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要注意施膳與全面膳食相結合
因時施膳重在選准料。夏季炎熱的氣候容易使人產生厭惡,食慾不振,消化功能薄弱,導致以食量減少、身體消瘦為特徵的「苦夏」。
葯膳專家為此開出了夏季葯膳食譜:以豬肚、黃連、知母、花粉、烏梅為原料的「五味豬肚」;以鯉魚、陳皮、草果為原料的健脾鯉魚;以砂仁、鯽魚為原料的「砂仁鯽魚湯」;以百合、粳米為原料的「百合粥」。
因人施膳體現個性化。葯膳需要因人而異,因人施膳,體現個性化。例如:天麻魚頭,有滋肝腎、熄肝風的功效,但低血壓者不宜食用;砂仁粥,有暖脾胃、通滯氣的功效,但胃中實熱和瘀血型胃痛者不宜食用;馬齒莧阿膠湯,有涼血解毒、清熱利濕、滋陰補血的功效,但虛寒滑泄者不宜食用。這些菜例說明,陽熱偏盛的體質,宜用清涼葯膳;陰寒偏盛的體質,宜用溫補葯膳。
因地施膳講究差異性。中國葯膳研究會的研究認為,西北高寒地區宜用溫補葯膳,東南的卑濕地區宜用清涼葯膳;同是陰寒之體,北方溫補的葯量應重於南方。
走過漫長的暖冬,走過明媚的春天,不經意間,2007年的夏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夏季,是一年當中的第二季,指立夏到立秋之間的3個月,也指農歷的「四、五、六」月,其中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夏天食量減少,身體消瘦,被稱為「苦夏」。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夏季?夏季養生,進食葯膳是個好辦法。夏季葯膳,應因時、因人、因地而異。
因時施膳重在選准料
夏季,艷陽普照,雨水充沛,天地之氣交合,是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但是,夏季的氣溫常在37℃至39℃之間,有的高達40℃以上,大大超過人體溫度,容易使人對炎熱的氣候產生厭惡,食慾不振,消化功能薄弱,導致以食量減少、身體消瘦為特徵的「苦夏」。中醫認為,「夏屬火,與心相應」,「夏季是人心火旺盛、肺氣衰退的季節」,「暑易傷人」。
斗酷暑,保健康。葯膳專家為此開列了豐富多彩的夏季葯膳食譜:以豬肚、黃連、知母、花粉、烏梅為原料的「五味豬肚」;以鯉魚、陳皮、草果為原料的健脾鯉魚;以麵粉、山葯、茯苓、青絲為原料的「山葯茯苓包子」;以砂仁、鯽魚為原料的「砂仁鯽魚湯」;以百合、粳米為原料的「百合粥」……這些夏季葯膳的原料,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適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中「夏熱」的氣候特點。正確選用葯膳原料,是發揮葯膳應季葯補食療作用的前提。
同是肉類原料,鴨肉適於夏季食用,而鹿肉則適於冬季食用。《日用本草》說,鴨肉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解水,養胃生津」。《本草綱目拾遺》便有一道葯膳叫「冬蟲夏草鴨」;在中國葯膳研究會編印的《2006年中國葯膳美食文化節文集》中,更為明確地將「青鴨羹」、「參棗全鴨」等鴨饌寫入夏季葯膳菜譜之中。與「夏季進補益食鴨」相反,葯膳專家撰
文指出:夏季不宜食用性溫、味甘鹹的鹿肉和羊肉。以「當歸姜羊肉」為例,夏季大量食用這種「大熱之菜」,會造成陽氣過盛,身體不適。還有人參、鹿茸等葯膳原料,也不宜夏季里多食用,免得違背因時施膳的原則,「火上澆油」。
因人施膳體現個性化
在中醫看來,葯膳是調理人體陰陽的飲食行為,以實現人體「陰陽平衡」為目的。自古以來,我國醫學和營養學界就主張「以食療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葯膳正是介於「葯」與「食」之間的特殊膳食,需要因人而異,因人施膳,體現個性化。
打開版本不一的葯膳書籍,在所列菜譜中,常見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不同疾病而標注的「宜」與「不宜」。例如:天麻魚頭,有滋肝腎、熄肝風的功效,但低血壓者不宜食用;砂仁粥,有暖脾胃、通滯氣的功效,但胃中實熱和瘀血型胃痛者不宜食用;馬齒莧阿膠湯,有涼血解毒、清熱利濕、滋陰補血的功效,但虛寒滑泄者不宜食用;枸杞炒臘狗肉,有溫脾胃、補肝腎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不宜食用。這些菜例說明,陽熱偏盛的體質,宜用清涼葯膳;陰寒偏盛的體質,宜用溫補葯膳。少年兒童宜採用促進生長發育、益智增力的葯膳;老年人則宜採用抗衰老的葯膳;婦女又應根據其經帶胎產等情況,選擇相應的葯膳。
然而,在飯店經營的葯膳和家庭製作的葯膳中,有的人誤以為有了葯物和食品,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製作葯膳。其實,葯膳並不是簡單的葯食相加,而是在中醫飲食養生理論指導下所採用的一種食療方法:取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葯性,葯助食味,相得益彰。
夏季葯膳,既不同於葯物,又有別於普通食物,是色、香、味、形兼具,且有助於不同人群消暑解毒、防治疾病,強身健體。
因地施膳講究差異性
台灣一家葯膳飯店,收到來自北京的5套葯膳配方和空運的葯材,十分滿意。那是因為,葯膳的配方,根據台灣亞熱帶地理環境「量身定做」;空運的葯材,也是「投其所好」。
我國地域遼闊,由於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生活習慣不同,人的生理活動和病變特點也不一樣。所以,葯膳也要因地而異,講究差異性。中國葯膳研究會的研究認為,西北高寒地區宜用溫補葯膳,東南的卑濕地區宜用清涼葯膳;同是陰寒之體,北方溫補的葯量應重於南方。
從南方到北方,都能聽到類似的聲音:「本店葯膳火鍋放了48味中葯」、「本店葯膳佳餚含有名貴葯材」、「只要叫飯館,就敢弄葯膳」。這都是有礙於葯膳健康發展的不和諧的聲音。葯膳中的葯材,並非越多越好。俗話說:「是葯三分毒」。葯膳中的葯材需要在使用前進行炮製加工,去除或減弱其對身體的有害成分。例如,半夏對喉嚨有刺激,需經礬水浸漬後,才能入膳。國家衛生部2002年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共有87種。
葯膳製作,要防止盲目性和隨意性。葯膳經營者應嚴格遵循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在中醫的指導下辯證施膳、辯病施膳。家庭的葯膳配方,應有科學依據,或請中醫指點。總之,既不要把葯膳能神秘化,也不要把葯膳庸俗化。
B. 如何選用滋補中葯
家認為,由於每個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工作居住環境不同,所以,在選用滋補中葯時也有一定的區別,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不同年齡的進補各有側重。
就少年兒童而言,是純陽之體,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臟腑嬌嫩,不勝補葯。如果濫服補葯,會出現很多副作用,如生長發育提前,性早熟等現象。但如果小兒因脾胃未健,且飲食不加節制,以致損傷脾胃,這時的補益應健脾胃、助消化,可常服四君子丸、人參滋脾丸、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葯。對於一些因稟賦不足、生長發育遲緩者,應多補益腎氣,以促進生長發育,可選用紅參、西洋參、准山葯等。
青壯年精力旺盛,無須進補。即使補,也以平和少量為宜。但對一些青年學生而言,由於學習緊張壓力大,鍛煉不夠,出現多夢、健忘、食慾不振等症狀,可選用首烏,枸杞子、桂圓肉、准山葯等補葯補品。
中年人體質已由盛轉衰,往往氣血不足。重在補益氣血,調養身體,補葯補品多應選用黃芪、黨參、當歸、首烏、八珍丸等。
人到老年,各部分器官開始老化,所以,老年補益十分重要,而且宜少量頻用,持之以恆,貴在調理,不可濫補或補之過猛、過偏。一般來說,老年人的衰老都是由腎陰虧損開始,所以,老年人長期堅持服用六味地黃丸有助於延緩衰老。
其次,由於各人體質不同,用補也應有別。
由於每個人先天稟賦與後天調養的差別,體質強弱各有不同。素質強壯者可不用滋補葯品,虛弱者可用補,而不能一概而論。此外,由於職業不同,也應針對性地進補。如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由於出汗較多而致傷陰,熱度過甚致傷氣,氣陰兩傷,宜用太子參、沙參、玉竹、黃芪等葯。在寒冷環境中工作者,往往陽氣不足,當選用鹿茸、紫河車、腎氣丸等;在潮濕環境中工作者,由於濕邪既傷肢體關節,又傷脾,應當選用黨參、白術、茯苓、苡米、淮山等。
對於歌唱演員,教師等用嗓多的人,常常氣陰兩傷、聲音嘶啞、咽干喉痛,當選用百合、西洋參、麥冬、沙參、太子參或苦瓜乾等益氣生津。
經常站立者,由於「久立傷骨,損於腎」,常會出觀下肢靜脈曲張,腰背疲痛等症,當選用補腎、活血類葯,如補腎強身片、健腰丸、健步虎潛丸等。
對用腦過多者,可選用靈芝煲瘦肉、天麻燉魚頭等食膳。勞動強度大者,可用巴戟、羊藿葉。
需要提醒的是,長時間的補益,往往會引起脾胃氣滯。這是由於補益葯過於滋膩特別是補血葯品,易致氣機雍滯,加重脾胃負擔。因此常配以芳香行氣之葯兼而行補,如陳皮、木香、藿香、佩蘭、蒼術、厚朴等,這些葯不僅能使脾胃功能健旺,且能防補葯膩滯之弊。
此外,不要以為唯有補葯才是補,對大多數人來說,冬季食補更為重要。冬季宜作食補的滋補性食物較多,比如蘿卜的營養價值高,是佳餚也是良葯。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葯方」的說法,所以冬季應常吃蘿卜。另外,狗羊肉也是冬季食補的上品,在中醫上屬於溫陽類食物,在冬天寒冷時適當服用有溫陽禦寒的作用,很合適嚴冬中手腳冰冷之人士服用。
具體你可以去金象網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