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學前兒童的形態指標常見的有哪些
擴展閱讀
基礎色是哪些色 2025-01-21 04:40:26
怎麼安撫隔離的同學 2025-01-21 04:35:08

學前兒童的形態指標常見的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4-01 14:43:42

『壹』 學前兒童健康的標志

學前兒童健康的標志

學前兒童健康的標志,兒童的健康成長是每個爸爸媽媽的希望,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飲食習慣可以讓兒童健康長大,那麼學前兒童健康的標志有哪些,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吧。

學前兒童健康的標志1

幼兒健康標志是幼兒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發育正常的具體特徵。

身體健康的主要標志: 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等達到當地兒童生長發育正常值;形態端正無異常如無駝背、斜視等異常、;器官、系統生理功能正常各器官、系統生理活動和生化成分在正常范圍、;身體無病如無齲齒、貧血等、。

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注意力集中,求知慾強,智力發育正常;與同伴友好,有同情心,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有自信心,能正確對待自己,行為協調;情緒愉快, 精神飽滿。

學前教育心理健康的標志,以及影響她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是環境因素,因為學前兒童的心理就是一張白紙,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受什麼樣的教育都會影響到他,這個階段的小孩子主要是一個模仿和玩耍心理,有時候不應該過嚴的管理,過嚴管理會影響他以後的性格。

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標准大致有如下幾方面: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運動、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兒喜歡在入睡時由母親撫著、有的偏愛吃某類零食等。

這也屬於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並非心理疾病良好的個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無怪癖、無惡俗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樂觀、謙讓、樂於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只要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智力發展水平,便屬正常,這可從語言、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來測定。

學前兒童健康的標志2

生長發育、患病率和死亡率是衡量學前兒童健康狀況的標志。

兒童新陳代謝的特點是同化作用大於異化作用,表現為機體的生長發育。能反映兒童生長發育的常用形態指標有體重、身高、頭圍、胸圍、臂圍等;生理指標有脈搏、血壓、肺活量等;運動素質指標有運動速度、耐力、肌力、協調力、靈活性等;心理指標有智商、社會尚數等。

患病率是指在一個時間點上患某種疾病的人數佔全體人數的百分率。 死亡率枯蘆是指某年死亡人數與同年總人數的比率。

一般地說,幼兒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幾個標志:

1、動作發展正常

動作發展與腦的形態及功能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幼兒軀體大動作和手指精細動作的發展水平處於正常范圍是幼兒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2、認知發展正常

認知發展正常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因為正常的認知水平是兒童生活與學習以及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和協調的基本心理條件。幼兒期是認知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應盡量避免腦損傷或不適宜的環境刺激,防止幼兒不健康的心理。

3、情緒健康,情緒反應適度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既是一種心理過程,又是心理活動賴以進行的背景。良好的情緒狀態反映了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協調性,亦表示個體的身心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

幼兒的情緒具有很大的沖動性和易變性,也比較外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情緒過程的自我調節有所加強,表現為情緒的沖動性日益減少,穩定性逐漸提高,內隱性增強。心理健康的兒童對待環境中的各種刺激能表現出適度的反應,並能合理地疏泄消極的情緒。

4、樂於與人交往,人際關系融洽

與人交往是人類的天性。由於生活圈子較小,幼兒的人際關系相對簡單,主要是家人、老師和同伴。他們有人際交往的意願,但缺乏主動交往的策略,交往的技能較差,但他們也希望通過交往了解別人,同時獲得他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幼兒的交往活動能夠反映他們心理健康的狀況,幼兒之間的交往活動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途徑。幼兒與別人的人際關系失調會導致各類問題的產生。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的兒童樂於與人交指虧往,善於理解別人,接受沒逗帶別人,也容易被人別人理解和接受;善於與別人合作和共享,尊重別人的意見,以慷慨和寬容的態度待人。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兒童或對人斤斤計較,不能寬容;或對人漠不關心,無同情心;或沉默寡言,性情孤僻;或不能與人合作,甚至侵犯別人等等。

5、行為統一和協調

心理學家認為:健全的人格就是統一的人格。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思維逐漸變得條理化,有意注意的時間逐漸增加,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日趨合理,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漸趨穩定。心理健康的兒童,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能基本處於和諧的統一之中;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兒童,注意力不能集中,興趣時常轉移,思維混亂,語言支離破碎,行為經常出現前後矛盾的現象,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很差。

6、性格特徵良好

性格是個性最核心,最本質的表現,它反映在對客觀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之中。幼兒的性格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心理健康的兒童,一般具有熱情,勇敢,自信,主動,謙虛,慷慨,合作和誠實等性格特徵,對自己,對別人和對現實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比較符合社會規范;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兒童與別人和現實環境會經常處於不協調的狀態,表現為冷漠,自卑,懶惰,孤僻,膽怯,執拗,依賴和吝嗇等不良的性格特徵。

7、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

幼兒心理的不健康往往是以各種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如吮吸手指、遺尿、口吃、多動等。心理健康的幼兒應沒有嚴重的或復雜的心理衛生問題。

學前兒童健康的標志3

學前兒童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所以,評價幼兒的心理健康是不能脫離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徵的。一般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一、智力發展正常。對於存在智能障礙,思維水平低下,感知覺、記憶異常等問題的兒童,往往會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二、性格特徵良好。性格是個性最核心、最本質的表現,它反映在對客觀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之中。心理不健康的兒童更多表現為:自卑、膽怯、依賴、懶惰、孤僻、冷漠、執拗、吝嗇等性格特徵。

三、情緒反應適度。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內心體驗,是心理活動賴以進行的背景。過於沖動、易變,反復無常,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四、行為統一協調。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興趣時常轉移,思維混亂,語言支離破碎,行為經常前後矛盾,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差。

五、人際關系融洽。心理健康的兒童樂於與人交往,善於理解別人,接受別人,善於與人合作、分享,尊重別人。心理不健康的兒童則與此相反,對人漠不關心,沉默寡言,性情孤僻,做事斤斤計較,無同情心甚至侵犯別人等等。

幼兒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

1、智力發育正常,有觀察興趣,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肯動腦筋,對具體,形象,直觀的內容能理解;想像豐富,好奇心強。

2、願意上幼兒園,基本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3、心情愉快,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不因一點兒小事就發脾氣。

4、需要時能獨處,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5、喜歡與同伴在一起,樂於與小朋友交往,游戲時基本能遵守游戲規則。

6、自我意識初步發展,能根據成人的引導,知道自己的某些優缺點, 能對自己的行為作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東西。

7、面對班上小朋友講話時,不感到緊張,膽怯,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過分地拘束害怕。

『貳』 兒童體格生長都有哪些參考的指標

我們常用的體格生長指標是這樣的。

體格生長應選擇易於測量、有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標來指示。

一般常用的形態指標有體重、身高(長)、坐高(頂臀長)、頭圍、胸圍、上臂圍、皮下脂肪等。

那接下來,我們一一了解各個指標的要求,我們先來說說體重。

體重為各器官、系統、體液的總重量。

其中骨骼、肌肉、內臟、體脂、體液為主要成分。

因體脂與體液變化較大,體重在體格生長指標中最易波動。

體重易於准確測量,是最易獲得的反映兒童生長與營養狀況的指標。

兒科臨床中用體重計算葯量、靜脈輸液量。

新生兒出生體重與胎次、胎齡、性別以及宮內營養狀況有關。

出生後體重增長應為胎兒宮內體重生長的延續。

生後一周內如攝入不足,加之水分丟失、胎糞排出,可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或稱生理性體重下降,約在生後3?4日達最低點下降(3%?9%),以後逐漸回升,至出生後第7―10日應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如果體重下降超過10%或至第10天還未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則為病理狀態,應分析其原因。

如生後及時合理喂哺,可減輕或避免生理性體重下降的發生。

出生時體重受宮內因素的影響大,生後與營養閉迅、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

隨年齡的增加兒童體重的增長逐漸減慢。

我國1975年、1985年、1995年調查資料顯示,正常足月嬰兒生後第一個月體重增加可達1―1.5kg,生後3個月體重約等於出生時的體重的2倍;第一年內嬰兒前3個月體重的增加值約等於後9個月內體重的增加值,即12個月齡時嬰兒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9kg),是生後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是第一個生長高峰;生後第二年體重增加2.5?3.5kg,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4倍(12kg);2歲至青春前期體重增長減慢,年增長值約2kg。

兒童體重的增長為非等速的增加,進行評價時應以個體兒童自己體重增長的變化為依據,不可用「公式」計算來評價,也不宜以人群均數(所謂「正常值」)當作「標准」看待。

兒童體格生長的鍵基另一個指標:身高和坐高有什麼規律?

身高指頭部、脊柱與下肢長度的總和。

多數3歲以下兒童立位測量不易准確,應仰卧位測量,稱為身長。

立位與仰卧位測量值相差1?2cm。

身高(長)的增長規律與體重相似。

年齡越小增長越快,也出現嬰兒期和青春期二個生長高峰。

出生時身長平均為50cm,生後第一年身長增長最快,約為25cm;前3個月身長增長約11?12cm,約等於後9個月的增長值,1歲時身長約75cm;第二年身長增長速度減慢,約10cm左右,即2歲時身長約85cm;2歲以稿態謹後身高每年增長5―7cm。

2歲以後每年身高增長低於5cm,為生長速度下降。

身高(長)的生長受遺傳、內分泌、宮內生長水平的影響較明顯,短期的疾病與營養波動不易影響身高(長)的生長。

坐高(頂臀長)是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與身長測量一致,3歲以下兒童仰卧位測量為頂臀長。

坐高增長代表頭顱與脊柱的生長。

指距是兩上肢水平伸展時兩中指尖距離,代表上肢長骨生長。

『叄』 測量學前兒童體格發育的形態指標有哪些

(一)體重
出生體重平均3kg,生後第1周內生理性體重下降(3~9%,不應超過10%,如超過需要查找原因,是否有疾病或護理不佳等)。3個月平均為6kg(2倍),1
歲體重平均為10kg左右(3倍),2歲平均12kg(4倍),2歲到青春前期每年增長2kg。
計算公式(臨床估算公式)
<6月齡嬰兒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kg
(舊版教材)
7~12個月齡嬰兒體重(kg)=6+月齡×0.25kg
(舊版教材)
1歲不用算,約是出生時體重的三倍,平均為10kg
1歲~青春前期體重(kg)=年齡×2+8kg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二)身高(身長)
(1)出生時平均為50cm,1歲時身高平均為75cm,第2年平均增長1Ocm。
(2)兩歲以後身高每年增長5~7cm。
估算公式(2-12歲):年齡×
7+75—實際上是計算公式。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三)頭圍
新生兒頭圍34cm,3個月40cm,1歲46cm,2歲48cm。
要點:生後前三個月=後九個月
(四)胸圍
胸圍代表肺與胸廓的生長(骨發育不良,甲低)。1歲時為46cm=頭圍,2~12歲胸圍=頭圍+年齡-1cm。
(五)上臂圍
1.定義:沿肩峰(鎖骨的肩峰端)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水平繞上臂1周的長度為上臂圍。
2.意義: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育。常以此評估小兒的營養狀況。
3.判定標准:5歲以下兒童:大於13.5cm為營養良好;12.5~13.5cm,為營養中等;小於12.5cm為營養不良。

『肆』 幼兒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有哪些各有什麼意義

新手媽媽很多斗會覺得,自己家孩子是不是長的有點慢,或者是怎麼總覺得自己孩子比別人的矮一點,那麼,今天,就來一起學習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主要指標和測量吧。

1、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主要指標

(1)形態指標

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態指標為身高和體重

(2)生理功能指標

常用的有握力和背肌力,為骨骼肌肉系統的基本指標,肺活量為呼吸系統的基本指標,脈搏和血壓,為心血管系統的基本指標。

2、測量時間

一歲以內的嬰兒每三個月一次

1-3歲的嬰幼兒每年2次

一般每半年為嬰幼兒測量一次身高,每隔1-3個月測量一次體重。

3、測量方法

(1)體重

正常嬰兒出生時評論體重3kg,前半年平均每月增加700-800g,後半年平均每月增加250g,一歲時約為9kg,2歲到青春前期平均每年增加2kg,至青春前期又出現體重迅速增加。

一歲以內:

0-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

7-12個月體重(kg)=6+月齡*0.25

1-10歲體重(kg)=2*年齡(足歲)+7(或8)

(2)身高

新生兒出生時身長平均50cm,第一年增長最快增加25cm,一歲時達到75cm,第二年平均增長10cm,到青春期前,平均每年增長5-7cm。進去青春期後出現第二次身高快速增長,一年內男孩子可增加9-10cm,女孩子為8-9cm。

2-10歲身高的推算:身高cm=(年齡*7)+70cm

3歲以內,躺著測量,3歲以後站著測量。

(3)頭圍

頭圍大小間接反應了顱骨及腦的發育。出生後2年頭圍增加迅速,新生兒頭圍平均34cm,6個月時平均42cm,1歲時約為46cm,2歲時約為48cm,以後頭圍增加速度放緩,5歲時頭圍52cm(成人54cm)。頭圍過小,為頭小畸形,頭圍過大,則可能為腦積水或其他疾病。

測量方法:測量者位於嬰幼兒的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在嬰幼兒右側眉弓上緣,軟尺從右向後頸枕骨粗隆,繞過左眉弓上緣回至零點,讀數但0.1cm。

(4)胸圍

胸圍代表肺,胸廓及胸部肌肉的發育。新生兒胸圍32cm,一般在12-18個月時胸圍與頭圍相接近。2歲以後,胸圍大於頭圍。1歲內如果營養狀況良好,胸圍可以超過頭圍。

(5)上臂圍

反應上臂肌肉,皮下脂肪,骨骼發育的綜合測量,間接地反映嬰幼兒的營養狀況。

1歲以內臂圍增加迅速,1-5歲間增加1-2cm,5歲以下兒童,臂圍超過13.5為營養好,12.5-13-5為營養中等,小於12.5為營養不良。

『伍』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包括什麼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包括體重、身長(身高)、坐高(頂臀長)、頭圍、胸圍。

1、體重

體重是指人體的總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內臟重量及其增長的綜合情況,也作為計算葯量的重要依據。與身高相結合可用以評價機體的營養狀況和體型特點。

2、身長(身高)

身長是指人體站立時顱頂到腳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態指標之一,常被用以表示全身生長的水平和速度。身高方面表現的個體差異,比體重所表現的更大。身高方面的異常,大多由於先天性的骨骼發育異常與內分泌疾病所致。

3、坐高(頂臀長)

坐高是坐位時從顱頂點至臀部接觸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軀乾的生長情況,與身高比較時可說明下肢與軀乾的比例關系。

4、頭圍

頭圍(head circum ference): 從眉間點為起點,經枕後點至起點的圍長。

頭圍能反映顱和腦的大小以及發育情況,是判斷大腦發育障礙,如腦積水、頭小畸形等的主要診斷依據。兒童出生時,頭圍已達到成人頭圍的65%左右,10歲時則達到成人頭圍的95%以上。

新生兒頭圍平均值為34 cm,1周歲時為45 cm,2周歲時為47 cm,3~4歲共增長1.5 cm,以後增長得更少。所以對頭圍的監測在出生後頭2年尤為重要。

5、胸圍

胸圍表示胸廓的容積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層的發育情況,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體形態及呼吸器官的發育狀況,以及體育運動的效果。

生長是指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和形態變化,是量的改變;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分化完善與功能上的成熟,是質的改變。

(5)學前兒童的形態指標常見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 遺傳:遺傳因素對小兒的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如父母身材的高矮、皮膚的顏色、毛發的多少以及形態等,對子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 精神因素:專家認為得不到撫愛的兒童,由於體內分泌的生長激素比較少,故他們的平均身高可能低於同齡兒童。

三、 營養:營養對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嬰幼兒期需要合理的飲食結構,否則不但影響正常發育,而會影響日後的智能。

四、睡眠:兒童入睡後,腦垂體的前葉就能分泌出一種生長激素。如睡眠不足,生長激素就可能受阻,形成精神性侏儒症。

五、 鍛煉:利用自然條件進行體格鍛煉對增強兒童體質,提高發育水平和降低發病率有很大作用。日光、空氣、水能促進新陳代謝、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環,有利生長發育。

六、 疾病:長期消化功能紊亂、反復呼吸道感染、內分泌系統疾病以及大腦發育不全等,對小兒生長發育都有直接影響。

七、 環境和氣候:人體學研究已經證明,秋季長重,春季長高。從地區來看,熱帶發育較早,寒帶生長迅速。此外,合理的生活制度、清鮮空氣、沒有噪音和污染的環境,均有利於小兒體格和精神的發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