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解讀兒童排泄障礙
Vera是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女孩。她從小尿床,工作忙碌的父母開始並不在意,認為長大了自然就會好。可Vera在8歲之後還經常弄濕床褥,父母開始著急起來。最初,父母聽說尿床可能是身體虛弱的緣故,但給孩子吃了一些營養品後,狀況仍未好轉,父母只得每天提醒,有時難免抱怨幾句。Vera逐漸發現自己在睡前總是擔心會尿床,緊張之下,尿床現象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加重了。
這是排泄障礙中遺尿症的典型個案。
尿床或尿褲子,是每個人小時候都有的經歷。18個月到2歲以前,由於大腦和肌肉的發育還不完善,嬰兒還基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排泄。多數寶寶在2~3歲開始接受排泄訓練。直到5歲左右,隨著兒童大腦皮層的發育,他們能夠在清醒時控制自己的排泄,但是偶爾尿床的現象依然比較常見。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受控制的排泄現象會逐漸消失。但由於一些因素的影響,有些孩子在年齡較大時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排泄行為,有的甚至一直持續到成年,這對個人生活、自尊和人格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什麼是遺尿症?
遺尿症是在兒童身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排泄障礙,患病率在5歲兒童中為5%~10%,在10歲兒童中為3%~5%,在15歲以上個體中約為1%。
夜間睡眠時的遺尿症最為常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尿床」。而白天發生的遺尿症可被稱為「尿失禁」,可能是由某種突發刺激而導致,或者是由於不願上廁所等原因故意憋尿而引起。
遺尿症和遺傳因素有高相關性。若母親患有遺尿症,那麼她的孩子患病風險比普通孩子高3.6倍;若父親患有遺尿症,該風險比普通孩子高10.1倍;若雙親都患遺尿症,該風險則高達77%。
兒童的遺尿症也常常與孩子性格特質、家庭環境,特別是父母教養方式有關。
例如,孩子可能沒有受到恰當的如廁訓練。最新研究顯示,如果孩子在32個月大之後才接受如廁訓練,更有可能在4~12歲之間出現遺尿(白天尿失禁或者夜晚尿床)的現象。
或者,當孩子無法對某個刺激事件做出反抗時,只能通過遺尿行為表達不滿。比如,一些受到性侵犯的孩子會出現尿失禁及尿床現象,受到校園霸凌的孩子也會。所以我們需要關注遺尿背後孩子是否經歷了隱秘的創傷事件。
父母否定性、指令性的教育方式也會加重遺尿症的發作。
遺尿症對兒童的社交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對自尊心也有嚴重的損傷。他們可能因此被同伴排斥、嘲笑;被照料者斥責、懲罰,然後導致症狀由於驚恐、焦慮而進一步惡化。遺尿症帶來的羞恥感甚至會影響他們成年之後的自我評價和人格。
除了遺尿症之外,還有一種排泄障礙叫遺糞症。有的孩子會把糞便排在褲子里或者地板上,這也是排泄障礙的一種。約1%的5歲兒童有遺糞症,在男孩中更常見。
兒童不自主遺糞常常和便秘有關,而這種便秘可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排便迴避。例如,孩子對在特定地點排便有焦慮感。而便秘導致的排便疼痛可能導致孩子抑制排便行為,從而加重便秘和遺糞現象。還有一種情況是故意遺糞。糞便可能被放在顯眼的位置,這通常與對立違抗障礙或品行障礙有關,也就是與叛逆有關。
和遺尿症類似,遺糞症也可能與不充分的如廁訓練、心理社會應激因素有關。比如有個小學二年級的男孩,本來早已學會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最近一年卻常常把大便排在褲子里。父母帶他去醫院肛腸科、神經內科看病,都沒有發現器質性的問題。最後內科醫生建議他們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了解到,男孩的母親平時對孩子要求比較高,當孩子沒有達到她的要求時,就會遭到一頓打罵。同時,父母之間常常發生爭吵,母親常向孩子抱怨他的父親,並且要求孩子長大了不要像父親那樣。於是,孩子便開始出現暴躁、哭鬧、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後來出現了遺糞的情況。母親認為這是孩子的報復行為,每次換洗褲子時總要責罵孩子。直到情況越來越嚴重,母親才意識到不對,於是把孩子帶到醫院看病。
在這個案例中,母親嚴格的要求、打罵的教養方式以及對男性榜樣的否定,都讓孩子無所適從,又無法反抗大人。過大的心理壓力就通過遺糞這一身心問題呈現出來。若不加以治療,這一病態的應對方式可能會持續很久,並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與人格發展。
你的孩子有排泄障礙嗎?
判斷孩子是否有排泄障礙,可參考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幾條主要標准:
1.反復在不恰當的地方排尿或排糞(例如,床上、衣服上、地板上),不管這種行為是否自主或有意識;
2.該行為以至少連續3個月,以每周2次(遺尿症)/ 每周1次(遺糞症)的頻率發生,或引起孩子的痛苦並導致社交、學業(職業)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3.實際年齡至少5歲(遺尿症)/ 4歲(遺糞症),或與之相當的發育水平或心智年齡。
在你思考孩子有沒有遺尿症/遺糞症之前,必須要首先排除生理疾病的可能。如果把器質性疾病當做功能性障礙來治療,將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尿床或尿褲子了,你是順其自然不把它當回事、好好教育一番孩子,還是讓孩子自己去洗床單以培養責任意識?以下是我們給父母的幾個建議:
1. 高度重視:這也許是孩子無聲的吶喊
你需要更耐心地去觀察和了解孩子的生活,是什麼在干擾他們的心理狀態?他們有沒有經歷你不知道的創傷?也許,孩子是在通過這種方式,默默期盼有人發現他們的無助。排泄障礙在很多時候都是呼救的信號。校園霸凌和性侵犯等都是常見的誘因。
2. 關愛與包容的態度
首先你要知道孩子的這種行為大多是不自主、非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則更需重視而不是責罵)。注意不能採取責怪、訓斥或懲罰的否定性態度。孩子通常已經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感到羞恥,家長的指責只會加重孩子的緊張、焦慮和低自我評價。
當發現孩子排泄在不當的地方時,你應該向他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這沒什麼。尿褲子(或其它排泄問題)並不意味著你是個壞孩子。你不會因此失去爸爸媽媽的愛,也不會因此受到懲罰。」
如果孩子的排泄問題在上學時發生,你還要和學校老師溝通,確保你的孩子不會因此受到老師的責罵和同學的嘲笑。你對孩子的支持和保護是孩子恢復正常的最大的力量。
3. 習慣培養和行為訓練
如果你的孩子尿床,那麼晚飯時最好別喝湯。晚上盡量少喝水,但完全不讓喝水對孩子身體健康無益。讓孩子在每天上床前養成排尿的習慣,但不要選擇夜晚的定時叫醒排尿,因為這可能會對孩子睡眠有不良影響。還有一種尿床報警鬧鍾,當床單被尿濕時,它就會發出警報叫醒孩子,這可能會在幾個月內讓孩子建立起自己身體里的排尿警告機制,在感到膀胱脹滿時就會自動醒來。
當孩子成功度過一個乾爽的夜晚,你應該及時鼓勵他們。當他們不小心重蹈覆轍時,你也應該意識到這種反復是正常現象,並可以讓孩子和你一起更換床單。
當孩子在白天發生了排泄事故,你也不必每次都重復告訴他們下次要把大小便排在廁所里。事實上,孩子都知道應該怎麼做,只是他們不能或不想這么做。你只要默默陪伴他們經歷這個過程就好。
4. 心理咨詢和家庭治療
一般來說,繼發性的兒童排泄障礙(已經學會控制排泄的兒童重新出現排泄問題)常常與心理因素有關。你應該留意是哪些對孩子意義重大的事件(例如,入學、弟妹出生、家庭不睦、師長責罰、親人遠離等)可能引起了他們行為的退化,這一事件的發生時間通常與孩子開始出現排泄異常的時間一致。
因為孩子的排泄障礙常常和家庭有關,或許你還應該反思一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這不僅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有時也牽涉到夫妻之間的關系。有時,孩子可能想用自己的排泄問題來替代或掩蓋父母之間的矛盾。如果是這種情況,心理咨詢的家庭治療對改善家庭的整體氛圍和家庭成員的互相關系都有好處。
5. 葯物輔助的綜合治療
對於排泄問題比較嚴重的兒童,有些醫生會推薦丙咪嗪等葯物治療。葯物治療起效快但復發率高,一般需要配合心理治療和行為訓練一同發揮作用。
雖然尿床在一些父母看來是正常的孩子行為,但父母仍應注意孩子非正常的排泄行為,增加對排泄障礙的了解,不應忽視兒童心理因素對異常排泄的影響。如果證實是遺尿症/遺糞症,應當及早藉助醫學手段加以治療,避免尿床對孩子的自尊、人格成長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知我(Know Yourself)教育科普創作團隊 胡娛等;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普中國」。)
❷ 三歲小孩頻尿是怎麼回事
建議你帶他去就醫.可能是尿頻!一般有三種情況: 1.尿道感染 一般情況下,寶貝的年齡越小,排尿次數越多;天氣越寒冷,汗液排泄少,尿液也會增多,排尿次數過多。但每次的尿量也會很多,這是正常現象。但當寶貝頻頻排尿,而每次的尿量卻很少,或有尿褲子的現象,或排尿疼痛,這是出現了膀胱刺激症狀。可能是尿道發生了...感染,應該及時帶寶貝就醫。 特別提示: 1.小男孩一定要注意查看尿道口是否發紅,有無包皮過緊。尿道口不能充分暴露其排尿不能成直線,或由於尿鹼積存在龜頭的刺激而發生尿頻。 2.小女孩在排泄後一定要及時清理會陰,清潔時要從會陰向肛門處擦拭,然後用水或濕巾擦拭,以防引起尿道感染。 小鏈接——防治尿路反復感染小妙招 注意衛生保健,特別是會陰部的清潔 對於小嬰兒,除了要勤洗勤換尿褲、尿布,每次大小便後都要清洗外陰和小屁屁外,還應注意清洗方法的正確。正確的清洗方法是由前向後清洗外陰,然後再清洗肛門,特別是女嬰更應注意這一點。對於大一些的寶貝,也應每天晚上清洗外陰,保持局部清潔。給男孩清洗外陰時,一定要扒開小包皮,把隱藏在裡面的污垢洗凈。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盡早穿封襠褲。 尿頻是「訓練」出來的? 2.尿頻與訓練有關 剛滿3歲的小丫上幼兒園不久,細心的老師就發現她上課時不時舉手要求小便,但每次尿量卻並不多,有時甚至只有幾滴。在家裡,小丫夜裡也常會尿床。老師建議媽媽帶小丫到醫院檢查,經過檢查和化驗,尿液和血都正常。醫生仔細詢問了小丫小便訓練情況後,告訴小丫媽,寶寶的尿頻與過度頻繁訓練小便有關,屬於不良習慣或不良反射 原來,小丫滿1歲後正值夏天,小丫媽怕尿布捂著熱,沒給小丫用尿布,只穿了條小內褲,為了少洗幾次,也為了讓寶寶乾爽舒服,小丫媽就隔1個小時把一次尿,起先小丫不肯配合,在媽媽的堅持下,漸漸地小丫每次都能尿一點,得到了媽媽的表揚。在媽媽地勤「把」下,小小的小丫早早地告別了尿布,媽媽為此還很得意。孰料,小丫卻成了精神性尿頻,媽媽後悔不迭。 糾正尿頻,打破"頻尿訓練"的條件反射 寶寶的大腦皮層發育尚未完善,本來對初級排尿中樞抑制能力較弱,膀胱的擴約肌功能相對低下。經過「頻尿訓練」的寶寶幾乎從來沒有體驗過膀胱漲滿的感覺,膀胱容量較小,稍有一點尿意便控制不住,形成了「尿頻」的病症。對己形成尿頻習慣的寶寶,宜通過正確訓練,幫助寶寶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 3.神經性尿頻 好發於學齡前期兒童,尤其多見於3-5歲的小兒,主要表現為每天排尿次數增加,而無尿量的增加,尿常規檢查正常,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每天6-8次,增加到每天20-30次,甚至每天40-50次,每小時可達10多次,每次排尿量不多,有時僅幾滴,睡眠後則無尿頻症狀,常在上床睡覺前、吃飯時、上課時加重。 神經性尿頻的病因: 1.內因小兒大腦皮質發育尚未完善,對脊髓初級排尿中樞的抑制功能較弱,而且這一功能最脆弱最易受損,這是小兒易患本病的內在原因。 2.外因受驚嚇、精神緊張易使神經功能失調而發生本病。常常由於家庭成員的死亡,變換環境(如新入托兒所、幼兒園、上學和住院等),突然離開父母,害怕打針和考試等所導致的緊張或焦慮所誘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