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幼兒早期的經歷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別是五歲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經歷的創傷或挫折若沒有得到及時地解決,幼兒就會痛苦,受到壓抑,負性情緒潛藏於幼兒的內心,形成無意識。隨著幼兒的成長,再次遇到挫折時,潛藏的負性情緒被現實所激活,孩子就會產生心理疾病。可見,幼兒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麼的重要!呢? 一、環境適應教育 隨著幼兒的成長,他們逐漸走出家庭,生活環境越來越廣闊。當然外面的環境與家庭小環境還是有較大的差別的,因此,必須對幼兒進行環境適應教育,讓他們逐漸適應幼兒園、培優班、青少年宮、圖書館、公園、商場等環境。 二、人際關系教育 隨著幼兒生活環境的擴大,他們面臨的人際關系也就越來越復雜。相應地要對幼兒進行人際關系教育,包括:親子關系教育、師幼關系教育、同伴關系教育等等。 三、學習困難教育 幼兒入園之後,學習就是幼兒的一大任務了。有些孩子沒有意識到學習,或者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而產生了學習困難,因此,必須加強針對性教育。 四、情緒情感教育 3-6歲的幼兒,情緒情感正處於迅速發展之中,如何發展積極情感,避免消極情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幼兒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環境適應、人際關系、學習困難與情緒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有利於培養身心健康的幼兒!
② 兒童的心理發展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兒童心理的發展包括許多方面,現在以思維和個性發展上的兩個關鍵年齡為例,做一些說明。
(一)看思維 人不是—出生就有思維能力的,恰恰相反,思維能力有一個漫長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人的低級思維能力,叫做感知動作思維,發展的關鍵年齡是2—3歲。這是一種以孩子的動作和孩子感知的動作對象為支柱的思維,它的特點是,兒童只有在擺弄物品的動作過程中,才有思維活動;當物品被拿走了,或者玩弄物品的動作停止了,他的思維活動也隨著停止。可見,這種思維的局限性很大。但它是以後發展較高級的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一歲前兒童,缺乏必要的動作的基礎,還不能系統池玩耍或操縱物品,因此,即使有感知的物品,並能簡單地玩耍它,也還難於形成典型意義上的感知動作思維。從一歲左右開始,兒童動作的發展,為發展這種思維准備了重要條件(當然不是唯一的條件)。這時家長應該為兒童提出大量不同顏色、形狀、大小、音響和不同活動性、不同結構的玩具或可玩的物品,應該為兒童的活動創造最有利的條件,鼓勵他多多地擺弄物品,這樣將會大大促進感知動作思維的發展,同時還可能為具體形象思維的早日出現准備條件。相反,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就可能使這種思維發展遲緩,水平不高,以致推遲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出現。
(二)看個性 幼兒個性發展上,有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3歲左右兒童,要求獨立活動的傾向十分強烈,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干。這是個性自我意識萌芽的關鍵年齡。兒童所以在這個年齡出現強烈的獨立性傾向,是因為發展上的以下幾個原因:1、動作的發展,使他具有初步獨立活動的基礎,為獨立活動所必需的站、蹲、坐、爬、走、助、跳、扔、推、拉、舉,以及雙手協調操縱物體的各種基本動作技能都有了.因而有可能不依賴成人完成某些活動;2、言語的發展。使他在活動中可以獨立地與別人交談;3、意識到自己的獨立存在.並能用「我」代表自已;4、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並在活動中有所體驗;5、具有了一定的完成簡單活動的知識經驗。在這些方面,3歲兒童的發展水乎,比1—2歲兒童高很多。這個時期,家長的任務是通過支持、幫助孩子獨立活動,強化他對自己的認識。任何成功的獨立活動(那怕是在家長或其他成人的某些幫助下成功的),都會使兒童增強信心,感到自己存在的社會價值,並激起他獨立完成其它新活動的慾望。家長應該注意,盡量不讓孩子的獨立活動失敗,因為失敗的次數多了,會損傷孩子獨立活動的積極性,並使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孩子這個時期獨立活動的成效可能不理想,但不要因此而拒絕他們獨立活動的要求,而採取家長包辦的方法。因為錯過了關鍵年齡,孩於的獨立性傾向受到挫折,4一5歲以後,反而不想自己做事了,結果變得越大越懶。做事缺乏自信心,依賴心理強,這些都不利於兒童積極的個性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