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的五臟擁有哪些特點
擴展閱讀
零基礎學員怎麼賺錢 2024-11-25 18:21:23
酷狗怎麼設置歌詞跳動 2024-11-25 18:06:29
兒童脾虛應多吃什麼好 2024-11-25 17:58:19

兒童的五臟擁有哪些特點

發布時間: 2024-08-06 14:45:42

⑴ 中醫小兒保健知識和方法

中醫小兒保健知識和方法

中醫小兒保健知識和方法,孩子的成長需要小心呵護,很多在大人看起來沒什麼的小問題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預估的影響,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下面和大家分享中醫小兒保健知識和方法。

中醫小兒保健知識和方法1

小兒處於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五臟六腑的功能不夠完善,尤其表現為肺、脾、腎三臟不足,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應加強兒童日常保健。

一、0—3歲兒童日常保健

(一)飲食調養

嬰幼兒脾胃功能較薄弱,食物宜細、軟、爛、碎,營養均衡。 2、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避免偏食、縱兒所好,乳食無度。

(二)起居調攝

1、嬰兒衣著要寬松,不可緊束而妨礙氣血流通,影響骨骼發育。嬰幼兒衣者應寒溫適宜,避免過暖。

2、嬰幼兒要有足夠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間以睡眠為主、白天以活動為主的作息習慣。

3、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體質,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

二、4—6歲兒童日常保健

(一)飲食調養

1、食物品種應多樣化,以谷類為主食,同時進食牛奶、魚、肉、蛋、豆製品、蔬菜、水果等多種食物,注意葷素搭配。

2、要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進餐按時,相對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培養獨立進餐的能力。

(二)起居調攝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養生網 健康飲食 養生問題 母嬰保健 養生小常識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作息規律,定時排便。

2、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遵循古訓「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一分飢與寒。」

(三)運動保健

1、保證每天有一定時間的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鮮空氣。

2、加強鍛煉,適當運動,如跳繩、拍球等。 三、兒童飲食宜忌

1、大便干結:宜進食綠色蔬菜(芹菜、白菜、蘿卜等)、水果(香蕉、蘋果、火龍果等)、粗糧(玉米、燕麥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膩食品。

2、腹瀉:宜進食薏苡仁、山葯等;忌食生冷、油膩食品。

兒童飲食宜忌

1、大便干結:宜進食綠色蔬菜(芹菜、白菜、蘿卜等)、水果(香蕉、蘋果、火龍果等)、粗糧(玉米、燕麥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膩食品。

2、腹瀉:宜進食薏苡仁、山葯等;忌食生冷、油膩食品。

3、食慾不振:宜進食扁豆、蓮子、山楂等;忌食寒涼、煎炸、甜膩食品。

疾病預防: 提倡母乳喂養,加強體格鍛煉, 創造良好居住環境,減少屋塵。

少兒的保健要點

少兒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飲食、環境幾經變更,體格、心理發育會發生幾次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據此,少兒期可分為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幼童期、兒童期這五個階段,茲將各期的保健要點概述如下:

(一)新生兒期

自出生至滿月為新生兒期。以保溫、合理喂養和預防感染為保健重點,還應保證充足睡眠及良好的睡眠姿勢。

(二)嬰兒期

從滿月到周歲為嬰兒期。這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迅速的階段,被稱作人生中第一個飛躍時期。此期的保健重點是合理喂養,注意寒溫調護,按時進行各種預防接種。經常日中嬉戲,以促進飛躍式生長發育,提高抵抗力。

(三)幼兒期

從一周歲到三周歲為幼兒期。重視早期教育,促進智力增長,以啟蒙發萌。繼續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培養良好衛生、生活習慣。

(四)幼童期

從三周歲到七周歲為幼童期,亦稱學齡前期,應有計劃地進行幼兒園教育,開展適於幼童特點的各種活動,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加強醫護與教育,防止意外事故發生。要注意培養優秀品德及初步的獨立生活能力。

(五)兒童期

從七周歲到十二周歲為兒童期,亦稱學齡兒童期。應重視德、智、體、美教育,使之全面發展,繼續做好兒童保健,要特別注意預防近視、齲齒和脊柱變形,防止扁平足。加強體育鍛煉,使體格和智慧進一步發展。

中醫小兒保健知識和方法2

兒童中醫葯保健知識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凈雙手,兩手掌對搓至發熱,食、中、環三指並攏,將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於小兒腹部;按「摩腹繞臍」在腹部做環形、有節律的移動。

【注意】從操作宜勻速、緩慢、柔和,以小兒舒適為度。小兒肌膚嬌嫩,操作者須剪短之間。必要時,可用小兒爽身粉做介質。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兩側,督脈的大椎至尾骨末端處。

【操作】操作者兩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後順序,沿脊柱兩側,自下而上,從小兒的尾骶部至項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據病情及體質可捏拿4-6遍。第2遍開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據不同臟腑出現的症狀,採用「重提」的手法,有針對性的刺激背部的臟腑俞穴,以加強療效。第六遍結束後,用雙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腎俞穴處,適當地按揉結合。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丁下三寸(小兒的四橫指),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

四神聰穴

【位置】頭頂部,百會穴(兩耳尖直上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處)前後左右各旁開一寸處,共四穴。

兒童保健濫用退熱葯

發熱是人體必要的保護機制。有些年輕的媽媽認為孩子發了熱一吃退熱葯病就好了。因此,她們動不動就給孩子吃退熱葯。實際上,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蓋症狀,使疾病難以診斷。

一般健康人的體溫約為37℃,高於37℃則為發熱。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發熱,而其它症狀不顯,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葯物反應、風濕熱等。發熱成了孩子有病的信號。因此,發熱是診斷疾病的重要體征,如果熱一上來就用退熱葯把它壓下去,常常掩蓋了病情,給診斷事業困難,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時才被確診。另外,有些退熱葯,如阿司匹林影響小兒凝血機制,導致皮膚、肺、腦等臟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兒血液中的低血紅蛋白變成高血紅蛋白,使紅細胞攜帶氧的能力下降,導致組織缺氧,嚴重的還會引起腦水腫、抽搐、昏迷等。因此,動不動就給退熱葯對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兒發熱時應查明原因,再作對症治療或病因治療。如果小兒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需要用退熱葯,在治療中密切觀察就行。當然,小兒體溫過高,如達39℃或以上就會嚴重影響孩子健康,且可發生驚厥、抽搐等。這種情況下,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可用退熱葯,同時採用物理降溫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鎮頭等。

兒童保健濫用抗生素

流行病學調查證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時常規應用抗菌素是不合適的,而且還會造成病原體對抗菌素產生抗葯性及其不良反應的威脅以及葯物的浪費。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麼原因便使用氯黴素、鏈黴素。如果長期使用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引起眩暈、耳鳴,甚至耳聾。使用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8歲以內的`孩子,特別是新生兒,服用四環素、土黴素容易引起牙齒變黃,並使牙釉質發育不良,所以小兒不用四環素、土黴素。

兒童保健一病多葯

孩子患一種病,家長往往多種葯物齊頭並進。殊不知,葯物過雜,互相之間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應卻相加,不僅療效不好,而且會出現不良反應。如將磺胺與Vc聯用,可加重腎臟中毒;青黴素與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黴素的抗菌功效。至於青黴素、氯黴素、磺胺葯一齊上,或青黴素、頭孢菌素與慶大黴素為伍,同樣有上述危險。

兒童保健體弱與補葯

時下給孩子服補葯的現象比比皆是。父母此舉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強孩子的體質,促進其發育,但因缺乏醫學知識,結果事與願違,補出了毛病。一位醫生報告,9名嬰幼兒服用人參後都出現了神經系統症狀,另一名兒童服用大劑量人參後發生抽風、昏迷,最後喪命。專家的建議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補品,5歲以上的體弱兒可酌服,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家長不可自作主張,以防意外。

兒童保健忌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認為多多益善。不少葯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用量過大或過久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如魚肝油(含Va與Vd)吃多了可引起發燒、厭食、煩躁、肝與腎臟功能受損。水溶性維生素雖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過多可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症等。為此,營養學家強調,應以食物中的天然維生素為最佳選擇。

中醫小兒保健知識和方法3

如何調理孩子脾胃?先找原因再進行調理。

一、原因

1、飲食不節。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脾胃功能還不健全。所以如果飲食上不加節制,飢一頓,飽一頓,不按時吃飯,或零食太多,都可影響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調,脾胃虛弱等症,日久則「面黃肌瘦」。

2、過食寒涼。小兒本為「陽盛」主體,易產生內熱,所以喜食寒涼。如果不加以節制,過食寒涼之物,就易損傷脾胃,造成脾胃虛寒,功能下降,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營養的攝取。

3、不合理的用葯。小兒患病後,家長非常著急,就在很短的時間內服大量葯物,尤其是一些消炎、鎮痛的西葯,如阿斯匹林、撲熱息痛、消炎痛、紅黴素等,這些葯都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並引起惡心、嘔吐等症,這樣,病雖治好,卻留下了胃受損傷的後患。長期下去則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而致「面黃肌瘦」。

4、人體微量原素的缺乏。如缺鋅可導致腹瀉、厭食症;缺鈣導致生長停滯、抽搐等;缺鐵等致貧血、厭食、生長發育停滯。以上這些都可使人體營養物質吸收不足,日久則使小兒「面黃肌瘦」。

5、營養失衡。小孩子沒有自控能力,吃東西沒有節制,一旦吃得過多,就會損傷到脾胃,出現消化紊亂,吸收不好,面黃肌瘦。有些家長以為孩子營養不夠,變本加厲給孩子做好吃的,結果反而增加了腸胃負擔,脾胃進一步受損,進入惡性循環。

二、調理

1、飲食:雜糧健脾和胃

脾胃虛弱的小兒,夏季飲食應以清淡,富有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為主,不要吃過於油膩的食品。烹調採用湯、粥、羹、膏等情勢,以利於脾胃消化和吸收。家長要注意食有控制,避免過飽傷及脾胃。要給小兒多吃些五穀雜糧,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合適脾胃虛熱有反胃的小兒。小米粥上的一層黏稠的「米油」營養極為豐盛,對恢復胃腸消化功能很有輔助。此外,玉米有健脾利濕,開胃益智功能,多吃玉米可進步小兒胃腸功能及助智力開發;薏米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作用,其含蛋白質高,且易消化。

另外,還要多吃一些豆類或豆類製品,如黃豆也有健脾益氣作用,豆腐、豆漿等對脾胃虛弱的小兒頗有益;赤豆有健脾補血作用,特別適合脾虛兼有貧血的小兒。

家長給脾虛小兒吃雜糧可採用多種方式,如在大米中加小米或豆類;做麵食時在麵粉中加些玉米粉或黃豆粉;將玉米粉做成玉米糊、玉米餅等,使小兒容易接收。

2、葯物:中葯分型調節

脾胃運化不良型:厭食伴有噯氣、惡心、腹脹,大便多有不消化物。常用蒼術9克,陳皮4。5克,枳殼9克,雞內金6克,谷芽9克,麥芽9克。煎服。

脾胃虛弱型:以消瘦、進食少為主,伴有面色蒼白、精力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12克,山葯15克,炒白術9克,黨參9克,神曲9克。煎服。

胃陰不足型:納呆,多飲,大便干結,手足心熱,易焦躁,入睡不好。常用沙參9克,麥冬9克,石斛9克,太子參12克,火麻仁6克,谷芽9克。煎服。

3、保健:按摩按摩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於兩小腿外側,膝眼下三橫指脛骨外,為全身性強壯穴。家長逐日給小兒推拿足三里穴5~10分鍾,可使小兒消化體系功效茂盛,消化接收率增添,面黃肌瘦好轉。

捏脊法對嬰幼兒可採取捏脊法。家長站在小兒右側,讓他俯卧,用雙手捏起脊柱兩旁的皮膚,從尾骶部逐步向上挪動,直捏到頸部,反復十多回,天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強壯作用,能夠改良食慾、減少感冒、加強體質。

4、食療:脾胃虛弱 喝粥最佳

A、紅棗大麥粥

紅棗8~10枚,大麥適量,用溫水浸泡後旺火熬煮食用。

B、紅棗焦秫米粥

秫米適量,先用少量水浸泡後,上鍋炒,炒至略呈黃色,再加入浸泡後的小棗8~10枚,旺火熬爛食用。

C、蓮子粥

蓮子去皮去芯,溫水浸泡後,用旺火熬煮而成,加糖少量食之。

D、苡米粥

苡米適量,或加少量秫米,溫水浸泡後用旺火熬粥食用。

E、肉湯類

用雞或牛肉、排骨煮湯,加入丁香、茴香、桂皮等,調入食鹽少量食之。

倡議:脾胃虛弱的,喝粥最佳!假如可能做到每天喝上山葯、茯苓、薏米其中任何一種熬的粥,就可起到補脾健胃作用。

雖然現在的孩子不缺吃,但是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導致了孩子脾胃失調,以上如何調理孩子脾胃,詳細而准備,希望對家長朋友有所幫助。

⑵ 小兒(望、聞、問、切)四診概要

四診即望、聞、問、切,是姿基中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小兒疾病診斷中,應當四診合參。但小兒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點且小嬰兒不會言語,較大兒童言不足信,加上就診時常啼哭吵鬧,影響氣息、脈象,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因此,歷代兒科醫家都特別重視 望診 ,並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

一、望診

望診是指醫生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見徵象(包括神、色、形、態、舌象、絡脈、皮膚、五官九竅等),以及排出物、分泌物(形、色、質、量等)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了解 健康 或疾病狀態。小兒望診內容主要包括:望神色、望形態、審苗竅、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紋。

1.望神色 指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和面部氣色。

正常小孩子二目精彩有神、表情生動活潑、面色紅潤有光澤、呼吸均勻調和,反之則為有病小兒。

在望神色時,以望面色最為重要。正常人面色紅黃隱隱、明潤含蓄。若面呈白色,多為寒證、虛證;面呈紅色,多屬熱證;面呈黃色,多屬體虛或有濕;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癖、主驚;面呈黑色,多主寒,或內有水濕停飲。

2.望形態 指觀察小兒形體的強弱胖瘦和動靜姿態。

凡筋骨強健有力、肌肉豐滿潤澤、毛發密黑有光澤、姿態靈動活潑者,屬於發育良好,為 健康 表現。反之多屬有病,如小兒頭方發少、囟門遲閉,可見於五遲證;囟門凹陷、皮膚乾燥,可見於嬰幼兒泄瀉、嘔吐大傷津液。

通過動態的觀察,也可發現不同疾病常有不同姿態,如小兒喜伏卧者,為食積或有蟲;喜蜷卧而苦惱者,多為腹痛等。

3.審苗竅 苗竅是指舌、鼻、目、口、耳及前後二陰,為五臟的外候。詳察苗竅的變化,可以了解其相關內臟的病變。

(1)察舌 舌為心之苗,心開竅於舌,許多心的病證在舌部往往有所反應,且舌通過經絡與許多臟腑相關聯,所以臟腑的病變能從舌象上反映出來,臨床上主要觀察舌體、舌質和舌苔這三方面的變化。

正常小兒舌體柔軟,伸縮自如,舌質淡紅,舌苔薄白。反之則見於各種疾病,如舌體嫩胖、舌邊齒痕顯著,多為脾腎陽虛;舌質淡白,多為氣血虛虧;舌苔黃膩,多為濕熱內阻或乳食內停;熱性病而見剝苔,多為津傷陰虧所致。

另外,還需注意小兒舌質一般較成人紅嫩,初生兒舌紅無苔和哺乳嬰兒的乳白苔,均屬正常舌象。

(2)察鼻 鼻為肺竅,是呼吸的孔道。察鼻主要是觀察鼻內分泌物和鼻形的變化。

如流清涕伴鼻塞,為風寒感冒;流黃濁涕,為風熱感冒,或感冒經久不愈;鼻翼翕動,為肺氣閉塞所致。

(3)察目 目為肝之竅,五臟之精華皆上注於目。察目包括眼瞼、眼珠及瞳仁等在內。

正常小兒兩目精彩有神,目珠靈活,開闔自如。反之則多為病態表現,如睡時眼瞼張開而不閉,多屬脾虛;若兩目呆滯,轉動遲鈍,是腎精不足,或為驚風之先兆;瞳孔縮小或散大或不等,對光無反應,病情危殆。

(4)察口 口為脾之竅。察口與口味,可以了解脾胃等臟腑病變。察口主要觀察唇、齒、咽及口腔黏膜。

如唇色淡白是氣血虛虧;牙齒過期遲遲不出,多為腎氣不足;咽痛微紅,且伴灰白色假膜而不易拭去者,多為白喉;兩頰黏膜有白色小點,周圍紅暈,為麻疹黏膜斑。

(5)察耳 耳為腎之竅。小兒耳豐垂厚色潤,是先天腎氣充沛的表現。反之則屬病態或腎氣不足。

(6)察二陰 二陰指前陰和後陰,皆屬腎。前陰是指生殖器和尿道口,後陰指肛門。如男孩尿道口發紅瘙癢,小便淋漓澀痛,或女孩前陰紅而濕,均為濕熱下注的表現。

4.辨斑疹 斑疹是溫病過程中出現的皮疹,因斑與疹常相伴出現,統稱斑疹。斑,點大成片,不高出皮膚,撫之不礙手,壓之不褪色;疹,點小量多,高出皮膚,撫之礙手,壓之褪色。

小兒發疹的疾病較多,如疹色暗紅,先稀後密,先頭胸後四肢,多見於麻疹;疹小淡紅稀疏,發和收都快者,多見於風疹。

5.察二便 大小便的變化,對診斷小兒疾病有一定意義。

正常新生兒大便呈糊狀,一日三次左右。正常小兒大便色黃而干濕跡慧謹適中,反之則為疾病表現,如大便燥結,多為內有實熱或陰虛內熱;大便稀薄,夾有不消化食物的,多為內傷乳食;大便呈果醬色,並伴陣發性哭吵,常為腸套疊。

正常小兒小便為淡黃色。若小便黃赤短少,或有刺痛,多為濕熱下注之熱淋;小便清長量多,多為寒證或腎陽虧損。

6.察指紋 是中醫對小兒疾病診斷的一碧爛種獨特方法,主要用於3歲以下的小兒。「指紋」是指小兒食指掌面靠拇指一側的一條青筋,按指節由近及遠可分為風、氣、命三關。

正常小兒的指紋多為淡紫隱隱而不顯於風關之上。若發生疾病,指紋的沉浮、色澤、部位等會發生變化。浮主表,沉主里。紅主寒,紫主熱,青主燥,紫黑為熱邪深伏,郁閉血絡,病情危重。指紋現於風關,病情輕淺;現於氣關,病情較重;現於命關,病情危重;若指紋到達指尖,透關射甲,則病情多危重。

察指紋為一種輔助診斷方法,若指紋與病證不符合或病情輕淺、指紋變化不顯著,當遵循「舍紋從證」,以確保疾病診斷的正確性。

二、聞診

聞診是醫生運用聽覺和嗅覺來診斷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聽小兒的啼哭、呼吸、咳嗽、語言等聲音和嗅口氣、大小便氣味等。

1.啼哭聲 正常小兒哭聲較洪亮而長,並有淚液。小兒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飢餓、口渴、睡覺或尿布潮濕,如飢餓的哭聲多綿長無力;哭聲驟起而連續不止,可能是大小便或蟲咬等因素引起,應細心檢查。

小兒啼哭,也可能是病態的表現,如哭叫拒食且伴流涎煩躁,多為口瘡;哭聲尖銳,陣作陣緩,彎腰曲背,多為腹痛。

總之,小兒哭聲以洪亮為實證,以微細而弱為虛證。

2.呼吸聲 正常小兒呼吸均勻平穩。若小兒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多為鼻塞;呼吸急促,喉間哮鳴者,是為哮喘;呼吸窘迫,面青嗆咳者,常為異物堵塞氣道;呼吸微弱及吸氣如哭泣樣,為肺氣欲絕之狀。

3.咳嗽聲 咳嗽輕揚,為外感風寒;咳聲重濁,為外感風熱;乾咳無痰,多屬肺燥;咳聲重濁連續不已並有回聲者,為頓咳。

4.語言聲 正常小兒語言以清晰響亮為佳。語聲過響,多言躁動,常屬陽熱有餘;語聲低弱,多語無力,常屬氣虛心怯;若小兒驚呼尖叫,多為劇痛、驚風。

三、問診

問診是採集小兒病情資料的一個重要方法。由於小兒年齡和表達的局限性,主要向家長詢問,年長兒也可自己陳述。

1.問年齡 不同年齡的小兒往往有不同的疾病。如臍風、胎黃等多見於一周內新生兒;遺尿則發生在三歲以上小兒;麻疹大多發生在出生後六個月的嬰幼兒。

2.問病情

(1)問寒熱 寒熱即指發熱和怕冷而言,不同的表現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如小兒惡寒發熱無汗,多為外感風寒;寒熱往來,多為邪郁少陽;傍晚或午後低熱,伴盜汗者,為陰虛發熱,稱「潮熱」。

(2)問汗 正常小兒睡時頭額有微微汗出,一般不屬於病態。白天稍動即汗出且量多者,為自汗,是氣虛不固攝;若入睡後汗出,睡醒後汗止,為盜汗,是陰虛或氣陰兩虛;汗出如油淋漓不止者,是亡陽虛脫。

(3)問頭身 嬰幼兒頭痛常表現為反常哭鬧,以手擊頭或搖頭,較大兒童能訴說頭痛、頭暈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和不適。如頭痛兼見惡寒發熱,為外感風寒;頭痛嘔吐,高熱抽搐,為邪熱入營,屬急驚風。

(4)問二便 主要詢問大便的次數、質地和形、色及小便的量和氣味等。新生兒大便次數較多,每天3-5次是正常的。如大便次數多且稀薄,為脾不健運;大便次數多有赤白黏凍,為濕熱積滯;小便清長,為腎陽虛虧,下元不固。

(5)問飲食 包括納食和飲水兩方面。正常小兒能按時按量乳食。若不思乳食,或進食不多,為脾胃虛弱;腹脹滿不思飲食伴口臭,為傷食積滯;能食而便多不化,形體消瘦,見於積滯證。在飲水方面,若渴喜飲冷,則為熱證;渴喜飲熱,或口不渴,則為寒證。

(6)問胸腹 詢問患兒胸腹的感覺,在診斷時有一定意義。如胸脹滿而頻咳,為風邪束肺;心悸胸悶,頭暈乏力,五心煩熱,常為心之氣陰不足;腹痛隱隱,能觸及條索狀東西且以臍周為主,見於蛔蟲證。

(7)問睡眠 小兒的正常睡眠是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臨床上有食積、蟲積、受驚時容易影響睡眠。痰蒙清竅時容易導致嗜睡和昏睡。

3.問個人史 包括生產、喂養、生長發育及預防接種史等。要問清是否足月、順產,孕期母親的營養和 健康 情況等,以及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情況。

四、切診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個方面,也是診斷兒科疾病的輔助手段之一。

1.脈診 小兒脈診較成人簡單,主要有浮、沉、遲、數、有力、無力這六種基本脈象,以辨別疾病的表裡、寒熱、虛實。脈浮輕按即能觸及,多見於表證;沉脈重按才能觸及,多見於里證;遲脈脈搏遲緩,來去極慢,一息五六次以下,多見於寒證;數脈脈搏頻速,來去急促,一息七次以上,多見於熱證。有力者為實證,無力者為虛證。

2.按診 包括按壓和觸摸頭頸、四肢、胸腹、皮膚等。

(1)頭囟 正常小兒前囟閉合時間是12 18個月,後囟閉合時間是3 4個月。囟門遲閉者,為腎氣不足;囟門凹陷常見於嘔吐、泄瀉大量丟失水液;囟門高凸常見於腦積水等;囟門不能按時閉合,頭縫開解,則為解顱。

(2)四肢 四肢厥冷,多屬陽虛;四肢攣急抽動,多為驚風。

(3)胸腹 胸肋處觸及串珠,多見於佝僂病;若左脅肋下按之有痞塊,屬脾腫大,右脅肋下按之有痞塊,屬肝大。正常小兒腹部柔軟溫和,如腹痛喜溫喜按,按之痛減,為虛痛、寒痛;腹痛拒按,按之脹痛加劇,為里實腹痛;臍周腹痛,有條索狀包塊,多屬蛔蟲證;形瘦,腹脹青筋顯露,多為疳積。

(4)皮膚 從皮膚的狀況了解寒、熱、汗的情況。如肌膚冷汗多者,多為陽氣不足;肌膚熱無汗者,多為實熱、高熱所致;手足心灼熱者,為陰虛內熱。

推廣小兒推拿療法,普及 育兒 知識,惠及你、我、他 。

本文來源於《小兒推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