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有哪些
幼兒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有:
(1)多動症;(2)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搞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有破壞行為、偷竊等;
(3)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
(4)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
(5)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6)意志力薄弱,挫折耐受力差,表現為怕苦怕累,害怕困難,遇到困難退縮、束手無策和依賴成人,受不了委屈、責備、批評等挫折打擊;
(7)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
②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你覺得該如何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你有什麼見解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如何杜絕這樣的事情?兒童的心理健康,與他們的身體健康,同樣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下面介紹了,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③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
一、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
1、兒童焦慮症
焦慮症是指一組以恐懼與不安為主的情緒體驗。13%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焦慮障礙,而且患病年齡比20年以前提前,多見於女孩。兒童焦慮症有三種類型:其一是分離性焦慮,兒童與依戀對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環境分離時出現過分焦慮;其二是社交性焦慮,兒童與陌生人接觸時出現持續的過分退縮,妨礙與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慮,患兒總是提心吊膽地害十白可能遇見有害事物或情景。
2、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又稱兒童多動症,是兒童心理行為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問題。主要特徵是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續時間短暫,多動和;中動:常伴有學習困難或品行障礙。一般在6歲前起病,6~10歲為發病的高峰期,男孩多於女孩。此病的發病率為5%~9%,如北京5.7%、湖南6.0%,據估計有30%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發展為成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學齡兒童患病人數約在500萬以上,並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病因至今仍未弄清楚,多數學者認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與遺傳、生物化學因素、發育異常、心理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有關。
3、學習障礙
是學齡兒童較常見的問題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視覺、聽覺障礙,也沒有環境和教育剝奪以及原發性情緒障礙,而出現閱讀、書寫、計算、拼寫等特殊學習技能獲得障礙的一組綜合征。典型特徵是閱讀障礙,計算障礙,拼寫障礙,手眼協調和動作協調障礙。國內學者靜進在他的文章中報道學習障礙兒童的.發病率大約為6%。學習障礙的成因及影響因素復雜,其發生機制還不非常清楚。
4、兒童抑鬱症
兒童抑鬱症是指發生在兒童時期持續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鬱情緒為主要特徵。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症分別達到2.5%和8.3%。患兒表現為對游戲沒興趣,食慾下降,睡眠減少,哭泣,退縮,活動減少。患兒還可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能力下降,自我評價低,記憶力減退,自責自罪,對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不感興趣,容易激惹,有時出現自殺念頭或自殺行為。本病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家庭生活事件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家庭管教方式不恰當,父母感情不和或離婚等均對兒童構成重大的應激事件。
5、品行障礙
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嚴重的違紀行為,在較大兒童中很常見,如逃學、偷竊、破壞公物和攻擊行為。該病患病率為1.5%~7.3%,男女比例為9:1,患病高峰為13歲,城市高於農村。品行障礙的病因學研究不單涉及醫學,而且還涉及心理、社會和法學等學科。
6、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7、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二、心理問題的干預
1、簡易行為矯治—— 陽性強化法
通過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
2、合理情緒療法
美國某心理學家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3、系統脫敏法
主要用於恐懼症。
4、沖擊療法
主要用於治療恐懼和其他負性情緒反應。
5、厭惡療法
常用於戒煙、戒酒、戒除網癮,治療強迫症等。
6、認知行為療法
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我們的孩子多一些關注,這樣他們才能夠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