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有哪些問題行為
擴展閱讀
城市產業基礎是哪些 2025-01-06 09:53:24
知識集錦語文數學 2025-01-06 09:48:32
甜蜜的話語又在哪裡歌詞 2025-01-06 09:18:47

兒童有哪些問題行為

發布時間: 2022-03-02 02:35:09

『壹』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有哪些

學前兒童的教育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點,這需要家長更加上心,雖然沒有專業的教師教導,但是家長也可以學習一些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並對症解決,相信通過家長的幫助,學前兒童可以得到幫助和教育,接下來小編就來介紹一下。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

1、語言發育異常

若孩子到了3歲仍不會講話,或詞彙特別少,用詞混亂錯誤等,則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獨症、耳聾、特殊性語言發育遲緩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

3—6歲兒童還有吃手指現象,也可能是某種心理問題引起的,如缺乏母愛、不被人關注、受到挫折失敗、恐懼不安或寂寞無聊等。

3、口吃也叫結巴

孩子口吃時可能還伴有擠眉弄眼、歪脖子、搖頭、揮臂跺腳和呼吸急促等表現。主要由遺傳因素、腦損害、受驚嚇、過度緊張、父母關系緊張、突然變換環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動

有些孩子出現不自主的眨眼、聳肩、抽動鼻子、搖頭、皺眉等習慣性行為,稱作兒童抽動症,多見於男孩。造成的原因有過分緊張,也可能是因為眼角膜炎、氣管炎、脖子扭傷、落枕等未能及時治癒而導致。

怎麼教育學前兒童

一、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一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

二、「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

三、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對人有禮貌,教他們怎樣待人接物。

看了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那麼家長可以針對性地關注這幾個方面來解決孩子目前有的問題,平時也要從正確的方向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全方面發展的孩子,同時也要關注好孩子的身心健康。

『貳』 幼兒存在哪些問題行為

常規教育理念和行為的偏差。一些教師在常規教育的觀念存在偏差,有人指出了實踐中幼兒園教師出現的四種不良的常規教育類型:自由型、管制型、教條型和說教型。有的教師把常規教育視為以管理為目的,結果常規教育成了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還有一些教師則是漠視常規教育,認為常規教育會束縛幼兒的自主性和愉悅性,因此讓孩子在無任何要求的情境中「自由」活動,導致了班級秩序的混亂和無序。而在常規教育方式上,一些教育者以說教為主,教育途徑和方法單一,很少考慮兒童的可接受性。因此,一旦孩子出現「違規」現象,教師採用的手法往往比較簡單和粗暴,只會批評、命令、說教、懲罰等。

『叄』 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有哪些

一般而言,我們將兒童的心理問題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類。一般性的問題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許你會說,你所碰到的問題不只這些。的確;孩子的問題並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們列舉這些常見的心理疾病,並不是想對兒童的心理問題加以分類,而是想讓父母親了解孩子出現哪些行為時必須注意、甚至治療。
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產生自閉症可能的原因有:遺傳、腦傷以及父母對子女冷漠的管教態度等。其治療方法,積極方面:應注意自己的管教態度、適時提供愛及關懷、並妥為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消極方面:則應給予行為治療,例如用代幣學習或社會性增強等方式來建立自閉症兒童的人際關系,飲食行為等。
過動兒
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
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以集中。
·肌肉協調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緒不穩易發怒。
·過度敏感。
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治療可分成二部分,積極方面應盡量減低家庭壓力,懷孕時不要亂服成葯;消極方面則可使用鎮靜劑,降低孩子的活動量(但不宜長久服用),在教學上則盡量安排消耗體力的或簡單的活動,並時時給予必要的增強。
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矯正上應盡量避免危言恫嚇;如果過度恐懼可以服用輕微鎮靜劑減低其恐懼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統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懼。
如果您的孩子沒有以上的狀況,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過度擔憂,及早治療可以讓孩子未來充滿希望!

『肆』 幼兒問題行為包括哪些

一、兒童外化性行為問題 兒童外化性行為問題以往稱反社會性行為問題,在《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稱破壞性行為障礙,包括多動、違抗、攻擊性行為、違紀行 1.兒童多動。多動(hyperactivity)又稱活動過度(overactivity),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動作異常性增多。在幼兒,表現為不安靜、活動量大、奔跑、蹦跳、見什麼都要摸一下、看一看,在家裡翻壇倒罐、破壞東西。上學後,不能安靜上課.常做小動作,聽課時與同學講話。異常多動的兒童其行為往往唐突、沖動、不顧後果,這些性質也有助於區別正常或異常。在ICD-10、DSM-Ⅳ等診斷標准中都非常強調「與其年齡發展階段不相符的、明顯的活動過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約有半數表現為多動,兒童孤獨症患兒中多動性行為異常也很常見,腦器質性損傷、精神病及一些葯物也可以引起多動。多動的行為問題常見於兒童多動症。 2.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問題。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注意不是一種單獨的行為,而是心理過程的共同特徵。我們的注意力分散是指隨意注意的障礙,是注意力不穩定的一種表現,是對完成工作任務有不良影響的無關刺激缺乏抗干擾能力。注意有障礙的兒童表現為分心、不穩定,不能使注意力長久地集中在一個事物上,而是經常不斷地由一個客體轉移到另一個客體。注意障礙可見於多種情況,對事物的興趣直接影響注意力,在出現心理應激、情緒問題、精神發育遲滯、其他精神障礙(如兒童期精神分裂症)或腦器質性損害時,也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3.兒童攻擊性的行為問題。攻擊性行為(aggression)是指對他人或其他目標採取的破壞性行為,可表現為具體行動.也可以表現為語言、文字攻擊,客觀上使別人受到軀體或心理的傷害。在幼兒表現為打人、沖撞、咬人、抓人、踢人、摔東西;學齡兒童多為爭吵、斗毆、破壞物品、威脅、騷擾他人.虐待動物,至青少年期可發展成打群架及械鬥、搶劫及性攻擊等。男孩多表現為軀體攻擊行為,女孩則以語言攻擊為多。對這種行為如不及時糾正,或兒童通過攻擊行為而獲得滿足,則形成一種處理事物的行為模式,兒童變得逞強好鬥、動輒訴諸武力,易發展為品行障礙。 4.違抗。違抗(defiance)指兒童脾氣暴躁、容易激怒、不服從、故意與父母或老師對抗,自己的過失卻責怪別人,喜歡報復等行為。 5.違紀行為。違紀行為(delinquency)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規范和社會准則的行為,如說謊、逃學、離家出走、縱火、偷竊等。 (1)說謊(lying):一般說謊有兩類原因,應區別對待。大多數兒童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當他們做了一些不合社會或家庭規范的事,如打破了東西,學習成績不理想或不願克服困難去完成某事(如完成作業),他們就用說謊來應付。另一類說謊是為了獲益,如欺騙家長說學校要交錢,而拿去玩電子游戲,這種說謊往往是從偶爾說謊獲得好處而發展起來,形成了一種待人接物的方式,為獲益的說謊才構成品行障礙的症狀。 (2)逃學(truant from school):兒童開始逃學多為貪玩,忘了上學,或因作業未完成,怕老師批評,還有的因厭惡學習、反抗家長或老師等原因,而背著父母不去上學。發展下去形成習慣,覺得在街上玩比上課愜意,而故意不去上學在外游盪或玩電子游戲,發展成品行障礙。 (3)離家出走(running away):在童年早期,常出自對外界事物的好奇而出走,多數學齡兒童離家出走是因為在家自尊心受到損傷,學習成績不好.害怕家長懲罰或願望得不到滿足。如第一次出走後獲得滿足,出走行為問題得到強化則可多次離家出走。 二、兒童內化性行為問題 兒童內化性行為問題包括退縮、焦慮、抑鬱、恐懼、強迫、軀體化症狀等,過去稱為兒童神經症。 1.焦慮(anxiety)的行為問題:波貝認為產生焦慮的原因有兩類,一是逃避陌生事件;二是與依戀對象分離。 2.退縮(withdraw)的行為問題:當遇到陌生的環境或意外遭遇時,表現短暫的退縮、膽小、害怕、局促或焦慮。部分個性內向的兒童在社交場合較為退縮,是因為他們還未能學會如何與人和睦交往的技能,對人際往來感到焦慮。 3.恐懼(phobia):正常兒童在發育過程中會對某些事物發生恐懼、害怕。恐懼的對象可以是某些具體事物,如怕動物、怕陌生人、怕水、也可以是一些抽象概念,如:怕被丟失、怕死、怕被拐騙等。 4.強迫(obsessive and compulsive)的行為問題:2~8歲及青少年期是正常兒童出現一些強迫症狀的高峰年齡,幾乎每一個兒童在游戲時都可出現一些儀式性或強迫性行為問題,如認真地沿著人行道的縫線走、折手絹要對得整整齊齊、反復提問同一問題等。

『伍』 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有哪些

一般來說,學齡期間孩子出現了問題,行為很多是由於都出現了多動的現象。。有一些只是由於缺鋅的原因,所以才會這樣可以口服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試試。建議平時不要吃味精和雞精,這個容易缺鋅,因為它可能導致排出增加。其實還有一些就是比常見學前兒童問題行為主要有遺尿,厭食,挑食,咬指甲,吃手指,說謊、攻擊,語言表達能力差,口吃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有的孩子可能還比較膽小,沒有安全感較嚴重了

『陸』 幼兒問題行為包括哪些

1.語言發育異常若孩子到了3歲仍不會講話,或詞彙特別少,用詞混亂錯誤等,則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獨症、耳聾、特殊性語言發育遲緩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3—6歲兒童還有吃手指現象,也可能是某種心理問題引起的,如缺乏母愛、不被人關注、受到挫折失敗、恐懼不安或寂寞無聊等。
3.口吃也叫結巴。孩子口吃時可能還伴有擠眉弄眼、歪脖子、搖頭、揮臂跺腳和呼吸急促等表現。主要由遺傳因素、腦損害、受驚嚇、過度緊張、父母關系緊張、突然變換環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動有些孩子出現不自主的眨眼、聳肩、抽動鼻子、搖頭、皺眉等習慣性行為,稱作兒童抽動症,多見於男孩。造成的原因有過分緊張,也可能是因為眼角膜炎、氣管炎、脖子扭傷、落枕等未能及時治癒而導致。
5.揪頭發手指不自主地捻、搓、揪頭發或眉毛,有時揪得像斑禿一樣。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得了皮膚病。究其原因還是與孩子緊張、焦慮等情緒有關。
6.尿床有些孩子4歲之後仍經常尿床或尿褲子,原因有生理性和心理性兩個方面,前者包括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疾病等;後者包括受到驚嚇、失去母愛、突然改變環境、過度被溺愛、幼兒園恐怖症等。
7.摩擦癖有些孩子經常貼近硬物摩擦陰部,有的撫弄摩擦生殖器。這還不屬於手淫,只能叫做摩擦癖。初始原因可能是陰部濕疹發癢、內褲過緊,或出自好奇而玩弄生殖器最後導致摩擦癖。
8.偏食有些母親總是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飯,吃飯時挑三揀四、邊吃邊玩。這種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生長緩慢等。可能孩子體內缺乏某種元素、胃酸分泌減少,也可能孩子吃零食偏多、父母過分關注或吃飯時批評責備孩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