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拉肚子艾灸哪些穴位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兒童拉肚子艾灸哪些穴位

發布時間: 2023-09-04 02:16:54

⑴ 拉肚子艾灸什麼部位

拉肚子又稱為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甚至如水樣的病症。泄瀉病位在腸,與脾關系最為密切,也與胃、肝、腎有關,拉肚子最常見於西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征等,艾灸的治療原則是除濕導滯,通調腑氣,主要艾灸腹部及下肢,可選以下穴位:天樞、神闕、水分、足三里、陰陵泉。每個穴位艾灸5-10分鍾,每天一次,一般艾灸2-3次即可止瀉。

⑵ 拉肚子怎麼艾灸

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拉肚子,一般出現拉肚子的情況是因為受寒著涼,
艾灸穴位: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神闕穴。
取穴體位:仰卧屈位取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神闕穴。
艾灸手法:取艾條點燃,一手中指,食指放於所處穴位兩邊,一手持艾條垂直懸灸所選穴位,注意離皮膚3-4厘米,以患者感覺到溫熱至有灼痛感為度,覺得太熱時可迴旋移動,使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5-10分鍾。

⑶ 兒童艾灸使用方法!

兒童艾灸,三個月以上的寶寶到100歲的大人都可以使用

感冒灸和咳嗽灸,一天灸兩次,早晚各一次

普通的感冒咳嗽腹瀉,病症初期:

咳嗽的感冒灸身柱

不咳嗽的感冒灸大椎

急性咳嗽灸身柱

慢性咳嗽灸身柱穴和膻中穴,不可同時灸,交替灸,早上灸膻中穴,晚上睡前身柱穴。灸膻中穴化痰效果非常好。

腹瀉灸灸肚臍(神闕穴)。

感冒咳嗽腹瀉病程發展一段時間,用艾灸效果更好,艾灸使用穴位如下:

風寒感冒:大椎,合谷,迎香(鼻塞加上)

風熱感冒:大椎,太溪,曲池(清熱解毒),神闕(補氣)

感冒發熱:大椎,合谷,太溪或湧泉二選一

普通感冒:身柱,天突,膻中(或者孔最,化痰去濕)

支氣管炎咳嗽:身柱,曲池,太淵,豐隆,膻中(化痰祛濕)

咳嗽並伴有哮喘:身柱,神闕,列缺,足三里

扁桃體發炎:身柱,神闕,太淵(止咳),湧泉(或者太溪)

咽喉炎:身柱,神闕,足三里,湧泉(或者太溪)

肺炎:身柱,膻中,定喘,曲池

建議艾灸時間單穴位控制在五分鍾左右!

⑷ 艾灸治療小兒腸胃

小兒腸胃不好是小兒消化及排便狀況不佳的統稱。主要表現為挑事、厭食、消瘦、大便稀溏等。小兒腸胃不好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小兒生長發育會變得遲緩。

艾灸取穴:身柱穴、天樞穴。

身柱穴,在背部的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天樞穴,在肚臍中旁開2寸的位置。

艾灸方法:以上穴位用以溫和灸,每天每個穴位艾灸15分鍾即可。

小兒腸胃不好多為虛症。艾灸身柱穴能補氣助陽,對兒童消化不良有較好的療效;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有疏通腸腑、理氣行滯的功效,主要治療腸胃疾病。

身柱,身體的支柱之意,適用於腦力不足出現的眩暈,中氣不足出現的喘息,大氣下陷出現的脫肛,督脈之氣升舉無力出現的腰背疼痛等病症,還常常作為小兒強身健體的穴位,被認為是通治小兒之病。

小兒臟腑嬌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別是肺、脾,二臟較弱,因此小兒易患感冒、發熱、哮喘、咳嗽、腹瀉、消化不良等諸症。艾灸身柱穴具有很好的防治的作用。

⑸ 兒童消化不良艾灸哪裡

艾灸中脘健脾益胃

取穴:採用仰卧的姿勢,中脘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中點即為此穴。

艾灸功效: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主治:胃痛,腹脹,腹痛,反胃,惡心,嘔吐,泛酸,食慾不振及泄瀉等凳念消化系統的腸胃功能紊亂症。

艾灸天樞通調腸腑

取穴:採用仰卧姿勢,天樞位於人體中腹部,在肚臍中間往兩側兩三指即為該穴。

艾灸功效:健脾和胃,通調腸腑。

主治:便秘,腹脹,腹瀉,腹水,消化不良,惡心想吐等塵凱症。

艾灸足三里健脾和胃

取穴: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平,自然平鋪地面,用手的虎口圍住膝蓋,食指放於膝下脛骨前緣,四指並攏,當中指尖著處即是。

艾灸功效:健脾益棗兄困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了,強壯身體,增強免疫功能,並對腸胃,心血管疾病等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主治: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急慢性腸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便秘,痢疾等症。

兒童消化不良怎麼艾灸

選中脘,足三里,天樞,將點燃的艾條在距離穴位2厘米處,按照先胸後背再四肢的順序,分別施灸,每次10-20分鍾,每日1次,飯前半小時結束治療,5-7日為一個療程,間隔2日可進行下一個療程。

⑹ 寶寶拉肚子艾灸哪裡

中脘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單眼艾灸盒或者隨身灸盒,也可以家長手持艾條給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寶寶身上灸,手持艾灸則需距離寶寶皮膚3厘米左右,避免燙傷,灸5-10分鍾。
神闕

位置:在臍中部,臍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婦人血冷不受胎,中風脫證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天樞

位置:在肚臍兩側三指寬處(約2寸),與肚臍齊平。

功效:主治胃腸病證,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兩側天樞穴均需要灸。
關元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風脫症,腎虛氣喘,遺精,陽萎,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泄瀉,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並有強壯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大腸俞
位置: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細菌性痢疾,腸梗阻,坐骨神經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單眼艾灸盒或者隨身灸盒,也可以家長手持艾條給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寶寶身上灸,手持艾灸則需距離寶寶皮膚3厘米左右,避免燙傷,灸10分鍾左右。
關元俞
位置:在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脹,泄瀉,痢疾,遺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腸俞艾灸方法一致。
足三里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功效: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
艾灸方法:同大腸俞艾灸方法一致。

⑺ 小朋友艾灸比較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1
身柱

身柱穴是兒童治百病的穴位。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第三個椎骨)棘突下,取穴時,使孩子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頭,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灸之可通陽理氣、祛風退熱、清心寧神、降逆止咳和調理脾胃、促進疲勞恢復的作用,是臨床健全神經系統、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和小兒諸症的灸治主穴。

對於後背經常冷、痛,後背單薄,經常容易傷風感冒,容易見風流淚,就單一個身柱穴,每次10來分鍾,可以解決他的問題。
常用於:

嬰兒消化不良、吐乳、

小兒泄瀉、腹脹、食慾不振、

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

感冒、支氣管炎、百日咳

肺炎、肺結核、哮喘、

驚風、發育不良等。

小孩艾灸常見的穴位有哪些

2
神闕

神闕就是肚臍眼,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氣出入的門戶。艾灸神闕可以調理一切虛損,虛弱的症狀。對於先天後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闕是非常有效舒適的保健方法。

小孩要保持肚臍不要受涼,肚臍受涼會引起腹痛。因為這里是生命的原動力。
給孩子灸肚臍,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臍這邊有許多咕嚕的、不清爽,還有就是肚臍這邊就一層皮,底下是沒有肉肉的。這就是脾特別虛的孩子,我們經常保暖肚臍經常灸一灸。

古代對於夜尿、神氣弱、怕黑、容易受到驚嚇的孩子可以將鹽放在肚臍里墊上薑片,用艾去灸。還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積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臍的方法。我們現在可以懸灸肚臍,來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治療保健。

3
公孫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脾為後天之母,此穴是脾經聯絡各臟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積化痞,去濕溫陽改善虛寒,虛弱的體質。
它是八脈交會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現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雜,造成脾的氣容易瘀滯,一個星期1-2次灸公孫穴,使得脾經的氣血比較充盈,補益脾胃,消積化脾的作用比較好。
尤其是那些不愛吃飯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脹、好咳嗽的孩子,家長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這個穴位,從腳趾往腳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熱熱的。

這個穴位對改善孩子脾虛、食積有非常好的作用。

艾灸有個好處,穴位不用特別精確,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區域,只要不離開經絡,叫「離穴不離經」,它都起作用。並且公孫穴是個大穴,是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孩艾灸常見的穴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