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4歲兒童手腳涼臉發熱怎麼回事
擴展閱讀
怎麼和初中同學打交道 2025-03-31 07:14:12
如何與同學維持良好關系 2025-03-31 06:52:08

4歲兒童手腳涼臉發熱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 2025-03-27 18:57:08

❶ 2歲小女孩臉紅發燙什麼原因,手又是涼的

高燒了。干緊去看醫生啊。

❷ 寶寶手腳出汗,涼涼的是怎麼回事

夏天就這樣的

❸ 寶寶積食發燒怎麼辦

小兒發燒初期表現為臉色紅、額頭燙、手腳冷、精神差,除此之外,還伴有各系統的症狀,如呼吸道感染時可有流涕、咽痛、咳嗽,胃腸炎表現為腹痛、嘔吐、腹瀉,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尿頻、尿痛、腰痛的現象,而嬰兒各系統的伴隨症狀不典型,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等現象。引起發燒的疾病還有很多,父母應注意 觀察孩子發燒的規律和伴隨症狀,及時到醫院檢查,以及早治療。 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37℃,37-38℃是低燒,38-39℃是中燒,39℃以上是高燒,40℃以上屬於超高燒。李主任建議,年輕的母親發現小兒發燒後不必驚慌,可在家及時採取一些緊急處理以緩解症狀。 每個家庭應備有體溫表、退燒葯,以便應急,發熱兒童須每隔1-2小時測量體溫一次。幼兒體溫在38.5℃以下不宜應用退熱劑;當體溫超過38.5℃以上 可用退熱貼或冰敷等物理治療降溫,亦可服小兒退熱片適量;當體溫超過39℃時,應絕對卧床,敞開包被或松解衣服,使皮膚裸露,頭部放置冰袋或冷濕毛巾,盡 快到醫院診治;高熱驚厥時,患兒表現雙眼凝視或上竄,意識喪失,呼之不應,口唇、面部及全身青紫,四肢抽搐,家長應立即按壓孩子「人中」穴位(在鼻唇溝中 點),較強刺激持續1-3分鍾,直到患兒發出哭聲,隨後用上述方法快速降溫,同時亦要立即到醫院診治。半歲以內嬰兒發高燒時一般不打退燒針,不服退燒葯, 最佳降溫方法是溫水擦浴,即洗個溫水澡。緊急處理後無論是否退熱,都應帶孩子上醫院就診。 診後注意事項 在醫院就診後,回到家中,母親可以採用一些簡單的方法讓孩子舒服一些。 多喝水。喝水有助於發汗散熱,還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孩子機體丟失的水份。喝水不局限於白開水,可讓孩子喝一些他(她)愛喝的果汁、飲料等,既補充水分又補充維生素,或多飲一些湯水。孩子生病沒胃口時,可讓他(她)吃一些蛋糕、豆腐等。 注意保溫。保溫並不是越暖越好,發燒時切記不要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蓋太厚的被子,這種傳統「捂汗」的方法不利於散熱退燒。只要讓孩子比正常大人多穿一件衣服即可,如大人穿短袖時,孩子穿長袖即可,大人穿一件長裳時,孩子穿兩件即可。 溫水沖涼。有些母親擔心,孩子發燒期間給其沖涼,會加重症狀。發燒後出很多汗,如果不保持清潔,很容易引起其他病菌的感染,所以沖涼是必要的,但要用溫 水,水溫在38-39℃為最佳。給孩子全身用溫水拭浴或泡澡,可使孩子的皮膚血管擴張,增加散熱。沖完涼後,要用大毛巾將孩子包裹住,以免受涼 希望採納

❹ 寶寶手腳冰涼出汗怎麼回事

寶寶手腳冰涼 ,是著涼了還是其他原因?寶寶的任何異常都牽動著父母的心。那麼寶寶身上出汗但手腳冰涼怎麼回事?寶寶手腳冰涼如何護理等多個有關寶寶手腳冰涼方面的常見問題進行探討。

我說:對於寶寶身上出汗但手腳冰涼各種疾病,預防要重於治療,但如果寶寶已經有手腳發涼的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辨別導致病症的原因,只有找准起因,才能更有效的進行治療。

(1)溫度過低導致手腳冰涼,這是非常常見的情況。寶寶自身溫度調節能力弱,在成人感覺適應的環境,如微風或空調環境,就可能讓寶寶的手腳溫度降低。

(2)衣物過少。寶寶的衣物未能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適時增減。在溫度降低時,寶寶衣物或覆蓋物過薄,或者保暖性差,都可導致寶寶手腳冰涼。

(3)血液循環差。寶寶的手腳處於肢體的末端,在寶寶運動量少,血液循環差的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

(4)疾病導致。寶寶常見的感冒症狀也可導致手腳冰涼。寶寶感冒發燒時,有時手腳的溫度不升反降,這是一種感冒時引發的一種神經錯亂現象。另外還要考慮到孩子的先天疾病,如心臟疾病導致身體供血不足時也可能導致身體肢體末端溫度降。

(5)營養供給不足時,身體熱量來源不充分,也可導致身體發涼。

寶寶手腳冰涼的原因

小兒容易發生手腳發涼主要是小兒對體溫的調節能力較差,在過冷或過熱的環境中難以很好的調節體溫,不太可能是遺傳體質的原因。 如果家長遇到小兒手腳發涼的現象,首先要看看生活環境溫度和衣服包被是否合適,只要鼻尖和後腦勺熱就是不冷。

此外,寶寶在發熱時常常伴有手腳發涼,這時有手心足心無汗乾燥現象,用手背觸及小兒前額可以感到發熱,必須及時看醫生。一些疾病可以影響寶寶的血液循環,如貧血、心臟疾病、營養不良等,家長注意觀察小兒是否有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哭聲弱、活動少和容易疲勞等現象。對於非疾病原因的手腳冰涼,要從日常生活各方面來著手:保暖要特別注意腿、腳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因為衣服過緊會阻礙血液循環。適當運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相關 文章 ARTICLE寶寶手腳冰涼且喜歡出汗怎麼回事

有些孩子經常在睡眠時出汗,汗水浸濕了衣衫、枕巾,這種現象中醫稱之為盜汗。許多爸媽為此擔心,雖到處求醫,但仍然見效不大。 其實,小兒盜汗並不一定是病態,絕大多數是生理性盜汗。因為小兒皮膚內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倘若小兒入睡前活動過多,可使機體產熱增加,或在進食不久,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隨之增加。這些都可造成小兒睡後出汗較多,尤其是在出汗後2小時內。

病理性盜汗多見於佝僂病,以3歲以下的小兒為主,主要表現在上半夜出汗,這是由於血鈣偏低引起的。結核病患兒的盜汗以整夜出汗為特點。患兒同時還有低熱消瘦、體重不增或下降、食慾不振、情緒發生改變等症狀。

一旦發現小兒盜汗,首先要及時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對於生理性盜汗一般不主張葯物治療,而是調整生活規律,消除生活中得致熱誘因。如入睡前適當限制小兒活動,尤其是劇烈活動;睡前不宜吃得太飽,更不宜在睡前給予大量熱食物和熱飲料;睡覺是卧室溫度不宜過高,更不要穿著厚衣服睡覺;蓋的被子要隨氣溫的變化而增減。

對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維生素D等。結核病引起的盜汗,應進行抗結核治療。小兒盜汗以後,要及時用毛巾擦乾皮膚,更換衣服,還要勤沐浴。要讓小兒經常參加戶外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體質增強了,盜汗也會隨之而止。

孩子睡覺多汗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多汗是由於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衣過多或被子太厚等原因造成的。有的爸媽喜歡在小孩臨睡時喂一瓶牛奶,餵奶後小兒安靜睡著了,但這時正碰上小兒吃奶後的產熱階段,因此常滿頭大汗。這類出汗都是屬於機體調節體溫所致,常在剛睡著時出汗較多,以後就逐漸減少。因為小兒時期新陳代謝旺盛,皮膚含水量較高,微血管分布較多,植物性神經發育不成熟,因此出汗較多,這完全是正常的。

病理性多汗則出現在整個睡眠過程中汗量很多。患佝僂病的小兒在入睡後就開始多汗,尤其是頭部,能濕透枕席或枕巾,並伴有枕禿和驚哭。患活動性結核病的小兒,不僅上半夜出汗,下半夜及天亮前也常出汗,稱為盜汗。同時,小兒可伴有低熱、咳嗽、消瘦、無力、臉色潮紅等症狀。因此,如果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兒,睡覺時出汗較多,可能是正常現象,爸媽不用過分著急。

寶寶發燒手腳冰涼怎麼辦

發燒卻手腳冰涼是一種假冷真熱現象,3歲以下嬰幼兒尤為多見。主要是因為寶寶(特別是嬰幼兒)四肢血量少於內臟,由於四肢的供血不足,因而較成年人容易發涼。此外,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善,負責管理血管舒張、收縮的自主神經易發生紊亂,導致高熱初發時四肢末端的小血管處於痙攣性收縮狀態而發涼。

不少爸媽不了解這種情況,一發現寶寶四肢發涼,就誤以為寶寶受寒怕冷,馬上將寶寶緊緊包裹起來,結果使得寶寶的體溫得不到及時散發而越升越高,甚至發生高燒、抽搐。

如體溫超過38.5度,孩子發燒時,不要退熱過快。許多爸媽急於給孩子退燒,是擔心發燒會燒壞孩子的大腦,怕影響孩子的智力。其實,單純的發燒是不會影響 兒童 的智力發育的。如果寶寶還有其他的不適,建議去看下醫生,看下有沒有炎症什麼的,開點葯回來吃比較好。

如何防治手腳冰涼

手腳冰涼的寶寶多補鐵

手腳涼多是由於末梢循環差所致,常見於體虛或貧血的寶寶。因而冬季除了做好保暖外,可以從飲食上調節,經常吃含鐵元素豐富的食物,如蛋黃、瘦肉、牛羊肉、魚、動物肝臟、動物血製品、大豆、菠菜、韭菜、黑木耳、香菇等等,同時注意葷素搭配可以增加鐵的吸收。

要讓孩子多吃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如芝麻、菠菜、花生、豆腐、新鮮魚類、大蒜、青蔥、辣椒、咖哩。要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北方冬季寒冷,可酌補溫熱的食品,如牛、羊、狗肉等;在煲湯或燉肉時可加入黃芪,既不影響味道,又可補氣固表。

冬天裡也要有好習慣

從生活習慣上,可以讓寶寶常喝水,增加活動量,常用熱水泡腳,這些都可以促進四肢血液循環。

讓孩子適當參加冬季鍛煉,提高孩子的抗寒能力和適應能力,不要把孩子包得太暖了。

按摩陽池穴能暖身

陽池這個名字就意味著囤聚太陽的熱量。陽池穴在人的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尋找的 方法 是,先將手背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了。陽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及荷爾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這一穴位,便可迅速暢通血液循環,溫和身體。

刺激陽池穴,要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隻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一般只要堅持刺激陽池穴,便可不為冬天的來臨而發愁。

另外按揉湧泉穴、勞宮穴、氣沖穴,拍打腎俞穴都有一定的作用。

8招幫助寶寶保持手腳溫暖

1、適當穿衣

冬天,寶寶穿的貼身內衣以吸濕、透氣、保暖的棉織品為佳,外衣稍寬大一點,利於氣血流通,四肢溫暖舒暢。寶寶出門時要穿好大衣、戴上手套、帽子,腳上穿厚襪和防滑保暖鞋,但不能穿得太多、太緊,以免束手束腳影響寶寶活動。冬季宜穿深色衣服,研究表明,黑色衣服吸收太陽輻射為88%,軍綠色為57%,白色為20%,深色衣服能使身體多獲得一些熱量,有利於手腳暖和。

2、取暖器取暖

適當使用取暖器,使小手變得暖和。但要注意,寶寶從外邊玩耍回來,小手凍得通紅時不能立即取暖,更不能馬上用熱水泡手,要等適應了室溫後,再去取暖。

3、勤曬被褥

被褥經過日曬後,被褥內的空氣含量增加,變得蓬鬆,提高了保暖能力。讓寶寶蓋著曬過的被子,身子和手腳會覺得暖和舒暢。

4、適度運動

冬天只要是陽光好的天氣,就要帶寶寶到 戶外運動 ,如快步走、小跑、爬梯子、玩球、做游戲、模仿操等。對剛剛會站立或學走的小寶寶,也要帶去在草地上玩耍,大人拉著寶寶的雙手,跳一跳、蹦一蹦。戶外運動,既能促進身體產熱,提高寶寶的抗寒本領,又有利於皮膚的血液循環,使肢體手腳溫暖。

5、室溫和濕度適宜

室內溫度最好能保持18~20℃以上,相對濕度在55%左右。注意通風換氣,使室內空氣新鮮。寶寶生活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里,手腳就不會發涼。

6、飲食調養

在寶寶的膳食中適當添加一些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玉米、小米、紅薯、牛奶、肉、魚、蛋黃、動物肝臟、堅果、胡蘿卜、青菜等。營養好了,寶寶自然能抵禦寒冷的侵襲,手腳也會溫暖起來。

7、冷熱水浴

對於稍大的寶寶不妨用冷水和熱水交替沖淋手腳,這種冷熱水浴是很好的“血管 體操 ”,血管在一冷一熱縮放過程中經受鍛煉,對強化體質,預防手腳發冷大有益處。

8、常搓手腳

經常給寶寶搓手時,要對手心手背適度用力,反復搓摩,使寶寶雙手發熱。搓腳時,也是對腳背腳掌反復進行搓摩,以溫熱為度,尤要注重按摩腳心的“湧泉穴”,可疏通經絡,加速血液循環,腳暖則一身皆暖。

寶寶手腳冰涼不利於寶寶健康發育,所以爸爸媽媽要關注寶寶,尤其是冬季的時候要注意他們手腳的保暖。

❺ 4歲孩子發燒如何降溫

首先別忙著退燒,而是要搞清楚孩子發燒的原因。發燒不是一種疾病,它就像是身體的一個警鍾,提醒你身體內部出現異常情況。同時,發燒也是我們身體對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種防禦措施,從某種程度來講,適當的發燒有利於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利於病原體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燒,就不要急於馬上退燒,否則會掩藏真正的病因。 引起孩子發燒的病因有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扁桃腺炎、肺炎及一切傳染病都有可能出現發燒的症狀。另外,一歲以內的小寶寶也可能因泌尿道感染、腸胃病、手足口病而出現發燒的情形。許多情況必須經由醫師判斷,才能知道發燒的真正原因。 細菌或病毒,兩類感染用葯完全不同 一般來說,細菌與病毒是造成寶寶受到感染的最常見致病源,這兩種情況導致的發燒,處理辦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細菌感染,只要選准抗生素,治療效果就會很好。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還沒有特效葯,可以服用病毒靈、板藍根沖劑、金銀花等。病毒感染的發熱到一定時間就會自行下降,切不可因為發燒就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葯都一股腦用上。 寶寶發燒,葯別混著吃 是否給孩子吃退燒葯,需要權衡一番利弊。葯物當然可以改善孩子的病情,讓寶寶舒服點兒;但也很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葯品。在一般情況下,葯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於高燒的孩子。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我們建議:在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再給孩子吃退燒葯。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熱驚厥史,不妨在38攝氏度時就給孩子吃退燒葯。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長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葯物,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葯半小時沒退燒,又加栓劑,然而各種葯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葯效重疊。結果燒退得太猛太急,使得體溫速降至36攝氏度以下。又產生新的問題。家長可以選定一種退燒葯,熟悉它的使用劑量和間隔時間,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物理降溫的最佳方法 酒精擦浴是以前人們常用的退燒方法,但是現在不提倡給寶寶用這種方法,用酒精擦拭寶寶的身體,會造成孩子皮膚快速舒張及收縮,對寶寶刺激大,另外還有可能造成小寶寶酒精中毒。 用冰枕或冰敷額頭方式退燒,是許多家長經常採用的。但六個月以內的孩子不宜使用這種方式,因為小寶寶易受外在溫度影響,使用冰枕會導致溫度下降太快,讓寶寶難以適應。另外,寶寶發燒時全身的溫度都升高,局部的冰敷只能有局部降溫作用,倒不如溫水擦拭寶寶全身效果好。 溫水擦浴就是用37℃左右的溫水毛巾擦孩子的四肢和前胸後背。使皮膚的高溫(約39℃)逐漸降低,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這時還可以再用稍涼的毛巾(約25℃)擦拭額頭臉部。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這些降溫處理時,如果孩子有手腳發涼、全身發抖、口唇發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為什麼呢?當病源侵入人體後,體溫都要升到一個相應的溫度,這就是設定溫度。降低設定溫度是給孩子退燒的關鍵。因為設定溫度若不改變,散熱的同時,身體仍然會發動產熱作用來達到目標體溫。這時用冷水給孩子擦澡,企圖通過散熱來退燒,不但無效,反而讓孩子發抖寒戰,非常痛苦,所以必須先用退燒葯物,降低設定溫度,這時再輔助物理散熱,體溫才會真正降下來。 寶寶發燒後,常常有一個問題讓家長猶豫不決:究竟發燒時應該多穿衣服免得發抖,還是脫掉衣服幫助散熱?其實,加減衣服要配合發燒的過程。當設定溫度提高、體溫開始上升時,孩子會覺得冷,此時應添加長袖透氣的薄衫,同時可以給予退燒葯。服葯半小時之後,葯效開始發揮,設定溫度被調低了,身體開始散熱反應,孩子會冒汗感覺熱,此時就應減少衣物,或者採用溫水拭浴幫助退燒。 孩子發燒時不可多吃雞蛋 孩子發燒後,通常都會出現食慾不佳的現象,這時候應該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等體溫下降,食慾好轉,可改為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面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餚。另外,要多喝溫開水,增加體內組織的水分,這對體溫具有穩定作用,可避免體溫再度快速升高。 當孩子發燒時,許多家長覺得應該補充營養,就給孩子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雞蛋,實際上這不但不能降低體溫,反而使體內熱量增加,促使嬰兒的體溫升高,不利於患兒早日康復。 專家錦囊 幾招簡單的退燒法 (1)多數寶寶發燒是因為受涼感冒引起,如果寶寶發燒時手腳冷,舌苔白,面色蒼白,小便顏色清淡,父母可用生薑紅糖水為之祛寒,在水裡再加兩三段一寸長的蔥白,更有利寶寶發汗。 (2)如果寶寶發燒咽喉腫痛,舌苔黃,小便黃而氣味重,說明孩子內熱較重,這時不能喝薑糖水,而應喝大量溫開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