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三個月兒童如何吵架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三個月兒童如何吵架

發布時間: 2023-09-02 22:40:06

⑴ 三個月大寶寶大人吵架能分辯出來嗎

暫時緘默讓步吧.!.你其實可以這樣,多看看書聽聽歌..或者練習練習書法,就不會想吵架了..呵呵…

⑵ 如何正確處理幼兒之間的糾紛

關於《如何處理幼兒之間的糾紛》的話題。其實,不管是什麼群體,糾紛總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對身心發展尚不成熟、自製力較差的幼兒來說,他們之間發生爭吵、打鬥和其他不友好行為是正常的。孩子之間的糾紛,主要是他們的天性決定的,而不是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分標准,無論是爭執、吵鬧甚至打架,都是成長過程中一段小小的插曲,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和積極性。他們在爭吵中掌握了集體生活方式。孩子們吵架時間是短暫的,尤其是3歲前,彼此也不記仇。通過爭吵,對孩子雙方都是一種磨煉,孩子從糾紛中學習,在糾紛中成長。 有些糾紛其實很幼稚,比如:當別人坐自己的凳子時,幼兒往往會一聲不吭地去拉自己的椅子,坐在椅子上的孩子則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於是吵起來了;當她看到同伴好玩的玩具,或者自己需要的玩具,會一聲不吭地直接取過來,從而引起同伴爭執。 為此,僅僅告訴幼兒應該如何做、應該如何保持良好行為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們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糾紛,掌握處理糾紛的恰當方法。目前,許多幼兒都不能正確處理好和同伴間發生的糾紛,要麼爭奪、打鬥,要麼消極生氣、退縮、哭泣,或只會告知大人,而不會以更恰當的方式做出反應,因而他們難以很好地適應同伴群體、適應幼兒園生活,將來也難以適應既充滿競爭又要求合作的工作、社會環境。 該如何面對幼兒間的糾紛呢?我認為,我們應該放開束縛,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不能任其發展,也不能嚴厲制止,我們不應簡單地宣判孰是孰非,而應通過孩子的糾紛去了解他們心中的世界及對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我們來探究一下糾紛產生的原因,總得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孩子年齡因素:幼兒時期的孩子由於年齡特點,其認知水平很低,而且幼兒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但由於生活經驗很缺乏,所以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行為認識常常脫節,缺乏合作意識,常常與他人發生糾紛.表現在活動中一旦與人發生糾紛時就動手打人,而且不願意承認錯誤。例如戶外活動准備排隊時,兩個小朋友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緊,摔倒在地,一個大哭起來向老師告狀說另一個打他,另一個則一臉驚慌和無辜。 2.環境因素: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生活在一個絕對愛心的世界裡,大人對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報,孩子將大人對他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孩子自然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例如:班組織小朋友玩搭積木,小朋友有的搭房子,有的搭大橋,還有的搭彩虹,玩的非常高興,正在這時,一個小朋友邊哭邊跑來找老師,說:「老師,星星打我。」老師把星星叫過來,問他:「星星,為什麼打小朋友?」星星說:「是他先搶我的玩具。」這個事例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小朋友的內心,都是一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3.幼兒的個體差異因素:幼兒由於遺傳素質.後天的教育因素和環境不同,神經類型.氣質和性格也千差萬別.如有的孩子脾氣溫順文靜,有的孩子脾氣急燥好鬥;有的孩子膽小懦弱不善交往:有的孩子豪爽熱心大方過頭等。無論什麼性格的孩子,都有可能會和同伴發生爭執。舉一個生活中比較多見的例子:牛牛和寶寶為搶一把水槍發生爭吵。兩人在爭執中不相上下,最後以寶寶挨打、牛牛挨咬結束爭執。事後牛牛悄悄告訴我「媽媽讓我不跟寶寶玩,以後他再咬我,我就咬他」。在這件事中,牛牛媽媽就認為自己的孩子吃了虧,從而產生要讓自己的孩子採用暴力的方法來對付糾紛的想法,其實這是最不應該的想法。而同樣寶寶媽媽如果也採用讓孩子以後他打我你就打他的方法,也是十分不應該的。但往往許多家長會有這樣的錯誤想法。 我們該如何正確處理幼兒間的糾紛呢?正因為糾紛的原因錯綜復雜,所以在處理幼兒糾紛時,我們作為家長的要心平氣和地看待幼兒間的糾紛,應發現幼兒問題的所在,根據幼兒的特點,進行幫助引導。 其 一,當糾紛發生後,大人不隨意充當「裁判」,而是應引導幼兒認識「好朋友是不應該打架的」、「好朋友要在一起」,同時幫助幼兒尋找解決糾紛的方法,在他們共同協調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可接受的方法。這對孩子認識自己錯誤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其 二,遇到糾紛時,大人應給幼兒創設一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鼓勵幼兒分析問題,啟發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嘗試以下辦法: 1、教給孩子一些避免和解決糾紛的基本技巧。 我們要有意識的教給孩子一些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給幼兒如何傾聽別人說話,如何向別人道謝和道歉,如何向別人提出要求,如何表達自己的願望等等,這些技能的熟練運用,可以使幼兒避免一些糾紛,也使他們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例如:對經常使用攻擊性行為的幼兒(當然,這樣的幼兒只是極個別),我們採用適當懲罰的方法,讓他們嘗試後果;對於經常求助於別人的幼兒,我們就鼓勵他嘗試自己獨立解決;對經常被人欺負後默默承受的幼兒,我們則鼓勵他擺脫無助的狀態,有時甚至鼓勵他們勇於「自衛」。 2、增強幼兒自己解決糾紛的能力。幼兒之間的糾紛是常有的事情,所有的糾紛都讓家長或老師參與解決,會增強幼兒的依賴性,削弱或剝奪他們的獨立性,事實上,由於幼兒間的糾紛沒有多少利害關系,幼兒自己可以解決,為此我們大膽放手並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如遇到某個小朋友欺負自己時,我們引導幼兒自己跟他協商,不見效時再請求大人幫助協調;如果別人不小心碰了自己,我們則引導他們善於理解原諒別人,引導幼兒多說禮貌用語「對不起」「沒關系」。同時也培養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責任感。 3 、在合適的情境中,讓孩子自然地面對糾紛,自然地體驗人們相處的規則。雖然我們可以用語言告訴幼兒在發生糾紛時該如何做,幼兒也有能力理解、接受,也會在認識上認同,但這均是在糾紛未發生、正常情境下的理智認識。在實際發生糾紛時,幼兒的行為常常受其情緒控制,而非受其所懂得的道理的控制。就像一位教育專家在道理上知道應該如何對待、教育兒童,但在實際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常因受自己當時情緒的影響而犯自己知道應當避免的錯誤。因此,教育培養幼兒時不僅應告訴幼兒在理智、認識上要知道該如何做,而且重點應告訴幼兒在實際發生糾紛時,其可能產生的不良情緒狀態及其對他們行為的重要影響,並著重指導和讓幼兒實踐、練習如何用理智、恰當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行為。 4、家長要以身作則,敢於承認錯誤。在家庭之間,或者在公共場合,特別是孩子在場的情況下,我們家長遇到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也要有禮貌,懂得謙讓。尤其是面對自己的孩子吃虧的時候,要首先分清事實,而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責怪甚至是恐嚇對方孩子,這樣一方面讓自己孩子覺得以後有依靠,另一方面,也在眾多孩子面前失去了作為一個家長應有的「形象」。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弄傷或者弄疼了對方,我覺得,作為家長有必要領著孩子一起向對方道個歉,說句話,從而給孩子一個無形的教育。 我也是一位家長,所以,讓我們共同牢記:孩子之間的糾紛,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必然,通過爭吵對孩子雙方都是一種磨練,孩子從糾紛中學習,在糾紛中成長。我們家長只要妥善處理孩子間的糾紛,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凡事都採取信任、積極、友善的態度,相信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每天都會擁有一份好心情,每天都會過得很快樂!

⑶ 你知道孩子之間爭吵,應該怎麼處理嗎這樣的做法才是正確的

孩子也會像大人一樣吵架,家庭有兩個孩子的通常會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都會選擇「坐山觀虎鬥」,讓孩子先吵一會; 也有些家長會偏袒其中一方,這兩種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真正明智的父母是不會放任孩子爭吵,將自己置之度外的。

「媽媽,哥哥拿我的玩具了!」 「媽媽,我沒有!妹妹亂說!」 「爸爸,姊姊不讓我用她的彩色筆,但是上次我有借她!」 「奶奶,他們的蛋糕比我大塊!」 如果家裡有一個以上的孩子,這樣子的對話非常常見。

我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小時候要是和妹妹起沖突, 得到的回復總是:「 你是姊姊,應該讓妹妹。」 是的,「姊姊讓妹妹」天經地義;

一次哥哥搶我玩具,我逮到這個「哥哥讓妹妹」的大好機會, 興奮地找大人告狀,沒想到,得到的回應居然是: 「你是女生,比較懂事,就讓一下男生吧!」 我兩邊都吃不開,真是無言啊!

年幼的我只覺得自己好倒楣,由於從小總是被要求忍讓, 長大後的我遇到類似情形也常以自認倒楣收場。 這種「以和為貴」的解決方式,我總覺得有問題……

但是大人這樣的處理方式很普遍: 「家和萬事興」是固有觀念,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是華人的處事模式; 另外,父母在外為了生計奔波一天, 回家後要是看到孩子爭吵不休,很少不動怒的。

所以遇到孩子爭執, 父母不是叫比較好說話的那一方多讓讓之外, 就是大動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連坐法一起「教訓教訓,看你們以後還敢不敢」。

有的父母很認真地當起包青天, 希望能把如羅生門般謎樣的「兄弟鬩牆」事件釐清, 但是哥說哥有理,妹說妹有理,弟弟也很有理, 父母被搞得頭暈轉向,結果多半「誤判」。

被冤枉的孩子覺得爸媽就是偏心, 僥幸開脫的孩子覺得父母其實也傻傻搞不懂狀況, 下次還可以如法炮製、故施重技。一輪下來,全家都輸了。

2005年我在紐約的聯合國國際學校任教,開學一個月, 隔壁班幼稚園的小朋友起沖突了, 兩個小朋友為了一支鉛筆鬧得不可開交。 我心想我的同事可能要花上一大堆時間排解此事,課也甭上了。

有著棕色卷發及中南美洲人特有的橄欖膚色的Ms. E.來自瓜地馬拉, 教學經驗豐富,也是兒子的幼稚園老師。

那時她正在教室前給圍坐在地毯上的孩子念書, 看到兩個孩子吵了起來,笑 *** 地說: 「親愛的瑪麗和湯姆,老師看到你們兩個對彼此有意見, 意見不合很正常,老師很高興你們有機會可以學習處理爭執, 現在請你們兩個到教室後面的『和平桌』,自己把事情談妥。」

當時我還是個新老師,新奇地觀望這件事情的發展。 兩個圓嘟嘟的五歲小孩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後面, 教室後面有一張鋪著紅格子桌布的小圓桌, 桌上放置了一個小地球儀,象徵世界公民, 地球儀旁邊還放著一隻紙鴿子,象徵和平。

對話開始了: 瑪麗:「我的鉛筆斷了,這是我爸爸給我的生日禮物。」 湯姆:「我喜歡你的鉛筆。」 瑪麗:「我的鉛筆斷了,我很難過。」 湯姆:「你的鉛筆很漂亮,我們兩個都很喜歡,我只是想看看你的鉛筆而已。」 瑪麗:「我們兩個人都同意我的鉛筆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鉛筆, 請跟我說,用搶的,鉛筆斷了,我很傷心。」 湯姆:「對不起。」 瑪麗:「這次沒關系了,下次請跟我說。」 湯姆:「好的。」 瑪麗:「還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個過程不到兩分鍾,兩個人手牽手走回地毯區跟老師報告:「解決了!」, Ms.E笑 *** 回應:「好的,歡迎你們回來上課!」

我所預期的老師大動肝火、花長時間干預說教、 或是處罰學生的畫面完全沒有出現。

在短短的兩分鍾內, 孩子學到: 表達情緒、同理心、解決問題、道歉、接受道歉和溝通協商。 小瑪麗甚至懂得為「自己未來的利益」堆籌碼!

之後我陸續修習了教室經營管理、兒童心理學和多門相關課程, 更了解美國老師或是說美國社會對於處理爭執的看法和方法。 美國人認為意見不同是人類社會中必然的現象, 要做的是學習如何處理,而不是避免。

學校的做法更是「把孩子的事留給孩子」, 老師除非在特殊情況下是不會介入的。

當然,老師平常便會訓練孩子解決紛爭的能力和做法, 所以當天我看到的情形就是美國老師平常訓練的成果。 這件事情從三、五歲就可以開始。

看到Ms.E的例子,讓我對家中三個小鬼吵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回家後,我把家中三歲、四歲、五歲的孩子叫來。 我笑 *** 說道:「你們聽好,以後你們吵架,媽媽是不會管的。」

三隻小生物盯著我看,裝可愛也裝傻。 我繼續:「你們要是意見不同,我會把你們請到房間, 門關起來,吵完才能出來。」 六隻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 我接著:「媽媽要教你們如何吵架」

第一:每個人輪流講自己的看法,在這階段 除了說話的人可以發表想法,其他人只能聽,不能開口。

第二:說話時,要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

第三:開始協商。

第四:協商不只是解決當天的爭執, 還必須商量以後遇到類似情況的解決之道。

第五:誰也不準讓誰,我們家就是要『沒大沒小』, 我們也不愛吃梨,也不用『孔融讓梨』, 所以,要是三個人沒有達成共識,架不算吵完,繼續吵。

第六:吵完後,一起來跟我會報結果。

接下來,我們一起練習了幾次,孩子雖小,但是做得有模有樣。

解決紛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傾聽他人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樣子才不會淪為沒有意義的攻防戰; 每個人的意見、個性不同,我要孩子「 誰也不用讓誰」。

比方說,小女兒個性溫和,我反而堅持她據理力爭, 不用因「怕媽媽不高興我們吵架」而委屈自己; 還有,吵架的最終目的是找出解決的方法。

一天,孩子果然吵架了,我很興奮,想檢收成果。

我把他們三個「請」到另一個房間里,把門關上,讓他們自己「喬」事情。 不用告狀,不用哭訴,媽媽聽不到也不想聽, 趁你們吵架時,媽媽要泡壺熱茶,獨自享受下午茶時光, 我心中默默期望他們「議事冗長」, 這樣我還可以去泡個澡,順便敷敷面膜。

沒想到,不到幾分鍾,三個小人兒從房間蹦出來, 跟我報告「吵架高峰會」結果: 「我們講好了,以後姊姊要借我跟哥哥的玩具得先跟我們說, 但是不可以玩超過半小時,因為我們也想玩。」

從此之後,孩子練就一身吵架本事, 「吵架高峰會」會程越來越短, 我連吃點心的時間都來不及他們便達成協議了事, 速速出關後跟我搶餅干吃。

事實上,幾次之後,他們發現被關在房間吵架很無趣, 遠遠不及出來玩玩具、吃布丁有意思。

另外,他們對彼此的「戰術」也越來越嫻熟, 三兩下就能抓出彼此的「破綻」, 對於彼此的底線也有默契。

就這樣,他們從小到大真正開過「吵架高峰會」次數寥寥可數, 三個人至今感情非常好,我准備多年的「河東獅吼」也一直派不上用場。

其實孩子之間出現爭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而這也是他們學習解決紛爭、與人溝通協調的最佳時機。 父母介入,等於是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孩子有自己解決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會越弄越糟, 況且由父母處理孩子的告狀,就像「打地鼠」一樣,沒完沒了, 到最後累的還是家長,何必呢? 讓孩子學習怎麼吵架,父母絕對會輕松得多, 有時候我還會想,這三個小子怎麼不多吵一會,媽媽的面膜還沒干哩!

給父母的小分享:

1.教孩子要「沒大沒小」,不用「孔融讓梨」。

2.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孩子吵架能培養談判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 父母不要剝奪孩子學習這些重要能力的好機會。

5.孩子吵架時,父母眼不見為凈,不要當裁判,離開現場為上策。

孩子爭吵是不可避免的,家長的處理方式卻能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教育, 想讓孩子將來成為知書達理、溫潤爾雅的人, 就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自己的是非觀念, 正確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爭吵的方式。