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學好歐體經典

如何學好歐體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4-02 00:00:18

① 誰可以推薦幾本經典的歐體楷書的字帖或筆法講解

九成宮、皇甫誕碑,李譽墓誌、千字文、張翰帖、虞公碑,看看二田和盧中南書法視頻

② 歐體楷書學習:怎樣學好九成宮

認真臨帖,通臨,選臨,對臨、背臨、臨上100遍,功到自然成。這是我前臨的,發給你看看

③ 學歐體哪幾本字帖比較經典

歐陽詢碑帖較多,《九成宮》適合初學入門,《皇甫誕》、《虞恭公》適合進一步追求晉唐筆法,《化度寺》是歐陽詢成就最高的一本帖,只是泐隕較為嚴重,不適合初學,風格與九成接近。另外還有《蘭亭記》,筆畫略為板刻,可以以後學。
至於小楷,有《姚辯墓誌》《皇帝陰符經》《緣果道場磚塔下舍利記》,歐陽詢的小楷非常適合作為學習二王小楷的橋梁。至於常見的小楷《千字文》《心經》《九歌》《離騷》什麼的都是贗品,遠不如前面三本精彩
如果想學今人的話,可以學田蘊章、田英章兄弟,王砥如,盧中南等都不錯

④ 請問書法界的朋友,歐體難學還是顏體難學

歐體字難學,一點也不擔毛病。歐體字近似魏碑,用筆方筆多,圓比少,一點一畫都要非常准確。但顏體字不然,顏體也是隨著顏真卿的書法成熟,風格不同。青年時期的《多寶塔》,結體嚴謹,用筆干凈利落,相對較難。中年時期的《自書告身》,結體寬張,特點比較好把握,最主要的特點是橫細豎粗,橫多呈扁擔型,即中間高,兩頭底。遇外包圍的字,如「同」「國」「門」「日」「凶」等,左右兩豎相向,即中間突出,兩頭收緊(這和歐體正好相反)。你掌握了這幾點基本規律,自然就會寫出顏體字來,是很容易上手的。到了顏真卿晚年,寫的《麻姑仙壇記》,風格更加明顯,特別是捺畫,有突出的「圓肚」,但流於程式化。上手也是容易的。
我建議你練字,從顏體入手,從《自書告身》入手。

⑤ 如何學好歐體毛筆字/ /

不管練習什麼體,想練好都是不容易的!歐體更是如此,首先要選帖,歐體建議從《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持之以恆,古人有雲:得古人名帖一二,終身臨之,便可名世!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帖子不要多,一兩本足矣,堅持練下去!還可以結合書法名家的視頻比如歐體中田英章的基本筆畫結構的講座,田蘊章的"每日一題每日一字"講座都是進步的很好教材!最後祝你成功!

⑥ 怎麼才能有效的練好 歐體書法 !

歐字用筆以方為主,但臨習時不可一味的將各個筆畫的起收筆都作刀切處理,過分追求稜角,要注意方圓結合。圓處用"揉筆"處理,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揉筆"--如同在疼痛處作圈形按摩。以橫為例,收筆時輕頓之後,毛筆輕輕提起,但不離開紙,朝著回鋒的方向作圈形運動,爾後回鋒收筆。動作雖小,卻能表現出方中帶圓的形態。

1,初臨歐字,便可觀察出筆畫的輕重變化,諸如橫、豎的兩頭重,中間輕等,但細察之則變化多端。比如垂露豎:一種是兩頭重,中間輕,在字中多有頂樑柱的作用,如"中"字 等;還有一種是起筆輕,行筆較細,收筆重,常用於字中有多個長豎,如"澗","國"字的左豎等,力求多變。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仔細觀察,細處著眼,寫出細微變化,才能讓筆畫活靈活現起來。
2,有的習字者,寫完一筆,停下來看一筆,再寫下一筆,將一個個畫"擺"在紙上,失去了內在聯系,這就失去了筆勢。所謂"勢",就是筆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系,了解了這個關系,才能和諧統一,氣息貫通,不然,筆畫就會成為一個個符號,所以古人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兩點為例,左邊一點向右上方出鋒,以便接著寫右邊的一點,而右邊的一點帶筆向左下出鋒,以便接著寫下一個字。
3,再如"三點水"旁,第一點收筆後奔向第二點,第二點又同樣奔向第三點,所以前兩點都是向下俯勢,收筆出鋒也都向下,而第三點寫完後的奔赴方向是右邊的筆畫,所以有上仰之勢,其出鋒也帶筆向上。另外,在橫畫中,斜度大的,收筆較重,反之,則輕等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明白了這些,筆畫的俯仰,頓筆的輕重,出鋒的方向等就不會是盲目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了。而筆勢又與節奏,韻律關系緊密,每一筆都有快有慢,如起筆蹲駐蓄勢時稍慢,行筆加快,收筆護尾略減慢,但較起筆略快,因為它既是一筆的結束又是下一筆的即將開始,就這樣快慢,輕重,字字反復著。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筆呼應,連貫,字便有了活力。
4,要收得住,但還要放得開。歐字的確中宮緊收,工整嚴謹,但也須有"疏可走馬"之處,臨習時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於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鉤畫,極力放開,對比強烈,不能寫得縮手縮腳。字字有"險"處。千萬不可將歐字寫得過於"平","均"。橫畫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厲害,但通過其他的筆畫又化險為夷,如"懷"字,靠最後的長點求平衡。打破常規的處理,讓該居中的偏側,如"宮"的第一點,"千"的中豎等;應錯開的卻對齊,如:"長"的兩豎等。看似平整的楷書,通過"險"的結體變化,使歐字有了各種各樣的姿態。
5,虛實要得當。歐字中一些銜接的地方,諸如"雨","門"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內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與室必有門窗一般,取透氣之意,避免沉悶。

⑦ 如何練好歐體楷書

【如何練好歐體楷書】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准,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復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閱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古人讀帖非常認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詩人、書法家,陝西漢中博物館就有傳為他書寫的「滾雪」隸書碑刻。相傳他喜歡梁鵠的書法,便把梁鵠的字掛在帳中,一有空就讀,連行軍打仗也不放棄讀帖。相傳三國魏時的大書法家鍾繇「坐則畫地,卧則畫被」,學書非常刻苦,特別注意閱讀和默寫名帖。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次在行路中,發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輾轉賞讀,站得兩腿發酸,乾脆坐下來讀。這樣連續了三天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臨,但可以閱讀,深刻領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三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於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入於眼,融於心,出於手,心手相應,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歐體楷書】

歐體始祖歐陽詢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今湖南)。以楷書和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體被稱為"歐體",與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頫)體並駕齊驅。歐體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創作的一種楷書字體,其特點是方圓兼施,以方為主,點畫勁挺,筆力凝聚。既欹側險峻,又嚴謹工整。欹側中保持穩健,緊湊中不失疏朗。

⑧ 誰可以推薦幾本經典的歐體楷書的字帖或筆法講解啊

田英章的近似歐體就很好,配有光碟講解、演示---------若想臨寫得很像,還得看看《漢字臨寫大揭秘》

⑨ 能不能自學歐體

--歐體特色--

《九成宮體泉銘碑》由魏徵撰文,歐陽詢(557-641)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當時歐陽詢已經76歲。歐陽詢年輕時學習過二王和北魏的字體,後來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稱為「歐體」,和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家」。他在晚年時書寫的《九成宮》,《溫彥博碑》等碑文筆力「渾穆峭勁,穩健流暢」,字形「於平正中見險絕,精麗俊逸」,而又「法度森嚴,自成面目」。像是武俠小說里,很多絕頂高手都是出招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掌法精奇,內力渾厚。

歐體大概總結為三個特點:奇,巧,精

奇:
金庸的代表武功:
獨孤九劍 -- 沒有招術章法,看似漏洞百出,其實是乘瑕抵隙,進攻對方破綻;
乾坤大挪移,斗轉星移 -- 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
歐體的特色是「用筆剛勁,纖濃得中,寓險峭於平正之中」:歐體的運筆藏鋒收尾,方棱出角,看似平穩,一點也不「奇」;奇的是字的構造:經常有好些筆劃歪歪斜斜,整個字看上去快塌了或者歪到一邊,可就在千鈞一發的時候小小的一點或小小的一捺就借轉過來了,馬上就平正了。數學里有「負負得正」,而歐體是」歪歪得正」。

巧:
金庸的代表武功:
持「聖火令」的風雲三使 -- 三人功力,每一個都不是很高,可是三人聯手,招術詭異,首尾相應,拳法連變,有互補之效果。
歐體的結構是「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字和字之間互相救應補空,搭配完美無缺,毫無漏洞。

變化精妙:
金庸的代表武功:
打狗棒法 -- 招數精微奧妙,恰到好處,靈巧而堅韌;
天山折梅手 -- 變法繁復,冷若御風,招招凶險,卻又閑雅清雋。
「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字之左右,或多或少,彼此相讓,方為盡善」:字體大小安排恰到好處,排版之間構思精密,錯落有致,形成一體。活潑多變,不易產生視覺疲勞,讓人百看不厭。可是如果有一個地方安排錯誤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了。

因為歐體的字筆劃嚴謹,整齊收斂,很多初學者容易把歐體寫成毫無生氣「仿宋體」,就是因為還沒領會到歐體的精妙獨特之處。我在這里舉一些例子:

--分析歐體--

歐陽詢是個視覺效果大師。我們來看「九成宮」這三個字吧:「九」:一橫從左下走向右上方,整個字向左下方傾斜,是歪的;「成」:這是歐陽詢有名的「蹺腳成」,因為它是向左上方靠攏,一隻「大腳」伸向右下方,整個字的底部向右下方伸展,也是歪的;「宮」:寶蓋頭的一點也不是在正中間,而是在靠近左邊大概五分之二的地方,所以靠寶蓋頭的右端的一折向里收尾,把力借回,看上去很平正,如果那一點在正中央的話,蓋頭就反而向右偏了。好比物理裡面的杠桿原理,如果重心離一端比較近,就要在另一端掛個重物,把力借轉過來保持平衡。結果這三個字沒有一個是完全正的,但是和通篇結合在一起,互相配合互補,「借力打力」,居然工正整齊。這就是為什麼歐體能夠平穩之中顯驚奇了。

在這一篇中,看左邊的「趾」,「頌」,「不」,「輟」,「筆」順著結構一路歪到底,可是那個「工」字中間一豎向反方向歪去,將整體轉為「平正」。通篇沒有兩筆豎直是完全平行的,都是互相扯開;橫都是從左下往右上走,也沒有兩橫是完全平行的。有人評「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欹斜,亦當隨其字勢結體」。歐洲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兩邊都有buttress支撐,那些支撐不是直的,越往下越是向外部伸開,就這樣撐住了高高的教堂。看來歐陽大師很懂得「歪就是正,正就是歪」的辯證法。

--心得路程--

學好歐體(其實其它的也一樣)要用腦子,不能一味臨摹猛練。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練字的時間不要太長,不過要堅持每天或隔天練,還要經常「讀貼」(第二章提到過)和聽行家們分析。楷書中的很多精妙之處不是初學者一下子就可以明白的,多多看貼,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遐想一下書法家本人在書寫時的心態和思考。。。

歐體練了一定時間就可以轉練米芾,王羲之,智永,褚遂良,趙孟(兆頁),。。。等等一些活潑的字。只要基本功扎實,「轉型」的條件就成熟了。可是任何轉變都要付出代價的,而且是個痛苦的過程--就像婦女產前的陣痛,感覺好像到不了盡頭,浮不出水面。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張紀中拍的武俠劇,在試圖改變人們受港台武俠劇20多年影響的理念的過程中,被保守派電視迷的唾沫淹沒;學理科的同學從普通的代數幾何微積分到實變函數,復變函數「脫胎換骨」的轉變需要「拋棄」一些以往對數學的理解;古龍小說里還有一門「嫁衣神功」,需要練武者「前功盡棄」才能進入到最高層境界(天哪,我怎麼連古龍都扯上了?!。。。)。遇到困境時要隨心所欲,不要太在乎和自己已有的水平去比較,也不要想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好比修煉《易筋經》,如果太在乎提高武功,反而修煉不成。

突破了關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有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感覺。好比學會了游泳,想沉下去都難;吃上了好東西,再去吃粗茶淡飯,馬上感覺就不同了。這個時候,你的書法水平就進入了下一個層次。如果說楷書是中規中距的展示技巧和基本功的機械武器,那麼行書和草書就是發揮個性,表達獨特感情的自由天地。寫行書和草書時暢快淋漓,飄飄欲仙的感覺更像武俠小說里揮灑自如,劍光四射的大俠。

丶[點]如高峰之墜石。
L[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一[橫]若千里之陣雲。
丨[豎]如萬歲之枯藤。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丿[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過筆。

四。行雲流水,劍氣四射的行草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杜甫

大概30歲以上的人還會記得80年代初的一部電影叫《筆中情》。電影中的書生趙旭之(王伯昭飾演)在學習書法遇到瓶頸時,有次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如痴如醉,豁然開朗,當即提筆在牆上寫下自己的領悟,最後終成一家。這個杜撰的年輕書法家名字叫「趙旭之」,大概是趙孟(兆頁),張旭,王羲之的結合體。其實這三名書法家生於不同朝代,人生經歷不同,書法風格更是不同。真正看見過公孫大娘舞劍的是位酒肉和尚:唐朝的懷素 (也有很多說法說是張旭, 我猜極其有可能張旭和懷素都見到過,反正公孫大娘弟子眾多。可惜公孫氏和張旭生辰年代不詳,否則可以調查一下)我們看多了金庸小說里的大俠一邊比武一邊寫字,瀟灑自如,這位現實生活中的劍舞專家確實為書法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樂府雜錄》記載:「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准其頓挫之勢也。」公孫大娘是開元時有名的女舞劍家。詩人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寫道:「先帝侍女八幹人,公孫劍器初第一。」公孫大娘舞劍時的情景猶如天神降臨:「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同時還有配樂。懷素觀摩之後,大受啟發,書法造詣馬上進了一個層次:他根據公孫大娘的舞劍,在畫形分布、筆勢往復中增強了「高昂迴翔之態」;在結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奏感。看來金庸小說里把武功和書法結合起來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虎嘯龍吟」 -- 天下三大行書

行草和楷書有很大的區別:楷書中規中矩,行草跳宕突變。很多傑出的行草作品都是在書法家在「不正常」狀態下完成了,比如說著名的「天下三大行書」:排在「第一」的《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後失態,看穿人生之作--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第二」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大哥一家被殺害後,抱著心愛的侄子顏季明的頭顱,痛哭流涕,悲憤難平的情況下寫下的;「第三」的《黃州寒食詩貼》(也有人說第三是《赤壁賦》)是蘇東坡被貶之後,失魂落魄,情緒極度低落的情況下有感而發。可見這「天下三大行書」的產生和書法家當時反常的心理有很大聯系。如果他們在正常狀態下,恐怕也難以「製造」出如此讓後人仰慕的風采。

《蘭亭序》

《祭侄文稿》

《黃州寒食詩貼》

魏寶玉曰:「《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季明文稿》是聖哲賢達的風格,《黃州寒食詩貼》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繼承、發展和創造的關系。」它們之間很難分出哪個更好,都體現了書法家們交流靈魂,人字合一的境界。

「劇飲千杯男兒事」-- 顛張狂素

行書尚且如此,兩位草書天才張旭和懷素和尚更是瘋癲狂放 --

狂僧懷素(725—785)是個酒徒,生得「眉清目秀」(《懷素傳記》里這么說的),長在文藝風格非常「前衛」的盛唐時期,狂傲不羈,平時"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懷素從小就是個和尚(估計是家裡窮把他送到寺院),可是他偏偏不是做和尚的料:喜歡喝酒,吃肉,雲游,胸懷大志。。。很少誦經念佛,不喜歡在禪房裡「用功」,卻喜歡在後院里用芭蕉扇練字 -- 他把寫壞的禿筆埋在一起,叫做"筆冢",《笑傲江湖》里的禿筆翁「寫禿了千百枝筆」,和他比較真是小巫見大巫。飲酒、狂醉是懷素的特色,如果懷素安分守己做個「稱職」的和尚的話,那麼歷史就根本記不住這個人。一手驚人的書法,漂亮的外貌和「反叛」形象使他從一個普通和尚,一下子變成了當時的「時髦」青年及達官貴人萬人空巷追逐的大紅大紫的明星。隨著與日俱增的名聲,懷素還做了一系列「驚人」舉動:向李白求詩,拜訪鄔彤,向顏真卿求張旭筆法。。。從而開闊了眼界,不斷進步。懷素的草書筆法「瘦勁圓轉,飛動自然」,讓人感覺驚心動魄,神鬼莫測。人氣來得快,去得也快:懷素的晚年十分凄慘,沒人關心他的行蹤,死後既沒人為他立碑建塔,墓地也不知在哪兒,和生前的風光相比較,引人深思。懷素留下的草書有:《四十二章經》、《逐鹿帖》(哈哈,這兩個名字又和金庸聯系在一起了)、《干字文》、《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等等。

《食魚貼》

《苦筍帖卷》

另外一個「狂徒」張旭(生辰年份不詳)也是個酒鬼,可惜他比懷素早了一些年,如果兩人遇上肯定就像《天龍八部》里的三兄弟一樣喝得酩酊大醉。張旭被稱作「草聖」,和李白詩、裴旻舞劍一起稱作「三絕」。李頎《贈張旭》:「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也講到「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脫帽」是描繪他在書寫時的狂態。張旭寫字之前先喝酒,大醉之後號呼狂走,手舞足蹈,然後提筆落墨,一揮而成。雖然擁有「張癲」的稱號,其實張旭是個非常細心的人:他認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能啟發寫字,一旦有收獲就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之中。由於字寫得太多,家裡洗筆硯的池塘全部染黑,稱為「洗硯池」,和懷素的"筆冢"有得一拼。張旭書法的特點是飄逸瀟灑,連綿回繞,起伏跌宕,線條飽滿,極盡「提按頓挫之妙」 -- 這就是所謂的「張妙於肥」。而且張旭還是個「雷鋒」式的助人為樂的模範:經常把自己的字送給窮人,讓他們去換錢。

和楷書不同,寫行書和草書要講究氣氛 擁有自信與霸氣,舍我其誰的感覺--可以喝酒助點興。要一步到位,一氣呵成。如果中間有絲毫猶豫的話,就會前功盡棄。大家注意以下三點:

1。基本功到位
如果說楷書是走路的話,行書,草書就是跑,快跑,跨欄跑。。。如果你走路都不行的話,跑起來肯定要跌跤。所以學行草之前先把楷書練好,然後是行,再到草。。。再草的草書也是有章法的,象中國的簡體字就是根據草書編成的,可以看出規律。而且行草的結構章法比楷書又難上多倍,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以後寫出的字浮躁軟弱,筆病和結構也會成為根生地固的「隱患」--也就是「走火入魔」了。

2。營造氣氛
寫行書時自我陶醉:有時放一盤自己喜歡的音樂,有時在寫之前看看笑話,放鬆心情,大多數時間幻想自己是個女俠,白衣飄飄,迎風而立,以筆代劍,指點江山 。。。然後在寫的時候「飛流直下」,真情流露,無拘無束。。。學任何一樣東西都要靠懂得一些其他的東西來獲取靈感:曾經把中國男足帶進世界盃的教練米盧提倡「快樂足球」,有時讓隊員們玩橄欖球來激發球員的熱情;美國職業男籃(NBA)球星雷.阿倫業余時間喜歡去美術館,他說自己從雕塑作品的曲線弧度琢磨出自己運球的感覺;埃弗森喜歡用畫畫,唱rap來放鬆自己;中國球員姚明喜歡看金庸小說,不知那些書里的英雄們是否能幫助他鑄成應有的霸氣 。。。

3。前後連貫
寫得時候要一路到底,不要中斷:從正楷,到行楷,到行書,到行草,到草書,到狂草,。。。其實沒有一個很精確的標准來區別,比如《蘭亭序》:有人說是行楷,又有人說是標准行書,還有人說是行草。。。就像做菜時的用語:什麼三成熟,四分熱,火候至八成時。。。廚子也不一定清楚「幾成」到底是多少。所以在寫作中千萬不要去想自己寫得是不是太正了或是太草了,感覺對了就行,一多想就很難做到連貫了。

也千萬不要去記筆劃寫得如何:張三豐傳授張無忌太極劍時「第二次使的招,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因為他傳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幹凈,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對於書法是同樣道理,如果筆劃寫得一樣,就會失去「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我們應該把它改成「神在筆尖、綿綿不絕」)。王羲之之所以是「最偉大的書法家」就是因為他的字已經「得其神髓」--比如他對重復字的演繹:出現重復的字沒有一個筆畫結構是一樣,就連部首都沒一個一樣:「千變萬化,筆筆迥異,字字意殊」,卻不矯揉造作,配合得天衣無縫,渾然天成,象一部博大精華的「九陰真經」,難怪唐太宗要帶著《蘭亭》長眠於地下。

⑩ 初學者適不適合學歐體

初學書法,歐體當然可以學。因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每人的審美觀不一樣,而被公認的入門書法經典,都各有風格,看上去都很美。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字帖對一個初學書法的人來說很重要。因為有興趣才能學得好。歐字強調指力,寫出的筆畫結實有力,骨氣內含,既不過分瘦勁,又不過分豐滿。每一筆畫都是輕重得體,長短適宜,恰到好處。學好了歐體,基本功就練得差不多了,再學其他的就容易了。所以,初學者完全可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