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古代和中世紀的歐洲的兒童觀的看法
你好,
基督教的「原罪說」
這是西方中世紀教育史上一種典型的兒童觀,它視兒童為生而「有罪」的人,贖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幫助兒童盡快贖罪的手段。「原罪說」扼殺了兒童活潑的天性、燦爛的童年。在中世紀基督教學校中,兒童與成人的差別被忽視了,學生被要求嚴格地按學校內刻板的作息方法進行學習,完全沒有游戲和自由活動的時間。學生們被迫重復著枯燥的讀書、勞動、唱贊美詩等活動,若有違規行為,還要受到體罰。
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的黑暗時期,宗教文化統治一切,教會具有絕對的權力,教皇是最高統治者,基督教思想兒乎影響到每一個人的活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紀是從粗野的原始狀態發展而來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律一掃而光,以便一切從頭做起。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來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在中世紀,隨著基督教會的宗教觀逐漸成為維護封建社基團會形態的精神支柱,「原罪說」、「禁慾主義」、「蒙昧主義」、「文化專制主義」等思想大行其道,在教育領域,基督教會獲得了教育的壟斷權,並提出了服從宗教信條、教義的兒童觀。這一時期,在家庭教育中,教會極力倡導 「性惡論」的兒童觀 ,認為兒童生來是「有罪的」。
基督教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奧古斯丁甚至聲稱,在上帝面前,沒有人是純掙無暇的,即使是剛剛出生的嬰兒也不例外。①為了得到未來天堂的幸福,人人應該聽從教會的訓誡,敬畏上帝,實行禁慾;應當從幼年起就抑制兒童嬉笑歡鬧、游戲娛樂的願望,並採取嚴厲措施來制止這類表現。與「性惡論」的兒童觀相並存的是「預成論」,「預成論」認為兒童與成人的區別僅僅在於身體的大小與知識多少的不同而己。受預成論的影響,人們無論是在社會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都忽視兒童的身心特點,忽視兒童的愛好及需要,對兒山舉童的要求整齊劃一,方法簡單粗暴。中世紀,教育不僅陷入最黑暗的時期,家庭教逗鋒碧育同樣沒能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