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父親的兒童觀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動漫公司是如何收費的 2024-11-25 05:33:35
美術基礎課程是哪些 2024-11-25 05:27:47

父親的兒童觀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4-09-01 12:48:26

① 簡述兒童觀的歷史演變過程

簡述兒童觀的歷史演變過程

簡述兒童觀的歷史演變過程,兒童觀是對於兒童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兒童觀與教育觀是緊密相連的。中外古今,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兒童觀。以下簡述兒童觀的歷史演變過程

簡述兒童觀的歷史演變過程1

國外兒童觀的演變歷史

對於國外兒童觀的演變歷史,在(江蘇教育出版社)劉曉東老師的《兒童教育新論》一書中,他將其分為七個階段,從原始氏族一直到20世紀,這是一個很長的時期。

(1)首先,他認為在漫長的人類史上,兒童概念很長時間被淹沒在黑暗中。即使在被後人認定為相當文明的古希臘,世人對於兒童的社會存在仍然視而不見。對於原始氏族來說,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兒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們沒有把兒童作為兒童看待,而僅僅當作氏族部落的未來成員,當作縮小的成人。所以他們的兒童觀就是兒童就是小大人。

(2)然後到了(5——15)世紀,即歐洲封建社會的年代,西歐逐步邁入中世紀,在這段時期教會變成了維護封建制度的強大精神支柱,僧侶階級也獲得了最高貴的地位,教會認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認為兒童也是具有原罪的。因此,中世紀的兒童觀是兒童生而有罪。

(3)直到16世紀,文藝復興的餘光照進了兒童觀領域,才使得通體散發著人文精神的全新兒童觀來臨。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謨認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像他們的興趣與成人的一樣,不要指望他們象小大人一樣的舉止,他明確指出,對待兒童,首先是愛。然後漸漸隨之以某種自然和溫柔的尊嚴,而不是畏懼,前者比後者更有價值,用恐怖的手段來使兒童棄惡,乃是一種奴性的做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兒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來是自由的兒童奴隸化,是極其荒謬的。

同時,在這一時期捷克人文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誇美紐斯提出了著名的「種子論」認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識,道德和虔誠的種子,通過教育便可以把他們發展出來。他還相信一切兒童都可以造就成人。從中我們發現文藝復興時期產生的兒童觀是從新人類觀(既肯定人的價值,尊嚴,地位,謳歌人的體魄,智慧,力量)推導出的新兒童觀,但是我們卻發現,盡管這一時期人們承認了兒童的興趣與自由,但是人們並未意識到兒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獨特價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兒童對於父母的絕對服從關系。因此把兒童作為父母的所有物的兒童觀依然占統治地位。

(4)隨後在17世紀,啟蒙思想興起,英國出現了一種新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認為兒童生來就是沒有原罪的純真無暇的存在,反對體罰,主張激勵和競爭的教育。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說」,他認為應當允許兒童有適合他們年齡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約束去限制他們,不能阻礙他們孩子的特點,不能反對他們游戲和孩子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讓他們做壞事,除次之外,他們享有一切自由。他的這種兒童觀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兒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社會思潮中所處的地位,反映了人性解放的現實。但是在這一段時期,最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的是法國著名的教育家盧梭的兒童觀。

他認為兒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規律。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人們應當尊重兒童,尊重兒童期,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太龍鍾的兒童。他還認為兒童具有不同於成人的精神生活。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兒童是真正意義的人,兒童具有獨立的存在價值。他還提出,兒童長大為成熟的兒童,他過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犧牲了快樂的時光才達到他的這種完滿成熟的程度,恰恰相反,他們是齊頭並進的。

在獲得他那樣年紀的理智的同時,也獲得了他的體質許可他享有的快樂和自由。如果致命的錯誤來毀掉我們在他身上所種的希望的花朵,我們也不至於為他的生命和為他的死而哭泣,我們哀傷的心情也不至於因為想到我們曾經使他遭受痛苦而更加悲切,我們可以對自己說「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們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盧梭已經否定了兒童期僅僅是為將來的成人生活做准備這一觀念,而指出兒童亦有獨立存在的價值。這一觀點在兒童觀演變史以及兒童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而且他的這些兒童觀對於我們後來的幼兒教育發展都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所以人們常常把「兒童的發現」與盧梭聯系在一起。

(5)繼盧梭之後,教育領域出現「教育心理學化」運動,主張教育應以心理學規律作為依據,這也包括對兒童心理的認識。這一運動主要發生在19世紀,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 和福祿貝爾是這一運動中的主將。其中,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一生的主要工作就在於給「統覺」這一心理學概念極其教育上的應用以理論的說明並且他最先提出教育的首要科學是心理學;福祿貝爾的觀點接近於盧梭和裴斯泰洛齊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內在生長法則,使之獲得自然、自由的發展。但他們都認為教育的前提是認識和研究兒童,而且他們都有進行教育活動的實際經驗。所以他們對兒童心理的一些認識為建立科學的兒童心理學提供一些基礎。

(6)隨後在1882年,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普賴爾出版了《兒童的精神》,這本著作是他對其兒子從出生到3歲末的系統的觀察日記,他的出版標志著實證的兒童心理學的創立。

(7)在19世紀向20世紀的過度中,伴隨著科學的兒童心理學的建立,尊重兒童的呼聲愈益高漲,,使兒童成為全人類共同矚目的焦點之一。在這一世紀,出現了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如杜威和蒙台梭利,他們都強調尊重兒童,堅信兒童的發展潛能,主張教育應當在不違背兒童自然本性的前提下進行,強調避免教育壓迫兒童;同時,在這一世紀出現了空前的兒童研究盛況,出現了皮亞傑等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們以科學方法研究兒童心理,揭示兒童心理的內部機制和發展規律,創立了各具特色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為科學地認識兒童豐富的心理世界作出了貢獻。

20世紀已開始將兒童研究與理解人類精神文化的發生聯系在一起。在這個世紀設立了國際兒童組織並通過了《兒童權利法案》,從而使尊重、愛護兒童成為全人類通過政治、法律途徑攜手進行的國際行動。整個社會給予兒童越來越多的關懷和注意,時代精神的光輝開始聚集在兒童身上。在充分了解了西方兒童觀的演變歷程後,我們應當對於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兒童觀也有一個了解。

中國兒童觀的演變歷史

起初是傳統的「子子」兒童觀,傳統儒學認為: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很顯然,子女在父親面前是沒有自身權利的,父母可以隨意打罵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運,就像暴君可以隨意地對待子民一樣,從這種兒童觀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的看法直接影響著對兒童的看法.

第二種則將兒童看成傳宗接代的工具,因為他們認為子女是父母身體和精神的後代,是家族權利和財產的繼承者,所以認為生兒育女是延續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種方法,同時還將子女當作光耀門庭的工具,從古至今都認為「父以子貴.」。養子防老既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文化心理,也是父母撫育子女的一種主觀願望.這種觀念也是把兒童當作工具.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兒童觀基本上是屬於工具主義,把兒童當作工具.傳統文化是一種成人的自我中心主義,兒童只能從屬於成人,圍繞成人運轉.

直到近現代,「五四」運動時期,在文學領域魯迅先生提出「兒童本位論」,認為兒童文學必須以兒童為本位,適應兒童心理,服務於兒童;兒童文學必須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的心理特徵,認識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為准繩,使之成為兒童喜愛的文學.他的這種理論在歷史上起到了撞擊封建落後的兒童觀,提高兒童文學地位並促進其發展的作用.在教育領域,陶行知和陳鶴琴在西方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的影響下,提出尊重兒童,解放兒童的口號和見解.

隨後是當代中國,曾在一段時期內存在的「自來紅」和「自來黑」的兒童觀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人們觀念的解放,人們對兒童的觀念也解放了..教育領域提倡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中國政府不僅在國內不斷加強兒童的福利和教育工作,而且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為發展兒童事業而一致採取的行動.

通過對於以上中西方兒童觀的演變歷程的回顧,我們發現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將會有不同的兒童觀。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下所折射出來的兒童觀念內容是和西方兒童觀的發展完全不同的。因為中西方的歷史演變也是不同的。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制度必然會對於中國兒童觀產生深刻的影響。但是我們從中也發現了中西兒童觀發展的共同點,那就是每一次歷史的變革都將是兒童觀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現代的兒童觀,具有以下基本的內容:

1、兒童是一個社會的人,他應該擁有基本的人權。

2、兒童是一個正在發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們等同於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標准強加於他們,或放任兒童自然、自由地發展。

3、兒童期不只是為成人期作準備,它具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兒童應當享有快樂的童年。

4、兒童是具有主體性的人,是在各種豐富的活動中不斷建構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個健康的兒童都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6、兒童的本質是積極的,他們本能地喜歡和需要探索學習,他們的認識結構和知識寶庫是其自身在與客觀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自我建構的。

7、實現全面發展與充分發展,是每個兒童的權利,其先天的生理遺傳充分賦予了他們實現全面發展的條件,只有全面發展,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8、兒童的學習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模仿學習、交往學習、游戲學習、探索學習、操作學習、閱讀學習。成人應尊重幼兒的各種學習形式,並為他們創造相應的學習條件。

旨在保護兒童權益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也很好

地體現了現代的兒童觀。《兒童權利公約》的四項基本原則是:

1、尊重兒童的觀點與意見的原則: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兒童本人,必須認真聽取兒童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2、無歧視原則:每一個兒童都平等地享有公約規定的權利。兒童不應因其本人或父母的種族、膚色、性別、民族、語言、宗教、出身、財產、傷殘等原因受到任何歧視,他們所享有的一切權利也不應因其父母、監護人和家庭成員的身份、活動、信仰和觀點而受到影響。

3、兒童最大利益原則:以兒童最大利益為目標是公約中的首要考慮。凡涉及兒童的一切事務和行為,都應首先考慮以兒童最大利益為出發點。

4、尊重兒童尊嚴的原則:尊重兒童的人格和尊嚴,保證兒童生存與發展的質量。

《兒童權利公約》中列出了兒童擁有的最基本的權利:

1、生存權:所有兒童有存活的權利,以及有權接受可行的最高標準的醫療保健服務。

2、發展權:包括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正規和非正規的),向兒童提供良好的道德和社會環境,以滿足兒童發展過程中的身體、心理、精神的需要。

3、受保護權:保護兒童免受歧視,免受身體及虐待和經濟剝削,免受戰亂、遺棄、照料疏忽;當兒童需要時,隨時提供適當的照料或康復服務。

4、參與權:兒童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包括兒童有權對影響他的任何事情發表意見。

我國《憲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兒童的合法權利:① 生存的權利② 受教育的權利③ 受尊重的權利。

簡述兒童觀的歷史演變過程2

兒童觀歷史演變的幾個階段

五個階段:

1、五四運動前,兒童是「工具」,是個人財產,體現的是「家庭本位」兒童觀。

2、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西方文化思想為我國兒童觀帶來了新思潮,迎來了「兒童本位」兒童觀。

3、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兒童成為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社會本位」兒童觀出現。

4、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學前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兒童再次被發現,「兒童本位」兒童觀得以重生。

5、進入21世紀至今,時代進步促使我們不斷追尋「兒童本位」兒童觀的現代化內涵。

(1)父親的兒童觀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兒童觀可分為三個形態:社會主導形態的兒童觀,學術理論形態的兒童觀和大眾意識形態的兒童觀三者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關系。社會主導形態的兒童觀和學術理論形態的兒童觀要通過大眾意識形態的兒童觀直接作用於兒童。

同時,學術理論形態的兒童觀在三者之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學術理論形態的兒童觀可以對其他兩種兒童觀有一定的引導、支持和糾正等作用。

簡述兒童觀的歷史演變過程3

幼兒園兒童觀都包括哪些內容

兒童觀,一般認為最重要的是尊重、發展兒童的獨立自主性,並承認其發展的可能性,使之成為獨立的人格,成為能動的主體去認識和變革自然和社會,同時也獲得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兒童觀都包括的內容:主要涉及兒童的特點、兒童的地位與權利、兒童期的意義、兒童的特質和能力、兒童生長發展的形式與原因以及兒童教育等問題。一個時代(或社會)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或觀念的總和即為該時代(或社會)的兒童觀。它主要包括兒童發展觀、兒童教育觀兩大方面。

兒童觀的形成受社會政治、經濟、傳統文化思想、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自身認識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它通過社會輿論、社會風俗習慣等深刻地存在於民眾的意識中,而由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等提出的各種兒童發展與教育理論, 則是兒童觀在理論上的表現形式,是整個社會或時代兒童觀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