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殘疾兒童如何矯正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殘疾兒童如何矯正

發布時間: 2023-09-07 22:57:52

① 孩子因為殘疾而感到自卑,家長應該如何引導教育

1,培養信心,讓他知道自己的優點,找到他的優點,在她自我懷疑的時候誇一誇。

2,從小培養獨立性。讓他自己決定自己選擇自己的路,在大的原則下父母只給建議,尊重他的選擇。

3,培養孩子的堅韌,多與大自然接觸,去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在挑戰中越挫愈勇。

4,專註解決問題,不受他人影響。殘疾的孩子一路上遇到的語言攻擊太多了。問題是在本不該承受的年紀去面對這些!這時候需要家長站在孩子身邊問他想去如何解決面對問題。讓孩子知道他自己現在的實際情況,如果遇到的問題他不知道怎麼解決,家長可以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供孩子參考,讓他挑選自己的解決方案。

父母要做一道光,照亮殘疾孩子漆黑的童年!

② 怎樣才能很好的幫助殘疾兒童

(一)教育行政方面 1.在尊重人權的前提下做好宣傳工作,避免造成殘疾兒童的心靈傷害。 2.提供完善的計劃和充分的時間,讓學校教師和行政人員了解殘疾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徵。 3.選擇人數較少的學校實施殘疾兒童融合教育。 4.每個普通班級中安排一名殘疾兒童,每個學校安排2-3名。 5.安排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工作責任心的教師擔任殘疾兒童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或任課教師。 6.成立由康復治療和特殊教育等專業人員組成的特殊教育支援服務小組,為普通學校提供咨詢服務,為殘疾兒童提供巡迴輔導。 7.成立專門機構,與相關學術機構合作,研究探討推動融合教育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 8.在教學上提供必要的人力(安排輔助教學人員協助管理殘疾兒童)、物力、財力支持與協助。 (二)學校方面 1. 宣導融合教育理念,培養兒童正確的態度,加強與家長的溝通。 2.建立全校性的殘疾兒童報告系統、定期進行殘疾兒童學習能力評估。 3.調整學校的環境設施,建立無障礙環境,保障兒童學習、生活需要。 4.舉辦有關特殊教育的進修活動,加強師資培訓。 5.隨時檢討融合教育的成效,定期評鑒教學成果,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6.成立融合教育推行委員會,統籌解決融合教育相關問題。 (三)教學安排方面 1. 採取彈性評量方式對殘疾兒童進行教學評估,避免使用傳統標准化評量。 2.適度調整普通班級課程、教材,使殘疾兒童能參與其中。 3.對普通教育教師進行特殊教育專業訓練。 4.特殊教育教師和多位普通教育教師組成教學小組。 5.制訂殘疾兒童個別化教育計劃,並組織實施。 6.引導同伴協助與合作學習,協助指導班上殘疾兒童的學習及生活。 7.招募義工或助理員,協助班級教師開展教學活動。 (四)家長方面 1.鼓勵家長應積極參與、扎實做好殘疾兒童家庭教育工作。 2.指導普通兒童家長樹立融合教育的意識,接納殘疾兒童,為殘疾兒童回歸主流社會創造條件。

③ 矯正兒童弱視有哪些訓練方法

1、訓練黃斑固視 兒童斜弱視的矯正訓練法:訓練黃斑固視。弱視眼多有固視異常,並出現注視點偏移及中心盲點。弱視患者測定是否有固視異常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在治療時選擇適當方法以訓練防止旁中心注視、視網膜異常對應,達到增視的目的。 2、矯正眼位 兒童斜弱視的矯正訓練法:矯正眼位。矯正眼位是消除斜弱視患者復視,預防單眼抑制、弱視的重要舉措。眼位矯正,應根據其性質選擇手術和非手術治療,以便給雙眼單視創造恢復的條件,使雙眼視得到正常的發育。眼位矯正後還要繼續視功能訓練,並密切觀察視力及眼位變化情況。 3、提高視力 兒童斜弱視的矯正訓練法:提高視力。提高視力是斜弱視治療的根本目的。精細目力訓練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視覺發育,達到增視效果。精細目力訓練有穿針,描圖繪畫、穿珠子等,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選用。 4、消除抑制 兒童斜弱視的矯正訓練法:消除抑制。斜弱視主要是發生於視覺發育期間,極大抑制視覺功能的形成。所以,治療基本的任務就是消除抑制。在解決屈光不正的基礎上進行遮蓋治療,其原理就是遮蓋健眼強迫使用患眼,消除單眼抑制、復視和混淆視,以促進視功能的恢復。 兒童斜弱視的矯正訓練法:融合功能。即使經過治療以後,兒童的視力恢復,這時家長也不要放鬆。多數斜弱視患兒不僅沒有雙眼同時視物的功能,而且融合功能和立體視覺都存在缺陷。當弱視眼的視力恢復正常之後,還需進行同視機訓練,建立融合功能,恢復立體視覺,最終獲得正常立體視覺。

④ 對智障兒童教育對策

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於大腦受到器質性的損害或是由於腦發育不完全從而造成認識活動的持續障礙以及整個心理活動的障礙。 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對智障兒童教育對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對智障兒童教育對策

正確認識智障兒童。魯賓斯坦研究認定:“不管兒童智力落後的原因是什麼,也不管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何,他的發展如何落後,但總是在發展”。他還指出在組織得好的教育和教養條件下,“就能消除或減少這些神經過程的機能障礙”。作為家長或教師必須認識到智障兒童有極大的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克服消極的態度,積極地去推動這種發展。

1、重點抓好生活技能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智障兒童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們認識活動與個性的發展,只有結合他們的日常生活,授之以正確的行為方式,使之知道什麼可以做,應該怎樣做,經過反復實踐訓練,形成習慣,才能初步適應社會生活。

2、必須從小訓練他們多種多樣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從事簡單勞動的能力,社交技能等。泰爾福特和紹里指出:“很多工作非常簡單,使它們很容易被掌握。如果他們懂得敏捷、態度大方、良好的儀表和可信賴的價值,就能沒有困難地做好很多工作”。他們強調指出:“發展這些特徵所需要付出的社會訓練應盡早開始,以便發展那些到成年時將變成自己能應付環境的社會形式”。

3、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差異性是進行智障兒童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思想性是指教育時要注意提高智障兒童的思想認識水平,讓他們逐步建立起是非、善惡、好壞的道德觀念,遵循社會的行為規范,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好公民。

實用性指教育內容要選取與智障兒童關系密切,並與將來社會生活、從事簡單的生活勞動有關的內容,在矯正和補償他們的智力和適應行為缺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基礎。差異性是指智障兒童各自的身心特點差異很大,形成智力落後的原因不一。因此,教育時要特別強調根據個體不同的情況因材施教,加強教育的針對性。

4、喚起學習興趣,幫助智障學生取得成功。智障兒童認知積極性差,抱負水平低,但渴望得到表揚。作為老師,對他們要給予特別的關心與幫助,要看到他們的點滴進步。智障兒童自己沒有判斷進步大小的標准,對他們來說,走了一步似乎就跨了一大步,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為了使他們對自己的進步結果有真切的感受,對於競賽優勝者除了出光榮榜,發獎狀外,還應發給適當獎品。哪怕是一塊橡皮、一支鉛筆,價值雖然微薄,但對智障兒童卻能其到很大的增力作用。同時,還應提倡把智障兒童帶到大自然中去,帶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增加他們的經歷,擴大他們的視野,從而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引導他們去觀察和認識自然和社會,激發他們產生了解周圍事物的願望與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使智障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有可能幫助他更好地走向成功。

培養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策略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曾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老師工作之後,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因素”。通常情況下我們發現,只要教師重視意志教育和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學生才能做得很好。

營造家庭和社會教育環境,共同維護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國內外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家長的積極參與,智力障礙兒童教育工作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系、溝通工作,為學生健康發展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一方面,我們調查發現,智力障礙兒童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兒童要低得多,比如父母離婚、“爺爺奶奶”託管、多人殘疾、過於貧困等不利於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普遍存在。所以,學校要盡量把這些不利因素補充完整,比如成立家長學校開展活動、要求家長常常到校看望子女、扶貧助學等等。另一方面,向家長傳授智障兒童教育的基本知識和缺陷補償矯正方法,布置教育任務,讓他們切實承擔教育的責任。智力障礙兒童對親情的依賴與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家長更多的關心能使他們獲得情感的豐富和情緒的穩定,起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