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千年的經典故事都有哪些
擴展閱讀
朗逸經典用的什麼發動機 2024-11-16 15:27:26
兒童聲樂大概有什麼內容 2024-11-16 15:14:45

千年的經典故事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19 18:10:04

❶ 有哪些經典的古代故事

神話故事:女媧補天,誇父追日,精衛填海,後羿射日,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神農嘗百草。。。
寓言故事:愚公移天,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掩耳盜鈴,對牛彈琴,猴子撈月,井底之蛙,畫蛇添足。。。
歷史故事:曹沖稱象,楚王葬馬 ,扁鵲說病 ,懸梁刺股,三顧茅廬,完璧歸趙,樂不思蜀,負荊請罪,投筆從戎,毛遂自薦,按圖索驥,濫竽充數。。

❷ 神話故事有哪些(至少5個)

1、後羿射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遠古的時候,大地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幹了大地,曬幹了禾苗草木。原來,帝俊與羲和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10個太陽睡在枝條的底下,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

但有時,他們一齊出來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為了拯救人類,後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只見天空出現爆裂的火球,墜下一個個三腳的烏鴉。最後,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

2、嫦娥奔月(上古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兩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

有關恆娥的神話傳說,見於商代至戰國時的典籍《歸藏》,其中對照卦象解釋可能為夫妻,東漢高誘註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後羿之妻。後羿的妻子恆娥,因漢代人避當時皇帝劉恆的諱,之後名字改為嫦娥(一作常娥)。

3、盤古開天(中國民間神話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4、龍公主戲神珠

《龍公主戲神珠》是一篇古代的中國神話傳說故事,講的是吹得一手好漁笛的伙漿仔(漁船上燒飯、做雜工的男孩子),救了因為貪聽他的笛聲而誤落漁網的黃神魚(其實是東海龍王的三公主變的)後,三公主出於報恩,贈給他神珠後,伙漿仔的一段曲折奇遇。

5、八仙過海(神話傳說)

八仙過海是一種流傳最廣的中國民間傳說。八仙分別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後來,人們把這個典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跡的事。

❸ 中國五千年歷史有哪些經典故事及其詳細內容介紹謝謝

荊軻刺秦王10/14/2004/13:57 華夏經緯網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❹ 上下午千年中有那些故事,哪個故事最著名,寫出主要內容和感想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徵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歷史上有沒有桃園三結義

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庄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麼,三國歷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
歷史上的劉、關、張三人關系確實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劉備正在鄉里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只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像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年)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志平話》,雖然只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 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庄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 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台,對《三國演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出戲,情節與《平話》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後裔,於是與關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見於《三國志·袁紹傳》。不過這只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跡,可能還與作者自身經歷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多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歷豐富。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匯編》說他是"有志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系。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並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小說戲曲作品,都以亂世英雄事跡為題材,這與他的經歷抱負應當有關系。《三國演義》的大量描寫,首先是對桃園結義的描寫,也應與他的這種經歷有關。

從《三國演義》全書的藝術構思來說,寫桃園三結義,既引出全書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書將要從多方面加以表現的忠義主題,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義》開篇就寫桃園結義的一個緣由。

❺ 經典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經典的歷史故事有將相和,管鮑之交,司馬光砸缸,

❻ 有哪些經典歷史故事

1、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2、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負荊請罪的圖片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3、黃袍加身 出自《宋史·太祖本紀》

宋太祖趙匡胤原為周世宗手下的都點檢,周世宗死後,周恭帝即位,趙匡胤掌握兵權。960年,北漢和契丹侵略中原,趙匡胤率軍還擊,駐軍陳橋時,將士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建立宋朝。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

春秋時,有一次齊國和魯國交戰。當齊軍打過第一通鼓的時候,魯庄公也要下令擂鼓,准備沖擊,但大將軍曹判阻止住了。一直等到齊軍擂過第三通鼓時,曹判對魯庄公說: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擊鼓時,士兵幾乎沒有勇氣了。當敵人已沒有勇氣時,而我軍勇氣正高漲,這才是取勝的最好時機。在曹判的幫助下,魯庄公打勝了這一仗。

5、圍魏救趙 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田忌准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

❼ 上下五千年裡歷史故事有哪些

1、大禹治水

大禹在上古時期,帶領百姓於天災大自然做艱苦的斗爭,終於戰勝了大洪水,大禹從他父親那裡總結了治水的教訓,採用了更加靈活的方式,疏通水流,這有就順利的將洪水引入大海中,大禹治水過程及其艱苦和英勇,出現了三顧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正當治水中,大禹有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入,第一次是看見妻子懷孕了都沒有進去,第二次聽見自己的孩子出生時的嬰兒聲音,這種初為人父的喜悅都沒能讓他停下腳步進去看看孩子,第三次的時候,看見妻子抱著孩子,孩子已經會叫父親了都沒有上前進屋,可見大禹的無私胸懷。

堯帝時期,中原地帶洪水泛濫,人們生活在及其慘烈的生活環境中,大水毀壞了一切,給人們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堯召集諸位大臣,希望可以舉薦一位治理洪水的主官,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所措,最終都一直推舉鯀來領導治水工程。

但是堯對鯀還是存在一定的認識,感覺鯀才能有限,但是沒有旁人,只能任命鯀治水,但是鯀只知道用「水來土掩」的老方法,這樣是不能阻止大規模的水患的,而且在治水過程中消極怠慢,延誤工程,治理了九年都沒有一點成效,令人非常失望。

堯帝禪讓給舜之後,舜帝直接罷免了治水無方的鯀,並且把鯀流放到羽山,直到終老此地,並且任命鯀的兒子禹來繼續治水,禹沒有因為父親的事情而拒絕,而且面對水患,看見百姓流離失所,同感難受,想盡一切辦法來治理洪水,禹受命之後,帶領大家一起商討如何治水的策略。

禹率先拿著尺子和繩子等工具來測量我國的主要山川河流的地理情況,考察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整個中原地帶都留下了大禹的足跡,看見一些山谷就想著辦法疏導洪水流過,禹還發現龍門山口非常窄,很難通過水流,還有黃河淤積很深,阻滯了水流,所以禹就開山引流,疏通河流,這有逐步將洪水引入了大海。

大禹治水過程及其危險和艱辛,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諸多先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各種器具損毀,但是最終還是戰勝了洪水,拯救了百姓。

2、藺相如完璧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

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3、勾踐卧薪嘗膽

春秋末年,吳國和越國在一個叫符焦的地方開戰了。吳國以強大的實力戰勝了越國,乘勢攻破了越國首都會稽,越王勾踐不得己,只能向吳王夫差投降。

吳王夫差為了顯示自己寬宏大量,他決定不殺勾踐,而是以羞辱的方式派他在宮里養馬。勾踐就這樣來到了吳國,住在一個小破屋裡,給吳王餵了三年的馬,他忍氣吞聲,小心謹慎。夫差每次出門,勾踐就給他駕車拉馬,吳王生病的時候,勾踐整天端水送葯,伺候的非常周到。由於勾踐表現的非常好,使得吳王夫差放鬆了對他的警惕,並且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勾踐被釋放回國了之後,發誓一定要復興國家,向吳王夫差報仇雪恨,他為了磨練自己的意志,每晚都睡在柴草堆上,他還在屋裡吊了一個豬的苦膽,每天睡覺之前都要用舌頭嘗一嘗苦膽,問問自己:勾踐啊勾踐!你這三年的准備是為了什麼?你難道忘了會稽戰敗的恥辱了嗎?

就這樣,勾踐發憤圖強,重新治理越國,他甚至親自到田裡和老百姓一起幹活,從早到晚,披星戴月。勾踐的這些舉動,極大地激勵了越國上下官吏軍民,經過了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滅掉了吳國。自此吳國被越國吞並。

4、巨鹿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當時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巨鹿,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項羽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爭只有一些小的勝利,陳余又來請求增援。

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干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斗,毫無退還之心。

部隊抵達前線,就大敗秦軍,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

楚軍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膽寒。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後,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5、孔明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遣馬謖鎮守要塞街亭,馬謖不聽王平之言,堅持在山頂下寨,導致蜀軍的慘敗。馬謖是諸葛亮非常欣賞的一個將才,馬謖的軍事見解確實也不一般,但可能有點「紙上談兵」,導致街亭失守。

蜀國本來將才已經不多了,諸葛亮很不想殺馬謖,但是,諸葛亮又在樹立「依法」的典範,而且蜀國內部不同派別斗爭紛繁,諸葛亮無奈,只好揮淚斬馬謖。

❽ 有哪些經典的歷史故事

1、指鹿為馬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

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3、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4、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

最後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交換玉璧,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發現秦王並未真心想用城池交換和氏璧,便提出了吃素食交換玉璧的計謀,在此期間。讓人把玉璧偷偷送回秦國。

5、曹沖稱象

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個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他東西(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東西的總質量差不多等於大象的質量)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❾ 一些比較經典的千年愛情故事

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董永與七仙女,還有姓柳的與那個哦,還是蠻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