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伏天養生三大知識
三伏天養生應當初伏防中暑、中伏防濕邪、末伏防秋老虎,下面我為大家介紹關於三伏天養生的三大知識,歡迎大家閱讀。
1、三伏天養生知識之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在熱浪的襲擊下,人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一些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在高溫環境中很容易中暑。此時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烈日當頂時不宜出門,外出應帶上遮陽傘、帽,勿做劇烈的運動。
中午要保證午睡。應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若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等中暑先兆,應速至陰涼處,解開衣服,冷敷頭部,飲用清涼飲料,並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2、三伏天養生知識之初伏——防濕邪
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此時雨水增多,水氣上騰,濕氣極盛。濕性重濁、粘滯,易與熱結,濕熱交蒸,濕遏熱伏,使得汗液難以蒸發、排泄。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四肢無力,食慾不振;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腹瀉。
此時要格外注意飲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亦可用鮮藿香、佩蘭各10克,飛滑石、焦大麥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並注意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3、三伏天養生知識之初伏——防秋老虎
此時已經入秋,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頗凶。由於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卧不安,思緒雜亂。此時,除仍需加強防暑降溫之外,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到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
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禦能力。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傷脾胃。
4、以熱制熱」——三伏天的養生法
中醫認為,養生應順應時節,夏天該熱就熱,該出汗就出汗。三伏天應順著季節規律,用「熱養法」以熱制熱,健康消暑。
1.多喝熱茶
冷飲只能使口腔感到涼爽,由於血管受冷收縮,反而降低了身體散熱的速度。而喝熱茶或熱水能促進汗腺分泌,更能解暑。需要注意,溫度不應超過60攝氏度。
2.吃點熱食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處方」。生薑有助於溫中散寒,此外,肉桂、茴香等溫性調味料,夏季可稍微多放一點。
羊肉、牛肉等熱性的肉類,也可以溫陽散寒,尤其適合夏季手腳冰涼、氣血不足的人食用。需要注意的是有牙痛、上火、發燒等症狀,或者體質偏熱的人應忌食。
3.洗熱水澡
熱水洗澡會使身體的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排熱。水溫一般控制在30攝氏度左右為宜,也可以用熱毛巾擦臉擦身,幫助身體排汗降溫,使皮膚透氣。
4.熱水泡腳
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熱水泡腳能夠使氣血運行通暢,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強新陳代謝。泡腳時適宜水溫為42攝氏度,以溫暖舒適為宜。
5.做艾灸
中醫認為,三伏天施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施灸時適量出汗,體內的暑熱也隨之排出,身體會感到無比清爽。
6.適當出汗
夏天要「以汗制汗」,而運動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運動還可以加強熱適應,提高人體調節體溫的'功能,防止中暑。可以選擇慢跑、太極、健步走、游泳等不太劇烈的運動方式。建議早上或傍晚運動,避免大汗淋漓傷氣血。
5、消暑納涼——舒服過伏天
夏季如果覺得汗流浹背、食慾減退,試試專家推薦的解暑法,不用把空調開到最大,也能「自然涼」。
1.少量多次補水
夏季應多喝水,但注意不要一次補充大量水(大於500毫升)。建議先喝一兩杯水,隔半個小時再喝。水溫不能太熱也不能太涼。
2.吃「苦」開胃
進入三伏天容易食慾不振,可以多吃點苦味食物,如苦瓜等。中醫認為,苦入心,能清心火,利於夏季養心。苦瓜性寒,體質較差、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多吃。
3.衣物選棉麻材質
衣服的材質會影響汗液蒸發,推薦寬松、吸濕性好的棉、麻、絲等材質,或者選擇透氣性強的合成纖維材料。
4.晚睡早起
晚睡並不是提倡熬夜,而是順應夏季晝夜變化的特點按時作息。晚上11點半前入睡,早上6、7點起床較好。中午可以午睡30-60分鍾,有利於氣血平衡,幫助補充體力。
5.心靜自然涼
高溫酷熱天氣,人們易出現心煩意亂、無精打采等「情緒中暑」跡象。靜坐、澆花、讀書、聽音樂等都有助緩解煩躁心情。
三伏天的飲食五寶
1.蓮子
入伏後多吃蓮子可祛火,熱天心臟最脆弱,暑熱逼人,易煩躁、傷心。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還有降血壓作用,適宜體質虛弱、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結、腹脹者,最好少吃。
2.綠豆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對於因三伏日曬導致的皮膚瘙癢或出現紅疹的人,吃綠豆可緩解症狀。但需注意的是,有四肢乏力、腹瀉等症狀的老人、兒童則不宜食用。
3.生薑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姜具有溫補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薑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三伏天也是喝薑茶的最佳時機。生薑4片,大棗4枚,紅糖適量,同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一杯溫胃散寒的姜棗茶就沏好了。薑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盛夏也是最適宜喝薑茶的季節。
4.西瓜
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葯抓。」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因此,盛夏時節,應多吃些西瓜,特別是從事露天工作或在室內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
5.綠茶
三伏天午後,喝杯綠茶,不僅清熱消暑,還能解毒、止渴。喝綠茶具有堅固牙齒、保護毛細血管及提神作用。另外,大量出汗後喝綠茶可以幫助身體補充流失的鉀元素,提高耐熱能力。需注意,綠茶性偏寒,胃不好的人喝容易脹氣。
6、三伏天養生六大禁忌
1.腸胃怕冷
脾胃喜溫不喜涼,夏天吃太多冷飲,腸道內外都被「冷」控制,就容易引發腸胃疾病,出現又拉又吐的情況。
2.頸椎怕吹
夏季的衣服多是低領或者無領的,頸部後方肌肉裸露,如果長時間處在空調溫度過低的房間里,或者空調風直吹頸肩部,就會引起頸肩部肌肉軟組織出現收縮痙攣疼痛,時間一長還會導致頸椎病。
3.腳底怕涼
有些女性不注重腿部和腳的保暖,習慣穿短褲、涼鞋等,在屋內又把空調溫度開得很低,而「寒從腳底生」,風寒濕邪侵入人體損害臟腑、經絡,易引發感冒、痛經、月經不調、婦科疾病等。
4.喝水怕快
天氣炎熱出汗較多,切記不要迅速、大口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有心臟不適的人群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5.洗浴怕冷水
高溫天有些人喜歡用沖涼水澡來降溫,但是突然的冷水刺激很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甚至會誘發心絞痛,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
6.怕淋雨、汗濕不換衣
淋雨了,或者流了很多汗,衣服都濕了,如果不及時更換,很可能會使體內濕氣加重,同時導致各種皮膚病的發生,如腳癬、濕疹等。
7、三伏天如何養生?
一、宜補陽
中醫養生主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最適宜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此時補陽可以去除冬季內伏寒邪,達到其他季節所達不到的雙重功效。一旦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被趕出體外,疾病能更好被治癒,將邪氣排出後,人在炎熱的環境里也不會悶熱、煩躁。
二、宜食補
三伏天濕氣極盛,濕性重濁。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四肢發軟、胸悶、食慾不振。且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時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有營養、易消化、忌生冷油膩。三伏天的中醫食療文化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在食補時,知悉以下幾點十分有益。
瓜菜
清熱
冬瓜、黃瓜、苦瓜、山葯、芹菜等都是清熱祛濕佳品。黃瓜生吃最好,苦瓜是體熱者最好的選擇,炒冬瓜籽可以祛濕,把西瓜皮洗凈炒菜吃也能清熱,還有薏米紅豆可達到良好的祛濕效果。
酸能生津
流汗過多可耗氣傷陰。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預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強食慾,幫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檸檬、烏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蘿、芒果、獼猴桃等。
多食魚類
各種魚不僅營養豐富,而且也有其側重的養生功能。如鯽魚湯祛濕,常見的草魚有暖胃明目之效;鱸魚則能補益肝腎,無腥味,紅燒、清蒸、燉湯均可。
多食豆類
宋代醫著《朱氏集驗方》載有「三豆湯」之方,即綠豆、赤小豆和黑豆。綠豆、赤小豆清熱、解暑、利濕,黑豆健脾補腎。「三豆湯」取上述三種豆類各20克,洗凈浸泡1小時後,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慢煮1小時,豆子開花後也可放入適量的冰糖(繼續煮5分鍾即可),可一周喝兩次。
三、宜有度
夏天人體陽氣最重,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規律。
夏季切勿貪涼,用冷飲解暑降溫、食用冷盤未嘗不可,但不知節制則對身體有害無益。還有就是不宜大量飲用含有菊花、金銀花、荷葉等祛火中葯成分的涼茶類飲料。另外,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最好根據體質調溫。
四、宜緩動
炎熱的夏季,人們本來就容易出汗,如果鍛煉,更容易出汗,且運動過度會損傷身體機能。人們應該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適度鍛煉,如練太極拳,鼓舞陽氣的生發、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增強體質。
五、宜補水
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動就容易大汗淋漓,繼而產生強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還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就是比較好的選擇。其中,中葯飲品以防暑清熱飲、防暑和胃飲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三伏天養生,首重在「養」。我們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養生。中醫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們在養生之時,更要注重平衡,補益有度,以便獲得更好的養生效果。
在三伏天里,不宜進行過量運動,要做到靜心養神,睡眠充足,在飲食上也要有一些忌嘴。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三伏天里的「三吃三不吃」,記住這些,讓我們順利過伏天!
8、三伏天「三吃三不吃」
「三吃」是什麼?
一,多吃「苦菜」
「苦菜」指的是夏天我們吃的那些味道微苦的食物,比如苦瓜,苦菊,這些食物里含有多種維生素,苦味素,生物鹼等,這些物質具有解毒明目,清涼去火的作用,所以非常適合夏天食用。
二,多吃「瓜菜」
俗話說「春吃芽,夏吃瓜」,夏天是吃各種瓜的季節,不僅有很多西瓜,香瓜,這些水果瓜,還有可以做蔬菜吃的瓜,比如絲瓜,冬瓜,方瓜等。這些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大量的水分,三伏天食用,可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可以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營養和水分。適量的食用一些絲瓜和冬瓜還可以達到養顏美容,減肥塑身的作用。
三,多吃「白肉」
三伏天天氣酷熱,人體流失營養也比較多,光食用蔬菜也是不行的還要適量的吃一些肉補充營養。但是夏天天熱炎熱,人的胃口和腸胃都比較弱,不適宜食用高脂肪油膩的東西,所以一些蛋白質含量高,但是油脂比較少的肉就深受人們的歡迎,比如魚肉,雞肉,蝦等。這里推薦給大家一道菜—清蒸鱸魚,魚肉鮮嫩,營養豐富非常適合夏天食用。
「三不吃」是什麼?
一,不宜吃「冰冷食物」
三伏天「三吃三不吃」
三伏天天氣炎熱,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成打開狀態,這樣利於排毒排熱,這時候如果吃大量冰冷的食物,就會讓體溫迅速下降,毛孔收縮,體內的濕熱就排不出來,這樣到了秋天就很容易引發咳嗽,尤其是小孩子。所以夏天我們要盡量少吃或者不吃冰冷食物,尤其是雪糕或者冰冷飲。
二,不宜吃「刺激油膩食物」
夏天,人體腸胃功能都比較差,不宜食用刺激油膩的食物,比如過辣或者過於油膩的菜品。這些食物吃到肚子里,腸胃負荷不了,就容易引起腹瀉嘔吐等。所以三伏天,我們還是要以清淡的食物為主,既養生又吃著又舒服。
三,不宜吃「隔夜剩飯」
「不浪費食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如果有剩菜剩飯我們一般都是下頓熱一下接著吃。可是到了三伏天,這種習慣一定要注意。三伏天氣溫比較高,細菌繁殖比較快,一些剩菜剩飯很容易變質尤其是隔夜的,即使放冰箱時間一長也會出現變質,這樣的食物很容易吃壞肚子。所以夏季,我們做食物,盡量少做,一次性吃完,這一點大家也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