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如何教導留守兒童
擴展閱讀
芝麻開門動漫怎麼樣 2025-02-01 08:01:51
酒店相關知識的英語視頻 2025-02-01 07:52:43

如何教導留守兒童

發布時間: 2023-10-02 05:57:05

Ⅰ 教師應該如何對待留守兒童

1、多開展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以及「感恩」活動。

2、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多交談多了解,給他們心靈上的安慰和輔導。

3、多與家長(這里指父母)溝通,畢竟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只有和家長多溝通讓他們給孩子給予有意義的鼓勵和溝通才是最好的方法;

4、多家訪,因為父母外出,家裡多是爺爺奶奶監管,也要與他們多溝通才能解決一些實際能做到的問題。

5、教育學生學會自律自強,學會理解。

對待留守兒童的注意事項: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正確看待你監護的對象,不能了溺愛,特別加強管理,不能給他衣食住行就行了。要多溝通、多交流、加強教育。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對留兒童的教育和管理,是我們教師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作為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班主任,更應懂得如何管理和教育他們,讓他們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Ⅱ 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方面,應該注重哪些方面呢

應當注意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家庭狀況,和留守兒童的生活作息習慣。

Ⅲ 如何幫助留守兒童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地影響著學校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特別是一些邊遠山區學校,其各方面的條件(如財力、人力等)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約。如果我們能夠積極應對,認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訂切實有效的對策,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保證留守兒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長,促進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
一、詳細收集學生情況
在開學伊始,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都通過各種途徑掌握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家庭具體情況。例如,本校中六年級有90%的留守兒童,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獨自留守在家,生活學習完全自理。老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學習上根本無法給予這些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輔導和管理,而且由於年齡差異懸殊,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較多,往往事與願違。在實踐工作中證明,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檔案,對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非常重要。留守兒童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徵,氣質類型及特徵,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徵,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
二、爭取家長的支持
留守兒童的最大障礙就是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我們針對留守兒童的這種情況,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親時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積極開通學生、家長、教師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在家訪中發現,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許多事實證明,隨著父母探親頻率降低,聯系次數減少,留守子女在人際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業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父母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三、幫助家長建立濃厚的親子關系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需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在家訪中,我們經常提醒學生的父母:如果他們都外出,則要更注意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時間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系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四、注重培養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或者託付在親戚家,不能同長輩進行有效溝通,在情感上缺乏關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有的兒童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們不願與別人交往,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里,對外界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有的則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或者過分淘氣;有的兒童則有焦慮心理,抑鬱症狀。從社會適應方面看,很多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響,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為有效的對策。
(一)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留守兒童成長規律及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加強分類指導,從學會學習、學會生活、人際交往等幾個方面安排教育教學工作。小學低年級的留守兒童:適應新環境;養成學習好習慣;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熱愛集體,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小學高年級的留守兒童: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關愛家人;樹立同學間合作意識,鍛煉抗挫能力;初步了解情緒調節方法。
(二)積極開通學生、家長、教師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同時要盡可能地吸納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師必須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校要請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對科任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介紹留守兒童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怎樣進行解決等等,這樣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學化。
(三)在全校范圍開設心理健康咨詢室,藉助各種媒體開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且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記錄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徵,氣質類型及特徵,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徵,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我堅信,只要我們班主任對留守學生多一份愛心,多一份關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熱心,留守兒童問題一定能得到妥善解決。讓我們全社會都來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構建和諧社會盡自己一份力量吧!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引起學校和社會的極大關注。

Ⅳ 留守兒童應如何進行教育

1、加強農村學校寄宿基礎設施建設,以優美的校園、優越的環境、優良的設施著實解決好留守兒童在校學習和生活的問題。2、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列入學校常規,建立建全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機制。3、要加強對留守兒童開展以心理教育為主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4、教師要主動改進教育方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5、有目的有計劃的開設豐富多彩的留守兒童教育活動,讓孩子在豐富的學習生活中淡忘親情的欠缺,以熱情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
①、學校全員積極參與留守兒童幫扶工作,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每一位「留守兒童」都與一位老師結對,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進行「一對一」幫扶,實行「三個優先」(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關心、活動上優先參與)、暢通「四個渠道」(談心活動、家訪活動、建立家長學校、通訊),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積極發動學校團隊組織開展學生之間的一幫一活動,如一名學習好的同學幫扶一名學習成績差的留守學生,一名家長雙方均未外出的團員或少先隊員幫扶一名留守學生等。
②、組織有益的文娛、社會實踐、參觀遊玩等活動,使他們始終有健康的身心和愉快的生活。
③、成立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學校,每學期要召開一到兩次留守兒童家長會,及時了解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要求,科學指導家長或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法,探討教育的途徑,交流教育的經驗,充分發揮家、校的聯誼功能和作用。家長與學校共同負責留守兒童品德養成教育、知識傳授和素質教育,讓留守兒童在家庭和學校都得到良好的教育。
④、建立每周一談(談心與輔導)、每月一通(家長與學生、代理家長與學生家長通信、通話)、每季度一評(知識競賽、文體競賽、思想學習評比與表彰)、每學期一聚(家庭團聚或文娛活動聚會、親情聚餐、社會實踐等)、每年一慶(慶祝留守兒童生日或其它進步)等長效活動機制,讓孩子與父母建立起心連心的聯系。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感受父母的親情,幫助孩子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
6、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研究。將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納入學校研究課題,遵循科學的研究原則,將對學生的個案研究與對留守兒童整體研究結合起來,經常性組織教師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活動,形成經驗材料,不斷總結提煉出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