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一個人中醫水平高低。水平最高境界是什麼樣的
好中醫參考一:醫德高尚,淡泊名利。
無論中醫西醫,醫德高尚,都是從業者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要求,講求醫德,淡泊名利也是成為一個好中醫必不可少的素質。很多患者在選擇中醫時,往往喜歡查看中醫師的職稱、行政級別等,總覺得只有所謂的「教授」「主任」「專家」才能治好病,筆者以在醫療界近十年的經驗敬告各位,中國目前的醫療行政級別和職稱高低,往往並不能反映從醫之人的真實水平。所以往往一些職稱並不高,行政職務比較少的中醫師,才更有時間去研讀古醫書,感悟天人之道,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好中醫參考二:細心診治,慢速看病。
有人說,中醫師「慢郎中」,這個「慢」並非指的是中醫起效慢,而是指的中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細心察驗,認真組方,往往看好一個病人需要近十分鍾左右才能完成。老病人可能時間會稍短一點,但也絕對不會兩三分鍾便了事。中醫界的鼻祖,漢代的張仲景就曾經批評當時的一些醫生「握手不及足,按脈不及尺」「相對斯須,便處湯葯」。
好中醫參考三:葯簡而精,價格便宜。
一些病人因為病急而希望速愈,因此央求醫生多開貴葯好葯,在潛意識里覺得貴葯就等同於是好葯,遇到開方便宜的醫生,甚至覺得醫生故意刁難自己,不捨得給自己用好葯,由此甚至產生醫患沖突。這種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因為葯價的貴賤與療效並無直接關系,療效的好壞,主要取決於中醫生的辨證是否精當,用葯是否准確。並不是葯材越貴,療效就越好,葯價是由市場調節的,比如冬蟲夏草,本來是一位普通的補益肺腎的中葯材,十幾年前價格也沒有如今這樣貴,然而這些年來,由於媒體和市場的炒作,使得其價格迅速升溫,並且由一種補益肺腎的中葯材變成了無病不治的「神葯」。普通百姓難得一嘗,名門權貴趨之若鶩,一些重利的中醫師煽風點火,為了經濟效益,不管病人是否適合服用,也大量給病人開冬蟲夏草這味葯,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另外,葯少而精,一直以來便是中醫追求療效的一種手段。葯味錯雜,往往導致整張處方葯物作用相互抵消,無法發揮臨床療效。中醫經典書籍《傷寒論》里的大多數處方,都不會超過十味葯,不少處方甚至只有兩三味葯物,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而目前的一些中醫師,處方用葯動輒二十多味,葯味混雜,不唯無益於病,亦且有害於身。醫生為人間司命,手握生死大權,如此處方以求利,不有愧乎?再此也提醒各位,遇到開貴方,大方的醫生,也還是躲著點好。
好中醫參考四:樸素真誠,不誇海口。
黃帝內經曰:「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樸素真誠,既是中醫經典上所認為的有道德修養的人之外在表現,也是一個好的中醫師所應該奉行和遵守的修身之道。可以想像,一個喜歡豪車、權力、前呼後擁、大講排場的人,不僅外在不符合一個中醫師應具有的儒雅氣質,內在也難於保持住純正的中醫靈魂。
中醫既是一門醫學,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修身之道,一個好的中醫,帶給人的氣場,必然是安靜、祥和的。古語有雲「巧言令色者鮮矣仁」,一代名醫張仲景,在年輕的時候給相面家何顒看相時,何顒就評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說張仲景想問題比較深入,但是人不是很高調,後來張仲景果如所言,成了一代名醫。可見,言辭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動輒便給病人保證,並不符合傳統中醫師的氣質要求。莊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醫師所持的是天地之道,天地之大美無需言辭,同樣,醫生醫術的高低也無需多言,一切以病人服葯後所產生的療效為評判標准。氣質安靜、從容的中醫,往往醫術也會相對高一些。
好中醫參考五:不主動推薦西葯與中葯同時治療。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相融合的理論體系,至少在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理論體系還遠遠未能構建起來。醫學博大精深,無論中醫西醫皆如此,因此,同時精通兩種醫學,並能夠融會貫通的醫生,還尚未出世。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醫開中葯,西醫開西葯,大家各司其責,才是正道,不必越俎代庖。很多中醫師限於水平,在臨床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為了追求速效,往往推薦病人中西葯同時治療,這樣即使有了療效,也難於說清到底是中葯起效還是西葯起效,醫生的醫療水平也就無法提高。因此,一個有志於在中醫上有所成就的醫生,在內心上,大都是希望病人在服用自己所開的中葯之時,不要另外採用其他療法,這樣才能見到效果。而且,由於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基礎尚未建立,也建議大家,不要病急亂投醫,同時採用中葯西葯兩種療法,這樣對於患者的身體,也是存在風險的。
總得來說,評判一個好中醫的最終標准,還是臨床療效。求醫問道,並非一件容易之事,本文所述,主要是為大家提供一些在看病之前,辨別一個好中醫的竅門,希望大家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不要為表象所迷惑,最終找到理想的中醫師。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2. 你如何看待中醫
在西醫的沖擊下,社會中對中醫的質疑聲越越多;但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中,中醫承擔起幾千年救死扶傷責任,有其偉大之處。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也出身中醫,她發現了青蒿素,因中醫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人類。所以中醫並非不可取。
3.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醫經典
大家所知,是我國的傳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經過歲月的沉積而留下的經典。中醫經典對於一位從醫的專業人士來說是必須拜讀且必須好好研讀的,但對於愛好者或者說業餘人士,可以作為中國的中醫發展史來研讀,了解它的歷史,對其中專業的知識就可以看過就好,沒必要深究,因為就算你深究且理解了它,你日後沒有繼續加深充電,或從業這方面的發展,你日後也可能會忘,而且中醫的專業知識是相當晦澀的,很難了解,腦細胞可能承受不了,當然在老師的指導可能會好點。當這些知識的入腳點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縱觀中國中醫發展史,大家不難從其中提取出「偉人的思想是如何微妙,且從生活入手提取而最終運用於生活的」這就是偉大思想的偉大之處。廣為大家所知的陰陽及五行學說就包含了哲學中的辯證方法和整體觀念,我甚至覺得我國的中醫經典是哲學蘊含於中醫思想的經典。
4. 如何公正理性地看待中醫
如何公正理性地看待中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在西醫沒有傳入中國的幾千年裡,中國人民主要是靠什麼來防治疾病的。即使在西醫高度發達的今天,世界各地如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國的傳統醫學都相繼衰亡,而中醫卻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事實勝於雄辯:法國早在17世紀就出版有中醫書籍,並使用針灸治病。世界衛生組織更是在2003年《全球傳統醫學發展戰略》中明確指出,針灸、中葯等傳統醫葯正在全球獲得廣泛重視,在人類保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試想:一個沒有療效、沒有價值的醫學又何以能流傳幾千年依然生機煥發。要知道醫學不是兒戲、非同小可,關乎人類疾病生死。而中醫最根本的價值恰恰就在於它的療效,有療效才是硬道理。也正是因為中醫獨特而又顯著的療效,中醫才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二、客觀看待中醫存在的問題。世界上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中醫自然也不例外。由於受社會、歷史、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制約,中醫的理論體系呈現出近似封閉的結構,處於「外人想了解,進不去;自己想突破,出不來」的尷尬境地。中醫的許多思想和理論比較粗糙和籠統,大多是建立在直觀或者經驗基礎之上的,「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在肯定中醫對許多疾病卓越療效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中醫在治療疾病上也是有著自身局限性的,對某些疾病中醫的療效並不好,甚至完全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由於歷史的局限性,中醫難免攙雜著一些糟粕,某些方面甚至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即使是中醫的經典著作,也絕非金科玉律、字字珠璣。這些無疑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中醫的發展以及影響了民眾對中醫的看法和評價。三、正確理性看待中醫。對於中醫是否科學的話題,我認為民眾應該理性審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輕易否定。不可否認,中醫是一個精華與糟粕並存的體系。對那些糟粕,我們毫無疑問應該摒除;對精華,則該好好吸收和利用;至於那些目前尚難以理解、證實或否定的內容可暫予闕疑,以待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對於那些不了解中醫的民眾,可以持疑,但是請不要妄下定論對中醫予以全盤否定。因為很多民眾恰恰是由於不了解中醫,進而誤解中醫,從而得出「中醫是偽科學」的結論。如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不少民眾一看到「陰陽」、「五行」的字眼往往就很自然地把它們與「算命」、「巫術」聯系在一起了,因此就言之鑿鑿地認定中醫不科學。事實上這裡面存在著誤解。陰陽五行學說本來是屬於古代哲學的范疇,盛行於春
5. 魯迅是如何評價中醫的
本文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魯迅的父親患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神醫」的來看。開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葯,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說那神醫還天天坐著驕子,生活好得很。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葯,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
對於當前社會上坑蒙拐騙的游醫,我們要與他們斗爭到底。辨明是非,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魯迅還說過:中醫不過是有意無意的騙子罷了
6. 你如何評價中醫
中醫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它是中國人驕傲,千萬年以來中國人靠著中醫養育人類延續到現在,如果對中醫存在有懷疑或有弊端認識話,那是人類都是不想死,想用西醫科技術來代替人類長壽延年方式,但這種科學技術發展存在有限西醫,絕對不可能頂替中國千萬年以來中醫所說天人合-權柄思想,如果正確認識這種觀點人類來講,為人類服務還是中醫,離開中醫全面認識觀點就等於樹上無根。
7. 對中醫的評價
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一碗葯湯,一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中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醫學之一。」
8. 客觀評價中醫中葯的療效 詳細的~~最好500字以上
可以這么說中葯博大精深,相對西葯來說中葯治療慢性病還是優於西葯的,效果比較明顯,不過中成葯相對差點,因同一病症不一定是同一病情.因為中成葯是固定方,所以是不可能都解決的,只有湯葯(中葯)因人開方,根據每個病人情況設立治療方案,針對性強,所以效果好,是中成葯不能相比的.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就是這個道理,服中葯是麻煩,但因人而宜,對症下葯正是它的優勢。
中醫應用望、聞、問、切四診採集病史,用中葯辨證治療疾病,可以靈活地加減用葯,但服用中葯的最大麻煩之處在於煎煮中葯,有些年輕人連做飯都不會,而且要花費相應的時間用心操作,這對於每天忙於職場又身體條件欠佳的人來說很不方便。不過現在也應該讓年輕人學學這種原始煎葯方式及中葯的樣子,體會一下國醫中葯的煎煮方法也還是不錯的,進一步使而中葯得到長足的發展。
人人都知道良葯苦口,而這良葯其實就是指中葯。---摘自「真草堂中葯」
9. 誰知道中醫四大經典名著的歷史地位如何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
中醫奠基之作——《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組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至西漢時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始終指導著祖國醫學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素問》共24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陰陽五行、臟象氣血、腧穴針道、病因病機、診法病證、治則治法、醫德養生,運氣學說等,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有關內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
《靈樞經》共12卷,81篇,所論內容十分豐富。該書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較為詳盡地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養生的有關問題,全面闡述了五臟六腑、精神氣血津液、人體氣質類型等內容,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藪。特別是對經絡腧穴理論和針刺方法的記載更為翔實,例如對針法的論述,不僅強調了守神、候氣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數十種針刺方法,還詳細介紹了針具使用、針刺部位、針刺深淺、針刺禁忌、針刺與四時的關系等內容,為後世針灸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醫理論名著--《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三卷,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此書為一部託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難經》是中國經典的中醫理論著作,「難」含有「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難經」即「問難《內經》」。
此書的著者把自己認為的《內經》中的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並且對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分別對人體的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進行了論述。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一至二十二難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難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論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論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七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此外,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闡發,對後世傷寒學說和溫病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診斷學、針灸學的論述也一直被後世醫家所遵循。
外感巨著---《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該書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述的理法方葯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復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作「眾方之祖」。
《傷寒論》全書共10卷,22篇。內容包括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主要論述了傷寒六經病的脈證治法,是《傷寒論》的主體組成部分;尚有「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分別論述了傷寒、雜病的脈證預後以及傷寒的病因、病機、傳變等;還有痙濕暍、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等病的證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應用范圍和禁忌證。後世多數學者認為,「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3篇及「痙濕暍、「汗、吐、下可與不可」等條文非仲景筆,系王叔和編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後多刪而不錄。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理論聯系實踐、理法方葯齊備的臨床醫學巨著,書中按傷寒傳變規律,以條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簡間賅,辨證嚴謹,治法靈活多變,制方葯少而精,故被歷代醫家尊為「經典」,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踐證明,該書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僅適用於傷寒病的治療,而且是指導其他臨床各科治療的准則;其所運用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基本治法,被後世廣泛應用;其所創制的113個基本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白虎湯、小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五苓散、瀉心湯、烏梅丸等,成為臨床廣為應用的有效方劑。可見。《傷寒論》對祖國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存最早中葯專著--《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撰者不詳,「神農」為託名,《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葯學經典著作。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其中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分為上、中、下三品。書中以簡練古樸的文字闡述了中葯理論的精髓,對每一味葯的產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葯物之間如何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出概述。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通過大量的治療實踐,已經發現了許多特效葯物,如麻黃可以治療哮喘、常山可以治療瘧疾、大黃可以瀉火等等,這些都已用現代科學分析的方法得到證實。
《神農本草經》依循《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也將葯物與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對應,進行類比,來表明其主次關系和配伍的法則。《神農本草經》對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詳盡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葯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濕、燥等不同性質選擇用葯。寒病選熱葯;熱病選寒葯;濕病配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此外還參考五行生剋的關系,對葯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了解,這樣選葯組方、配伍用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神農本草經》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