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走出幼兒園美術課的誤區
1、過分強調幼兒美術的技能技巧 有的家長因孩子畫的不圓、不方、不正而懊惱,這實際是不從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過分強調技巧的運用,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和興趣的培養,由於得不到認可,孩子產生畏懼和厭學心理,最終造成兒童的片面發展。 要改變這種現象,還應轉變這種不科學的認識,充分認識到少兒學美術,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達到美術教育目標的手段,幼兒美術活動旨在引導幼兒認識世界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世界而非「撥苗助長」,使幼兒過早掌握「一技之長」。 2、片面地認為幼兒美術就是繪畫 許多家長認為:繪畫就是美工,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片面的,幼兒美術活動除了繪畫之外還包括泥工、紙工等形式多樣的手工活動,它們和繪畫一樣,也是有益於幼兒腦發育的美術活動形式。 泥工對孩子有種天然的親和力,喜歡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替代物,它衛生、無毒,顏色鮮艷,可以重復使用。 幼兒也喜歡進行動手動腦的撕紙、折紙、剪紙、撕貼等趣味紙工活動,對此,家長不應持否定或冷淡的態度,而是要結合幼兒園的美術活動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以培養孩子學會運用多種美術活動表現事物的能力。 3、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美術作品 最典型地表現在用「像不像」作為評價孩子作品的唯一標准。我們時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評價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畫的小貓真像」,「您怎麼跟教師畫得不一樣呢?」看你畫得圓不圓,方不方的!」「好好的紙不畫畫,折折撕撕幹啥?」……,如果以這標准來衡量孩子,在指導孩子進行美術活動時就會犯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家長在家輔導孩子作畫時,有的為了讓孩子畫像一隻貓,會讓孩子子畫十遍,二十遍乃至更多遍,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還有的家長發現孩子畫的「不像」時,會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畫筆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於孩子未能真正獲得練習的機會,不能親自感受欣賞美、創造美的樂趣,也失卻了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家長在輔導孩子進行美術活動時,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的指導者、合作者、欣賞者,而不應成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幼兒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來很可笑,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對事物特徵的認識。比如畫「水果樹」,成人的理解是長滿菜果或梨子的樹,而孩子則會把它想像為結滿各式水果,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樹」。因此,家長在評價孩子作品時,不能用近大遠小、遮蓋等透視原理去要求。對孩子美術作品評價的標准就是構思新穎、富有想像力;色彩鮮艷、搭配自然;充滿童趣,作畫大膽,畫面豐滿富有個性。 在對孩子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呂,還要注意孩子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培養。美是一種體驗,美的因素無所不在,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幼兒情感的培養,個性的陶冶,甚至對其整體素質的發展都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要通過引導幼兒對自己和他人美術作品欣賞,對美的事物的欣賞,使幼兒從中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 總之,家長應走出對幼兒美術教育的誤區。對幼兒進行科學的美術教育,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陶冶幼兒的情操,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才能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
『貳』 關於孩子的美術教育,家長會進入哪些誤區
01孩子的美術教育,家長會進入哪些誤區?
哪個家長不愛孩子?但是又有哪個家長真正的會愛孩子?家長們可能會有此疑問:“明明是按照過來人的方法教育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問題?”
實際上這種思維的出現就已經說明了問題,美術教育並不能用傳統經驗來代替,因此一起來看看家長們都陷入過哪些誤區。
1)因對美術教育的不了解和教師教育理念的不理解而產生質疑
不同的老師有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現在大部分家長曾接受的美術教育其實都是相對於陳舊的,和新生觀點發生矛盾,家長們大部分關注的只是結果。
而非過程,只關注到孩子的作品是否漂亮,是否“像”,看不到美術教育背後的更深層次素質教育和精神教育,甚至在孩子創作的過程中直接扼殺孩子的想像,直接告訴孩子應該畫什麼,怎麼畫。
看到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啟迪孩子思維,讓孩子自由地用各種材料,不拘泥於形式的表達自己,還會認為老師不負責任。
教育是艱巨而又長期的工作,家長們是默默無聞而又偉大的,家長們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意識,解放孩子。
凡是孩子能夠自己想的,讓孩子自己想,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做的,就讓孩子自己做,鼓勵孩子自己去發現世界,去認識世界,家長們要與時俱進,不斷的提高自我,以自己為榜樣,促進孩子不斷成長,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實現素質教育。
偏見會扼殺充滿希望的幼苗,我們應該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有勇氣畫出美麗的作品,有信心製造更多的夢想,同時也要相信老師,相信老師的科學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積極配合老師們的行動,實現與教師和孩子的良好溝通,明白孩子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設身處地的從孩子的角度進行思考與想像,學會放手,讓孩子們自由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