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文化經典在現代文化建設中有什麼意義
中國文化經典是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巨大作用。一方面滋養了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產生過重要影響。17至18世紀,西方傳教士把一些中國文化典籍介紹到歐洲,引發歐洲出現了空前的「中國熱」。一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如狄德羅、盧梭、霍爾巴赫、孟德斯鳩等人,都曾受惠於中國文化和思想。
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文化經典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
中國文化經典首先表現了很強的現實性。在《論語·子路》中,孔子就提醒過他的學生,學習經典,是為了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的運用,他指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專對:指擔任使節時獨自隨機應答);雖多,亦奚以為?」魏晉南北朝時的顏之推也說:「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圖高談虛論。」同樣表明了注重現實的態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顧炎武更大力倡導經世致用之學,主張「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可以說,積極入世,求真務實,是中國文化經典的底蘊,也是中國文化經典至今仍具有啟發性的關鍵。
也正是從這種現實性出發,民本思想成為貫穿中國文化經典的一條紅線,從《論語》講「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明夷待訪錄》對君主專制的批判,都體現了鮮明的民本主義主張,有助於我們今天理解「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治國思想。 中國文化經典還表現了很鮮明的包容性。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中庸》也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個「和」包括和諧、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義。古代認為,只有和衷共濟、同心同德,才能推動社會的前進。
本著貴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社會關系。《周易》就有「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的主張,而這樣的思想與當今世界文化的多元開放趨勢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經典中對「和」的提倡,可以成為促進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諧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資源。
中國文化經典又表現了對自然的親和態度,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眾所周知,當今中國正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跨越。在這一過程中,環境破壞相當嚴重,資源的短缺與需求的不斷擴大的矛盾日益尖銳,而這其實也是世界性的問題。面對這一艱巨的挑戰,中國文化經典同樣可以給我們豐富的啟迪。因為中國古代一向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人是大自然和諧整體的一部分,主張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實際上,從夏、商、周以來,歷代朝廷都頒布過關於保護山林、水道、植物、鳥獸和魚類的法律規定,這在世界上都是比較早的,它體現的正是中國文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中國文化經典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思想,比如對道德修養的倡導、對科學規律的尊重、對藝術審美的探究等等,因此,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
目前,國際社會矛盾重重,而任何世界性危機的克服,都不可能由某一個國家及某一種文化來獨立承擔,只有通過各國及各種文化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人類和平共處的美好明天。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之實現創造性轉化,以適應現實的需要,也是當前中國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就這一點而言,今天的中學生可以說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通過學習中國文化經典,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涵,才有可能擔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B. 經典文化的定義
經典文化,指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流傳下來代表某一時期的的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關的作品。
C. 中華文化究竟是什麼哪些最經典
中國人說經典,其實絕大部分是有利於宗法專制統治的書籍,是進入專制統治行列的經典,不要哲道真諦的強國經典!只有能夠開啟民智強大國力的經典才是真正中華經典。中華真諦性經典眾多,其中人學哲道類經典的前十三部,才是中華真諦性經典之最(不敢軍事類):1.伏羲《原易》(即《河圖》《洛書》《爻圭》,爻圭用於占卜才叫爻卦,附錄《周易》《易傳》);2.老子《德道經》;3.墨子《墨子》(東方邏輯理論正式創立與嚴禁人學正式創立,同時還是泰東科學理論經典);4.管子學者集團《管子》(治學經典);5.荀子《荀子》(通學經典);6.韓子《韓子》(法家集成,被儒家篡改為《韓非子》);7.呂不韋學者集團《呂氏春秋》(或《呂覽》,先秦學術思想的總結論綱,荀學弟子傑作);8.胡宏《知言》(宋代心性道哲之精粹);9.莊子《莊子》(陽朱人本學與老子道學的融合成果);10.胡宏《知言》(宋代心性道哲之精粹);11.邵雍《皇極經》(《觀物》《皇極經世》《漁樵問答》,象數易道巔峰之作);11.張載《正蒙》;12.李贄《焚書》(含《續焚書》);13.眾儒《禮記》(部分作品是荀子著作改編,儒家真正有創新理論的著作)。
D. 什麼是最能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經典
中國人說經典,其實絕大部分是有利於宗法專制統治的書籍,是進入專制統治行列的經典,不要哲道真諦的強國經典!只有能夠開啟民智強大國力的經典才是真正中華經典。中華真諦性經典眾多,其中人學哲道類經典的前十三部,才是中華真諦性經典之最(不含軍事類):1.伏羲《原易》(即《河圖》《洛書》《爻圭》,爻圭用於占卜才叫爻卦,附錄《周易》《易傳》);2.老子《德道經》;3.墨子《墨子》(東方邏輯理論正式創立與嚴禁人學正式創立,同時還是泰東科學理論經典);4.管子學者集團《管子》(治學經典);5.荀子《荀子》(通學經典);6.韓子《韓子》(法家集成,被儒家篡改為《韓非子》);7.呂不韋學者集團《呂氏春秋》(或《呂覽》,先秦學術思想的總結論綱,荀學弟子傑作);8.胡宏《知言》(宋代心性道哲之精粹);9.莊子《莊子》(陽朱人本學與老子道學的融合成果);10.胡宏《知言》(宋代心性道哲之精粹);11.邵雍《皇極經》(《觀物》《皇極經世》《漁樵問答》,象數易道巔峰之作);11.張載《正蒙》;12.李贄《焚書》(含《續焚書》);13.眾儒《禮記》(部分作品是荀子著作改編,儒家真正有創新理論的著作)
E.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經過千百年的( ),文化經典世代相傳而廣受贊譽,足以說明其深厚
錘煉
「錘煉」比喻磨練, 「沉澱」是指把溶液中不易溶解的物質沉到溶液底層. 「文化經典」是文化的精華,用」沉澱」 不合適。
F. 國學經典是指什麼
國學經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國學經典中國傳統文化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學派文化,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物。經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後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周易》、《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四部著名國學經典,不僅在國內影響極其深遠,而且在世界范圍的影響也非常之大。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當閱讀和研究它們,以便從中汲取營養並用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
國學經典是一種素質教育,能夠讓孩子的心智得到開發,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學國學選擇專業的國學學校:秦漢胡同,於2002年開始創業。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崇高使命,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培訓。目前,秦漢胡同國學已經在北京丶上海丶廣州丶深圳丶杭州丶南京丶濟南丶婁底丶臨汾等地近百家國學館,每年惠及數十萬家庭。
上海秦漢胡同是一家專注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大家國學素養。秦漢胡同主要開設了琴棋書畫等多種課程,老師都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經過嚴格篩選的,對待學術嚴謹,對待學生有耐心,下到兒童,上到老人,都可以來秦漢胡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秦漢胡同環境也很好,古色古香,很有文化氛圍,大家學習熱情也很高漲。強烈推薦各位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前來學習。
秦漢胡同國學於2002年開始創業,至今逾17個春秋。旨在將中華國學最基礎的三個部分,即國文丶國藝丶家庭藝術人文通識,藉"聽香讀畫,吃墨看茶"的極致藝術空間,依託擁有全球化兼容並蓄的開放胸襟,具備傳統文人扎實通識素養與學術能力的國學教師,向現代家庭,向全世界傳播分享中華文化精粹,讓藝術照耀生活,讓世界柔軟。
G. 中國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中國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簡單概括的的話就是「五倫五常」。
一、五倫:古代漢族的五種人倫關系和言行准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准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道理和行為准則。
二、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即二人。古人發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時,經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利益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錯,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觀念,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換位思考。「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2、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3、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4、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5、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
H. 什麼是經典文化
中國在近30年的時間里,卧薪償膽,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這種輝煌的成就依靠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和改革開放政策,有人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強國,從此可與發達國家相提並論。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甚至是有害的,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認為,我們還不是強國,的確是一個大國,因為我們有近1000萬的國土,10多億人口。我們只是一個大的發展中國家。應當說從現在開始,我們正在朝強國奮斗。這個過程可能需要20—30年的時間。
從一個小市民的角度看,應當加強:
1、政治,從集權——分權。中國國土大,人口多,多民族,各地情況非常復雜,各地的功能也不同,實行集權制,步調可以高度統一,效率很高,但很難解決一些矛盾,因為發展的不平衡和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從又好又快的發展角度看,中央應當適當下放一些權力給地方,充分調動地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讓各地存在不平衡和差異。比如:工資水平、人事制度、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等等方面應當近快放開,讓地方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和立法權。
2、經濟。從又快又好——又好又快。中國的成就是巨大的,中國發展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的發展,不僅直接養活了13億人,還間接養活了上億人,為世界各地提供了價廉物美的物品,但是,我們卻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我們的資源已經不多……,經濟已經到了轉型期,所以,不能再為世界提供初級產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高科技產業、核能產業、航空運輸、旅遊、環保產業、電子軟體產業等,關掉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培養世界級企業。
3、文化。從單一——百花齊放。中國文化事業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而發展,但是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56個民民族,有歷史名城、歷史名人、名著、民族經典等,我們是文化大國,應當有理由發展成為文化強國,用我們的燦爛文明、文化去影響世界各國人民,讓世界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和平、文明和友好。
4、教育。從繁雜——統一。統一我們的思想認識,組建大型教育基地,重點加強職業教育,讓勞動者學有所用。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8億農業人口,有大量的勞動者資源,大力培訓他們,在機械、建築、農藝、保姆等方面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有用武之地。
5、軍事。從多——精。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推動軍事力量的發展。中國經濟需要發展,要用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國家要強盛,要有現代化的軍事力量。中國經濟已經溶入全球經濟,經濟交往密切,要保護國家和國民資產和人身安全,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行。比如,我們的對外貿易、運輸,在非洲、南美洲等地的石油供應線。
6、國土。從一國——加盟。中國的發展吸引了一些國家,他們人口少,經濟發展落後,歷來深受中國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的影響,他們希望中國對他們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應當在世界范圍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緬甸、蒙古、朝鮮等國,中國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7、人口。從國內——國際。我們人口眾多,需要解決他們的出路。依靠資本輸出、人才輸出、技術輸出和勞動力輸出,在不同的國家有針對性地進行人力資源輸出。在發達國家,可以以勞力、資本和人才輸出為先導;在發展中國家,以技術、資本輸出為主;對出國人員實行鼓勵政策,使更多的人跨出國門,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8、社保。從低投入——高投入。應當認國人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真正使社會保障成為保險,解除人民代表的後顧之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經濟建設上,將醫療、養老、失業、教育和住房等保障體系建設得更好,使生病、養老、失業、教育和住房不再發愁。
I.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是什麼有哪些
四書五經、 道德經、六祖壇經、二十四史、全唐詩、四大名著、孫子兵法、黃帝內經、韓非子、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