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閱讀古文經典
擴展閱讀

如何閱讀古文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4-15 14:48:01

① 如何提高古文的閱讀水平

每個人要提高自己的古漢語閱讀水平,必須用自己的心去讀古漢語。怎麼是拿心去讀呢?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理解,去質疑,才能大幅提高閱讀水平。如,我讀勸學。我認為耨以為輪的輪不是車輪。書中註解說輪是車輪,那不妥。因為車輪不是耨下的。車輪是多塊木頭弄到一塊做成的。大家應了解這個情況。輪應該是車輪狀的弧形,輪是動詞。木工師傅畫弧形的方法叫輪,俗說輪一下。就是扎住園心以棍或線繩為半徑畫弧叫輪。這個弧線就是規。其曲中規就說通了。只有這樣去讀,日積月累懂的多了閱讀能力就提高了。當然這需要豐富的社會知識。因為我懂一些木工知識,所以才有這個理解。

② 閱讀古詩文的方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誦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說的是朗讀與理解的關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量的積累會產生質的飛躍,誦讀是有聲的藝術,它不是靜寂的字元。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其樂趣,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在讀中還古詩以生命、活力。
關鍵詞:傳統 語感 積累 興趣 方法 創新 以人為本

一、經典是一種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僅從《詩經》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這期間涌現出群星燦爛的詩人,創造出浩如煙海的詩篇。它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人們可以從這些優秀詩篇中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了解民族歷史的演變,感受漢語表達的豐富和美好,吟誦古詩能陶冶人們的情操,為審美打下基礎。尤其是古詩文的語言,是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語言,是形式最優美的語言,是最具靈性和想像力的語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語言。學習這種語言,是學習中華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徑。
中國的古詩文流傳了千百年,積淀了中華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學習它可以使學生體悟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這些既有助於學生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也有助於學生認識、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誦是兒童的天性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並要求小學生背誦優秀古詩文60篇(段),此外還推薦了70首古詩文背誦篇目。《課標》中特別還強調了積累的重要,「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明確規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閱讀量,列出古詩文推薦篇目八十首,而記憶便是一種積累。
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1至3歲即有顯著的發展,3至6歲其進展更為迅速,6至13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13歲為一生記憶力之最高峰,以後最高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20歲以後,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記憶的東西可能終生不忘。把握這一關鍵期,少記點廣告詞,多背點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種終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備。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與修養,滋養心靈,以增強人文底蘊,提高綜合素質。

三、激發興趣,探究方法
1、古詩文與日常工作結合激發興趣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背誦古詩文對學生而言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要使學生有興趣堅持下去,就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努力為他們創設古詩文誦讀的時間、空間,完善各項措施。
l 定時間。我利用一個晨讀時間定為新詩介紹,每周五下午輔導班為交流欣賞,每課課前兩分鍾、每個中午都有十分鍾的集體誦讀。學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爭先競背的好習慣。
l 造氛圍。班級人手至少一本《中華經典誦讀本》;黑板一角開辟「每周一詩」,午間練字內容選擇名詩名句……讓學生處處都能見到古詩文,讀背古詩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誦古詩文的興趣。
2、加強方法指導,保證誦讀質量
開展古詩文誦讀絕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靈活多樣,幫學生巧背。「三分詩,七分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國學者克司和伊瑟爾的接受美學認為:作品本身如果不經過閱讀理解,就沒有任何意義,就永遠成為沒有生命的,死的語言材料,只有依靠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主動地挖掘,才能實現文本意義的發生。 有人說:「朗讀如同賦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也可「不求甚解」地誦讀,『直面經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樣、水到渠成』。要多鼓勵,不要強迫」。 可採取激將法、爭章法、小組奪魁、建立班級誦讀明星榜等等。輔導孩子們「誦」出味道來,而不是一味地背誦。碰到學生發音不準確,就親自給學生做示範,交給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形成積累,逐步養成整體感悟的能力。
l 聯系擴充法。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如杜牧的《柳》:「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羅隱的《柳》:「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楊萬里的《新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強化了記憶效果,從而激起了學生讀背古詩詞的極大興趣。
l 想像入境法。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像畫面,把自己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再現畫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如讀《出塞》,試圖讓學生化身唐代詩人:登上塞外關城,明月下,望著遼闊的荒野,會想起什麼呢——秦築長城、漢衛邊關、唐……為了戍守邊境,這關城,從秦漢到現在,灑下了多少徵人戍卒的血汗?戰爭卻為什麼連年不斷……只要充分發揮想像,就能較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
l 表演激趣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我精心設置導語,引導學生進入想像空間。比如,在學習清代詩人袁枚的詩作《所見》時,我假扮大詩人袁枚:「有一天,我在書房研墨作詩,忽然感到天氣悶熱難耐,於是,我就手搖扇子出來散步。走到一個樹林邊,我馬上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那麼,詩人究竟看到了什麼?請學生自由讀詩文。」這樣,學生在好奇與想像中去閱讀本詩,就會使想像的畫面具體、形象起來。這時,老師在讓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出示詩歌掛圖,使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與眼前的畫面相對照,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情景講述,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背誦方法之一。學生入情入境的背誦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詩內容,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還有限時背、輪換背、接龍背、據意背、據畫背、抄寫背、聽記背、問答背等多種形式,靈活而富有變化。只要我們運用得當,一定能給學生帶來更多背誦的樂趣。
學生的記憶是驚人的,然而單調乏味地機械重復,只會使學生的誦讀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只有採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巧記巧背,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量更大的積累。
3、展示創新,追求實效
l 月月有展示。每月第四周周五輔導班是我班古詩文活動展示的時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把自己這一段時間在古詩文誦讀方面的收獲向老師和同學匯報。以小組為單位舉行的古詩擂台賽,將古詩詞的誦讀活動推向高潮。這是一次全面展現各個小組古詩詞誦讀情況的比賽。各小組做以充分的准備,為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加快背誦的速度,我常常藉助光碟、卡片等創造一些別開生面的娛樂比賽游戲,其中的編「謎」猜「謎」游戲,就特別富有情趣。「觀畫猜詩」、「「觀題誦詩」、「詩句接龍」、「撲克牌」猜「謎」游戲,他們往往樂此不疲。這樣,在輕輕鬆鬆的氣氛里,達到了對所誦詩文溫故而知新的目的。誦讀熱情被激發起來。比賽結束後,新一輪古詩文背誦的序幕也被拉開了。
l 首首有評價。有檢查才會落實,有測評才會促進。我定期組織學生交流背誦的詩文內容、相關故事、體會收獲等;不定期開展背誦對抗賽、詩文知識競賽、詩文抄寫評比等,既能檢查背誦情況、鞏固背誦成果,又能激發學生的背誦興趣,調動背誦的積極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堅持下去。
我規定學生每背一首古詩就獎勵一個笑臉圖片,湊齊10個,獎星星一個,5個星星為該生家長發喜報。這種精神鼓勵遠遠勝於物質獎勵,它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使家長主動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給孩子以輔導和督促。
「古詩文誦讀卡」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在此基礎上,我班還開展了古詩達標升級活動,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背誦水平設三級,背過一級詩者為「小詩人」,背過二級詩者為「小詩聖」,背過三級詩者為 「小詩仙」。學生背過了規定的篇數之後就可以自動晉升到高一個級別。有的學生甚至嘗試著自己寫古詩,雖然不很成熟但足以顯示出同學們對古詩文濃厚的興趣。這一獎勵措施的實施,調動了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全班呈現出你追我趕、快樂誦讀的感人局面,常常是課前課間我一走進教室就被學生團團圍住,朗朗的誦詩聲不絕於耳。
l 多媒體中尋樂趣。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把古詩文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學生對已積累的詩句,自創繪畫作品或搜集繪畫作品的自配詩句,在家長的幫助下巧妙地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融於其中,異彩紛呈,奪人耳目。創造能力、想像力使課堂內外的學習生動起來,學習就變得不再枯燥。
分類誦讀和配樂朗誦也是學生所喜歡的誦讀方式之一。所謂詩歌分類誦讀,就是把反映同一主題的詩歌歸為一類,集中講解並背誦。比如,在二年級的誦讀教材中,教育學生珍惜光陰、勤奮學習的詩篇就有《明日歌》、《今日詩》、《金縷衣》等6首;而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則更多,如《望天門山》、《曉日》、《山行》等。把這些詩篇歸為一類,集中講解,有利於學生記憶和背誦。如果再根據詩歌所反映的不同主題,來選取反映同一主題的古箏樂曲與之相配,更會調動學生誦讀的熱情。如《望天門山》等組詩,老師的配樂范讀,會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曠達、悠遠的藝術境界,從而使學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時有意模仿,更加喜歡誦讀。
l 溝通中展空間。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以古詩文為主的藝術節活動。學生在一次次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鍛煉了能力、展示了風采,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習的樂趣。堅持開展誦讀會。與家長加強溝通,在全班提出「我把古詩文帶回家」、「和父母一起讀詩」等等倡議,請家長參加學校誦讀活動,使家長了解誦讀活動與成果,爭得家長們的大力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來,只要我們教給學生閱讀古詩的方法,他們就不會再為古詩閱讀而頭痛,而能夠通過反復朗誦,深入體會,來理解出古詩的主要內容,感受出古詩的藝術形象,領悟出古詩的思想感情。既培養了主動誦讀的習慣,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實效。
3、教學融合,突出特色
l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先讓學生自由讀詩文,教師可適當范讀。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這樣讀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文化教養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
l 熟讀古詩、自悟自得。我們贊同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組織者對古詩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變成了標准答案, 這恰恰是古詩文教學的弊病。教學中,應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行多讀幾遍,並讀給同桌聽,通過熟讀慢慢體會詩的意境。如教學《小兒垂釣》時,我們引導學生用讀詩文的形式來回答問題,反復誦讀。問:「蓬頭稚子」干什麼?答:蓬頭稚子「學垂綸」。問:「誰」側坐莓苔草映身?答:「蓬頭稚子」 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時誰「遙招手」?誰「怕得魚驚不應人」?通過聯系古詩的上下文並結合看圖,讓學生熟讀自悟一些內容。在熟讀的基礎上,然後質疑問難。有的提出 「學垂綸」是不是「學釣魚」的問題,足見他們已能自讀自悟,教師順勢請他們查字典印證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讓他們愉悅。還有的提出:平常說「招手」是請他過來的意思,他怕「魚驚」為什麼還請「問路人」過來呢?隨即讓同學們展開討論,不難得出 「招手」是「擺手」的意思。通過熟讀,質疑解疑,大家自然能體會出詩中小孩的專注與天真爛漫,達到自悟自得。
l 適度講解,誦讀體會。詩歌中所表現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了詩人的品格、修養和懷抱。
如果老師能把詩歌中感人的力量傳述出來,對於提高少年兒童的資質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結束《古風》的教學時,適度講解:此詩題目也作《憫農》憫有哀憐的意思,還作憂愁解釋。作者李紳在唐朝元和年間考取進士,後來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對生活在下層的老百姓還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詩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這種關心百姓的感情,這在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中是難能可貴的。至此,再以誦讀方式來體會古文聲韻之美、情感之美,學生就能讀得聲情並茂了。
l 展開想像,悟意明理。根據詩的內容,引導學生想像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學生才能進入古詩優美的情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如教學《登鸛雀樓》,可以啟發學生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或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能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l 適當延伸,拓展誦讀。 如果我們培養出的學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蘇東坡、李清照……從來沒有讀過、聽過詩經、唐詩、宋詞,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如果寫作文,有了唐詩宋詞的功底,文章就會放出光彩。因此,教學古詩文時應抓住時機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適當延伸,拓展誦讀面,擴大儲存量。如教學《古風》做總結時,可以提示學生:我們所學的《鋤禾》也是李紳所作,也名《憫農》。《鋤禾》既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誡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有許多像《憫農》這樣膾炙人口的詩文正等著你們去誦讀呢!這樣就自然將誦讀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四、積淀智慧,誦讀人生
實踐證明我們把古詩文誦讀活動與日常的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課內指導、課外延伸
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語文教學中見實效
l 對背誦課文的幫助。鍛煉了記憶力及對語言文學規律的認識,使背誦課文顯得更加輕松。
l 對課文中的古詩、古文的理解與記憶有直接好處。
l 對自己的寫作幫助較大,對於較好的學生,有的可直接引用語句為文章添色,有的則學習古文的描寫方法,有的可借鑒其思想內容。如學到《坐井觀天》成語時,孩子們出人意料的用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表達自己的思想。
2、思想行為中看變化
古詩文經典中深蘊做人的道理,對學生的啟示是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淺顯、明了的句段,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種子、有些學生變了,在自己的日記、周記本上出現了一些古詩文座右銘,在日常交往中也偶爾會引經據典,在自己寫下「內心感觸」時也會以它作老師開導自己。雖然只是出現在為數不多的學生身上,但也說明古詩文的學習、背誦起到了相應的作用。
已畢業的學生回到母校來看望我,也都會不約而同地談到誦讀古詩文的受益,不但豐富了知識儲備,為中學學習打下基礎,而且還增強了他們的信心,以致影響到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
學生按進度多數都能完成古詩文讀本所要求的篇目,每背下一首古詩或者古文,同學們都在「古詩文伴我成長」記錄表上登記。誦讀古詩文成為孩子學習生活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學生或家長紛紛反映誦讀活動對語文的正面影響。
3、誦讀數量上出成果
如今,學背古詩文已成為孩子們一種愛好。在孩子們誦讀古詩文的感染和帶動下,學生家長也一起誦讀,真可謂是其樂融融。在豐富多彩的誦讀、表演、展示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對古詩文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詩文的韻律美,而且明白了「齊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美與高尚在孩子們心中得到了統一,習慣與品德在孩子們身上形成。現在大多數孩子都能背將近100首古詩文。這雄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積淀,是孩子們受益終生的財富。評選出的「小標兵」每期都有增加, 「小博士」所背篇目也較多,有的同學能夠提前讀到下一集,並短時期背完。
讀經典古文,不僅讓傳統文化精華古為今用、在孩子身上重煥生機,心靈接受著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禮,同時也是我更為深刻的認識到「讀書是從業之基,道德乃做人之本」。我國的古典詩文包涵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融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諸多知識的結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同時,經典古詩文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孩子們從小接觸古詩文,必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優秀的傳統文化必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將幫助他們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味,打下良好的基礎。
4、社會效應中寄希望
「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的處世原則,王冕的「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鄭燮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這些警世名言,或是一種規范、或是一種精神、或是一種品質,學生在觀賞、誦讀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受到了教育,達到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效果。
活動贏得廣大家長的支持,家長對此持積極支持的態度,在反饋中他們多次提到:學校、老師能夠如此重視、抓緊此項活動,確實是有遠見、有品位、重修養、重全方位教育的體現。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每天利用一點業余時間誦讀古詩,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記憶力,提高了文化修養,同時,還可以從詩中學會如何做人的道理,長此以往,受益匪淺。還有一位家長還將與孩子一起誦讀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等詩句結合個人人生感悟的深入理解講給孩子並與我探討,讓我越來越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內涵。在與孩子共同誦讀過程中。我不僅榮獲最受學生歡迎的輔導員,還曾獲「天津市古詩文誦讀優秀輔導員」「全國古詩文誦讀優秀輔導員」稱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我還越來越體會到「教書育人」四字的內涵是無窮無盡的,做人做事做學問只需一顆平常心、責任心就可獲得人生最大的快樂。捧著這沉甸甸的認可與期望,欣喜之餘思考得更多的是今後如何把這項活動開展得更好。
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帶著這份特殊的快樂與收獲,我將繼續與孩子們一起誦讀。讓古詩文對孩子們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養的形成、語文能力的培養等諸多方面,繼續發揮它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孩子一生受用不盡;讓那些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理性光輝、濃縮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美意象的古詩文熏染學生的靈魂,從而加厚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升他們的品性靈氣。力求教會學生讀詩、讀書、讀人生。讓經典誦讀落到實處。

③ 如何閱讀經典

讀書的本質是通過死磕文字,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可是每個人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書都讀完。我們到底要閱讀什麼樣的文字呢?

當我們拿起一本好書時,立刻進入一個理性和反思的世界。在這里,你與孔子孟子、修昔底德、亞當·斯密等人相遇,和他們交流、溝通、通論,心中的困惑被真理照亮。

一個養成閱讀習慣的人是自由和幸福的。願你也能愛上閱讀。

④ 如何對孩子進行古文經典啟蒙(媽媽自己整理的筆記)

《01 四大國學啟蒙經典導讀》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jldh65bgcIc-lo_QZguqVw

提取碼: 4exi

提出了簡單有效的「累積式」教育法,並利用嫻熟的計算機技術,獨自編整套的中國傳統文化朗誦跟讀有聲讀物,包括《啟蒙經典》、《詩詞經典》、《古文經典》、《文學經典》等系列叢書,為0-12歲兒童的成長提供豐富的優質營養。

⑤ 怎樣才能看懂古文

如果你已經是成人了,應該通過中學的學習,具備一定的古文知識,這樣的話,你需要的就是繼續加強你的古文水平,最重要的就是閱讀經典,四書五經是學習的比較好的書籍。一般中華書局的書,有字詞的翻譯,也有整篇文章的翻譯,你看的時候先看原文,不懂的字詞再看翻譯。這樣堅持下來看完了《大學》、《論語》、《孟子》、《禮記》等等,你的水平應該是有很大提升的。我是啃了《道德經》、《莊子》、《資治通鑒》雖然《資治通鑒》沒有啃完,但是你會發現以前中學的很多文章都是來自資治通鑒裡面的節選。不得不說資治通鑒真的寫的很嚴謹,文學性很強。

⑥ 「古書」要怎麼才能讀懂啊,需要哪些工具呢

您好,我就是中文系畢業的,我來回答你吧。要讀懂古文,語感很更要,就像我們學英語一樣。如何培養語感呢?當然是多讀古文,多背經典文章,這方面的書我首推《古文觀止》,你每天研讀一篇,最好熟讀成誦。但學習古文光有語感還不行,你還得理解古文語法、句式。這方面的書我推薦王力先生的《古漢語語法》。如果你的古文功底實在太差,我建議你先從淺文言入手,讀讀四大名著,這是最基礎的。
學習古文沒有工具書也不行,我遇到的最全的、收錄字數最多的古漢語字典應該改是王力先生的《王力古漢語字典》。

古文學習主要是字和句,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句讀」,是古人啟蒙教育的開始。我建議你平時多讀古文,不多讀這類的文章,你就是工具書再多也沒用。送你一句,師說裡面的「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或否焉?」。

⑦ 如何藉助國學經典提高閱讀能力浯言表達能力以及語感和閱讀素養

任何閱讀國學經典的古文來提高閱讀能力的方法如下:
1 結合古文的時代背景閱讀
任何的一部著作都有它的時代背景,我們需要了解到它的歷史,政治,經濟等等大的環境,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義。

2 結合自身的閱歷,實踐來閱讀
古為今用,國學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幾千年來古人智慧的結晶。可以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3 掌握古文的基本閱讀技巧
① 掌握古文中的常見詞彙
比如,一次多義,通假字,虛詞等等。這些常用詞平時可以整理記錄下來,經常地翻閱查看,來加深理解。
② 掌握基本的語法結構
搞清楚古文中的常見的句式,學會聯繫上下文去理解它的意義。
這些都是閱讀的基礎,但不是要求你一下子就掌握所有的內容,才去閱讀古文,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邊學習邊積累,今天看一遍,明天看一遍,看的多了,慢慢地也就容易理解了。

4 由易到難,分級閱讀
古文閱讀講究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先從比較容易閱讀和理解的著作開始。
一般,水平差的朋友可以尋找一些古文的翻譯批註版本,對照著自己閱讀古文時候的理解,對比白話文的解釋,來加深學習的效果,等到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閱讀更加深入的著作。
古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閱讀。先從簡單的,容易理解的,故事性強的書籍開始,比如水滸傳,聊齋志異等,後面就逐漸增加難度,比如資治通鑒,史記等等。

5 多讀多背, 培養語感
古人讀書,學習的方法,跟我們現代人的古文學習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往往先背誦經典的著作,積累到自己的大腦裡面,剛開始,不求甚解,而是等到自己的理解水平和閱歷到達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追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的感覺。
古人從小就開始培養古文的語感,雖然不知道意思,但是學到一定的程度,就好像全部都通順了,就好像本能一樣,不用再去翻譯成白話文再來進行理解。
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追求所謂的效率,學習方式是先翻譯成白話文,然後再來進行理解。實際上,很多東西你直接去看翻譯的版本和閱讀古文,進行感悟和體會,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就會失去很多國學經典著作中內在的東西。
不建議大家只是閱讀翻譯成白話文的著作。閱讀古文前,最好是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礎詞彙,然後再來進行古文的閱讀和理解。

6 做筆記,多整理,了解不同時代的背景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積累文言文的語法,詞彙,和古代的常識。看某一類的古文,就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大環境進行理解和思考。
比如,古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常識,節日,風俗,典故,制度,主流的價值觀等等。

7 引申思考,挖掘故事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
古人在論述的時候,都比較喜歡舉例子,講故事,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僅僅要從閱讀故事的本身去思考,還要學會挖掘古文背後引申出來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古文是活的,由於每個人智慧和閱歷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能夠體會到的更深層次的涵義也會不同。另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境下能夠讀出的感悟,也可能是不同的。
閱讀古文名作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多去思考,從中領悟出自己的東西,做到把書讀厚。

⑧ 怎樣才能學好古文怎樣讀好古文閱讀

第一要掌握相關知識,如一些固定解釋和詞的活用,二要多涉獵歷史,了解各個不同時期的特點,三要懂得借用工具,比如說把復雜的古文用通俗的古文解釋,然後翻譯為白話文,最後可以改成現在文,這是學好古文的必要條件。
讀好古文最重要的是能區分修辭和解析,一般比較古的古文都是沒有標點的,所以建議讀原文,自己根據理解斷句,這樣才有自己的建樹

⑨ 怎樣學好文言文閱讀

提高文言文的解題正確率,方法是:多讀——讀是關鍵。讀,首先要聽老師范讀。從老師的范讀中應該領悟些什麼,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台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洩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於誇張,但必須可以琅琅上口,那卻是真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范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慾望,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范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於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註明了讀音,要依據注音,認真讀准。這里要著重提一提「破讀」的問題。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 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不過現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代漢語中,一般字典也已有註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而有些破讀現在已不加特別區分,如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現在可以讀為yè了。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後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誦讀、識記、理解是同步進行的。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①著眼於全篇的內容;②著眼於文意的溝通;③著眼於文章的篇章。至於背誦,這也是由於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後理解。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背誦作了量的規定。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樣一些篇目全部誦讀至背誦,爛熟於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不會有困難的。
我們提倡閱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當堂背誦。背誦當然還要講究方法。我過去曾總結過的組塊性記憶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意義組塊:按文章意義分段組塊記憶的方式;綱要組塊:應用層次內容提綱組塊記憶的方式;關鍵詞句組塊:通過關鍵詞句組塊來掌握文章大意、綱要,又反過來根據它們去掌握詞句的識記方式;節縮句式組塊:將句子節縮為短語組成組塊識記單位的方式;此外,還有句群中心句組塊,關聯詞語組塊等等。限於篇幅,不展開論述。
背誦還要靠不斷刺激、強化。豐子愷先生告誡子女讀書,講究一個「讀」法。讀字的繁體筆畫是22畫,因此,他要求每篇詩文都須讀22遍。這樣就能口熟心熟,歷久不忘。過去私塾讀書講究「復背」,就是每熟讀一文後,都要再把前面所學拿來復誦一次,即,讀第2文,要1--2文復讀,讀第3文,要1--3文復讀,余類推。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些斥之為 「死」 讀書,但我們不能排除掉這種於讀書的執著精神和強化記憶的合理方式。而且在青少年階段利用得天獨厚的記憶力,熟讀成誦若干篇章,奠定滿腹經綸的基礎,也正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
其次,要注意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這只能說是最基本的要求,關鍵有以下幾點:①指出了重點掌握的基礎知識的三個方面: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規定:150個實詞、18個虛詞、重要的句式;③強調了「在課文中的用法」的方向。
知識的積累和掌握,要在誦讀中進行。要強調指出的是,不論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還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釋、記術語,而應該把字、詞、句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誦讀課文並對課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達到重點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掌握詞、句基礎知識,是誦讀古詩文的需要,而熟讀成誦一批古詩文後,其詞、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蓋其中了。這樣一來,只要看到某詞某句式的時候,馬上在記憶中就會現出典型的例句來。如讀到《蘭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字怎麼講,即使是課文沒有注釋,或者有注釋而不去看,馬上聯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這三個「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後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語氣,可用現代漢語中「還」、「簡直」、「竟然」等副詞來表達,意思十分顯豁。熟能生巧以後,就沒有了這種轉換過程,而完全是一種應付裕如的狀態。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個人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學習文言文,還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這對於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處。歷史文化知識細分起來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歲時節日、禮儀制度、職官沿革、學校科舉、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及其它等等。這些大綱中雖然未作明文規定,但我們在閱讀相應的古詩文時,課文注釋中都有介紹和說明,有些也反映在詞、句的用法里,這些,在誦讀古詩文時,都要留意。
誦讀古詩文,應該是十分愉悅的學習過程,穿越時空與古代志士仁人、賢者智者對話,從而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的歷史,把歷史文化的積淀化為我們自身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應該是人人所渴求的,我們希望把這種渴求變為誦讀的實踐。

⑩ 如何閱讀古文

《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的設計方案》

一、方案介紹:


(一)方案名稱


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的設計方案。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中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存在一系列嚴重問題。


  1. 「古文無用」 論。

2.對古文不感興趣。


3.朗讀古文困難重重。


4.學習古文,理解困難。


5.默寫古文,白字過多。


這些問題值得中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


(三)本方案之意義


中學古文教育歷來是重點、難點,而多數中學生對古文有厭學情緒,從而影響極壞。古文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繼承、發揚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學好古文是中學生義不容辭的。而本方案目的就在於:


  1. 激發學古文的興趣。

2.養成良好的學古文習慣。


3.積累行之有效的學古文方法。


(四)方案的依據


新課程標准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標准還指出:「閱讀淺顯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要達到這一目的,光靠死記硬背,光靠「逼學生上樑山」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我將採取靈活而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積累,逐步提高中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


二、方案內容:


(一)、用古文中的精神內涵去感染、激勵中學生。


人是感性的、容易動情的,尤其是中學生,更易為「情」所動,而古文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而初中語教材中的古文大多是經典作品。每當我在講授這些古文時,學生們無不為書中的智慧與思想而心潮澎湃、而擊節叫好、而帶給他們更大的學習動力,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課後更是高談闊論,暢談人生、理想,拳拳愛國心涌動心間。《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令學生獲益匪淺。「不以物喜、不以己愁」教給學生胸襟須像天空般曠達開闊。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句,使丞相為了蜀國操勞一生的形象更顯清晰偉大。李白《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一句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佳句。孟子《魚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取義者也」一句,傳達了「捨生取義」的精神實質,曾經令多少莘莘學生為之動容。而《陳涉世家》中陳勝少年時的鴻鵠之志,以及慷慨陳詞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更讓我們看到了一代農民起義領袖的錚錚鐵骨的沖天氣概。愚公精神以及《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刻苦求學精神更是激勵中學生發奮學習的動力。總之,古文中耀眼的精神內涵,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里,風華正茂,感性十足的青年學子必將在她們的指引下不斷奮進。


(二)、伴讀歷史。


任何著作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它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因而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古文都有其產生的客觀背景和社會條件,如果不去了解當時的歷史狀況,對作品中的一些內容就可能拿現在的標准去衡量而產生誤解。只有在了解歷史的基礎上,才能對作品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有足夠認識,才能給作品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如詩聖杜甫所作之詩被譽為「詩史」,他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深刻表現了當時他們所處的唐代在由盛轉衰過程中的社會現狀。他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等均再現了當時人們的苦難生活,而要了解杜甫「詩史」 這一特點,如對歷史一竅不通,則理解上有較大困難,而之前的大侍人李白卻被人冠以「侍仙」,主要因李白所作詩歌都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等詩句,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那浪漫主義情懷,而這與李白所處唐代正值鼎盛期是分不開的。而我們在學習李煜、李清照、蘇軾等名家大作時都需聯系當時歷史來學習,否則對作品價值難以認同,對作品內容難以理解。


另外,在了解歷史的前提下再學古文,更能增添學生的興趣。試問,一個對三國歷史毫不知情,對諸葛亮聞所未聞的學生會對《出師表》感興趣嗎?一個對春秋歷史頗為熟悉的同學又豈會對曾以弱勝強,打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的故事而提不起精神?又怎會對「發憤著書」的司馬遷,被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置之不理呢?因此在學古文時,應建立在熟悉當時歷史的前提下,老師在教古文時,應花一定時間把當時歷史背景講清,這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三)、伴讀人物傳記


作家的生活經歷、思想意識、情感態度、政治傾向、性格氣質等等都影響他的創作,都能在作品中得到體現,了解一位作家一生的經歷,有助於理解他創作作品時所處的生活時期和思想狀態,是對原作閱讀的一種補充和注釋,仍以上文的李白於杜甫為例,李白的詩輕靈而飄逸,這與李白是一名典型的性情中人是分不開的。「詩仙」好遊山玩水,好交友,喜舞劍飲酒,性情豪爽,他的《將進酒》可見一斑。其中一句名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寫盡李白瀟灑一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句更是豪氣沖天,更顯「詩仙」風采。而「詩聖」杜甫的詩中此等非凡氣度的詩句難覓蹤跡,除去他個人身處亂世,還與他個人一生潦倒,性情抑鬱有關。即使寫春景,在杜甫筆下,也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花在落淚,春鳥在顫栗。唐代兩位大詩人如此,宋代詞壇兩大流派(豪放派與婉約派)差異巨大,為何?這與「蘇辛」性情豪爽,李清照、柳詠性情內秀是不無關系的。故要正確了解古文,了解作家生平、性格等極為重要,教師應對此作介紹,或由學生課前查看。


(四)、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學古文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令學生終生獲益,學古文尤其如此。首先我認為學生應用好課文下面的注釋,是學好古文的一把金鑰匙,古文中注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文學常識,包括出處、作者簡介等。如《出師表》注釋①選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在漢末隱居鄧縣隆中,後成為劉備主要謀士,蜀漢政權建立後,任蜀相。由此,我們較詳細地了解了出處及作者。(2)寫作背景,如《出師表》注釋①公元前227年,諸葛亮准備出師代魏,奪取中原,出發前給後主劉禪寫了這篇奏章。(3)難讀字,如《曹劌論戰》對「又何間焉」一句中的多音字「間」加註「jian」這一讀音。(4)解釋難懂字詞的意義;(5)疏通長句、難句的意思,所以古文中注釋頗為詳細,只要用好注釋了解文意,不是難事。另外,應該勤於查字典辭書。因為讀古文時,難免會遇到一些生僻字,且課文注釋上沒有,此時應立即查字典辭書,以求解答。當然,學古文要記東西實在是多而繁雜,學生應學會加以歸類總結,這樣就便於記憶、掌握,如通假字歸類、古今異義詞歸類、詞性活用歸類等,這樣就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五)、反復朗誦


古語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又雲:多讀文章,其義自見。況且古文大多語言優美,句式齊整,韻味十足,大多古文非常耐讀,一篇古文不亞於一首歌曲,中學生由於初學,感覺不一定很深,但在老師帶領下,熟讀文章,細細品味,久而久之,學生定能領略。如《岳陽樓記》一文中,駢句整齊工整。「至於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在朗讀中,不自覺會搖頭晃腦,沉浸其中。而古詩詞本身講究音律美,講究壓韻。在朗讀時,更易進入角色,吸引學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句句琅琅上口,沁人心脾。而在不斷的朗讀中,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詩的意境也為學生打開,真是「古詩吟於口,其樂不必言」。


(六)、勤於積累


不少學生學習古文只滿足於掃清文字障礙,認為老師已講清楚,我也明白,這就足夠了。老師一篇篇講,學生一篇篇學,而到了考試時,或學過一段時間後,卻早已不記得了,這主要是由於學生不善積累而導致的。其實學任何知識,都有其規律可循,學古文也不例外,古文中同樣有許多規律性的東西,一經掌握,不斷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