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為什麼誦讀經典
擴展閱讀
初中英語u9知識點總結 2024-12-23 10:57:37
大齡兒童嗜睡如何判斷 2024-12-23 10:53:26

為什麼誦讀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3-30 15:33:02

1. 為什麼要用誦讀方式來學習經典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照學習理論,新舊知識建立聯結有二種方式,一是同化,一是順應。

同化,是在自我知識系統的框架之內,用自己的已知體系去理解未知,把新知識、經驗納入舊的框架之內,所謂「我注六經」是也。此一方式的弊端是容易肢解學習對象的獨特性與生命力,即使學的看的再多,也是以我解經,也不會擴展自我的心胸與視野,也不會有真正的自我超越與成長。

就成年人的學習而言,同化是一種更普遍的方式,人常常是用已知來理解未知的,這是意識自我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惡習。所以成年人的精神生命,多數已經成型,不會再象孩子那樣普遍的拓展與生生不息的變化成長。

而順應則是相反的過程。即是以己從人,所謂「六經注我」者,此一過程太過的危險,是容易喪失自我的創造性與生命力,變成紙上空談的書獃子。現代教育,成批造就的,就是此類人才。

正因為此,孔子他老人家特別強調二者間的均衡:「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卻也知易行難,千古一嘆!

2. 大自然是怎樣學習的?

其實,在這二種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叫迭加,就是系統之上迭加系統。這是更重要的一種方式。一般系統論的研究證明,在大的時間尺度上,系統演化或進化發生的一般規律,都是通過迭加的方式完成的——即通過系統之上迭加新的系統而進化。我們身體的組成與演化,就是這樣;身外的物質世界與生命系統及生態系統,也是這樣的演化與發展。而且,這也是大尺度的時間上所發生的唯一進化方式。

真正有恆久生命力的發展與進化,都是通過同濟共生的方式進行的,老舊的不會被拋棄,而是被納入新的更大的和諧體系之內,成為新整體的更基礎的組成構件。這也是《中庸》所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是一種大自然的智慧,生命演化的硬道理。

3. 誦經開慧

我相信,對於學習與人生的成長,迭加也是一種更重要的方式。而學習經典的誦讀法,就是一種這樣的方法。它使我們的精神系統的建構過程,在自我的體系之外,不斷地迭加經典系統。

對經典的誦讀,其實是反復的吟詠過程。這背後,是對傳統與古人智慧的相信與尊崇,因為有虔敬心在,誦讀中便有莊重與樂趣。吟詠久了,甚至可能目擊道交,契入文字背後的三昧。所謂的「神交」,感通,頓悟,自在其中。

我想,孔顏之樂中,亦有此樂吧。而失卻了此敬此誠,就變成了今人所謂的死記硬背了。苦,亦在其中矣。

誦讀的核心,是不失卻自我,是在自我意識觀照下的吟詠,是一心不亂的至誠心的全神貫注,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都是古人的用心經驗。

其實,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學習方法,一直是我們古人所提倡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那不僅僅是兒童的學習方法,更是我們成年人的根本方法。尤其對經典的學習,通過反復的誦讀吟詠,達到記憶,而印刻於心,漸至感通開悟,是傳承文化慧命、繼往開來的基礎。其中,亦有宋儒所言「為往聖繼絕學」的旨趣。

古人講的人生三難中,其一便是「明師難遇」。即使聖賢滿街走,我們沒有人生的慧眼,怎麼能夠識得呢?——那又該如何?

通過反復的誦讀經典,來定心印心開慧,是比較穩妥的學習路線。除此之外,我實在不知:沒有外在經典的指引與照耀,又該如何開啟我們內在的心門呢?即使慧心初啟了,又該如何保證不誤用此心、錯入歧途呢?

4. 不要理解,自在其中

誦讀的根本原則在於:不要理解,而是印刻於心。經典的原意,聖賢或大家的心語,即使簡單,也未必就能讀得懂。

理解,是以一己之有限經驗來解讀對象,如果對象與自我系統同構還好,如果是自我體系之外的完全異質的存在,理解卻只會「我注六經」,見到的只是心中的自己,肢解消亡的卻是經典的生命。正如一部《紅樓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儒者見道,理者見理,情者見情,色者見色。」一種理解,也犧牲了其他的理解,其實,是對經典的妄解誤讀。

我個人也有許多這樣的經驗。美國打伊拉克時,據悲觀的報道,戰爭的污染可能使中東的地理環境,甚至半個地球惡化幾十年。一天晚上,當我念到經典中的一句旁白「保佑一家得安康」時,竟楞住在那裡——我突然地悟到:這句念了十幾年的話,這「一家」,絕不是我一直以來想當然理解的自己的小家!而是人類的大家庭!甚至是:整個生態環境的人天大家庭!「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在此時代,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福祉,怎麼可能超然於人類或人天而獨存?!

經典中,有古人證悟的天人規律,有來自集體無意識的信息,有豐富微妙的經歷、閱歷與血淚凝結成的人生、社會的經驗,許多許多都超越了一己小我的理解限度。莊子講,「夏蟲難語與冰」。人生的過程,就是由夏蟲開始成長的。至於許多人,甚至所謂的一些大家,是走不過四季的,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古人才講學無止境,孔子才會活到老,學到老。

一部《道德經》,區區五千言,從古至今,注釋解說的文章汗牛充棟,有哲學家的老子,軍事家的老子,經濟家的老子,管理家的老子,文學家的老子,煉丹家的老子,等等。都是言說滿滿,自信多多。可是,誰又得了老子的真詮?先賢曾這樣評價《道德經》:「兩手包羅天地外,胸懷日月定三才」。顯然,其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也有來自集體無意識的信息,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不由誦讀印刻於心,莫逆於心,在一生的行走中,慢慢回味,時常吟詠,我還真不知道,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能學得好老子?

我發現,榮格分析心理學對待夢的態度,也是對待經典的態度。按榮格的理解:夢的答案就是夢本身。所以榮格式的夢工作,其要點之一,就是不斷地回到夢本身!而誦讀吟詠,就是讓我們,不時的回到經典本身的最好方法。

我的經驗,對榮格心理分析的學習,甚至是其他大家的一些經典話語,也需要反復的吟詠誦讀,而不是一味的意識思維的理解。

誦讀,只是一心的誦讀。只要不唯他獨尊,或唯我獨尊就好。誦讀的久了,多了,功到自然成。至於迭加,至於融會貫通的後續工作,就放心的交給時間和我們的無意識好了!

——能放手,便自在其中。

我信得過:我們內心,那個二百萬年的老人。更信得過,我們生命本然的機體智慧。

5.誦經為什麼能開慧?

至於誦經為什麼能開慧?這是一個更復雜的問題。除了有我們上面所言知識體系建構的奧妙,迭加是一種更自然而科學的方式之外,經典本身所蘊涵的大智慧,自然可以彌補我們後天「智」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至誠持久誦讀的過程,可以排除雜念,使我們一心不亂的定心於經典,這一狀態,可以更好的接連我們的集體無意識,感通文字背後的三昧,甚至,感應神交於聖賢的心靈。這也是儒家所說「知止而後能定」、佛家所言「定能生慧」的過程。消除雜念而靜心,也契合了榮格積極想像方法溝通集體無意識的原理。

《高僧傳》卷十一所論:「緣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陳兵先生解釋說:「止,謂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於一聚焦點,令心湛寂不動,如止水無波。佛學認為在止的寂定專一心態下,才能有很強的、堪以洞燭心靈秘奧的照察力。」 這里,「止」的含義同於「定」,能一心不亂的止於經典,甚至是其中的一句話,也是定的一種狀態,這也是禪宗「參話頭」的方法,由此漸修而至於頓悟開慧。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才有可能如古人所言:「能覺先天一點動,勝讀經書千萬卷」,而接連先天——集體無意識的智慧。這里,也有通過經典,接連與轉化我們自己的意識自我與集體無意識的奧妙,也蘊涵了孔子所講「生而知之」的秘密。

古人常講,人是「各精一道」的。細細追究,人是怎麼精的他那一道?無非是愛好及慾望使然,久久行持而已。而其愛欲行為的背後,無非是一些核心的觀念想法,被人不斷默誦,不斷喚念,甚至是在下意識中,重復進行使然。

6.誦讀的竅門

誦讀,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用丹田氣(聲音從小腹發出)全神貫注、聲聲音音清楚明了的同時,要越快越好。原因很簡單,一旦讀慢了,就會有我們自己的思考、理解混入其中,那讀的可就不是經典,而是我們自己了。為更好的防止分心,還可以在誦讀的同時,用耳(心)諦聽自己誦讀的聲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調心與調身,也便自在其中了——這樣堅持久了,不僅開慧,還可以健身養生呢。

誦讀經典法,入手處至簡至易;及其得益處,宏深宏遠,乃至於與聖賢大師相比鄰,遭遇真實的心靈與自性,亦自在其中矣。

誦讀經典,不亦樂乎。

2. 經典教育的為何誦讀經典

目前的教育模式皆偏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與人格的培養。及早讓兒童讀誦中西文化經典,接受傳統優秀文化的熏習,即是在他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佳的黃金時期,接受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他幼小的心靈潛移默化,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德福,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的人格。經典遂成為他一生開智、受益、勵志、成長的源泉。

3. 我們為什麼要倡導誦讀經典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史、子、集的文字中散發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芬芳。對這些經典的誦讀,就成了走近先賢思想文化的第一步。它是啟發人智與慧的源泉;培養優秀人格的築基石;亦是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法門。書聲朗朗,正本清源,那一刻恍若置身過去,與聖賢對話,親耳聆聽聖賢的教誨。

經典誦讀教學以「誦讀」為切入點,把每篇經典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吟誦、涵詠與體驗,還先賢文章以「文氣」。「誦」與「讀」的世界,常常聯系在一起。「誦」為「諷」,理解為聲,抑揚頓挫的讀。「讀」閱讀之意。「誦」注重發文之聲而「讀」重解文之意,它是一種注重「音義結合」的「口誦心惟」的閱讀方式。

回溯中國上千年的教育歷史,「經典誦讀」一直是作為學習經、史子、集的教學方法,古已有之並發展至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背景的演變。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中國,三千年的詩禮相傳,三千年的母語如歌。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最佳的時候,廣泛誦讀中華傳統經典,讓孩子們可以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修養,塑造優秀的人格。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聰明的古人,在古時候就早已對經典誦讀的序列作了清晰規劃。低年級的孩子是在《童謠》、《兒歌》、《唐詩》和《三字經》中感觸誦讀的美麗啟蒙;中年級的孩子的賞析能力在《笠翁對韻》,《弟子規》、《論語》中慢慢提升;高年級孩子的心智在《名家散文》、《唐詩宋詞》、《大學》、《中庸》、《孟子》中漸漸成熟。

現代很多學生對經典誦讀學習缺失興趣,不願意主動提高自己的經典誦讀能力。我們的老師們給學生經典誦讀的時間又往往不夠。「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經典誦讀不該是歷史的記憶,和展架上的擺設,它鮮活地活躍在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每個角落。

誦讀經典提倡調動多種感官技能,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只有這樣,才能在聲律變化中品味文言韻味之美;才能調動多種感官分析、理解以及體悟文章的深層含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最終通過經典誦讀感悟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實意義。教師為學生創造適宜的誦讀經典環境與氛圍。學生才會對所讀內容深思熟慮,涵詠體悟,在腦海里形成個性化解讀,理解誦讀的意義。

關於經典誦讀,南宋大儒朱熹說,「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我們應該學會在誦讀中對經典品讀、品鑒與品味。品讀其音美,在錯落有致的平仄聲中,聆聽遠古傳來的陣陣金聲玉振。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何讓誦讀變得更加有趣、有效呢?讓孩子們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愛上誦讀,學會誦讀。品鑒其義美,理解先賢的寫作情態,感其仁義之心,悟大學之道,養天地浩然之正氣。

「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好讀書。」一個崇尚讀書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理性而優秀的民族;一個崇尚讀書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社會;一個崇尚讀書的國家,一定是一個健康而生機勃勃的國家。

4. 學語文為什麼要誦讀經典

初中語文課本上最讓學生頭疼的無過於古詩文了,唐詩宋詞、諸子百家、歷代大儒作品,讓學生雲里霧里,不知所雲,大傷腦筋。那麼,中招為什麼要考古詩文,為什麼要學生背古詩文呢?

第三,《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先秦散文、宋清名篇是我們學習寫作的最佳範本。這些古詩文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寫作手法、布局謀篇技法。讀而背,背而仿,仿而寫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直接有效的途徑。

因此,我們的小學、中學、大學課本才不遺餘力的倡導學習、背誦古詩文。要想學好語文必須過古詩文這一關,當然,我們也必然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受益良多。

5. 今天,為什麼還要誦讀經典

不是太清楚啊。

6. 為什麼經典值得誦讀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的基礎;成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羅曼

7. 經典誦讀的意義是什麼

經典誦讀是弘(揚中辦證)揚中華文化很好的形式。誦讀晚會有利於緬懷先輩,體會生生不息的民族生機,並從文學藝術作品中尋找價值的肯定和情感的皈依。

上海、江蘇、湖南等地觀眾紛紛表示,誦讀晚會別開生面,藝術家朗誦得非常有感情,看了很受感染,晚會既是對昨天的緬懷、對今天的肯定和對未來的展望,也是把為了革命勝利而獻身的先輩、正在為國家建設努力的人們以及青少年的未來聯系起來的充滿豪情、真情和激情的活動。

通過這樣一個特殊的形式,紀念親人、革命先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很有意義,希望以後更多地舉辦這樣的活動。北京、山東等地網友留言,他們在優美的朗誦中深情懷念那些故去的先烈和普通人,形式不同,情懷永在。希望在各個中小學大力開展經典朗誦活動,揚中華文化。

(7)為什麼誦讀經典擴展閱讀

經典誦讀貫徹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有關精神,充分依託校教育資源和優勢,發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相關課程、課外活動及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和平台,積極實施「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

引領廣大師生更加廣泛深入地感受領悟中華經典,加深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和熱愛,增強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自覺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誦讀、書寫及講解經典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8. 誦讀經典是什麼意思

意思:朗誦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名作。

誦讀,拼音是:sòng dú。

意思:熟讀;背誦;吟誦。亦指誦讀詩文時讀出聲音來。

出自:西晉史學家陳壽所作《三國志·吳志·闞澤傳》。

原句:「常為人佣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

翻譯:常為人僱用抄書,以此換取紙筆。抄完書後,他也就將那部書全部誦讀完畢。

經典,拼音是:jīng diǎn。

意思如下:

1、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

2、泛指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

3、著作具有權威性的。

出自: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所作《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

原句:「後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

翻譯:鄧皇後難以違背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工,晚上就誦讀經書典籍,家人稱呼她為「諸生」。

(8)為什麼誦讀經典擴展閱讀:

有關誦讀的名言警句: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出處: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翻譯:讀書只有讀透書,博覽群書,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有如神助一般。

2、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

出處:宋代思想家朱熹所作《學規類編》。

翻譯:讀書的辦法沒有別途徑,只有是堅定毅志、虛心學習,反復的鑽研,才能算功夫到家。

9. 為什麼要朗誦讀經典

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如果今天我們口喊經典閱讀,年輕一代或者大眾,卻都不讀原著,只讀別人的解釋,這就會誤事,會造成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的後果,說不定比不讀更壞。
為什麼要如此熱衷於「經典閱讀」?「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這幾年我提出過一個概念:「作為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當這個民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可以到這樣的經典那裡吸取精神的養料,然後面對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每個國家都有幾部經典,可以說家喻戶曉,滲透到一個民族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就文學經典而言,英國的莎士比亞,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德國的歌德,等等,都是進入國民基礎教育,紮根在青少年心上,成為他們民族年輕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體到我們中國,我曾提出這樣的設想,要在中學(或者大學)開設四門基本經典的選修課:《論語》、《莊子》選讀,唐詩選讀,《紅樓夢》選讀,魯迅作品選讀。——當然,究竟哪些是我們民族「精神源泉的經典」,該在中學(大學)開設什麼基本經典選讀課,這都是可以討論的;但這樣的經典閱讀,實在是民族精神建設的一件大事,是應該認真對待的。
而且,在當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經典閱讀,還有某種迫切性。青少年時期,讀不讀書,讀什麼書,都不是小問題。現在我們這兩方面都出了問題。首先是不讀書:一方面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除了課本和應考復習資料以外,沒有時間、精力,也無興趣讀其他任何「與考試無關」的書,老師、家長也不允許讀;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點課余時間也耗在影視和網路閱讀上。——我並不反對影視和網路閱讀,並且認為影視和網路確實提供了閱讀的新的可能性,擴大了人們的視野,而且其明顯的愉悅性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誘惑力,這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顯的:有可能削減,以至取消了深度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因此如果以影視、網路閱讀代替經典文本閱讀,就會有很大的問題。這里還有一個讀什麼書的問題。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紅紙包里的爛肉」:當下中國讀書市場上這樣的「新袋子」、「紅紙」包裝,實在是太多了,沒有經驗的青少年特別容易上當,但吃下去的卻是「爛肉」、「酸酒」,仰賴這樣的「快餐」長大,是可能成為畸形人的。魯迅因此大聲疾呼:「我們要有批評家」,給青少年的閱讀以正確的引導。「經典閱讀」正是這樣的導向:要用人類、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

10. 就個人而言,誦讀經典有什麼意義

中華經典詩文是人類的智慧和世界的瑰寶,承載著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精華,誦讀經典,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道德素養和語文素質,繁榮和發展精神文明,凈化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