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靜安兒童綜合武術賽事有哪些
擴展閱讀
販賣日落怎麼唱歌詞 2025-02-19 14:38:43
沒有歌詞的歌哪裡下載 2025-02-19 14:35:05

靜安兒童綜合武術賽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5-02-16 01:50:25

❶ 中國清末有哪些愛國武術家

1、程庭華

程庭華,字應芳,生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於1900年8月14日。河北省深縣程家村人。自幼入京學徒,藝成後於北京崇文門外花市上四條火神廟旁開一眼鏡鋪,以經營眼鏡為業,江湖人稱「眼鏡程」。先生弱冠時善摔跤。二十八歲經舉薦,投身拜師於董海川先生門下,後不僅深得轉掌精髓,且功力深厚。曾代師傳藝輔助同門後學多年,並於崇文門外設場執教,廣授門徒,對後世影響巨大。「程之八卦,武林聲名籍甚,凡言八卦掌,幾無不知眼鏡程也。」(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西逃,匆匆召集昔日網羅的武林高手「保駕」,程廷華到弟子劉斌家中閉門不出,崔玉貴找不到程廷華,因情況緊急只得逃離。程廷華得知慈禧西逃後,便要回內城店裡去,劉斌苦留不住,只得讓程師回去。程師途經東單牌樓時,見一支德軍巡邏隊十幾個德兵調戲一位少女,於是上前阻止,洋鬼子一擁而上,把程廷華圍在中央,上前便打。程師三招兩式,把十幾個德寇打翻在地,立時斃命。)

2、孫祿堂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順平縣北關人,孫式太極拳暨孫門武學創始人(早年師從李魁元學形意拳,又拜程庭華為師,學得八卦真功,後巧遇郝為真得傳太極拳功),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1928年3月,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孫受聘為該館武當門門長,7月,又被聘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5名技術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武林中不虛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稱。

3、杜心武

杜心五(1869一1953),名慎媿 ,清同治八年(己巳)十一月初三日,出生於慈利縣江埡鄉岩板田村,後遷居熊家莊鄉白岩峪村。人稱南北大俠,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是自然門開山鼻祖徐矮師的獨傳高足,也是自然門第二代掌門人。後加入了同盟會,開始了革命生涯,擔任過孫中山和宋教仁的保鏢。與當時賢達黃元秀,孫存周,鄭佐平等好友被稱為虎林七賢,抗戰時期曾在國民政府任職,時常口無遮攔批評蔣介石和國民政府。

解放後擔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湖南省政協委員等職。1953年7月8日(農歷五月廿八),病逝於長沙北門寓所,享年八十四歲。中央委員林伯渠、徐特立曾發唁電,湖南省政協、省委統戰部均送了花圈。

4、 大刀王五

王正誼(1844年—1900年),字子斌,祖籍河北滄州,京師武林名俠。因他拜李鳳崗為師,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純熟,德義高尚,故人人尊稱他為「大刀王五」。王正誼一生行俠仗義,曾支持維新,靖赴國難,成為人人稱頌的一代豪俠。

王五不僅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愛國義舉更是被人們廣泛傳頌。甲午戰爭失敗後,御史安維峻上疏,力陳議和之弊,要求嚴懲誤國者,卻遭到清廷的貶斥,被革職戌邊。王五齣於義憤毅然擔負起了護送安維峻的責任。回京後,王五便在香廠籌開學堂街,名為「父武義學」。更為人們所稱道和廣為流傳的是王五與譚嗣同的交往。王五俠義心腸,與譚嗣同兄弟相稱,傳授譚武藝刀劍之法,二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5、韓慕俠

韓慕俠(1877-1947),天津津南區大韓庄人,形意拳、八卦掌大師,曾先後隨張占魁、應文天等九位師傅習武,編采百家而獨具一幟。周恩來在南開學校就讀期間,曾隨其練習武藝,鍛煉身體。

1918年秋,「震寰球」康泰爾來華設擂比武,在北京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門前貼出廣告,上寫:「世界第一大力士,『震寰球』來華設擂比武」。同時,北京《順天時報》也登出9月14日萬國比武大賽廣告。康泰爾定於9月14日在中央公園五色土舉行萬國賽武大會,有20多個國家的力士回電表示准時參加。中國當時尚無官方的體育組織,只有天津中華武士會一個民間團體。會長李存義、張占魁經研究後,決定請42歲的韓慕俠出賽。韓慕俠本已退出武士會,但經師傅動員,考慮到事關國體,義不容辭。進京後,武士會一行人直接來到中央公園。由武士會派出代錶王亦韓與康泰爾談判比武條件。根據眾武士的意圖,王亦韓提出雙方必須在5分鍾內決勝負,死傷無論。比武前雙方必須立下生死文書。康初時一一照辦,事後琢磨不對,想到中國人哪是來比武,這是玩命來的。

當晚8點多,韓、李、張、王(俊臣)直奔六國飯店。在飯店,康初見時故作熱情握手,想借機以力制服。韓慕俠機智地按中國式禮儀抱拳拱手,雙方並不接觸。康暗生不快。之後,雙方言詞激烈、各不相讓。韓說,「你不是設擂比武的嗎?我們特來領教高明」。康說,「我也正要領教」。說話之間,康脫去上衣、露出毛烘烘的前胸,搖頭晃腦地嘟嚕。翻譯走過來說,他嫌你個子太小,打你就像打小雞,不打了。其實,韓慕俠並不矮,身高1.8米出頭。當然,跟洋人比確實矮了點。韓見康出言不遜,便說:「我韓慕俠從不欺負小個子,專愛打大個兒的,我打你就跟打耗子一樣」。康泰爾一下被激怒了,他說:「請先進招兒」。韓一抱拳說:「我們中國人從不先發制人,請客人先進招兒」。康一個箭步搶前,用左直拳就朝韓打來,韓側身一閃躲過。康霍地伸出右手,直奔韓的咽喉掐來。韓用八卦掌的挑掌往上一撩,康這一招兒又走空了。兩招兒不成,康急了眼,翻手就來抓韓的手臂,想憑自己身高力大的優勢,將韓抓起來摔死。

韓慕俠用所學八卦掌、十二形拳和五行拳等絕招不斷地用掌探他,弄得康泰爾眼花繚亂、氣急敗壞。就在康泰爾要伸手抓韓的右臂時,韓用右手沿康的左臂一纏一摞,順勢帶到懷中。康見勢不妙,屁股往後一坐,用盡全身力氣猛地往回一拽。他哪裡知道,韓慕俠並不想跟他較力,而是順勢一送,在康猛力後坐、韓用力猛送、重心不穩之時,韓一個蹉步、進身,雙掌重重地打在康前胸的華蓋穴上,康轟隆一聲就被甩出丈外,胃裡的洋酒飯一股腦兒噴了出來。

韓慕俠這一打法其實就是中國武術的借力打力。華蓋穴在胸窩上寸余,如果打在胸窩下寸余的巨關穴上,那就會把康的五臟六腑擊穿,登時斃命。雖然二人訂有生死合同,但韓只是想決輸贏,並不想取其性命,這也正是中國人的武德所在。康泰爾倒地後本還想爬起來再戰。韓一個跳步飛至,將其踩住,隨即叫人拍照。因為李存義會長攔阻而作罷。

過後,韓慕俠喝叫康氏起來再比。因為萬國賽武大會設有11枚金牌,打倒康一次者獎一枚金牌。韓慕俠11枚都要,所以非打到11次不可

康泰爾爬不起來了,哪裡還敢再戰,過了半天才連連說「不打了不打了」,還叫夫人趕忙將11枚金牌悉數托出,並簽訂了一份服輸的字據。上寫:「茲有俄國大力士康泰爾,周遊世界46國舉行武術表演大會,未遇勁敵、凱旋而歸。路過中國,在北京中央公園五色土進行武技表演。今與中國武術名家韓慕俠先生角技,甘拜下風。瑾將金牌11枚贈與韓先生慕俠惠存。口說無憑,立此為證」。

6、王子平

子平(1881--1973)河北滄州人義和街人,回族,字永安,武術名家,傷科醫生。出身武術世家,自幼習武,擅長查拳與太極。1919年(民國8年)在北京打敗在中山公園設擂的俄國力士康泰爾,後在陸軍部馬子貞部下任武術教練。王子平和佟忠義並稱「滄州二傑」,曾被譽為「千斤大力王」。於濟南擊敗日本柔道家宮本後來上海,以治傷正骨為業。曾在精武體育會,中華武術會,王子平暑期武術講習所和精強武術會等處教拳。

王子平熱心培養接班人,在武術與傷科界為國家培養了不少有用的人手。其中有武術界的正副教授、國家裁判、國家隊教練及中醫傷科的正副教授、主任醫師及著名的練功家等,堪稱桃李滿天下。

7、霍元甲

霍元甲(1868-1910),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人,愛國武術家,迷蹤拳第七代傳人。1909年揚名上海(1909年春,英國大力士奧皮音來上海在北四川路52號亞波羅影戲院「登台表演舉重,露肌及健美種種姿態,約二十分鍾,一連數晚,最後一場言,願與華人角力。於言談中,帶多少輕蔑口吻,翌日見於報端,滬人嘩然。」於是陳有美、農勁蓀、陳鐵生、陳公哲等「咸欲聘請技擊名家,登台與賽,以顯黃魂。」霍元甲接到邀請,便攜其徒劉振聲於1909年3月趕到上海商談比武事宜,並商定「用摔跤方式,以身跌於地分勝負」。於是,發起人開始籌措資金在上海靜安寺路張氏味蒓園(張園)內搭建了「高四尺,寬廣二十尺」的擂台。六月中旬下午四時,比賽的時間已到,但奧皮音並沒有來。就這樣,霍元甲名揚上海。),並創辦了精武體育會,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才,為強健國民體質、傳承武術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8、李景林

李景林(1885—1931),字芳宸、芳苓,號「廣古川」。清末直隸棗強(今河北省棗強縣)人。近代武術大師、軍事將領、武當劍術傳人、山東國術館創始人。

以武治軍

習武出身的李景林,治軍特別重用武術,他任奉軍混成旅旅長時,強化貫徹「武術在實戰中學,在實戰中用」的原則。在旅、團、營部,都編設一個武術隊,專門訓練武術,這些武術隊同時又是軍士儲備隊。當有缺員時,可馬上在其中挑選合適人員補充齊備。武術教員、教官都編制到各級,拳種不限,實用為主。所有軍官必須習武。班長是一個班中武藝最好的,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皆然。他用武術方法來訓練士兵的近身格鬥和搏殺本領,特別是在騎兵中設「斬劈活靶與活靶反擊」的訓練課目,並常親自參與示範,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和耐力,使其軍隊以疾行軍在戰役中屢屢見功而被公認。李景林這種訓練方法以後被其它軍隊效法,使武術成為那個時代的軍訓主要項目。

全民國術化

1926年,李景林到上海後,積極奔走呼籲,要洗雪「東亞病夫」之恥辱,提倡「全民國術化」、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第一人,且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對此種順水推舟、一舉兩得之事,蔣介石樂意為之。於是有了「中央國術館」的建立,以及隨後「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的召開。

公開武當劍法

李景林(右)傳授弟子黃元秀武當劍

李景林對於中國武術界的一大貢獻就是,將自己演習多年的秘傳武當劍術公布於眾,得以在民間廣泛的推廣和普及。當時,武當劍術乃是武當內部代代秘傳單授的,從不外傳。所以一直特別神秘,而能夠掌握其精髓者更是少之又少。武當劍法傳至李景林已是第十代。李景林為了更好的弘揚國術在徵得師父宋唯一的同意下,將歷來武當劍法公開(1923年,宋唯一傳給李景林的《武當劍譜》在北京印行),此後,李景林又公開傳授其創編的武當對劍,此舉對武當劍的普及影響深遠。



❷ 浙江有哪些有名的散文作家

作家童言(網路詞條)

童言的寫作歷程

基本概況

童言,中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小說家,影視出品人、編劇。語文名師,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讀者》《語文周報》簽約作家。著有小說《琴鳥》《黃鶯三願》、童話集《小棗樹和爺爺》、科普繪本系列《小杜梨的秋天》《白花樹與粉花樹》等。作品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俄羅斯、韓國、日本、印度尼西亞、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瑞典、希臘、丹麥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曾獲冰心兒童文學獎、人民文學獎、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童言被譽為「最具才華的當紅作家」、「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代表作品

兒童散文《霞光》(11歲)

今夕的霞光,真美!

夕陽墜在半山腰,濃艷的晚霞燒紅了西天,拋灑縷縷紅光,令人迷醉。

這光芒灑在青青的柳梢,彌漫著陣陣仙氣,映得柳葉呈現一片紅暈。微微的風滑過,葉子沙拉沙拉地作響,霞光便隨著飄揚的柳條閃閃爍爍,散開一片星星點點。霞光里的柳是美妙的,安然的。

霞光灑在路邊高大的建築物上,送來一片璀璨,閃閃的,亮亮的,像燈塔下波面。白牆壁變成紅色的了,灰牆壁變成紅色的了,桔紅色牆壁也變成紅色的了。多美啊!霞光里的建築是恬淡的,和諧的。

霞光灑在每一個角落,灑在每一個人身上,一切都變了。一切都沉醉了。

夕陽緩緩沉下去,紅霞收回了她的柔光,柳也睡了,樓也靜了,路上的行人變得寥寥無幾。朦朧的天河越來越深沉,喧嘩的一天沉寂了。

❸ 浙江省當代著名文學家有哪些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詩人。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浙江桐鄉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文學家。祖籍浙江嘉興。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家,哲學家,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壽,後改名槐樹,字啟明,起孟,號知堂。浙江紹興人。魯迅之二弟。現代散文家、詩人。

艾青(1910-1996),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

梁實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

郁達夫(1895~1945)現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劇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國電影事業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學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更名絳,號太炎,後又改名炳麟,浙江餘杭人。

陶行知(1891-1946),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祖籍浙江紹興陶堰。

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縣人早年留學美國,獲得經濟博士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浙江嵊縣浦口鎮人。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別號孟鄰,浙江省餘姚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別號孑民,中國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紹興人,魯迅胞弟。政治活動家、生物學家。

豐子愷(1898-1975)現代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號秋明、瓠瓜。早年留學日本。

沈鈞儒(1875—1963)號衡山,浙江嘉興人,出生於蘇州,清光緒進士。著名社會活動家,政治活動家,律師。現代著名書法家、詩人。

沈兼士(1887-1947年)先生,浙江吳興人。又名堅士。室名抗志齋、段硯齋。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教育家,創獲甚富,頗受學術界推崇。

夏沔尊(1886--1946),名鑄,浙江上虞人。我國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近代著名學者,出版家。

張宗祥(1882—1965)我國著名的學者、書法家。字閬聲,號冷僧,浙江海寧人。

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中季,號疑古、逸谷、德潛,浙江吳興人。語言文字學家,早年留學日本,師事章炳麟。

範文瀾(1893—1969)字雲台、芸台、仲紜、仲沄,筆名武波。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戴季陶(1891-1949),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晚號孝園,原籍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市),生於四川廣漢。近現代學者、政黨名家。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是現代中國詩壇上負有盛名的「雨巷詩人」。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生於浙江寧海,現代作家。

俞平伯(1900-1990)著名崑曲研究家、崑曲活動家、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名銘衡、字平伯。原籍浙江德清縣。

周信芳(1895--1975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名士楚,藝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於江蘇清江浦。

柯靈(1909-2000),作家,原名高季琳,浙江紹興。

吳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海寧人。著名漢學家、紅學家。

徐遲(1914-1996年),詩人。原名商壽,浙江吳興人。

穆旦(1918-1977),查良錚,著名詩人和詩歌翻譯家。祖籍浙江海寧,1918年生於天津。

南懷瑾(1918-),浙江樂清人。

金庸(1924-)原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武俠小說家。

馮驥才(1942-),浙江寧波人,中國當代作家和畫家。生於天津。

余秋雨(1946-),作家,浙江餘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