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如何反駁留守兒童問題
擴展閱讀
和老同學重逢怎麼辦 2024-11-25 04:39:18
一本通教育機構怎麼樣 2024-11-25 04:37:24

如何反駁留守兒童問題

發布時間: 2024-09-02 00:33:17

⑴ 小學教師資格證結構化面試題目怎麼看待留守兒童

  1. 留守兒童指的是因父母進城打工而獨自留在農村上學的兒童,農民工子女指的是隨父母進城並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兒童。前者遇到的困難是缺乏父母在身邊關愛,後者遇到的麻煩是因流動頻繁導致的學習環境不穩定。

  2. 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照顧,心理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大多得不到有效解決,長期下來極易引起心理和性格偏差,影響學習效果。此外,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喚悄前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和清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3. 農民工子女隨著父母打工地點的變換,頻繁更換學校,導致所學內容銜接不上,接受教育的內容體系不完整,生活環境和同伴關系、師生關系不穩定,容易使他運知們產生自卑、內向、煩燥等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效果。此外,由於城市接收流動人口的學校數量有限,打工子弟學校的畢業生不能在城市升學,農民工子女還面臨著上學難、升學難的困擾,導致很多人由於看不到希望而放棄升學和深造。

  4. 應該看到,教育問題只是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生活成長所遇到的全部困難中的一個分支。教育問題的根本解決有賴於經濟結構的整體調整,比如城鎮化,比如促進經濟的區域和城鄉均衡發展,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夠就近轉移,不必離家萬里去城市打工;同時加大教育投入,使農村和小城鎮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那麼其子女教育問題自然得到根治。

  5. 但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當中,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需要我們積極應對,當下的困難要靠當下的措施來解決。為此,各級政府,特別是縣級及其以下的基層政府,應當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當成重大民生問題來抓,積極研究對策,保證相應的財政投入和組織力量。而接收勞動力輸入的大中城市,同樣要把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作為民生問題的重點解決對象,主動積極地為他們提供合格的上學條件和平等的升學機會,堅決停止以卡代管,或者聽之任之。

⑵ 如何看待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怎樣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童年

我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始終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時代發展所必須的。想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童年,當然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平時的細心教導、溝通,無論誰都無法代替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留守兒童早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實在難以避免,畢竟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很多人還處於貧困當中,為了改變生活現狀,為了讓孩子能夠有學可上,這些家長被迫外出打工賺錢。

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發展,不會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完整的童年,而產生自卑、扭曲等心理問題。孩子不願和父母分離,父母也不想把孩子獨自留在農村,但社會就是如此,為了生活,很多人都在迫不得已做一些自己不願做的事情。

⑶ 談談你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家長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因為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的問題。
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會造成不良影響。
首先,中小學生更需要父母的關愛指導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
如果這個時期父母一方甚至雙方缺席,就會使孩子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孩子沒有機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沒有機會傳達自己對子女的愛。
長此以往,將會使父母與子女產生心理上的隔閡,使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
因此,親子關系作為一種教育因素,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孩子的發展水平。
其次,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況下,學校就成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場所。
學校應千方百計加強對留守兒童小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通過加強日常管理、對留守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途徑,同時建立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系,調動父母參與對他們的教育。
總之,留守的經歷對正處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影響重大。
我們應當看到這些影響,並且積極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⑷ 你怎麼看待留守兒童的問題

我國曾是農業大國,後又發展成工業大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發展,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完成這一系列的工作,而這大量的勞動力就來源於農村的青年朋友們。

廣大農村青年們,他們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為了國家的建設、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富裕而不辭辛苦、遠離家鄉來到異地務工,不得不將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鄉,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朋友們照顧,這樣就無形之中讓自己的孩子成了普通孩子裡面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在我看來,留守兒童的情況和社會的發展是緊密聯系的,這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的重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一同配合,協調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應關注留守兒童,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們,幫他們解決生活、學習方面的問題,並及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積極引導他們向對的方向前進;在教育方面,政府應加大力度增設教育資源,讓留守兒童都能得到應有的教育,並督促老師多關心留守兒童的情況,幫助他們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此外,作為現代的大學生,我們也應該利用假期時間組織志願者團隊下鄉幫助留守兒童做一些事情、陪他們一起玩,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去應對每一件事,讓他們的童年生活充滿樂趣,身心健康的成長。

⑸ 我國留守兒童存在什麼問題以及對策

我國留守兒童存在什麼問題以及對策:

問題:

(一)人身安全存在隱患

青少年主要是在家庭與學校的雙重監護下成長的,只有雙方相互配合,他們才能獲得一個相對健康的成長環境。由於留守兒童的年齡普遍較低且大多膽小孤僻,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安全防護能力有限,加之父母遠在他鄉,學校監管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於是社會上的「混混」常把他們作為獵物,有的伺機敲詐錢物(大多為吸毒者所為),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們尋釁滋事,還有的社會青年對留守女童實施性騷擾,性侵犯的事件發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並不是少數。同時近年來,關於留守兒童溺水、中毒、車禍、等意外事故的相關報道比比皆是。

(二)學習成績不理想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者僅佔10%,絕大多數的成績都處於中等偏下。

留守兒童很少有全面發展的,本來孩子是生性好動、自製力差的一個群體。在遠離父母的日子裡,由於臨時監護人監護不夠,使得這些留守兒童出現學習觀念淡薄,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有些留守兒童因學習成績差被老師忽視或被同學譏笑,由此倍感受到冷落和打擊,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對學習感到厭惡和害怕,經常逃學,被老師和同學批評後更加不喜歡學習,由此形成惡性循環。部分留守兒童甚至出現早戀、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等現象,「雙差生」絕大部分產生在留守兒童中。

(三)不良習性易沾染

留守兒童在成長發育、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指引,受年齡因素、社會經驗的影響,對於一些復雜的社會現象缺乏判斷,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文化的影響和被不法分子利用,校園周邊網吧、游戲廳,對於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誘惑,一些原來學習、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還不錯的學生,就會不自覺地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由於在我國農村地區,社會文化相對單一和落後,孩子缺少必要的青少年活動場所及公共設施,有些留守兒童開始沉溺於網路,沾染了不良習性,以致道德和紀律意識滑坡,嚴重的會影響他們人格的正常發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與監護人的情感交流溝通存在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與監護人的情感交流溝通很少。監護人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生活中的密切聯系者,自身也受到了家庭成員外出打工的諸多困擾 且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與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年齡相差的懸殊,使得他們之間存在著越來越大的認識和心理代溝。祖輩監護人對後輩的心理和思想觀念不理解,後輩也不願意跟老人溝通和交流。有調查表明,83%的留守孩子與祖輩監護人關系緊張有時候甚至頂撞祖輩、我行我素。[2]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很難在親朋家中產生歸屬感,感覺總是寄人籬下,與親友監護人存在著巨大的心理距離。更多的兒童都是從同齡夥伴處尋求安慰,部分兒童選擇封閉自己,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或心理上的壓抑。很多農村留守兒童有心事時不太願意與監護人訴說,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監護人不能理解自己,另一方面是因為監護人忙於家務,無瑕顧及他們的需求和感受。

(五)日常生活質量下降 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

首先表現在飲食方面,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及其節儉。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吃好是不敢奢求的,只求填飽肚子,營養搭配往往跟不上。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

其次表現在身體健康方面,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通常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導致病情加重。同時,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的衛生狀況也令人堪憂,筆者在實習期間發現,多數留守兒童不注意個人衛生,不勤洗澡換衣服,蓬頭垢面。這些都給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埋下巨大的隱患 。

再次,家務負擔變重。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干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六)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和社會環境使得留守兒童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留守兒童所處的經濟、家庭和學校的環境制約直接導致其接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不高。在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導致打工收人偏低,父母收入水平低致使子女教育投入不足,最終不利於子女享受教育機會和資源。社會和學校教育針對留守兒童的特殊需求投入不足,難以對其家庭教育缺失形成有效補充和替代,導致留守兒童群體的低教育水平結構。由此,「低教育水平」在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內部形成代際惡性循環。絕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外界新事物基本沒有接觸機會。同時在打工文化盛行的山區充斥的「讀書無用論」使大部分留守兒童在沒有長輩或老師正確引導的情況下抱有中斷學業與父母走上打二道路的想法。山區的農村學校受限於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育水平等因素,難以針對留守兒童群體提供有成效的教育和特別關愛,難以補足留守兒童學業發展的條件缺陷。因此,在農村地區學校流失的學生中間,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比例。

對策:

1、把孩子帶在身邊共同生活。如果家庭條件允許,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共同生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和諧家庭的氛圍可以最大限度的彌補孩子曾受傷的心靈,父母的閱歷直接影響孩子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因而,作為父母要對自己的責任有充分的認識,同時也要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進最大的可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有自己的爸爸媽媽的屬於自己的家。把曾留守的孩子帶在身邊生活,讓他們時刻都能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關心與照顧,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彌補孩子受傷的心靈,也能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波動,糾正孩子不正確的行為傾向,把孩子的不良行為扼殺在搖籃之中。

2、增強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與反饋的過程,溝通的目的在於尋求思想和情感的通暢。[10]農村的家庭安裝電話後,會給父母提供更多的與孩子溝通的機會,使父母在有限的條件內對孩子有更多的了解。同時父母也可以選擇書信的形式與孩子溝通。有些話、有些想法孩子在電話中可能無法說出口,但他們可以藉助書信的形式表達。書信可以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可以鍛煉孩子的語文寫作能力、也可以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是一個值得提倡的應對策略。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切忌每次只關心孩子的學習,要了解孩

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提供說出內心想法與願望的機會,正確的指引、教育孩了的思想,把不良行為的種子扼殺在搖籃里,要把分離帶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3、創造與孩子團聚的機會。美滿的家庭對留守兒童來說是最渴望得到的。作為父母應盡力創造和孩子團聚的機會。父母中的雙方或單方可以利用法定的節假日回家與孩子團聚,可以和孩子共同慶生,也可以在寒暑假時把孩子接到城裡生活。這樣可以減少與孩子長期分離的時間,減少孩子的被拋棄感,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提前感受城市裡的生活。

4、可以多寄些禮物給孩子,但不要給孩子寄太多的錢。 調查發現,77.3%的孩子希望在過生日時收到來自父母的禮物,[11]說明他們內心最渴望來自父母的關愛,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裡,給他們買件禮物, 孩子會體會到父母的濃濃思念之情, 當然就不會有被遺棄感。在調查中,筆者發現,不少家長為了在感情上補償小孩,只知道給小孩寄很多零花錢,他們中很多錯誤地認為只要給孩子寄更多的錢, 讓孩子生活得更好, 就是對孩子負責相反, 這種做法會養成小孩好逸惡勞, 大手大腳花錢的不良習慣, 這對小孩的健康成長是很不利的。

5、尋找合格的「代理家長」。有的父母可能由於所從事職業的特殊性,必需兩人同時出外。這時候,父母不要圖省力、省心,甩給老人照顧了事,父母應該就孩子的托養問題認真仔細地考慮,因為這可能關繫到孩子將來的命運前途,一定要慎重!建議在自己的親戚中,可以將家庭和睦溫馨,托養家庭的孩子性格良好,學習上進,家庭中成員能輔導孩子的作業的家庭作為首選對象。條件好的也可以尋找孩子的老師為代理家長。父母要定期(最好一周內一至兩次)與托養家庭及孩子聯系,詢問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來自遠方父母的關心。同時。父母要適時對托養家庭表示感謝,及時將孩子的生活費寄給托養家庭。

6、在孩子的幼小階段和發展關鍵期,父母盡可能不要長期外出,或者至少留一方照顧撫育孩子。因為年齡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呵護,對父母的依戀越強烈。雖然年齡很小的孩子還不會表達自己的願望,但更能感覺到父母遠離後的親情缺失,更容易因此出現一些心理問題,而且兒時的痛苦經驗會影響其以後的成長,這種傷痛甚至會伴其終生。處於一些發展關鍵期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教育和關懷,比如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由小學到中學的過渡階段,孩子即將參加高考等這些關鍵時期,父母應盡可能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起去面對人生的重要轉折。

7、父母應增強自身的教育責任感和教育意識。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對策,就是要給他們提供心靈的慰藉,即建立穩定的親子依戀關系,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且這個作用其他人是無法完成的。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還是要從留守兒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轉變留守兒童的父母的教育觀念,讓他們知道教育不單單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長也是教育的責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強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責任感和教育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必須在防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上起主要作用。

⑹ 幼兒園班主任如何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當今中國,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推動下, 大規模大范圍的農村人口為改變生存現狀大量外出務工。夫妻雙雙外出,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了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父母與子女聚少離多,父母達不到監護人的角色要求,子女缺乏親情, 生活無人監護,學習無人監督,行為上缺乏正確有效的指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安全、行為、生活、學習、品德等方面造成不良的影響。給學校教育帶來困難。難以順利完成學業。
一、 當前留守兒童現狀與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我們知道,兒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共同努力,而留守兒童卻缺失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教育因素--家庭教育。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位,很多家長都將自己的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在生活上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卻忽視了孩子們真正的心理需求。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以及學習成績都受到影響。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個人的性格和行為養成起著關鍵性作用,而留守兒童的監護權卻落在了隔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由此就形成了不合理的隔代教育,大多數老人只是管孩子們的吃、穿、住和生命安全,只要等孩子的父母回來能給孩子的父母交差能將孩子完完整整地交給他們就行,更多的老人們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常在嘴裡念叨這孩子可憐,父母在他5歲時就外出打工,於是他們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是溺愛,而不是應有的關愛。如果哪家的孩子欺負自己改早的寶貝孫子外孫,他們就會教孩子你爹媽不在身邊,不能太弱,太弱就會被欺負,如果下次再有人欺負你,絕對不能示弱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想、行為就進入了誤區,如不及時阻止及矯正,就很可能釀成大錯。同時父母和子女長期分隔兩地,不利於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即使父母偶爾會打電話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孩子們都只是簡單的敷衍,父母很難從這種簡短的回答中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在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的出現。而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育理念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需求與教育關愛力不從心。使其學校教育也顯得無能為力。家校缺乏溝通,監護不力,留守兒童厭學逃學,不服管教,成績下降。導致大部分教師覺得現在的學生難教。特別是獨生子女留守兒童更難管理。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1.辦學布局欠合理,辦學條件差。就我學校而言,辦學條件極其艱苦。沒有專門生活教師,只能由肩負艱巨教學任務的班主任兼任生活教師,加重了班主任的負擔。另外,農村學校辦學經費存在嚴重不足,制約著硬體設施和師資待遇。無力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從而影響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思想教育。
2.師資缺乏。農村學校沒有專門的心理婦輔導教師。雖然素質教育早作為教育改革的內容被提出,但是在農村,學校卻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升學率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令人堪憂。
3.家訪不到位。 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老師不能及時就他們的學習思想狀況與其父母溝通,而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部分由於自身素質的缺乏而導致老師與其溝通困難。長期一來,不利於孩子們的健裂殲派康成長。另一方面,由於師資力量經費限制,教師工作繁重和地域限制,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家訪偏少。缺乏對其肆賀家庭情況的了解,未能給以特殊關愛。
4.教育理念滯後。在教育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評價方式之前。目前還在實行不是應試教育的應試教育。農村教育照樣盯在升學教育理念上。教師不能照顧所有的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大家關心的是有幾個人能考上重點中學,從而忽視了那些差等生的學習,導致優等生和差等生兩極分化嚴重,使得一部分差等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學生的升學率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決定著老師的工作好壞、晉級加薪,導致各類重點學校、私立學校爭先搶生源。在這種大環境下,老師又如何去關顧留守兒童?誰之過?難道僅僅是師之過么?
5.課程設置流於形式。農村學校課程設置受多方面的制約: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等。開設的課程,多數沒上,即便開設了,也只是配位。體育課,電腦課流於形式,圖書室沒有開放。很多的課被語數教師被迫擠占。這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實在令人吃驚。此類現象在農村學校並不是少數。而村校乾脆就只上語數課,更不用說開設什麼心理課程輔導課了。
總之,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現狀是造成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主要原因。
二、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應對症下葯,治標治本,改善和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兒童特殊群體出現的諸多問題,與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關,與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落實有關。或者說開展不得力,不夠理想,需要改進和提高。因此建議每個學校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由專門的心理教師擔任。另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及時解決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對留守兒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