話」。

這對霍金來說很不方便,但是,對於之前根本聽不清他說話的聽眾來說,這樣反倒容易理解了。在使用這個語音合成器之前,只有他身邊最親密的人能聽懂他說的話。霍金的《時間簡史》最終發表於1988年。

《時間簡史》是一部講述宇宙奧秘的科普讀物。霍金對「時間簡史」的解釋是「從大爆炸到黑洞」,意思是假定時間(和空間)是由宇宙大爆炸開始,演化到黑洞結束。

《時間簡史》一書著重解答人類最古老的命題:時間是有始有終的嗎?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傳統思想認為,宇宙在空間上是無邊無際的,在時間上也是無始無終的。但霍金則認為,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以一個「點」存在,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後來,這個「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由此開始,物質逐漸形成。

宇宙起初的溫度極高,隨著時間的推進,它的空間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其中蘊含的能量與物質不斷發生復雜的反應,最終形成星系。宇宙的空間一直持續不斷地擴大,膨脹,直至今日。

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並成為了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可能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會逐漸收縮,最終又收縮成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這也代表著時間的結束。

然而宇宙究竟會不會收縮為一個「點」,還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切的答案。宇宙在大爆炸發生之前到底是什麼樣,或者說發生大爆炸的原因是什麼,無人知道,且將會是個永恆的謎。這就是霍金的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

霍金在該書中用自己全新的物理理論回答了有關宇宙的基本問題。在具體寫作時,他放棄了所有數學的理論公式,將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首次用簡明、易懂的語言介紹給一般讀者,致力於讓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生存的宇宙,該書因此成為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㈧ 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產生於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將哈勃的發現當成現代宇宙論的誕生是公平的。哈勃發現,從星系光譜的紅移可以推斷,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而去,這表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緊致、極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產生。伽莫夫在1948年發表的一篇關於熱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早期大爆炸的輻射仍殘存在我們周圍,不過由於宇宙膨脹引起的紅移,其絕對溫度只餘下幾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輻射是處於微波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前,人們並不認真對待此預言。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里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 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困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只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只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系、恆星等等的成團結構,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本書作者霍金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家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和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1974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泡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他的興趣轉向量子宇宙論。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現在已經相當完備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盡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譯者盡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系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學術傳統的劍橋大學,他目前擔任著也許是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

本書譯者之一曾受教於霍金達四年之久,並在他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此書即是受霍金之託而譯成中文,以供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學說。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勛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鍾,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准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史蒂芬·霍金教授是當代享有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霍金1942年1月8號出生於英國牛津,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大學畢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1963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1965年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1974年3月1日,他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所指的輻射被稱為霍金輻射)。他的新發現,被認為是多年來理論物理學最重要的進展。該論文被稱為「物理學史上最深刻的論文之一」。同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75—1976年間,獲得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霍普金斯獎、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馬克斯韋獎和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6項大獎中。1978年他獲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1979年,被任命為著名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既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1979年出版了《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1988年,霍金的驚世之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解答了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這是人類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了1000餘萬冊,至今已經銷售2500萬冊。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講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書籍和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1993年出版了《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它論文》。2000年初,霍金在美國白宮做了演講,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動的一部分,柯林頓總統親切會見他並向他表示祝賀。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在該書中,霍金揭示了自《時間簡史》發表以來,理論物理學的偉大突破。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研究領域:

理論物理學:70年代霍金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光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作品:

1、《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1988年)

2、《時間簡史續篇》

3、《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4、《時空本性》

5、《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2001年10月)

獎項:

1、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2、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

4、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

5、霍普金斯獎

6、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

7、馬克斯韋獎

8、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

9、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0、與彭羅斯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11、1988年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

㈨ 《時間簡史》的作者是霍金,他的一生到底有多麼勵志

西方物理學界有個牛人,在輪椅上熬過半生,成就卓著,生榮死哀,最後被葬在了牛頓墓旁,沒錯,他叫霍金,《時間簡史》的作者。

關於他的認知,兩極分化:

一者認為他悲劇而智慧,被病魔困住身體卻仍可取得巨大成就,假如他是健康的,他定然更偉大;一者認為霍金是物理學家沒錯,但在同時代人中並非最厲害,他之所以那麼出名,只因他會利用自己的病炒作,出暢銷書,拍電影,參加各種娛樂項目,這各種炒作,是名不副實的“騙子”。

這兩個認知截然不同,反應出來的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你願意相信哪一個才是真實的霍金?而我認為,兩個都不完全對!


霍金的青年時代:智力超高,卻懶散調皮不用功

必須說明的是,霍金絕非徒有虛名,他在32歲時就已經加入了英國最高的物理學會,於物理學領域,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以外幾乎所有的業內大獎。而他出版《時間簡史》開始炒作自己,是46歲,那時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主要科學貢獻。換句話說,沒有炒作他也是一位厲害的科學家。

那麼,他的病和他後來躺輪椅上口歪眼斜的形象只是他公眾名聲的一道光環?不,恰恰相反,縱觀其一生,恰恰是病魔成就了霍金!

正是由於霍金年輕的時候是出色理論物理學家, 後來因為生病的緣故, 沒辦法繼續做研究了,只能轉行做了科普作家。這種經歷就導致了, 他寫的科普書籍要遠遠比其他沒有理論物理研究背景的科普作家寫的出色太多。

㈩ 霍金《時間簡史》的內容簡介

《時間簡史》全書共十二章,講述了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在該書里,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論中存在的未解決的沖突,並指出了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存在的問題,該書的定位是讓那些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了解他的理論和其中的數學原理。

(10)時間簡史經典語錄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在發表《最初的宇宙》不久之後,霍金決定寫一本將對大眾極具吸引力的宇宙學著作。這本書就是《時間簡史》。可惜這本書一直拖延到1985年才完稿,因為霍金在訪問歐洲原子能研究機構在瑞士日內瓦的量子物理實驗室的時候,不幸染上了肺炎。由於病得很嚴重,霍金被送進劍橋大學的阿登布魯克醫院進行了氣管切開手術。

這次手術雖然挽救了霍金的生命,但他再也不能使用他的嗓音了。霍金採用一個連在輪椅上的,可用手操控的小型電腦語音合成器來「說話」。這對霍金來說很不方便,但是,對於之前根本聽不清他說話的聽眾來說,這樣反倒容易理解了。在使用這個語音合成器之前,只有他身邊最親密的人能聽懂他說的話。霍金的《時間簡史》最終發表於1988年。

參考資料:網路-時間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