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什麼是誦讀經典
擴展閱讀
大印經典房價多少 2025-01-10 14:55:56
動漫肉不肉是什麼意思 2025-01-10 14:54:25
去了哪裡都不知道歌詞 2025-01-10 14:53:01

什麼是誦讀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4-19 01:33:27

A. 誦讀經典,德潤心田是什麼意思

朗誦、研讀經典的文章、作品,古人高尚的品德就會浸潤心田。

堅持誦讀古代文化經典,浸潤於聖賢經典之中,「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似心葯醫治著學生的心病,如鑰匙解開了學生的心鎖,影響閱讀者的精神世界,「恍然之間,意識到聖賢書改變了我那麼多」,心不再狂妄,至少懂得了收斂;言不再張狂,至少知道了收口;行不再無羈,至少明白了收手。

總之結合生活實際,可以不斷提高閱讀者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品質。

B. 經典誦讀的意義是什麼

經典誦讀是弘(揚中辦證)揚中華文化很好的形式。誦讀晚會有利於緬懷先輩,體會生生不息的民族生機,並從文學藝術作品中尋找價值的肯定和情感的皈依。

上海、江蘇、湖南等地觀眾紛紛表示,誦讀晚會別開生面,藝術家朗誦得非常有感情,看了很受感染,晚會既是對昨天的緬懷、對今天的肯定和對未來的展望,也是把為了革命勝利而獻身的先輩、正在為國家建設努力的人們以及青少年的未來聯系起來的充滿豪情、真情和激情的活動。

通過這樣一個特殊的形式,紀念親人、革命先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很有意義,希望以後更多地舉辦這樣的活動。北京、山東等地網友留言,他們在優美的朗誦中深情懷念那些故去的先烈和普通人,形式不同,情懷永在。希望在各個中小學大力開展經典朗誦活動,揚中華文化。

(2)什麼是誦讀經典擴展閱讀

經典誦讀貫徹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有關精神,充分依託校教育資源和優勢,發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相關課程、課外活動及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和平台,積極實施「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

引領廣大師生更加廣泛深入地感受領悟中華經典,加深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和熱愛,增強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自覺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誦讀、書寫及講解經典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C. 我們為什麼要倡導誦讀經典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史、子、集的文字中散發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芬芳。對這些經典的誦讀,就成了走近先賢思想文化的第一步。它是啟發人智與慧的源泉;培養優秀人格的築基石;亦是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法門。書聲朗朗,正本清源,那一刻恍若置身過去,與聖賢對話,親耳聆聽聖賢的教誨。

經典誦讀教學以「誦讀」為切入點,把每篇經典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吟誦、涵詠與體驗,還先賢文章以「文氣」。「誦」與「讀」的世界,常常聯系在一起。「誦」為「諷」,理解為聲,抑揚頓挫的讀。「讀」閱讀之意。「誦」注重發文之聲而「讀」重解文之意,它是一種注重「音義結合」的「口誦心惟」的閱讀方式。

回溯中國上千年的教育歷史,「經典誦讀」一直是作為學習經、史子、集的教學方法,古已有之並發展至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背景的演變。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中國,三千年的詩禮相傳,三千年的母語如歌。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最佳的時候,廣泛誦讀中華傳統經典,讓孩子們可以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修養,塑造優秀的人格。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聰明的古人,在古時候就早已對經典誦讀的序列作了清晰規劃。低年級的孩子是在《童謠》、《兒歌》、《唐詩》和《三字經》中感觸誦讀的美麗啟蒙;中年級的孩子的賞析能力在《笠翁對韻》,《弟子規》、《論語》中慢慢提升;高年級孩子的心智在《名家散文》、《唐詩宋詞》、《大學》、《中庸》、《孟子》中漸漸成熟。

現代很多學生對經典誦讀學習缺失興趣,不願意主動提高自己的經典誦讀能力。我們的老師們給學生經典誦讀的時間又往往不夠。「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經典誦讀不該是歷史的記憶,和展架上的擺設,它鮮活地活躍在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每個角落。

誦讀經典提倡調動多種感官技能,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只有這樣,才能在聲律變化中品味文言韻味之美;才能調動多種感官分析、理解以及體悟文章的深層含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最終通過經典誦讀感悟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實意義。教師為學生創造適宜的誦讀經典環境與氛圍。學生才會對所讀內容深思熟慮,涵詠體悟,在腦海里形成個性化解讀,理解誦讀的意義。

關於經典誦讀,南宋大儒朱熹說,「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我們應該學會在誦讀中對經典品讀、品鑒與品味。品讀其音美,在錯落有致的平仄聲中,聆聽遠古傳來的陣陣金聲玉振。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何讓誦讀變得更加有趣、有效呢?讓孩子們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愛上誦讀,學會誦讀。品鑒其義美,理解先賢的寫作情態,感其仁義之心,悟大學之道,養天地浩然之正氣。

「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好讀書。」一個崇尚讀書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理性而優秀的民族;一個崇尚讀書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社會;一個崇尚讀書的國家,一定是一個健康而生機勃勃的國家。

D. 什麼是經典誦讀

「讀經」(又稱「經典誦讀」、「中西文化導讀」或「古詩文誦讀」)是積極從事傳統文化教學實踐的台中師范大學王財貴教授於1994年在台灣發起的教育運動,旨在倡導利用13歲以前的人生的記憶的黃金時期,誦讀中國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經典,以夯實文化修養基礎,健全兒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為中國文化之發揚光大,為建構「人文和科技交匯的未來世界」做出貢獻。南懷瑾先生也曾引用宋儒張橫渠的四句話作為兒童讀經的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讀經」教育一經倡導,便在社會得到廣泛的響應。目前在台灣「讀經」的孩子已超過百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來越多的華人孩子加入到「讀經」的行列。1998年,南懷瑾先生領導的「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將「讀經」引入大陸,並在大陸成功地開展「兒童中國文化導讀」和「兒童西方文化導讀」活動,加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古詩文誦讀工程」的開展,大陸也有幾百萬的孩子在「讀經」中受益。2002年4月,中華孔子學會成立了國學啟蒙館,啟動全國的「國學啟蒙工程」。6月8日至9日,中國首屆國學啟蒙教育學術研討會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9月18-20日在山東濟寧組織了古今中外文化經典朗誦會暨首屆華人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友誼賽。

E. 經典誦讀是什麼意思

「經典誦讀」的意思:對公認的儒家典籍用清晰響亮的聲音讀誦。「經典誦讀」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的誦讀,一類是「典」的誦讀。
「經典」舊指作為典範的儒家載籍,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等,也指宗教典籍,如佛經、《聖經》等。這里是指儒家的典籍。
「誦讀」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
在歷史上,特別根據人文系統的發展來說,「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後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個範本或者文章。
對於「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歷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文字記錄,就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識層面的,而不是文化層面的。

F. 什麼是誦讀經典

即是誦讀四書五經的這些經典的意思

G. 小學生經典誦讀的目的和意義

誦讀國學經典的意義。
(一)國學經典誦讀,有利於培養孩子高尚的品質。
據科學研究發現,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優秀的道德品質)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養其高尚的品質,而誦讀經典則是培養其高尚品質的一條最好的捷徑。我班的孩子大多來自農村,又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孩子的各種習慣都很差,我覺得《弟子規》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訴我們從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謹性、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才學文。」這些基本人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說明學知識之前,首先要學會做人。我利用課余時間讓我班的學生誦讀,並按其中的道理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我班有個楊超文的孩子,年齡不大,特別聰明,就是不愛護書本,一本新書在手裡幾天就變得又臟又亂,究其原因是他經常、亂拿亂放,於是我讓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讀看畢、還原處。」不光要能背,還要能講出這句話告訴他的意思,從此他就「照章」行事,每當有學生出現亂丟亂扔現象時,我就讓全班孩子將上面那一句背給他們聽,這方 面的壞習慣就漸漸改掉了。當我們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確時,我就讓他們背誦「步從容、立端正......,」;當我們的孩子過分講究吃穿時,我會讓他們時時以「以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提醒自己。經過兩年的誦讀實踐,我發現,我班的孩子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與同年級孩子確實有不同之處,得到學校一些老師的認可,還得到家長們的支持和贊同。不同的讀物裡面有不同的知識,能懂得許多課本上或家長老師講到的之外的道理。
(二)國學經典誦讀,可以增加識字量。
在小學低年級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聲律起蒙》等經典,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比如我班的孩子一年級下學期通過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學期下來即認識近三千個漢字,在我班誦讀國學經典兩年,即可自然輕松認識一兩萬漢字,如果僅和學課本相比,相當於超過小學六年級的識字水平,自然為孩子閱讀其他書籍時掃清了許多字詞障礙。
(三)國學經典誦讀,能顯著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小學時段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如果有效地開發,就會發現這是一個極其豐富的礦藏。但是,這種記憶潛能如果不予開發,就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一天天蛻化。而一旦開發出來,不但現在記憶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從這個層面講,國學經典誦讀開發的是學生一生潛能。同時,誦讀國學經典,也是為孩子一生打點文化底色。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這些經典的理解會越來越深,而且會惠及其一生。我班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在上學期,孩子們用了一半的時間學習課本,一半的時間在誦讀經典,一學期下來,每個孩子都記誦了接近一百首古詩詞,還背下了《笠翁對韻》,因為孩子們背得多了,逐漸從中找到了樂趣,也找到了記誦的一些好的方法。因為記憶速度的提高,對孩子們學習語文課本帶來了許多方便,比如以前教學一首古詩,有時二十來個字的詩花一節課居然還有一半孩子背不下來。現在就不一樣,每天早上花二十分鍾左右的時間,孩子們就能記下三首古詩或一百多字左右的古詩文。比如在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我校語文組的全體老師和我們孩子比賽,老師們花了整整一個小時才勉強記下來,但我們孩子只花了四十分鍾左右就能完成,而且完成的那麼輕松。因為有了一定的記憶方法和速度,孩子們在誦讀現代文的時候就得心應手了,孩子們剛剛進入三年級,那天新書一發下來,我隨便說說:「看誰能在十分鍾之內把課本上的第一課背下來?」那就說明他暑假的背誦任務一定是完成了的。」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放聲朗讀起來,即使是新的內容,都不需要我范讀,他們知道該怎麼停頓,該用什麼樣的語速語調去讀,十分鍾後,全班五十多個孩子,僅有十個孩子沒能完成,而且不能背的內容也就那麼一兩小段。這充分說明,多誦讀國學經典,一定會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H. 什麼是經典朗誦

經典朗誦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的誦讀,一類是「典」的誦讀。

「經典朗誦」的意思是:對公認的儒家典籍用清晰響亮的聲音讀誦。

「經典」,舊指作為典範的儒家載籍,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等,也指宗教典籍,如佛經、《聖經》等。這里是指儒家的典籍。

「朗誦」,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

(8)什麼是誦讀經典擴展閱讀:

其實世界上對於「經」的界定,它的層次比「典」的層次要高一些。

在歷史上,特別根據人文系統的發展來說,「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後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個範本或者文章。

對於「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歷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文字記錄,就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識層面的,而不是文化層面的。

I. 經典誦讀包括哪些方面

經典誦讀,包括誦讀優美的古詩文,還有近現代的散文,也是需要讀的各種題材,都可以讀一下,是對小孩子有利的

J. 為什麼要誦讀經典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的基礎;成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羅曼�6�1羅蘭曾說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所以,一個處在當今信息滔滔、知識爆炸時代的中國人,如果他從來沒有讀過《老子》、《論語》、《詩經》、唐詩、宋詞、漢文章……如果他對於「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這一切都一無所知,那麼,他如何懂得什麼是「中華民族」?如何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皇天後土擔有一份責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待誰去實現! 而今,目睹社會之怪現狀,誰沒有切膚之痛?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眾生人等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青少年犯罪年齡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不以墮落為恥的品行,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的徹底失落!一位學者痛切地指出:「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地提升國民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喪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於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為其它民族所輕蔑。」 往我們近了說,都說知識分子代表一個社會的良知,情形又是如何?舉凡社會的光怪陸離,那裡沒有「良知者」的影子?但看那學術吧,由於近百年來的文化斷層,因為沒有雄厚的經典文化底子,沒有大師原著原典的底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多數是二三流著作,從二手三手材料里道聽途說,殘羹剩炙,浮於表面,淺嘗輒止,永遠也不長進,「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得不到諾貝爾獎,更不用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創性大師了。 而那些熠熠生輝的大師卻一個個離我們遠去了,誰來續寫我們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巴金百歲華誕,你慶我賀,但其本人是喜是悲?那次我在電視上看「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做演講,一派大家風范,耋耄老人啊,後學者誰能望其背,繼其學?曰無,蓋文化底蘊與恬然之性及之者寡,無以繼之。「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先扣問自己,年屆不惑,學無所成。何也?我們這些生於六十年代的人,長在文化禁錮的冰川期,在最需要中國文化經典潤澤的兒童少年時期,幾乎是無書可讀。我好在從「批林批孔」和「評水滸」的反面教材里知道了還有孔子以及儒法斗爭的那些時代的很多有趣故事,興趣盎然地匆匆讀了《水滸傳》,從父親秘不示人的幾本線裝書里瞥了幾眼《千家詩》、《古文觀止》、《西遊記》、《說唐》和《今古奇觀》。而這些學習是極零散和不系統的,並沒有痛飲到我們民族的源頭之水——國學經典。科學文化的春天來了後,可是考高中、考大學的過程又使那點興趣盪然了,上了大學,聽夠了那些教師們一念講義到下課鈴聲響的聲音,從此厭學,便率性而為,畢業了,聽之任之地在一個企業的邊緣教育地帶蹉跎了十幾年的青春時光。蒙組織調動,我當有幸成為一名真正意義的小學教師的時候,為盡快進入角色,聽了很多課,看了很多刻錄在光碟上的課,讀了大量的教材教案和論文,但有一個感覺,就是中國的教育為了應試的需要更使學生厭煩學習,敬老師而遠之了,也明白了在社會上目睹過的許多事,比如為什麼一個好端端的企業不能與時俱進,以至江河日下?最深層的原因是來自文化上的,因為有的企業領導者從小就沒有接受來自中國文化源頭的經典的洗禮,沒有文化的涵養和底蘊,經常裝懂矇混,且自私自利,結果是造成上千過億的國有資產的流失,最後還得賠上成百上千職工的福祉——飯碗。 百年大計真的是教育,而語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學生愛語文,愛自己民族的文化,樹立理想,擔當責任,造福一方,這些問題是我步入語文課堂的第一課就思考的。那次,我以講故事的方式,開始了我的國學經典誦讀之旅——首先要激起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語文能力。我帶了各種版本的《西遊記》故事圖書來到了教室拿給當時還是二年級(下)的學生看,讀給學生聽。孫悟空是正義、智慧和勇敢的化身,愛憎分明,赤膽忠誠……學生心中不可一日沒有英雄啊!學生的思維和情緒活躍極了,原來讀書這么有趣,學語文這么輕松!這是我與學生們最初達成的讀經典氣自華的心靈默契。我決心帶學生走一條學好語文最經濟最有效,為一生奠實基礎的路——國學經典誦讀,通過這樣的人文教育,通過那些千古名篇去體驗和感知我們民族的偉大靈魂,培養那種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讓學生從歷史上那偉大的先賢聖哲的睿語壯行中感悟到:一個人,在一生中無論遭遇到什麼,皆要做到榮辱不驚,笑看成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體現中,為民謀福,為國盡忠。這是我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的終極目的。我後來給學生交心說:「老師的理想就是:有平凡的老師,但不可以有平凡的學生。」如果說,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我有什麼個人功利目的的話,就是上面這句話了,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子貢在談到老師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時,曾動情地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 每一個教師要有古聖先賢的對祖國文化孜孜以求,發憤忘食,誨人不倦的精神。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和進步所應承擔的責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 字體: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