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學經典書籍有哪些
1、《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號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集中體現的就在這本全集中,特別是曾國藩家書,是最重要的資料。市面上很多關於解讀曾國藩的書,對他的成功進行了很多分析,魚龍混雜,不可以全信。
曾國藩家書中,詳細記錄了他在給祖父母、父母兄弟、同僚等人的信件,有些是國家大事,更多的是家庭經營、噓寒問暖、待人接物、為學作文的事,有的還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曾國藩作為朝廷大員,更是一代儒學大師,他處理這些事的態度、方法,是活生生的國學教材,很多可以給我們啟發。
Ⅱ 國學經典必讀書目有哪些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等。
一、《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Ⅲ 有哪些國學經典書籍
1《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2、《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3、《莊子》
《莊子》是莊子學派的著述總集,道家的重要典籍。現存《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莊周弟子及後學所作。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管漆園的小吏。他追求精神自由,視名利地位如糞土腐鼠。齊王慕名曾派使臣攜重金聘他為相,莊周回答,寧願在臟水溝里自由嬉戲,不願受當權者的羈絆,拒絕了聘請。
4、《孟子》
孟子,名軻,字型大小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山東鄒城人。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5、《墨子》
墨子,名翟,華夏族,滕國人。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的先祖是宋人。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
關於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後由其弟子收集其語錄,完成《墨子》一書傳世。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天智、陰鬼、「非命」、非樂、節葬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Ⅳ 3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都有哪些
鏈接:
常青藤爸爸國學經典系列:
Ⅳ 國學的經典書籍有哪些
北京成人書法培訓推薦北京秦漢胡同國學書院。
秦漢胡同國學於2002年開始創業,至今逾17個春秋。秦漢胡同書法課程,兼具實用與修身。結合技法實操與法外求法,讓學員真正體驗書法藝術的個性與魅力,受益一生。
設置專業成人書法班:技法、臨帖、創作、拓展。不定期舉辦展覽,開闊眼界。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書寫技巧,練就一手好字;
2、帶領學生觀摩歷代書法大家優秀作品,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書法審美觀。
3、學習書法的過程也是靜心養性的過程,在書房學習中拓寬心胸、靜淀心性;
4、泛舟歷史,了解歷代書法大家情懷,給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學習榜樣。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方方正正的字體,幾千年幾經演繹,其意義不局限於某一種交流途徑和傳播,而成為一種藝術。書法是一門古老而奇特的藝術,這是其他任何藝術所無法比擬的。書法能啟迪人們的心靈,提升人們的品德修養和道德情操,承載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審美意識,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
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秦漢胡同以 「讓世界柔軟」 為核心價值觀,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創造了一個供成人與孩子學習書法的廣闊平台。
Ⅵ 國學經典書籍
經部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松學詩經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註疏 禮記正義 周禮註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 春秋穀梁傳註疏 孝經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論語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問 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爾雅註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餘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戸錄 岳陽風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嶽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游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土記 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奇略》 《握奇經》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 《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申鑒 說苑 新語 論衡 茶經 棋經 中論 鄧子 蓋廬 人物誌 潛夫論 初學記 洛陽牡丹記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經 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鬼穀子 歸田錄 唐新語 公孫龍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宋高僧傳 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 鈍吟雜錄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說新語 金匱要略注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孔叢子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鶡冠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范子計然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山房隨筆 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 水戰兵法輯佚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漢墓竹簡六韜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匱 太公陰謀 端溪硯譜 歙州硯譜 揚州芍葯譜 橘錄 糖霜譜 劉氏菊譜 洗冤錄集 荔枝譜 高僧傳 陰符經 隨隱漫錄 畫繼 續高僧傳 方言校箋 集部 楚辭 楚辭 楚辭補注 總集類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漢文 全後漢文 全三國文 全後周文 全北齊文 全陳文 全梁文 全齊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遺 唐文續拾 全宋文 全晉文 全後魏文 全唐詩 全宋詞 千家詩 文心雕龍 文選 樂府詩集 全元曲 全宋詩 歷代詩詞賦 其它集類 優古堂詩話 誠齋詩話 庚溪詩話 草堂詩話 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 後山詩話 彥周詩話 二老堂詩話 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 詩品 詩人玉屑 中山詩話 觀林詩話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箋注 歐陽修集 國 語 其他 四庫全書目錄(介紹、史話、乾隆《文淵閣記》) 總 目 經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證輯注類 三字經 莊子集解 商君書 漢官六種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 千字文 孟子全譯 史記三家注 九家舊晉書輯本 敦煌變文集新書 百家姓 老子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 太平經合校 管子輕重篇新詮 幼學瓊林 列子集釋 新語校注 龍文鞭影 八家後漢書輯注 論衡校釋 孫子兵法論正 明夷待訪錄 裴注三國志 文心雕龍注 古文觀止 曾國藩文集 菜根譚 傳習錄 文心雕龍考異 增廣賢文 曾國藩家書 金人銘 眾家編年體晉史 文心雕龍義證 專題類 歷史 軍事 文化 圖片 古典小說類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歷史小說 志怪小說 歷史工具類 中國歷代量制演變簡表 中國歷代紀年表 中國歷代帝王年表 中國歷代衡制演變簡表 中國歷代年號索引表 中國歷代疆域圖 古今地名對照 歷表(隋之前) 中國歷代度制演變簡表 歷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二十四節氣表 三國地圖 民國地圖 萬年歷
Ⅶ 《國學經典》書籍有哪些
鏈接:https://pan..com/s/1HlLY0YNBVRNAYdw6N2H9Jg
民國初,為了打破牢籠,五四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徹底批判傳統文化;後來,西化日深,我們用西方的學科分類取代了國學兼修並學,對科技的過分重視則割斷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
Ⅷ 關於國學經典的系列書有哪些
經部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松學詩經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註疏 禮記正義 周禮註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
春秋穀梁傳註疏 孝經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論語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問
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爾雅註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餘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戸錄
岳陽風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嶽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游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土記 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奇略》 《握奇經》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
《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申鑒 說苑 新語 論衡
茶經 棋經 中論 鄧子
蓋廬 人物誌 潛夫論 初學記
洛陽牡丹記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經 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鬼穀子 歸田錄 唐新語 公孫龍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宋高僧傳 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 鈍吟雜錄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說新語 金匱要略注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孔叢子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鶡冠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范子計然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山房隨筆 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 水戰兵法輯佚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漢墓竹簡六韜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匱 太公陰謀
端溪硯譜 歙州硯譜 揚州芍葯譜 橘錄
糖霜譜 劉氏菊譜 洗冤錄集 荔枝譜
高僧傳 陰符經 隨隱漫錄 畫繼
續高僧傳 方言校箋
集部
楚辭
楚辭 楚辭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