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留守兒童標准2022年
1、留守兒童的定義: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2、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
3、針對留守兒童存在帶啟的問題 我們需要提出的策略:要求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加強管理,施以愛心。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留守兒童教育關愛的政策改進思考:
政策目標上要更加關注留守兒童高質量、差異化教育需求。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問題進入到一個新時期。首先,為了更好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關愛,政策目標上需要以高質量、差異化教育需求為基礎和前提。在關注留守兒童高質量、差異化教育需求過程中,只有做到分類識別、分類劃分才更具時效性和針對性。其次,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困境是長時間與父母分離,由此產生的一些具有隱蔽性的心理問題。在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識別不同兒童的狀況。
政策內容上要更加關注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和權益保障。完善留守兒童權益侵犯追究機制;要定期對留守兒童精神需求以及權益保障程度開展評價,對保障成效明顯的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揚和獎勵;對工作不力、措施不實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人員責任;對貢獻突出的社會組織、個人,要給予適當獎勵。
政策主體上要多元參與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留守兒童教育關愛的政策主體不是僅僅依靠單一主體就可以解決的社會問題,除了政府和學校主體外,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社會團體以及某些事業單位都應該積極參與到留守兒童教育關愛中來,形成政策關愛主體合力,營造良好的關愛氛圍。
政策執行方式上要更加註重專業化、科學化水平的提升。鄉村振興為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帶來了契機,站在新的起點上,留守兒童教育關愛方式在政策執行上應該採取更加專業、更加科學的規劃。
法律依據:
《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第六條規定,強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衛生計生等部門和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參加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民政部要牽頭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會同有關部門在2016年上半年開展一次全面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依託現有信息系統完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報送機制。各雹消級婦兒工委和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要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作為重要工作內容,統籌推進相關工作。各地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督促有關方面落實相關責任。要加快推動完善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權利義務和各方職責,特別要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加強能力建設。統籌各方資源,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的作用,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場所設施,滿足臨時監護照料農村留守兒童的需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寄宿制學校合理分布,滿足農村留守兒童入學需求。利用現有公共服務設施開辟兒童活動場所,提供必要託管服務。各級財政部門要優化和調整支出結構,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各地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工作人員,確保事有人干、責有人負。
(三)強化激勵問責。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和責任追究機制,對認真履責、工作落實到位、成效明顯的,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揚和獎勵;對工作不力、措施不實、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人員責任。對貢獻突出的社會組織和個人,要適當給予獎勵。
(四)做好宣傳引導。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宣傳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強化政府主導、全民關愛的責任意識和家庭自覺履行監護責任的法律意識。建立健全輿情監測預警和應對機制,理性引導社會輿論,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宣傳報道先進典型,營造蠢肆如良好社會氛圍。
⑵ 如何幫助留守兒童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地影響著學校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特別是一些邊遠山區學校,其各方面的條件(如財力、人力等)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約。如果我們能夠積極應對,認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訂切實有效的對策,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保證留守兒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長,促進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
一、詳細收集學生情況
在開學伊始,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都通過各種途徑掌握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家庭具體情況。例如,本校中六年級有90%的留守兒童,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獨自留守在家,生活學習完全自理。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學習上根本無法給予這些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輔導和管理,而且由於年齡差異懸殊,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較多,往往事與願違。在實踐工作中證明,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檔案,對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非常重要。留守兒童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徵,氣質類型及特徵,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徵,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
二、爭取家長的支持
留守兒童的最大障礙就是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我們針對留守兒童的這種情況,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親時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積極開通學生、家長、教師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在家訪中發現,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許多事實證明,隨著父母探親頻率降低,聯系次數減少,留守子女在人際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業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父母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三、幫助家長建立濃厚的親子關系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需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在家訪中,我們經常提醒學生的父母:如果他們都外出,則要更注意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時間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系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四、注重培養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或者託付在親戚家,不能同長輩進行有效溝通,在情感上缺乏關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有的兒童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們不願與別人交往,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里,對外界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有的則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或者過分淘氣;有的兒童則有焦慮心理,抑鬱症狀。從社會適應方面看,很多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響,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為有效的對策。
(一)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留守兒童成長規律及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加強分類指導,從學會學習、學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幾個方面安排教育教學工作。小學低年級的留守兒童:適應新環境;養成學習好習慣;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熱愛集體,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小學高年級的留守兒童: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關愛家人;樹立同學間合作意識,鍛煉抗挫能力;初步了解情緒調節方法。
(二)積極開通學生、家長、教師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同時要盡可能地吸納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師必須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校要請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對科任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介紹留守兒童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怎樣進行解決等等,這樣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
(三)在全校范圍開設心理健康咨詢室,藉助各種媒體開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且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記錄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徵,氣質類型及特徵,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徵,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我堅信,只要我們班主任對留守學生多一份愛心,多一份關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熱心,留守兒童問題一定能得到妥善解決。讓我們全社會都來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構建和諧社會盡自己一份力量吧!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引起學校和社會的極大關注。
⑶ 山西陽泉礦區國家公務員面試
一般都是結構化面試,有5道題,每道題限定時間(一般思考1分鍾,答題3分鍾多一點),你面試回答問題一定不要緊張(這點切記),注意幾點:1、要切題,問什麼答什麼;2、要邏輯清晰,條例明確,分層次或者步驟來答;3、要換方位思考,一定要站在一定高度來答;4、切記不要太模板化了,面試官很討厭這種千篇一律的。舉個列子,當年我考的時候有道題是:你是政府負責人,現在讓你搞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你怎麼做?我答題要點是:1、舉辦一場晚會活動;2、邀請領導、企業負責人參加,給明星發邀請函講明意圖,這樣可以節省經費節約出場費,對明星也是提升知名度的好事;3、安排晚會進行程序(簡要談下就行);4、晚會中可以募捐,成立基金幫助留守兒童;5、後續工作(募捐的錢什麼的怎麼花呀、請電視台媒體宣傳呀)。基本上就可以了,3分鍾半鍾,不需要講太具體,只要把點答出來就行了(畢竟你也沒弄過自己編不出來)。
⑷ 如何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
調查表明,湖南省0~14歲農村留守兒童286萬人。從監護情況看,有58.91%的留守兒童與其祖輩親人共同生活,其生活質量、基本生存狀態、心理健康狀態、成長環境與由父母監護的農村兒童相比有一定差距。留守兒童的最大心願,就是不成為留守兒童,因此,必須構建留守兒童減量化機制,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學校為重點、社區(村)為依託、家庭為核心、全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一直以來,社會廣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已在全社會形成共識。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現實社會問題,湖南省婦聯和湖南農業大學開展了「十縣百村千戶」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可行性調研。調查表明,湖南省0~14歲農村留守兒童286萬人,其中雙親外出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數的50.1%。從監護情況看,有58.91%的留守兒童與其祖輩親人共同生活,其生活質量、基本生存狀態、心理健康狀態、成長環境與父母監護的農村兒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分析其原因,父母外出委託他人監護所導致的監護不力、家庭教育弱化、親情缺失等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源。
在廣泛的社會調查、專家咨詢、實證研究和理論探索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必須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學校為重點、社區(村)為依託、家庭為核心、全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構建留守兒童減量化機制
調查表明,留守兒童的最大心願,就是不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本質上是一種家庭結構異化,政府和社會的首要責任在於促進其回歸常態化,即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由其法定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因此,構建留守兒童減量化機制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戰略舉措。
目前中國農村出現的農民兼業化、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現象,以及全社會面對的留守兒童問題、流動兒童問題、空巢老人問題、失依兒童問題、夫妻分居問題等,雖然有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戶籍地謀生無疑是形成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調查表明,目前中國農村家庭80%左右不再主要依賴農業生產收入,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在農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湖南外出務工人員中,有77.31%的就業地與戶籍地相隔200公里以上,必然導致其回家探訪頻率低,基本失去對其留守家庭成員的照顧。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首先吸納的主要是青壯年勞動力,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容納能力的提升,最終接納城市就業人群的家庭整體,這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過程。可見,留守兒童減量化機制最根本的也是終極的措施,就是城市接納其就業人群的家庭整體,從而實現家庭結構常態化回歸。
留守兒童減量化機制的另一途徑,就是促進農民返鄉就業或回歸農業。目前中國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中老年農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這為部分青壯年農民回歸農業指明了出路:回歸農業既可以有效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與家人團聚的樂趣也是一種強烈的內驅力。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地方政府和基層幹部要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構建地方產業經濟體系,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本地就業;大力發展和積極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模式,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將傳統農民轉型為新型農業工人或農產品加工企業職工,促進農民留守家園;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擴大本地就業容量,從而實現農村留守兒童的總量下降。
構建留守兒童人文關懷補償機制
作為現階段中國面臨的現實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必須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留守兒童人文關懷補償機制,最大限度彌補家庭教育缺位與偏差,最大限度降低父母外出後可能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最大可能避免讓留守兒童承擔現代化發展的代價。
留守兒童是進城務工人員最牽掛的人,讓留守兒童得到關愛,健康成長,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維護進城務工人員權益最溫暖的體現,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最具人文關懷的舉措,是社會公平正義最具說服力的內容,是構建和諧社會最顯著的標志之一。目前,全國主要留守兒童密集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監護不力等現實問題,通過政府、學校、家庭、社區(村)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和實施了一定的人文關懷和補償性措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改善留守兒童寄宿上學提供了一定的條件,留守兒童所在學校和社區(村)通過各種形式的關愛服務陣地建設和關愛服務隊伍建設,為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定的親情缺失補償和家庭教育補償,對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構建留守兒童成長環境優化機制
調查表明,湖南外出務工人員中58.04%一年僅回家探訪一次,12.08%的外出家長的探訪頻率在一年以上,且不論回家探訪對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實際作用和意義,就是見一面都難!在這種親子關系中,親情也不可避免地被慢慢淡化,這是對家庭倫理的一種沖擊,同時也反映了留守兒童家長的責任意識問題。一方面,家長的責任意識淡化可能漠視未成年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這種社會環境和社區現實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產生認知偏差和價值觀異化的潛在危險是很大的。因此,構建未成年人成長環境優化機制,不僅是關愛服務農村留守兒童的重要措施,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
第一,重構社會主流價值觀,強化家長責任意識,敦促家長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努力賺錢改善家庭生活條件是外出務工家長的樸素願望,殊不知,子女更渴望的不是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家庭的關愛、家長的榜樣和正常的家庭結構。另一方面,在目前現實狀況下,家長提高探訪頻率或通過電話等方式加強與留守子女的聯系,也能起到一定的補償作用。
第二,重構中國特色的親權倫理,強化家長的榜樣意識。我國有一套完整的傳統倫理規范,在《三字經》中就有「子不教,父之過」的明確表述;在家庭關系中,傳統孝文化強調「孝」和「順」也是基於未成年子女的行為能力限制考慮的。既強調子女對長輩親人的孝順,同時也強調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傳統倫理實際上明確了家長的家庭教育職能和義務。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如何重構中國特色的親權倫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要始終以保護農村留守兒童權利為宗旨,以維護農村留守兒童最大利益為原則,明確規定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的責任和義務。而在農村留守兒童權利的諸多保護主體之中政府是主導,家庭是關鍵,學校是重點,社會是支撐。可以探索通過立法、制定鄉規民約、出台約束性政策等方式,切實保護兒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