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佛說住頂三昧出自哪些經典
擴展閱讀
hk歌詞是什麼意思 2024-12-23 15:11:09
將夜動漫哪個版本好看 2024-12-23 15:11:01

佛說住頂三昧出自哪些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4-08 02:02:17

⑴ 佛家經典有哪些

無量壽經 是必須看的
凈土三經之一。此經說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滿成佛,國土庄嚴,攝受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彼國等事。此經前後有十二譯,存五譯、失七譯,會集、節略本四本。 [1] 經中介紹了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接引眾生的大願、極樂世界的美好景象,以及娑婆世界的污穢不堪等內容。
《無量壽經》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寶積部》

⑵ 如是我聞... ...是出自什麼經典

出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釋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
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
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
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
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
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
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
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釋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釋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
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釋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
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釋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做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
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
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
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
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
尚應舍,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
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
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
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釋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
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
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
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
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庄嚴凈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所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
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
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
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
蜜。」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
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
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
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
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
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
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
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
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
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
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
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
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
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於法,
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
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
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
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
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
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
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
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
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
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
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
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
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
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
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三
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
來得阿耨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
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
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
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
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
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
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
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
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
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
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分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
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
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
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
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
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
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
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
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
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
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凈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
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
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分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
意雲何?是人解我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
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
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
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
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
演說,其福勝彼。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⑶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這段我沒理解,能講解一下嗎

佛問:「須菩提:在你看來,須陀洹能夠有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了須陀洹的果位`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世尊。為什麼呢?須陀洹雖然說已脫六凡境界,初入聖者之流,從而名叫入流,但也正困為其已入流,已斷除了對三界一切境界的錯誤見解,心無所取,所以,實際上他是無所而入的。具體講,既不入眼睛可見的大小形狀、不同境況、各類顏色等表面現象,也不入於耳聞的聲音、鼻嗅的氣味、舌品的六味、身體的觸覺以及意識所感覺和認識的一切事物現象。如此無所而入,所以說須陀洹僅僅是一個假名而已。」
「須菩提:在你看來,斯陀含能夠有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世尊。為什麼呢?斯陀含雖然說已除了對世界事物所持的貪欲、嗔恨、愚痴等大多數情慾和迷惑,從而只須在欲天、人間往來轉生一次,即可脫離欲界,故名叫一往來,但實際上,色身虛妄,心無所得,並無往來之相。所以說斯陀含只是一個假名而已。」
「須菩提:在你看來,阿羅漢能夠有這樣的念頭——`我已進入阿羅之道`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已除盡一切迷惑,斷盡三界煩惱,情無逆順,識境雙忘,證入不可言說、不可取捨的無為寂靜之體,從本質上說並無真實可取的阿羅漢,而只有作為假名的阿羅漢。世尊,如果阿羅漢有這樣的念頭——`我已獲得阿羅漢道`,那說明他有得果之心,妄見未除,迷惑未消,尚屬凡夫之列,從而必然會執著於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壽命的相狀。
「世尊:如來佛說我已經深悟無爭妙趣,在所有弟子中是最能與世無爭的人,是名列第一的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這樣想——我是一位遠離各種慾望的阿羅漢。世尊:我如果有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了阿羅漢字道,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遠離塵囂、隱居幽林的寂靜行者。因為須菩提已悟性空無相之理,從而不再受物役使,受境繫纍,心無一念,行而無行,所以假名為須菩提,如此才算是樂於遠塵離俗的寂靜修行。」

「須菩提!你認為須陀洹會生起這樣的心念?『我已證得須陀洹果!』」須菩提回答:「不會的,佛陀!為什麼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聖流,而事實上是無所入的,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因為心中沒有取捨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所以,才叫作須陀洹。」「須菩提!你認為斯陀含會有那樣的念頭嗎?『我已證得斯陀含果!』」「不會的,佛陀!什麼緣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已證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來人間,斷除欲界思惑。而事實上,他對於五欲六塵已不起貪愛了,應是體順無為真如之理,在這無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來之相呢?因為他已無往來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須菩提!你認為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心念嗎?『我已得阿那含果?』」「不會的,佛陀!為什麼?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二果斯陀含,斷除了欲界思惑以後,就永久居住於**的四禪天,享受天上的福樂,不再來人間,所以才名為不來。所以心中已沒有來不來的分別。因此,才稱為阿那含。若他尚有證果之念,便是著了不來之相,就不可以稱為阿那含。」「須菩提!阿羅漢能起一種念頭?『我已證得阿羅漢果!』」「不會的,佛陀!怎麼說呢?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法叫做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我、法二空,不再隨妄境動念,只是寂然如如,才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羅漢起了我得阿羅漢的念頭,那麼,就是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等法相對待分別,就不可以稱為阿羅漢。「佛陀!您說我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亦為羅漢中第一離欲的阿羅漢。但我並沒有執著我是離欲羅漢的念頭。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佛陀就不會稱我為阿羅漢,那麼,佛陀也不會贊嘆我是歡喜修阿蘭那行。因為須菩提並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稱為是歡喜修阿蘭那行的。」

金剛經一點都看不懂啊?那看看我更的故事吧http://tieba..com/p/1592941761

⑷ 華嚴經說的什麼_

《華嚴經》說的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後,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所宣說,經中記佛陀之因行果德,並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

此經漢譯本有三種: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為區別於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為"舊譯《華嚴》",或稱為《六十華嚴》。

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為"新譯《華嚴》",或稱為《八十華嚴》。

三、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

(4)佛說住頂三昧出自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1、此經第一譯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萬六千偈,是由慧遠的弟子支法領從於闐(今新疆和田一帶)得來,於晉義熙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出。初譯出時分五十卷,後改為六十卷,內分三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的說法而成。這就成為現行《華嚴經》六十卷本。

2、此經第二譯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萬五千頌,系唐則天武後遣使從於闐求得,並請來其地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

武後親臨譯場首題品名,菩提留志、義凈同宣梵本,復禮、法藏等並參與筆受潤文,到聖歷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記寺譯畢(見《開元釋教錄》卷九),成八十卷,內分三十九品,總由七處(同舊譯)、九會(八會同舊譯,新增"普光法堂"一會)的說法而成,即為現今流行的《華嚴經》八十卷本。

3、此經第三譯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見《貞元釋教錄》卷十七)系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於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贈來唐。

翌年六月,唐德宗囑罽賓三藏般若在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廣濟譯語,圓照筆受,智柔、智通回綴,道弘、鑒靈潤文,道章、大通證義,澄觀、靈邃等詳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譯畢,成四十卷。

⑸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若有一念得果心,即落遍計所執,即是人我見,禪宗叫「落草」,為人時叫和泥入水、啷當不少等等。

⑹ 釋迦牟尼佛述著的經典有哪些

金剛經,楞嚴經,華嚴經,圓覺經,地藏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等很多。

佛教的骨髓《楞嚴經》

摘自《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若沒有〈楞嚴咒〉,佛法就沒有了;沒有《楞嚴經》,正法就消滅了。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四日晚間開示於萬佛聖城

我們生在這個末法時代,離佛遠了,可是法還沒有滅盡,大家還可以依照佛法來修行,還有希望開悟證果成佛。

身為出家人必須要抱定一貫的宗旨,即使橫逆交加,仍然百折不撓。不管誰來破壞我們的宗旨,都不被搖動,只要認識清楚自己所行所作是一條光明正大之路,就勇猛邁步前進。

在末法時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魎、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嚴咒〉。〈楞嚴咒〉是破邪顯正的神咒,而《楞嚴經》就是為〈楞嚴咒〉所說的一部經,是佛教的骨髓。人若無骨髓,一定會死;佛教裏若沒有《楞嚴經》,也可以說就沒有佛法了。所以在這個末法時代,護持正法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楞嚴經》能背誦出,〈楞嚴咒〉更要能背得出,我們要能背誦、能讀念,念得滾瓜爛熟,盡量發揮《楞嚴經》的妙旨,一一為人演說。

⑺ 首楞嚴經是佛說首楞嚴三昧經還是大佛頂首楞嚴經

《楞嚴經》全稱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按佛在《涅槃經》中自釋『首楞嚴』三字曰:『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由此可見,「首楞」二字合為一義,不能分開讀,後人簡稱的《楞嚴經》,應該簡稱為《首楞嚴經》。 《首楞嚴三昧經》與《楞嚴經》互為表理,相互印證,不分彼此。依《楞嚴經》中所言:此經是十方如來之灌頂章句,菩薩萬種行持之根本,依之修行必得首楞嚴三昧,首楞嚴三昧就是佛性,就是十方諸佛之母。《首楞嚴三昧經》敘述佛應堅意菩薩及舍利弗所問,為說首楞嚴三昧法,並示現其威力,且以百句義解釋此三昧,並列舉化度魔女、彌勒之神通以揭示此三昧的神變不思議功德。 《佛說法滅盡經》里說的《首楞嚴經》,應該是通指一切宣演首楞嚴三昧的經典,如果嚴格按字義分析,必取其一,應該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即《楞嚴經》。

⑻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波旬是欲界最高天天主,也是佛教所說的魔王,曾耽擱佛陀成道,後又屢次打擾佛陀說法

⑼ 阿彌陀佛,出自哪部經典

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庄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大乘佛經主要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

專明阿彌陀佛及其凈土的經典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卷,後漢支婁迦讖譯(傳為吳支謙譯)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四卷,支謙譯(傳為支婁迦讖譯)

《無量壽經》二卷,晉竺法護譯(傳為曹魏康僧鎧譯)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經》三卷,趙宋法賢譯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

《小阿彌陀經》共兩種譯本,不說阿彌陀佛本願,也沒說三輩九品,仍敘述凈土庄嚴,而勸念佛往生。

《大阿彌陀經》共有五種譯本。專敘彌陀本願,極樂世界依正庄嚴,三輩往生。唐代譯本被藕益大師認為是五個譯本中最佳的,印光大師認為,唐代譯本的可惜之處在於缺少「五惡五痛五燒」的重要內容,所以勘定曹魏版為標准版。曹魏版因為則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流傳較廣。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一卷,唐玄奘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宋畺良耶舍譯 立十六觀,九品往生,屬於觀相念佛。

其他的阿彌陀佛相關經典

《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等專明念佛三昧。

其中,《般舟三昧經》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與凈土有關的經典,由支婁迦讖於東漢時漢靈帝光和二年翻譯。

另外,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普賢菩薩十大願導歸極樂的思想。此外佛陀跋陀羅譯《文殊師利發願經》、晉譯《文殊師利悔過經》、《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和《普賢行願品》一樣,弘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思想 。

密教的相關經典和傳承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 明朝凈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阿彌陀佛在密教中有《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無量壽如來十甘露真言》等法門。而單純的密經里,阿彌陀佛也時常佔有重要的位置,作為蓮花部的部祖,大日如來妙觀察智的顯現。因此,對阿彌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結合在一起。

⑽ 佛教十二部大乘經典都是什麼名字

一、修多羅、素怛纜,此譯為經或契經,如《四阿含》、諸大乘經、戒經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經典,皆名契經。但此處所說的契經,是單指經中直說法義的長行經文,故又稱長行經。

二、只夜,此譯重頌或應頌,頌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為一頌不定。凡經中偈頌,以偈頌體裁重頌前經長行經文之義,此類頌經,名「重頌經」。

三、和伽羅那,此譯授記,凡經中佛於菩薩授當來必當成佛之記,於緣覺後世當得道,於聲聞人今後世得道,記餘六道眾生後世所受果報之處,即名「授記經」。

四、伽陀,此譯諷誦,或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以偈頌顯示諸法的經,如《法句經》等,名「諷誦經」。

五、優陀那,此譯自說或無問自說經,凡無請問者佛自宣說之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

六、尼陀那,此譯因緣經或緣起經,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故名「因緣經」。

七、阿波陀那,此譯譬喻,凡經律中所說譬喻,以譬喻顯示法義之處,故名「譬喻經」。

八、伊帝目多伽,此譯本事,或如是語經,即經中講弟子菩薩聲聞等過去世行業事歷之經文,及教令精進求道解脫因緣之處,即名「本事經」。

九、闍陀伽,此為本生經,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

十、毗佛略,此譯方廣,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如《菩薩地持經》卷三:「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阿浮陀達摩,此譯未曾有,即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即佛所說諸經,若作論議問答辯理,分別廣說之經文,即名「論議經」。

(10)佛說住頂三昧出自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十二部經,又稱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經。佛說的一切法,皆可統攝為一修多羅,類集為經律論三藏。由於一切經的經文體裁和所載的事相不同,故從三藏分出十二種名稱,通稱三藏十二部經,總則稱一切經,別則稱十二部,但並非每一經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佛教經典分為三藏,最基本的佛法概念全部被囊括在三藏之中。「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漢譯,意思是總聚、含藏。因能總攝歸納同類於一處,所以稱之為「藏」。

三藏即律藏、經藏和論藏。為了調伏眾生擺脫受苦與享樂的兩邊生活,講說了律藏,開顯佛教的戒律道德規范;為了讓眾生斷除對世間存在三寶四諦等真理的疑惑,宜說了經藏,開顯攝心一處的禪定;為了對治眾生與生俱來執我的錯誤觀念,宣說了論藏,同時闡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