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義經典有哪些
擴展閱讀
蜘蛛俠演員哪個經典 2025-01-10 14:36:59
兒童節當天發些什麼言辭 2025-01-10 14:25:04
知識創新小例子 2025-01-10 14:10:21

義經典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19 00:02:58

❶ 壇經是了義經典么

壇經是了義論典,不是壇經是了義經典,真正的經典「真正由佛所宣說的佛經」。 --------------- 佛門高僧說的話是經嗎!?大德高僧們(其實一般上,都是菩薩)所講/所造的是論,「論」指論典。而由佛,親自所宣講的是經,「經」指經典。 --------------- 常會聽人說到「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三藏十二部」所指的具體內容。何謂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一、經藏。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二、律藏。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三、論藏。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 造論,也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在佛法里,若是你要造論、寫書,要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最好是現量見到諸法的實相,達到登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第二,親見本尊;第三,精通五明。所謂「班智達」,通達五明之義,「班」是五,「智」是通達。最起碼要通達五明,才有造論的資格和能力。 --------------- 什麼是真正的論典?佛法里講了兩個要求:第一,能對治煩惱,甚至能斷盡煩惱,有這樣的能力與作用;第二,能從惡趣乃至六道中解救眾生,有這樣的作用。只有具足這兩個要點或條件,才可以視為真正的論典。現在的社會著作多、書籍多,誰都寫東西,但這些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論典。 --------------- 《寶性論》:「凡對佛法的解說論著符合以下三個條件者,可按佛經對待。這三個條件是:(1)立論完全符合佛法原則;(2)信念純真、思想未受邪說影響者所作;(3)內容合乎出世解脫目的。」 --------------- 譬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十二門論》、《回諍論》寂天菩造的《入行論》、《學集論》、《經集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觀四百論注釋》、《六十正理論注釋》、《中觀五蘊論》、《中觀七十空性論注釋》、《入般若波羅蜜多頌》、《皈依七十論》 --------------- 顯教經典經、論、律又稱「三藏」。「藏」原義是「糧倉」,因經典知識內容極豐富,故以「糧倉」作比喻。從「三藏」的內容粗略地分或者說從宗旨上分,「律藏」 主要講佛門戒規,「經藏」主要講禪定,「論藏」主要講智慧。但這只是從總的方面說的,實際上「三藏」的內容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並不那麼單純。 --------------- 三藏佛法並非全部是佛祖親口所說,其中有的是通過佛祖的禪定力加持,由大菩薩說的,比如《般若心經》《心經》、《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大勢至菩薩 念佛圓通章》是大勢至菩薩說的,《普賢行願品》是普賢菩薩說的;有的是由大菩薩說,佛祖以「是這樣,是這樣」肯定口氣加以認可的,如在佛經後面註明佛祖認 可的許多經典。被佛教界所公認的經典,都是真實的佛法。 --------------- 所以佛經有三種,即親傳經典、開許經典、加持經典。親傳大乘經典、《金剛經》《楞嚴經》《華嚴經》《無量壽經》 --------------- 開許大乘經典、《維摩詰所說經》(一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又稱《維摩詰經》、《凈名經》)維摩詰居士過去身是金栗如來,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是代表出家眾最高修行境界的話,那麼維摩詰居士則是代表在家學佛修行的最高境界。兩者遙相呼應,採用不同方式表法,度化眾生。 --------------- 加持大乘經典。《般若心經》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於定中加持觀自在菩薩以宣說空性妙義,佛在出定後,再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贊嘆。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性空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庄嚴論》所詮釋。 --------------- 如果是一般人,或者普通人,(即不是大德高僧,也不是菩薩,更有沒有符合,達到造論的要求和條件的)解釋和意見,只能算是淺釋;或是義貫;或是大義;(如果疏或是註疏,那就有可能,是屬於其中比較好一點的,但也不一定。)末學看到有師兄,提到六祖慧能之《壇經》,所以加兩句。其實《壇經》是中國的「經」,而不是佛宣說的「經」,《壇經》上開頭並沒有「如是我聞」幾個字,(《壇經》從名上看,並沒有標明是佛說某某經,) --------------- 佛示現圓寂後,諸佛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合集成之,是為結集之本意也。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於王舍城外,七葉岩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誦出經藏,大迦葉負責誦出論藏,優波離負責誦出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於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於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第 三次結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竄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眾。時有六萬 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第 四次結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 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於迦濕彌羅城,將三藏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 刻於赤銅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上述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結集。 --------------- 至於大乘三藏教法的結集,智度論說,佛滅後,由文殊師利菩薩,和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帶領許多菩薩,和請阿難陀尊者等,於鐵圍山中結集三藏,謂之菩薩藏,(鐵圍山,據說是鹹水海邊的一座山),是為大乘佛法的結集。但是結集佛經,都是由當時很多,精通三藏諸大菩薩,和賢聖比丘,或者阿羅漢(有果位的出家眾)來完成的,而不是任由【某某人等輩個人】來完成,因為這里,有個專業資質的問題。就像各行各業,都要求有上崗證一樣。。 --------------- 那到底《壇經》能不能叫「佛經」 ?其實《壇經》非「經」,實乃「壇論」。因為佛經的名字,都是世尊金口命名的,大家可以在佛經中讀到,阿難或者其他菩薩請教佛,這部經叫什麼名字嗎?然後世尊金口聖言,會給經命名。所以,誰又資格,擅自匯集「資料」,並命名其為佛經呢?說到底,其實《壇經》就應該是屬於一部論,因為六祖是大德高僧,甚至是大菩薩。但《壇經》即不是六祖所作,也不是六祖所寫,而是神會法海等等集結的。所以,《壇經》之名,即非六祖本意,也相信非六祖之所願。因為基本上,佛沒有授記,或者預言、開許、加持,(即不屬於開許經典、加持經典),所以《壇經》非經,實乃「壇論」。 --------------- 阿彌陀佛。

❷ 關於義的歌曲,比較經典的

最經典的《友情歲月》,是當年古惑仔的主題曲,電影《血滴子》中,黃曉明、余文樂和阮經天唱了國語版。

❸ 修正了義佛經有哪些

佛教許多大乘經典,都屬於修證了義佛經。譬如《楞嚴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圓覺經》、《無量壽經》等等。

下面是凈空法師對「修證了義」的一段開示,可以參考:

『修證了義』,這在三因佛性裡面相當於了因。『了』是明了,換句話說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夠明了,有了真智慧才能夠真明了。因性起觀叫做『修』,禪宗裡面常用的術語叫『觀照』,這叫真修。

❹ 凈土五經是了義經典嗎

嚴格的說凈土五經不是了義經,了義經指說理非常透徹和究竟的經典。這個就像是大學中比較高的學歷所要讀的課本,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基礎課的課本沒用。所以,光是讀基礎課就知足的就沒有長遠的眼光,光是讀高級課程沒有基礎的也不實際。有了基礎知識,是要進一步的往上走的,要是只是停留在基礎課上面,也就是對基礎課的一種浪費。

❺ 什麼是了義經典

了義佛法是學佛修行的標准,是最究竟圓滿的法。不了義是方便法,佛經表面意思或稱依文解意。了義法是非常難悟的,所以要尋求明師來解。能通達所有佛經了義,並且一直不斷度眾生的師,一定至少是明心見性,與佛同智的大明師。能夠依止大善知識,並且能在其坐下常年聽經聞法,以教奉行,廣度眾生,功德是非常大的,也是殊勝無比的因緣。
例如:佛經開頭每次都會寫:千二百五十人俱/繞佛三匝/即從座起 等等
若是只是看錶面意思,就是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圍繞佛陀聽經聞法。即從座起就是從座位上站起來。
可是只看錶面意思我們不去悟,便陷入文字障跟所知障。只按照表面意思來修,佛經很多話豈不都是多餘的。可以佛經是覺悟者留下的覺悟的經驗,怎會寫長篇大論的廢話呢?可見是眾生理解錯了。其實佛經字句都如黃金,沒有一個多餘的字句,都是術語行話,或者禪話。是需要修行人來悟來證的。
依了義來解:
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是具足;二百是指有福慧;五隻五戒;十是指十善;所以千二百五十人俱意思是具足福慧並且修五戒十善的人,佛來跟這樣的人做開示。並不是佛當年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怎麼可能不會多也不會少,每本佛經都是這么多人呢?
繞佛三匝:繞是圍繞依靠;佛代表智慧/覺悟/光明/慈悲/清凈/品德;三:是指我們的身口意;所以繞佛三匝不是一千多個人圍繞佛三圈,而是我們的身口意全部依靠佛的光明/智慧/覺悟,不離開佛的智慧/品德。
即從座起:不是從座位上站起來,而是我們明白了真正的法理之後,身體力行,當下/立即就去修、去行、去改、去做出來。
師兄若覺得有理,想了解更多,可以私信末學。

❻ 關於「義氣」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1.「兄弟」是一個美好的字眼,許多人都擁有它。然而,什麼是兄弟,卻總有人理解錯。什麼是兄弟,讓我說,就是要互幫互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誰都離不開誰。我們都應該學習那兄弟倆,學習他們在貧窮的環境下有如此頑強的意志,學習他們兄弟間義無反顧地犧牲自己以成全對方的濃濃兄弟情。

❼ 義的國學經典

義的國學經典:
貞觀政要·卷五·論仁義
貞觀元年,太宗曰:「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於一時,敗亡亦促。既見前王成事,足是元龜。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望革近代之澆薄也。」黃門侍郎王珪對曰:「天下凋喪日久,陛下承其餘弊,弘道移風,萬代之福。但非賢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賢之情,豈舍夢寐!」給事中杜正倫進曰:「世必有才,隨時聽用,豈待夢傅說,逢呂尚,然後為治乎?」太宗深納其言。

貞觀政要·卷五·論仁義貞觀元年,太宗曰:「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於一時,敗亡亦促。既見前王成事,足是元龜。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望革近代之澆薄也。」黃門侍郎王珪對曰:「天下凋喪日久,陛下承其餘弊,弘道移風,萬代之福。但非賢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賢之情,豈舍夢寐!」給事中杜正倫進曰:「世必有才,隨時聽用,豈待夢傅說,逢呂尚,然後為治乎?」太宗深納其言。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謂亂離之後,風俗難移,比觀百姓漸知廉恥,官民奉法,盜賊日稀,故知人無常俗,但政有治亂耳。是以為國之道,必須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異端,自然安靜,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貞觀四年,房玄齡奏言:「今閱武庫甲仗,勝隋日遠矣。」
太宗曰:「飭兵備寇雖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務盡忠貞,使百姓安樂,便是朕之甲仗。隋煬帝豈為甲仗不足,以至滅亡?正由仁義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識此心。」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夫仁義之道,當思之在心,常令相繼,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猶如飲食資身,恆令腹飽,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頓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譯文
貞觀元年,太宗曰:「朕看古來帝王以仁義為治者,國祚延長,任法御人者,雖救弊於一時,敗亡亦促。既見前王成事,足是元龜。今欲專以仁義誠信為治。望革近代之澆薄也。」黃門侍郎王珪對曰:「天下凋喪日久,陛下承其餘弊,弘道移風,萬代之福。但非賢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賢之情,豈舍夢寐!」給事中杜正倫進曰:「世必有才,隨時聽用,豈待夢傅說,逢呂尚,然後為治乎?」太宗深納其言。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謂亂離之後,風俗難移,比觀百姓漸知廉恥,官民奉法,盜賊日稀,故知人無常俗,但政有治亂耳。是以為國之道,必須撫之以仁義,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異端,自然安靜,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貞觀四年,房玄齡奏言:「今閱武庫甲仗,勝隋日遠矣。」
太宗曰:「飭兵備寇雖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務盡忠貞,使百姓安樂,便是朕之甲仗。隋煬帝豈為甲仗不足,以至滅亡?正由仁義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識此心。」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夫仁義之道,當思之在心,常令相繼,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猶如飲食資身,恆令腹飽,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頓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❽ 佛陀親自說法的經典有哪些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哪些

在三藏十二部經當中,大部分是佛陀親自說法,而在這些經典中,有分了義經典和不了義經典。 而了義經典則是見性經典,上乘經典,其中最重要的當屬《金剛經》《楞嚴經》《妙法蓮華經》以及《楞伽經》這幾部了義經典。 據說有這樣的說法:成佛法華,悟道楞嚴,見性則是《金剛經》《楞伽經》 下面是三藏十二部經的簡介,供師兄參考: 何謂三藏何謂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經藏一、經藏。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 三藏十二部表解 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律藏二、律藏。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論藏三、論藏。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依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十二部經 十二部,並不是指十二本佛經,而是依佛經的體載,內容,文法分為十二個種類 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 三藏十二部經 ,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四一、修多羅、素怛纜,此譯為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經典,皆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故又稱長行經。 二、祇夜,此譯重頌或應頌,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為一頌不定。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頌前經長行經文之義,此類頌經,名「重頌經」。 三、和伽羅那,此譯授記,凡經中佛於菩薩授當來必當成佛之記,於緣覺後世當得道,於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餘六道眾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四、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以偈頌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六、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七、阿波陀那,此譯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八、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之處,即名「本事經」。 九——十二九、闍陀伽,此為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十、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三:「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阿浮陀達摩,此譯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❾ 關於義氣的經典句子

情與義值千金
刀山去地獄去
有何憾為知心
犧牲有何憾
為嬌娃甘心剖寸心
血淚為情流
一死豈有恨
有誰人敢過問
塵世上
相識是緣份
敬懷酒千懷怎醉君
野鶴逐閑雲
生死怎過問
笑由人
誰過問
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
衣服可以換,手足不能斷
為兄弟兩肋插刀,為女友插兄弟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